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 苏力著 2018年5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12910

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 苏力著 2018年5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129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自我反思
  • 阅读方法
  • 写作技巧
  • 苏力
  • 北大出版社
  • 增订本
  • 知识
  • 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009
商品编码:28705439731
出版时间:2018-04-30

具体描述

本信息

书名:批评与写作:读书与写作(增订本)

作者:苏力 著

定价:88.00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出版

书号:9787301291009

页码:458

内容简介

 

第1部分“逮谁批谁”,主要收录了作者为部分书籍写的书评,文辞犀利,逮谁批谁,既把握好了批评的分寸,又用心透彻的理解了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学术批评的目的。

 

第二部分“不务正业”, 反映了作者对法律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与思索,此外还涉及学术批评和西学中译等制度问题。

 

第三部分“敝帚自珍”,主要介绍了作者为自己出版的著作所做的序和跋,以及对已经出版的书籍所撰写的解释和说明,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

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2年起任教北京大学法学院至今。

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

《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

《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

《送法下乡》(修订版,2011

《走不出的风景》(2011

《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译著,2014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2015

《超*法律》(译著,2016

《大国宪制》(2018

 

 

编辑推荐

一读,作者文笔。朴实表达枯燥的理论,体味苏力式文字魅力。

二读,如何批评。学习如何不“学术道德”式的批评,有分寸感地批评。

三读,写作方法。这是一本无形中教你如何写作的书。

 

 

 目录


读书乐新版序

初版序

 

逮谁批谁

在学术史中重读瞿同祖先生

历史·理论·方法

法律与文学的开拓与整合

法律文化类型学研究的一个评析

《解释学法学与法律解释的方法论》评议

读《走向权利的时代》

学术批评的艰难

礼失而求诸野

范愉教授报告的评论

驿外断桥边

读《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

《理论法学的迷雾》(修订版)序

要一点理论自信

中国司法中的政党

福柯的刑罚史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

超*《不过如此》

我喜欢的10本书

如何研究中国的法律问题?

 

不务正业

费孝通、儒家文化和文化自觉

较真“差序格局”

《新乡土中国》序

发现中国的知识形态

经济学帝国主义?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传统

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

需要中国的法律学术批评

到前方去

形成中国的学术共同体

如何深入学术批评和对话?

追求不可替代

走马挑刺

翻译中的制度问题

真实的谎言与真诚的谎言

喜欢什么期刊?能有什么期刊?

 

敝帚自珍

关于“本土资源”的几点说明

关于法治的本土资源

《阅读秩序》序与跋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前言

你看到了什么?

“上载”与“下载”

法学研究的对外开放

序四篇

丰富对法律的理解

法学的前沿?

法学的借鉴与发展

《送法下乡》及其他

就《走不出的风景》答《华商报》记者问

谈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司法

对话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

 

 

新版序

十多年过去了,目的和追求都没有与时俱进,就想实践生动的学术批评。因此书名也就没改。

但这一版其实有很大的增补和调整。篇目只增加了1/3,篇幅增加则超过了1/2,由于删了几篇收入其他文集中的书评,全书新增文字则超过了2/3。“逮谁批谁”批的人更多了,包括更多尊敬的前辈、同辈以及一些年轻学者。由于自己写的文字也多了,自我辩解或解说也多了,“自恋”的范围也就扩大了。还有四篇访谈或对谈文字,谈的是自己的书或研究,也收入这一编。

而且,还不甘心自我蜷缩在法学圈内,作为读者,我也时不时上相关地界溜达溜达。不仅关注其他相关的学科,也关注了学术批评以及西学中译等学术制度问题,甚至问津了一部很少人听说更少人问津的电影。会有人认为,这该属于法律与文学(电影)。但我批评的切入角度,并非法律与文学,而是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是广义法学研究的。我关心的也不仅是影片呈现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关心社科法学人研究制度时,或是阅读相关社科法学文献尤其是所谓田野经验研究时,应时刻注意并一定要灵活使用的分析方法问题。其他两编的一些文字中也有这种对方法的关注。我将这些相关文字单独一编,名为“不务正业”。

