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陈敏,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皮格马利翁效应》 陈敏,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敏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教育
  • 自我实现
  • 积极心理学
  • 影响力
  • 期望效应
  • 行为改变
  • 人际关系
  • 成长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15354
商品编码:287392272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定价:18.00元

作者:陈敏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63915354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人们的表现往往与别人对他们的期待相一致赏识、信任、微笑、鼓励的力量足以使人更加,这对管理、教育、家庭、自我成长充满了启示。让皮格马利翁效应用赞美、信任和期待来改变个人和团队的成功法则。

内容提要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专业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本书提醒每一位渴望在职场工作中如鱼得水,渴望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奇迹,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左逢源,渴望在人生事业中追求成功的人。当你完全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明白了赞美别人、赏识自己的真谛,并且将它运用到生活去,那么,在你的周围,必定充满了和谐与信任。
  本书可以说是企业、机关和个人对付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隔阂与摩擦的好良药,也是国内相关题材的第1本著作。

目录


1问题的诞生
故事的由来/3
罗塔尔森的发现/6
不批评不是好的表扬/8
鲸鱼哲学/11
2锦上添花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赏识: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17
信任:效应发生作用的基础/21
期望:效应发生作用的动力/24
暗示:效应发生作用的心理导向/28
微笑:效应发生作用的催化剂/31
激励:效应发生作用的关键/35
赞美:效应发生作用的手段/39
3皮格马利翁效应之职场法则
适当地来点赞美/45
以赞美代替批评/50
把批评和赞美糅合在一起/54
要学会激励下属/58
适时的沟通/65
传达高期望/69
赞美:因人而异/74
赞美:情真意切/78
赞美:及时具体/81
赞美: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84
赞美:公平公正/87
赞美:箭到靶心/89
怎样赢得你上司的赞美/91
4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教育法则
学会赏识孩子/103
赏识——情感的创新/105
要一视同仁/108
要看人之大/112
要微笑面对孩子/115
因材施教/117
要重视孩子的疑问/119
要放下你的架子和面子/122
赏识的理念/125
赏识的技巧/137
赏识源于信任/143
赏识源于尊重/148
赏识源于了解/157
赏识源于激励/160
赏识源于宽容/164
赏识源于提醒/169
赏识宜有度/174
宽猛相济——赏识、惩罚都需要/178
5皮格马利翁效应之人际法则
赞美别人,等于赞美自己/185
心态决定一切/187
扬人之善,隐人之过/189
多寻找并欣赏别人的优点/192
宽容别人,方成海量/195
要习惯给别人戴高帽/199
赞美别人的方法/203
怎样赞美男人/206
怎样赞美女人/209
赞美的别样用法/212
6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成功法则
肯定自己/219
在生活中多赞美自己/223
找到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225
树立自信/229
建立积极的心态/236
树立成功意识/241
自我奖励/245
自我减压/248
追求更高的目标/252
7反皮格马利翁效应
识人之短长/259
扬长避短/262
巧妙利用短处/265
平衡优点与缺点/268

作者介绍


文摘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对一所小学的6个班的学生成绩发展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的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
  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关爱而产生的效应,他们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都已经遗忘“信任”、“期待”和“赞美”这几个词了,他们对身边那些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时不理想的人们往往不是给予鼓励和耐心的帮助,而是讽刺、挖苦,并且总是用一种老眼光和轻视的态度冷落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地受到伤害以至于让他们感到心灰意冷、气馁自卑,甚至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长此以往,便使他们秉性难移了。

