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让仁波切所著的《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以解释藏传佛教高僧无著菩萨(1295~1369年)所著的论典《佛子行三十七颂》为主线,浓缩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体方法。本书开篇即介绍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义,是全书的缩影。全书除了对《佛子行》进行细致深入的详解,还系统地介绍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别是针对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事,与人和谐相处,提高自我修养,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等方面都作了广泛阐述。
释迦比丘根让,1973年出生于雪域马尔康,自幼师从声誉崇隆的圣贤智者——土登·曲吉扎巴大师,于其座下出家为僧,勤习经律沦三藏、潜修戒定慧三学。近二十年间,他先后就读于塔公显密兴隆大僧院、四川省藏语系佛学院、中国**佛学院。他得师真传,曲吉扎巴大师视之如己出,耳提面命,将牛生所学倾囊相授,并授予“堪布”学位(精通佛法的三藏法师之意)。他遍聆藏传佛教各派显密教证,并依师宗风,兼容并蓄各宗精华,摒弃狭隘的宗派观念,体悟了一切法教殊途同归之**奥义,成为藏传佛教中出色的青年一代导师。 藏传佛教高僧噶陀莫札法王等多位大德,认证他为**大成就者“嘉绒闻觉”的第七世转世活佛,中国佛教协会亦为其颁发了减传佛教活佛证书。 根让仁波切心怀慈悲,乘愿再来,传递佛法精要,普利群生,愿成为五浊恶世迷惘众生的依怙。多年来,仁波切致力于藏汉双语应机施教,犹如明灯,为众多佛法践行者指出叫晰方向,引入正途,帮助无数贫瘠的心灵发掘本具智慧宝藏,令内心佛种萌芽生长,终结硕果。 仁波切曾出版过《智者妙音》、《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等作品。
《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义
上篇 初义
顶礼
立誓
中篇 论义
第一章 前行的趋入方法
第一节 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第二节 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第三节 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第四节 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第五节 远离违缘之恶友
第六节 依止顺缘之善知识
第七节 佛教人门——皈依
第二章 正行宣说三士道
第一节 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第二节 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第三节 上士道修智悲双运解脱有寂二边
一意乐发无上菩提心
二加行修二谛菩提心
**,修世俗谛菩提心
(一)入定修自他相换
(二)出定恶缘转为道用
(1)四种不欲转为道用
①损失转为道用
②痛苦转为道用
③不悦语转为道用
④讥毁转为道用
(2)难忍转为道用
①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②羞辱转为道用
(3)兴衰转为道用
①衰败转为道用
②兴盛转为道用
(4)贪嗔转为道用
①嗔境转为道用
②贪境转为道用
第二,修胜义谛菩提心
1.入定修离戏无执
2.出定于贪嗔境断除实执
(1)贪境断除实执
(2)嗔境断除实执
三修菩提心的学处
(一)修学六度
1.布施度
2.持戒度
3.安忍度
4.精进度
5.静虑度
6.智慧度
(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1.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2.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3.断除对施主及其财物的贪执
4.断除说粗恶语
(三)修学如何断除烦恼
(四)修学具备正知正念而成办他利
(五)修学回向善根来圆满菩提
下篇 末义
一为谁及如何撰著此论
二行持的无谬宣说
三谦逊祈宽恕
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五具四圆满之署名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对佛法精髓的把握,以及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语境中的能力,令人赞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性”的阐述,感到震撼。我一直以为“空性”就是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但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论证,让我理解到,“空性”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否定我们执着于事物“固有”和“独立”的本质。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我们对它们固有的执着,才是痛苦的根源。这种理解,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世界,不再轻易给事物下定论,而是去感受它们的变化和联系。这种觉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书中关于“寂静”的描述,也让我心生向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充满噪音的时代,能够找到内心的寂静,变得越来越难。作者不仅指出了寂静的重要性,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我去探索内心的宁静。
评分当我合上《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平静而满足的喜悦。这不是一本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消化的书,它更像是一座宝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珍宝。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行文流畅,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佛法中那些深奥的哲理,以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四圣谛”的解读所打动。我一直对“苦谛”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痛苦,比如生老病死,而作者则将“苦谛”的范畴扩展到了更加深层的、由无常和无我带来的不圆满感。这种深刻的认识,让我开始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满足”,并从中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书中关于“八正道”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指导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正见”、“正思”、“正语”、“正业”等等。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练习,去调整自己的言行,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受到内心的成长。
评分初翻开《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我并非佛学研究者,只是一个在生活洪流中寻找一丝宁静和智慧的普通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却蕴含深意,黑白分明的构图,一抹淡淡的金线勾勒出祥云的轮廓,似乎预示着将要开启一段心灵的旅程。迫不及待地阅读了第一章,作者以极其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佛陀的教诲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慈悲的长者,在我耳边低语,引导我穿越世俗的喧嚣,抵达内心的净土。我尤其被其中对“无常”的阐述所打动。我们总是沉溺于对永恒的渴望,恐惧失去,而作者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揭示了无常的必然性,以及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理解无常,并非意味着消极避世,而是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深刻地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书中大量的引用和阐释,让原本抽象的佛理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佛法的透彻理解,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教条,而是将佛法的精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的现在,并对未来抱持更积极的态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读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共鸣和强烈的启发。《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的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口。我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也尝试过阅读许多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了某种根本性的东西。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空白。我被书中关于“缘起性空”的阐述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世间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这种“空性”的理解,让我不再执着于事物的“我性”和“常性”,从而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焦虑。书中关于“精进”的讲解,也让我看到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它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有方向、有智慧的努力。