苏力

2017年5月28日于北大法学院陈明楼

 

初版序

 

初版序本来想把过去十年里我译书、读书和写书之后留下的一些文字汇成一个集子。蒋浩先生说太厚,读者看着不方便。于是一本书就拆成了两本。一本都与自己的翻译主要是波斯纳法官的著作有关,因此叫做《波斯纳及其他》。这一本则分别与自己读书和写作有关。其中有些文章曾收集入其他文集,这次为了凸现学术批评,省略了就可能不足以展示学术批评的多样进路,所以又收进来一些,还请读者原谅。本书分为两编,第1编基本上都是书评,尽管有的是作为代序。由于这些文字大都以批评为主,似乎“逮谁批谁”。第二编则主要是自己著作的序和跋,少量则是为北大法学院的一些编著写的序,还有一些是对自己著述中某些问题的解说或辩解;多少有一种敝帚自珍的“自恋情结”。因此有了两编的题名。其实,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尽管说起来不好,但是,自恋不就是自爱吗?在如今这个世界上,即便是在学术上,自爱一点,有什么不好?再说,也不是每个人想自爱就都能自爱的。但是,将这些文字汇集起来,*主要的原因是,我想推进中国法学的学术批评。我认为中国法学界的学术书评就总体而言实在很差。不但绝大多数书评往往流于唱赞歌,而且相当老套。往往是“主题新颖”“材料丰富”“结构合理”*后加上“瑕不掩瑜”的半页。许多为他人著作写的“序”也大都如此。除了作为一种变相的商业广告,实在是有它不多,缺它不少,不利于中国法学界在竞争中发展。尽管近年来,这种状况略有好转,但主流没有变化。而且还有少量批评爱上纲上线,爱猜测作者的政治态度,而不是关心作品和作品的问题和思路,不关心学术问题;近年来甚至有学者只关心“学术道德”,这实际还是关心政治,不关心学术。书评差的原因很多。有政治上的原因,因为批评曾经被政治玷污,至今在法学界还有这种习性残留,包括在年轻一代身上。这一点我在本书收入的《需要中国的法律学术批评》一文中已有简论。但鉴于这个年代毕竟已经过去20多年了,相比其他某些学界,法学的学术批评仍然相对落后,因此可能还有一些更隐性的重要原因。我想大致是,第1,法学界是另一种熟人社会,因此熟人社会中“多栽花,少栽刺”和“拉不下脸”等不成文规范就会支配这个学术社区。第二是法学的学术传统不够,至少我没看到老一辈法学家写的有分量的长篇法律学术书评;没有人带,而“文革”遗风还有,因此一写,不是“歌功颂德”,就是“上纲上线”。针对第1个原因,因此,就必须有人以学术为重,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从身边开始逐步展开说理的、对“书”不对人的学术批评,逐步建立一种与现代工商社会、陌生人社会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个人主义的学术人际关系。学界应当确立一个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一步步向前迈进。其次,法学界一定要有一些“傻冒”,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冒犯一下目前学界的熟人社会规范,犯一犯这个忌讳,哪怕是损失了些什么;而一旦忌讳犯多了,也就不成忌讳了,就觉得平常了。到那时,大家批评起来就会自在多了,就不会为一句不好听的话甚至个别字眼而交恶。孔夫子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样一种传统。而且,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异质化趋势来看,这也是势在必然。在学术上,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回到“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思想统一”的年代了。我愿意做这样的学界“傻冒”。事实上,过去十年来,我在法学界一直坚持一种批评的学术态度,坚持一种相对边缘化的学术立场,或多或少在法学界有点“异端”,甚至“怪胎”。左者觉得我“右”,右者觉得我“左”;好“洋”者觉得我真“保守”,好“土”者觉得我太“西化”。其实这些标签都不适用,因为这都是政治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性的,而我的立场和追求一直是学术的。这本书里的文字就是证据——我有立场,也讨论政治性的话题(例如书中关于毛主席著作的半篇书评),但我不是从政治切入的,你从中找不出一句上纲上线的批评文字,也没有什么流行的政治术语。我一直在学术上批评了许多朋友,有些甚至很严厉,交往越多、越深的朋友往往还越严厉。书中有许多“铁证”,例如对高鸿钧、贺卫方、梁治平、夏勇、许明月、杨念群、张志铭以及郑永流等的批评;有些还是第1次暴露出来的“罪证”,例如对梁慧星、梁治平、邓正来、徐忠明的著述的批评。说实话,每一次(包括这一次)这样做我都有点忐忑不安,生怕不经意的或自己认为正常的学术批评文字伤害了这些朋友,甚或被人利用了,甚或朋友不能理解,因为毕竟人们的立场不同,感受力也不同。但为了改变中国学界特别是法学界的风气,为了中国法学的发展,也只能请多包涵了。我相信,十年后,再回头来看这些批评文字,又算得了什么呢?