序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改变命运的心理学力量》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心理学领域中,有一种力量,它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却能深刻地改变个体的发展轨迹,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改变命运的心理学力量》这本书,正是对这种强大力量的深度探索与全面揭示。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引人入胜的心理学世界,理解并掌握被誉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而解锁个人潜能,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这位艺术家倾尽心血雕刻了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并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他的爱与期望竟然让这座雕像获得了生命。在心理学上,它指的是,对他人的期望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被他人寄予厚望时,他会不自觉地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期望;反之,如果一个人被低估或不被看好,他也可能因为这种负面期望而表现不佳,最终证实了最初的负面评价。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机制。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心理学原理,例如: 期望的传递机制: 期望是如何通过微妙的非语言信号(如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如鼓励、赞扬、批评、质疑)传递给被期待者? 自我认知的塑造: 被期待者如何内化他人的期望,并以此为参照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信念和自我评价? 行为的导向性: 期望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努力程度、学习策略以及面对挑战时的韧性? 情绪与动机的关联: 积极期望带来的自信和安全感如何激发内在动机,而消极期望产生的焦虑和怀疑又如何阻碍其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经典实验与现实案例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强大威力,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其中,最著名莫过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进行的“橡皮泥实验”。他们向老师们散布了一个“智力潜力测试”的结果,声称某些学生具有超常的智力潜能,尽管这些学生在测试中表现并无特别之处。结果发现,在学期末,这些被“点名”的学生在智力和学业成绩上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而那些未被点名的学生则表现平平。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深远影响。 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理论,更会生动地呈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体现。我们将探讨: 教育领域: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最终的学业成就。书中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教师期望(积极与消极)所带来的差异化结果,并提供如何成为一名“激励型教师”的实用建议。 职场环境: 管理者对员工的期望如何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敬业度和职业发展。本书将揭示管理者如何通过设定高标准、提供支持和信任来激发团队潜力,以及不恰当的期望如何扼杀员工的积极性。 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如何塑造他们的成长轨迹、性格特点和人生选择。我们将探讨父母的哪些言行会传递积极或消极的期望,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 朋友、伴侣之间,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期望,如何影响我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关系的质量。 掌握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自己人生的雕塑家 《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改变命运的心理学力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将其应用于自身和他人。本书将引导您: 1. 认识并挑战“负面预言”: 识别并分析那些可能限制您发展的“自我设限”的想法和他人强加的消极评价。学会如何质疑这些限制,并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而代之。 2. 培养积极的自我期望: 学习如何通过设定清晰、可实现的目标,以及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来构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掌握自我激励的技巧,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3. 成为他人潜能的“点燃者”: 无论您是父母、老师、领导,还是朋友,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具体的策略,教您如何通过积极的期望、真诚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支持,去激发您身边的人的潜能。您将学会如何识别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放大,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成功。 4. 构建积极的社会生态系统: 认识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普遍性,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在一个充满积极期望和相互支持的环境中,个体的发展会更加蓬勃,社会整体的进步也会随之加速。 本书的独特之处 与市面上其他心理学书籍不同,《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改变命运的心理学力量》力求做到: 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相结合: 在深入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时,不忘提供大量贴近生活、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科学严谨与通俗易懂并存: 采用清晰流畅的语言,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使心理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即使是心理学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 案例丰富且具有启发性: 精选了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场景出发,让读者能够找到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 强调自我赋权与积极行动: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读者被动地接受理论,而是鼓励读者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成为改变自己和他人命运的主动者。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皮格马利翁,向他人传递期望;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被期待的个体,在他人期望的阴影或阳光下成长。《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改变命运的心理学力量》这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内在力量的窗口。它将帮助您理解,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坚定的信任,都可能成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催化剂。 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认识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深刻内涵,更能掌握运用这一力量的智慧。它将教会您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如何点燃他人的热情,最终,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力量,雕塑出更加美好的人生,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充满活力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关于期望与潜能的奇妙旅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关于“创造”的哲学。它让我思考,我们生活的现实,有多少是源于我们无意识中对他人的期待,又有多少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想象?这种效应,似乎是一种隐秘的力量,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塑造了周遭的一切。我非常好奇,作者陈敏老师会如何去揭示这种力量的运作机制,它是否会触及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更宏观的层面?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当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抱有根深蒂固的负面期望时,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并思考我们如何在人际关系、教育、乃至社会治理中,更有意识地去运用这种“创造”的力量,去播撒积极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次关于重塑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启示。

评分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我联想到的是职场中的人际互动和团队管理。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期望往往会成为影响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我曾在一些团队中观察到,当领导者对某个项目或某个员工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明确的积极期望时,那个项目或员工往往能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反之,如果领导者总是流露出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团队的整体表现也会大打折扣。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阐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陈敏老师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领导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行为,传递出积极的期望,从而激发下属的潜能?又或者,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员工自身如何去感知和应对来自上级的不同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高期望工作环境的建议,让团队成员都能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共同达成目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被强大力量牵引的感觉。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经典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甚至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法则。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它暗示着“期望”的力量,仿佛只要我们足够相信,就能创造出我们所期望的现实。想象一下,我们对别人抱有的期待,会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又或者,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期许,是否真的能成为我们前进的燃料?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这一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它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期望”在人际关系、教育、职场乃至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是会提供大量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数据,还是会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阐释?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陈敏老师如何将这一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的生活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理论,更像是一把钥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锁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和自我认知中的巨大潜力。我已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被期望的光芒所照亮的未知世界。

评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激荡起的是关于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连串联想。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在某些领域停滞不前,是不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声音,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或者根本就没有给予自己足够高的期望?我一直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限制。如果说皮格马利翁效应能让我们改变对别人的看法,从而影响他们的表现,那么它反过来,对我们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影响?陈敏老师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运用这种效应来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是否会有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我们调整对自己的负面认知,转而建立起积极、坚定的自我信念?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自我期望”的力量,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认知,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赋能自身的实践探索,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读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一下子飘到了教育领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差生”和“优生”的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心理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中简直是屡见不鲜的现实写照。我总是在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抱有的不同期望,是否真的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发芽、生长,最终开出不同的花?那些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学生,是不是更容易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而那些被我们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是否会因为这种负面的期望而更加难以自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效应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分析教师的哪些言行会传递出积极或消极的期望?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无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负面标签,而是去发现并激发他们内在的闪光点?陈敏老师的这部作品,如果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案例,那将是对我教学工作莫大的启发。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用积极的期望去浇灌,静待花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