作者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在修行中,都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地超越自我。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改变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书。《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震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佛陀的教诲,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次次深入的剖析,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领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慈悲的实践”的论述。它不是停留于口头上的宣扬,而是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能够在生活中践行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来理解他人的情绪,如何通过设身处地来化解冲突。这些方法,让我感到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方法,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我的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有效。书中对“智慧”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真正的智慧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他引导我认识到,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被表象所迷惑,被虚妄的分别心所左右。
评分《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迷茫。作者的文笔,时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每一次阅读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业力的转化”的探讨。我一直认为业力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束缚,但作者却告诉我们,业力并非不可改变。通过精进的修行,通过善意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转化和净化自己的业力。这种积极的观点,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动机,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积极的业缘。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因为事物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执着。学会放下,就如同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能够轻盈地前行。作者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练习“放下”的方法,比如通过观照,通过知足,通过感恩。这些方法,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评分《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法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一位慈悲的导师,陪伴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心灵旅程。作者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力量,却又不失温柔。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佛法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体验,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回向”的论述。我一直认为,做善事就是做善事,与结果无关。但作者却强调了“回向”的重要性,它意味着将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以此来扩大善的范围,净化自己的心。这种超越自我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更加广阔的意义。书中关于“慈悲的次第”的讲解,也让我对慈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从关爱自己开始,到关爱家人,再到关爱一切众生。这种系统性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实践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可能还不够。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细细咀嚼的书。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第一遍,并且在这过程中,我几乎每天都会在某个句子、某个段落上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在解释“菩提心”的部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我一直以为菩提心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是一种只属于得道高僧的追求。但书中却告诉我,菩提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最微小的善念开始,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从体谅他人的难处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解释,让我看到了自己也可以努力的方向。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宽容的心态去对待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烦恼的人和事。当我看到别人犯错时,不再是立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困境,这种心态的转变,虽然微小,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书中关于“慈悲”的论述,也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慈悲就是同情,就是怜悯。但作者指出,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它包含了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关怀,不带有任何分别心。这种理解,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选择性”的同情,并意识到自己需要培养更广阔的慈悲心。
评分《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深刻的一本。它的内容厚重,但作者的笔锋却异常的轻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启发,而非枯燥的灌输。我被书中关于“烦恼即菩提”的论述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烦恼是修行路上的障碍,是需要极力去除的东西。但作者却告诉我,烦恼本身就蕴含着解脱的契机。它如同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执着和无明,而正是通过对这些烦恼的深入观察和理解,我们才能找到通往解脱的道路。这种视角,让我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逃避,而是尝试去面对和转化。书中关于“无我”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总是习惯于以“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去衡量得失。而“无我”的观念,让我开始审视这个“我”的真实性。它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认为的那个独立、恒常的“我”,其实是一个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幻象。这种认识,让我摆脱了许多不必要的自我设限和自我膨胀。
评分《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只是想找一本轻松的书籍来了解一些佛家思想,但这本书显然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我的内心,滋养着我干涸已久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业力”的解读。我一直对业力有一种模糊的敬畏感,觉得它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力量。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将业力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他解释了业力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了我们当下行为的重要性。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在播种,都在积累。这种清晰的认识,让我更加警惕自己的言行,努力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避免那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书中的“六波罗蜜”的解释,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对“布施”、“持戒”、“忍辱”等概念有所了解,但对“精进”、“禅定”、“般若”的理解则比较浅薄。作者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方式,都阐释得淋漓尽致。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不再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