针对第二个原因,是要努力写出好书评,写出一些可供模仿的“范本”,形成一些大致的格式,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追求。要声明的是,“范本”不是“经典”,范本只是小学生的描红本,是《应用文大全》,是《如何写英文信函》。这样的书评并不一定好写。书评要写得好,首先要尊重被批评的书和文。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得细致,要努力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追求和匠心。否则就可能只是书评者自己发议论,与被评的书没有什么关系,看或不看都成。说实话,我写一篇像样的书评,常常比写一篇文章还费劲,因为写书评首先要清楚人家的思路和理路,而自己写文章只要清楚自己的思路就行了。当然,其他写字作文的基本规范也要遵循,要写得明白、清楚、平实,千万别同作者比学问,掉书袋,那不是写书评,而是争高下。*后,批评的标准不是你的或人类的终*理想,而是现有的学术传统——是否推进了这方面的理解,是否有更充分的说服力。这样写书评也可以分为几类。第1类是针对人家的理论思路提出批评。这需要读懂被评的文章或书籍(甚至多本书),而且必须放在作者遵循的学术传统中,批评者才可能厘清作者的思路和问题,提的问题才可能打到要害,即使赞赏也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在这本书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书评,不仅有对中国学者的(例如对梁治平的两篇解释学的文章、对夏勇主编的书、邓正来的文章以及杨念群的书的批评),也有对外国学者的(例如对哈耶克的批评)。这样的书评*难,*花时间。第二类则是针对作者书中的某个问题或某一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表扬也是如此)。例如对梁慧星、郑永流、徐忠明、许明月的批评,对刘燕、贺雪峰的表扬,都属于这一类。这是稍微偷懒一点的办法。但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只关注学术思路和论证逻辑,关心其观点的经验性,不关心被评论的书文的结论与我自己的观点是否相投。批评和表扬都一定要令自己信服,要拿出证据来,要尽量与人为善把对方往好里想,尽量多体谅人家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对象,考虑作者的难处。这种批评看起来有点“面”,但实际上骨子里是更强悍——如果我事先都已经把作者你可能的后路都想到时,你还有什么后路呢?第三类书评是借书、文中的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对中国法学界存在的问题的某些感想,特别是在评外国学者的书。这样处理的理由,在于我自己是中国读者,我的书评面对的也是中国读者,这可能是勾连中外法学的更好途径。但这种书评仍然不容易写好。因为固然感想人人都有,但书评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发现,还必须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提出一些可能只有自己才可能看到的,或——即使别人也看到了——至少只有自己才会这样表述的感想。你的文字中必须有你自己。为了有效交流,除了要有一点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立学术思考外,还必须在一些思想之外的地方“用心”,在书评的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字上,甚至要有书评者个人的体悟、风格和特点。要有文字的分寸感——哪怕是写作时激情如潮。要注意,这种分寸感并不是说什么话都留三分,那不是分寸感,而是“乡愿”。真正的分寸感是好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一定要说到位,包括到极端——如果必要的话。只有这样,才是你写的书评,才是你对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评论,才可能不重复他人,同时也不或少重复自己,而只有每个批评者都坚持这种标准,中国法学界的学术批评才有所累积,才能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建立在学术理解基础之上的学术批评的传统。此外,我也期待着他人对我的学术批评。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看到父亲有一枚闲章,上面刻着大小不一但看上去非常和谐的、奇拙的三个阳文篆字——“读书乐”。父亲的许多书上都盖着这枚章。多年之后,尽管我读的书籍类型有诸多流变,但我一直并日益感受到这种快乐——包括挑刺的快乐,并且用笔记录下这种快乐。我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他已经故去将近五周年了。是他将我领上了这条幸福快乐的道路。


