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定价:18.00元
作者:陈敏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63915354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人们的表现往往与别人对他们的期待相一致赏识、信任、微笑、鼓励的力量足以使人更加,这对管理、教育、家庭、自我成长充满了启示。让皮格马利翁效应用赞美、信任和期待来改变个人和团队的成功法则。
内容提要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专业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本书提醒每一位渴望在职场工作中如鱼得水,渴望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奇迹,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左逢源,渴望在人生事业中追求成功的人。当你完全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明白了赞美别人、赏识自己的真谛,并且将它运用到生活去,那么,在你的周围,必定充满了和谐与信任。
本书可以说是企业、机关和个人对付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隔阂与摩擦的好良药,也是国内相关题材的第1本著作。
目录
1问题的诞生
故事的由来/3
罗塔尔森的发现/6
不批评不是好的表扬/8
鲸鱼哲学/11
2锦上添花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赏识: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17
信任:效应发生作用的基础/21
期望:效应发生作用的动力/24
暗示:效应发生作用的心理导向/28
微笑:效应发生作用的催化剂/31
激励:效应发生作用的关键/35
赞美:效应发生作用的手段/39
3皮格马利翁效应之职场法则
适当地来点赞美/45
以赞美代替批评/50
把批评和赞美糅合在一起/54
要学会激励下属/58
适时的沟通/65
传达高期望/69
赞美:因人而异/74
赞美:情真意切/78
赞美:及时具体/81
赞美: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84
赞美:公平公正/87
赞美:箭到靶心/89
怎样赢得你上司的赞美/91
4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教育法则
学会赏识孩子/103
赏识——情感的创新/105
要一视同仁/108
要看人之大/112
要微笑面对孩子/115
因材施教/117
要重视孩子的疑问/119
要放下你的架子和面子/122
赏识的理念/125
赏识的技巧/137
赏识源于信任/143
赏识源于尊重/148
赏识源于了解/157
赏识源于激励/160
赏识源于宽容/164
赏识源于提醒/169
赏识宜有度/174
宽猛相济——赏识、惩罚都需要/178
5皮格马利翁效应之人际法则
赞美别人,等于赞美自己/185
心态决定一切/187
扬人之善,隐人之过/189
多寻找并欣赏别人的优点/192
宽容别人,方成海量/195
要习惯给别人戴高帽/199
赞美别人的方法/203
怎样赞美男人/206
怎样赞美女人/209
赞美的别样用法/212
6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成功法则
肯定自己/219
在生活中多赞美自己/223
找到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225
树立自信/229
建立积极的心态/236
树立成功意识/241
自我奖励/245
自我减压/248
追求更高的目标/252
7反皮格马利翁效应
识人之短长/259
扬长避短/262
巧妙利用短处/265
平衡优点与缺点/268
作者介绍
文摘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
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关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都已经遗忘“信任”、“期待”和“赞美”这几个词了,他们对身边那些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时不理想的人们往往不是给予鼓励和耐心的帮助,而是讽刺、挖苦,并且总是用一种老眼光和轻视的态度冷落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地受到伤害以至于让他们感到心灰意冷、气馁自卑,甚至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长此以往,便使他们秉性难移了。
序言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我联想到的是职场中的人际互动和团队管理。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影响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我曾在一些团队中观察到,当领导者对某个项目或某个员工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明确的积极期望时,那个项目或员工往往能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反之,如果领导者总是流露出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团队的整体表现也会大打折扣。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阐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陈敏老师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领导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行为,传递出积极的期望,从而激发下属的潜能?又或者,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员工自身如何去感知和应对来自上级的不同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高期望工作环境的建议,让团队成员都能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共同达成目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被强大力量牵引的感觉。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经典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甚至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法则。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它暗示着“期望”的力量,仿佛只要我们足够相信,就能创造出我们所期望的现实。想象一下,我们对别人抱有的期待,会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又或者,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期许,是否真的能成为我们前进的燃料?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这一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它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期望”在人际关系、教育、职场乃至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是会提供大量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数据,还是会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阐释?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陈敏老师如何将这一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的生活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理论,更像是一把钥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锁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和自我认知中的巨大潜力。我已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被期望的光芒所照亮的未知世界。
评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激荡起的是关于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连串联想。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在某些领域停滞不前,是不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声音,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或者根本就没有给予自己足够高的期望?我一直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限制。如果说皮格马利翁效应能让我们改变对别人的看法,从而影响他们的表现,那么它反过来,对我们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影响?陈敏老师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运用这种效应来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是否会有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我们调整对自己的负面认知,转而建立起积极、坚定的自我信念?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自我期望”的力量,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认知,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赋能自身的实践探索,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读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一下子飘到了教育领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差生”和“优生”的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心理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中简直是屡见不鲜的现实写照。我总是在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抱有的不同期望,是否真的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发芽、生长,最终开出不同的花?那些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学生,是不是更容易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而那些被我们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是否会因为这种负面的期望而更加难以自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效应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分析教师的哪些言行会传递出积极或消极的期望?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无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负面标签,而是去发现并激发他们内在的闪光点?陈敏老师的这部作品,如果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案例,那将是对我教学工作莫大的启发。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用积极的期望去浇灌,静待花开。
评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关于“创造”的哲学。它让我思考,我们生活的现实,有多少是源于我们无意识中对他人的期待,又有多少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想象?这种效应,似乎是一种隐秘的力量,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塑造了周遭的一切。我非常好奇,作者陈敏老师会如何去揭示这种力量的运作机制,它是否会触及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更宏观的层面?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当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抱有根深蒂固的负面期望时,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并思考我们如何在人际关系、教育、乃至社会治理中,更有意识地去运用这种“创造”的力量,去播撒积极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次关于重塑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