浩瀚书海:不涉“苏力”的文学与思想掠影 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每一本书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我们在此聚焦于那些在不同领域闪耀光芒的作品,它们或深入剖析社会结构,或细腻描摹个体命运,或探索语言的边界与哲学思辨的深度。以下将为您勾勒出一幅跨越不同主题的阅读景观,探究那些与您提及的特定书籍无关的精彩著作。 一、 历史的沉思与文明的脉络 历史并非仅仅是年代的堆砌,而是对人类经验的持续回溯与反思。例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其“大历史观”的独特视角,聚焦于明朝一个寻常年份的诸多事件和人物的命运。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表象,探寻支撑庞大帝国运作的深层结构性困境。他笔下的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被置于时代巨轮下的具体承载者。书中对“数目字管理”的缺失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促使我们思考制度与人治之间的微妙平衡。 再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则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视野。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全球性的叙事框架,它打破了传统以欧美为中心的史学叙事,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置于与欧洲同等重要的位置。作者关注技术、经济、文化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与互动,尤其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决定性作用。阅读此书,犹如站在高空俯瞰地球,理解不同区域是如何在相互影响中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复杂面貌。 二、 哲学思辨与心灵的深度挖掘 在哲学领域,对“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从未停歇。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之一,直面人类面对荒谬世界的无力和反抗。加缪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永恒劳作的解读,阐释了人类精神的韧性。他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即便世界本质上是无意义的,人依然可以选择以清醒的意识去拥抱这份荒谬,并在反抗中找到自由与尊严。这种对“反抗的自觉”的强调,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精神立足点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同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尽管其思想体系复杂且多变),以其早期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严格界定,构筑了一个严谨的逻辑世界观。他试图划定思想的边界,明确什么可以被言说,什么只能“付诸沉默”。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执着探求,深刻影响了分析哲学乃至整个20世纪的思维模式,引导后人更审慎地使用和理解符号系统。 三、 文学艺术中的人性刻画与审美体验 文学的力量在于其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精准地捕捉人类情感的幽微之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悲剧的史诗,更是对19世纪俄国社会全景式的描摹。小说通过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激情与毁灭,以及列文在精神探索中的挣扎与回归,展现了社会规范、个人欲望与道德律令之间的永恒冲突。托尔斯泰对人物心理的细致解剖,对农耕生活与贵族生活的对比,构建了一个既具普遍性又充满时代特征的人性画廊。 在现代主义的探索中,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代表了语言实验的高峰。这部作品以荷马史诗为骨架,讲述了都柏林市民利奥波德·布鲁姆在一天之内的所思所想。通过意识流技巧,作者将人物内心活动、感官印象、记忆碎片和日常琐碎的信息无序却又内在关联地呈现出来,极大地拓宽了小说的表现疆域。它挑战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要求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阅读和体验文本的内在节奏与意义。 四、 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的审视 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我们身处的复杂系统至关重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即便问世已久,其洞察力依旧锐利。韦伯探讨了宗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的禁欲主义和“天职”观念)如何意外地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理性化、勤勉和积累财富的精神基础。这本书成功地将宗教史、经济史和社会学分析熔于一炉,揭示了文化观念对经济形态的塑造作用,引导人们关注意识形态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此外,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尽管源自启蒙时代,却是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石之一。卢梭探讨了人类如何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以及合法的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他提出的“公意”(General Will)概念,强调了主权在于人民的集体意志,为后世的民主理论和国家合法性论述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支点。理解卢梭,即是理解现代民主制度背后的理想与张力。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维度——历史的宏观、哲学的微观、文学的情感深度以及社会科学的结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且多样的思想资源。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无需特定学者聚焦,却同样精彩纷呈的知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纯属是出于对作者苏力教授在社会学领域的敬意,以及本身对“批评”与“自恋”这两个概念在学术写作中可能存在的张力感到好奇。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装帧和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ISBN 97873012910)这些外部信息来看,就足以感受到这本书的“正版”分量和学术严谨性。苏力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扎实的学风和对社会现象深刻的洞察力,而“增订本”的字样则暗示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这对于想要了解最新学术思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那些隐藏在学术研究背后的微妙心理动机,尤其是“自恋”这种难以言说的因素,是如何在“批评”的过程中悄然渗透,甚至可能扭曲研究的方向。毕竟,我们看到的许多学术争鸣,表面上是观点的碰撞,深层里或许也掺杂着作者对自身学术地位、话语权乃至个人声誉的维护。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这些复杂心理过程的工具,也可能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契机。

评分

对于《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我怀揣着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期待。作为一个曾经在学术圈边缘徘徊过的人,我深切体会到,在进行研究和写作时,外界的评价和内心的自我认知,往往如影随形。苏力教授(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12910)选择“批评”与“自恋”这两个主题,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而普遍的议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自恋”在学术语境下的含义,它究竟是一种必要的自我肯定,还是一种可能阻碍客观判断的心理偏执?同时,我也想知道,当我们在阅读他人作品时,我们所进行的“批评”,有多少是基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又有多少是出于一种微妙的、想要证明自己比作者“更高明”的心理?这本书的“增订本”版本,也让我对其中新增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或许作者在近几年的观察中,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更丰富的案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份学术分析,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独立思考的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我第一时间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苏力教授(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著作,总是带着一股沉静而犀利的学究气息。我关注这本书,并非仅仅因为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更因为我对“批评”这个概念的内涵一直抱有疑问。在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批评,有的是建设性的,有的是情绪化的,有的则显得矫枉过正。那么,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批评?“自恋”,这个听起来颇具争议性的词,在作者的笔下,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苏力教授是如何将“读书”与“写作”这两个基础性的学术活动,与“批评”和“自恋”这两个复杂的心理维度联系起来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描绘出这样的场景:一个学者在面对一篇文献时,其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是如何受到自身认知框架和情感状态的影响;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又是如何在这种“自恋”的驱动下,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并对外界的评价进行“批评”式的审视。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实在是太值得玩味了。

评分

在浏览图书信息时,《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书名和作者(苏力,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任何形式的写作中,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而“批评”与“自恋”,恰恰是这两种驱动力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我猜测,苏力教授在这本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当我们进行“读书”时,如何批判性地吸纳信息,如何辨别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恋”情结又会如何悄然作祟,让我们不自觉地倾向于认同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或者固守于自己已经建立的认知体系。反之,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自恋”又会促使他不断追求卓越,但同时,也可能让他对外界的批评过于敏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本书的“增订本”更是让我对其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也许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现实社会中“批评”与“自恋”的交织现象有了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学习和思考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够读到一本聚焦于“批评”与“自恋”之间微妙关系的著作,实属难得。苏力教授在《正版 批评与自恋 读书与写作(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中,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审视学术研究以及更广泛的写作实践中,那些不那么容易被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批评”并非全然客观,而是带有研究者个人的情感投射,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自我肯定。而“自恋”,这个词在日常语境中常常带有贬义,但在学术探讨中,它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自我能力和见解的自信,一种渴望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苏力教授能否成功地将这两个概念剥离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阐述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读书和写作过程,是我最期待的。尤其是在“增订本”中,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或社会现象,对这一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拓展,让本书的价值超越时空,持续发挥其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