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學
  • 伊東忠太
  • 中國
  • 近代
  • 海外涉華
  • 藝文圖誌
  • 旅行
  • 考察
  • 手記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畫報
ISBN:9787514613254
商品編碼:28792248689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 作者:(日)伊東忠太|編者:張明傑|譯者:薛雅明//王鐵鈞
  • 定價:88
  • 齣版社:中國畫報
  • ISBN號:978751461325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11-01
  • 印刷時間: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91
  • 字數:180韆字

編輯推薦語

伊東忠太著的《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從地理、氣候、風俗、文化、宗教、曆史、建築等多個側麵記述瞭晚清時期整個中國的人文風貌。*為難得的是,書中詳細記述瞭作者對中國各類建築的考察、記錄、曆史研究等資料,得以保存至今,乃難得的中國建築文物的記錄。其中許多資料於**的中國都已難以搜尋。因此,本書的翻譯齣版便顯得極為珍貴。

內容提要

《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是 日本建築學者伊東忠太於20世紀初在中**地進行建 築考察旅行時的記錄,取自《伊東忠太建築文獻》( 第五捲)《見學紀行》中的中國部分。作者通過觀察 、描繪,記錄瞭其在中國考察時的各種所見所聞。
     作者通過文獻研究法、考察實測法和文字考證法 ,按照不同地域,對中國建築、水文地貌,以及人文 風貌都進行瞭深度考察和研究。節中有作者實地拍攝 或手繪的建築及構件圖片共計百餘幅,其中很多建築 現今已不復存在。這些珍貴的資料,對瞭解和研究我 國建築的曆史、美術和工藝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伊東忠太(1867-1954),日本**建築史學傢。一生緻力於日本傳統建築及亞洲建築的研究,是*早來華實地考察的日本學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裝飾》《東洋建築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東忠太建築文獻》(六捲)。伊東不僅是近代日本建築學科的創始者,也是東亞建築研究的先驅,有『工學泰鬥』和『建築巨人』之稱。

目錄

編者序
中國紀行【一】
一、緒言
二、旅行路綫
三、中圈地理
四、北方、中部與南方
五、氣候與動植物
六、中國曆史
七、中國旅行常識
(一)度量衡
(二)通貨
(三)道路
八、宗教
九、建築物
十、喇嘛教寺廟
十一、佛寺·道觀·祠廟
十二、湯山
十三、明陵
十四、居庸關及八達嶺
十五、懷來縣
十六、土木堡
十七、雞鳴驛
十八、宣化府
十九、張傢口
二十、颱水
二十一、山西高原
二十二、大同府與雲岡
二十三、應州
二十四、茄越口·鐵吉嶺·繁疇縣
二十五、五颱山
二十六、龍泉關
二十七、直隸平原
二十八、從麯陽到定州
二十九、經蘆漢鐵路往北京
中國紀行【二】
一、始發北京
二、涿州
三、保定府
四、正定府
五、欒城縣及趙州
六、栢鄉縣及內邱縣
七、順德府
八、沙河縣
九、邯鄲縣
十、磁州
十一、彰德府
十二、湯陰縣
十三、淇縣及衛輝府
十四、延津縣
十五、開封府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景觀研究:多維視角下的曆史考察 叢書概述: “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旨在匯集和整理近代以來,西方及日本等海外學者、旅行傢、藝術傢和傳教士等群體對中國社會、文化、藝術、建築、風俗乃至社會變遷留下的文字記錄、圖像資料和考察筆記。這些一手文獻以其獨特的“他者”視角,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曆史轉型期的社會麵貌、文化衝突與融閤、城市空間的演變以及知識體係的輸入與重構,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補充材料。本叢書力求通過嚴謹的整理、詳盡的校注與深入的解讀,展現一個多麵、復雜且充滿張力的近代中國圖景,是研究近代中國社會史、文化史、城市史及中外關係史的珍貴資源庫。 分冊精選推薦: 以下推薦的書籍,均屬於該係列叢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分彆從不同側麵記錄和分析瞭近代中國的社會風貌與文化景觀,但其內容與《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所聚焦的特定建築考察視角存在顯著區彆,側重於更廣泛的社會觀察、風俗記錄、旅行見聞、或特定領域的深入研究。 --- 1. 《庚子西使見聞錄:一位西方外交官的清末考察實錄》 內容側重: 晚清政治生態與條約體係下的社會觀察 本書收錄瞭某西方駐華使館高級外交官在清末光緒年間,隨同使團或以私人身份遊曆中國北方及部分沿海省份的詳盡考察報告和私人信劄匯編。該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作為高級政治觀察者的視角。它不像建築師那樣聚焦於結構與美學,而是著重記錄瞭清廷的權力運作、官僚體係的運行效率、地方士紳與民間階層的互動模式,以及西方勢力滲透下中國社會治理結構的鬆動與調整。 重點內容包括:對總理衙門、海關等新式機構的運作機製的深度剖析;對特定省份(如直隸、山東)的賦稅徵收、地方治安和水利工程的記錄;以及對中國精英階層對西學的接受程度和內部爭議的觀察。書中配有大量當時拍攝的肖像照和場景速寫,展現瞭宮廷儀式、官府場景、以及市井生活的真實瞬間。它提供瞭從權力結構和國際關係角度審視近代中國的獨特窗口,與專注於建築實地測繪和風格分析的考察手記形成鮮明對比。 --- 2. 《江南煙雲圖:英國傳教士鏡頭下的清末民初風俗誌》 內容側重: 特定地域的民間信仰、生活習俗與日常生活美學 本書精選自一組英國新教傳教士在1900年至1920年間,主要集中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尤其是蘇南、浙江部分地區)拍攝和記錄的大量圖文資料。這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人”與“生活”。書中詳盡描繪瞭當地的婚喪嫁娶、歲時節令、廟會祭典、傳統手工業作坊的生産過程,以及農傢、茶肆、戲園等公共空間的日常景象。 與側重於分析建築形製、材料、結構邏輯的專業考察不同,本書的圖文更富有人文關懷和人類學色彩。它詳細記錄瞭服飾的細微變化、不同階層飲食習慣的差異、民間戲劇的麯牌與扮相,以及對地方神祇的崇拜方式。這些記錄旨在嚮西方讀者介紹“一個真實的、活著的中國”,其價值在於對地域性、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搶救性記錄,而非對既有建築體係的學術梳理。 --- 3. 《帝國餘暉與新潮湧動:日本學者對民初城市空間的考察報告》 內容側重: 城市空間改造、商業發展與公共設施的引入 該書匯集瞭多位日本學者在民國初年(約1912-1927年間)對上海、天津、漢口等重要通商口岸城市進行的社會學與地理學聯閤考察報告。其視角集中於近代城市化的衝擊與新舊空間的交替。考察對象不再是傳統的宮殿或寺廟,而是郵局、電報局、火車站、有軌電車綫路、租界與華界交接處的商業街區,以及新興的工商業區。 報告中包含瞭詳細的城市地圖測繪、交通流量統計、商業區地價估算等數據,分析瞭新式公共設施如何重塑城市功能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動綫。這種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會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的早期應用,強調效率、功能性與經濟活動對空間結構的影響。這與伊東忠太專注於考察中國傳統建築的“地域精神”和“象徵意義”的研究路徑截然不同,前者關注“當下”的變動和“未來”的潛力,後者則側重於“過去”的積纍與“永恒”的價值。 --- 4. 《清代地方誌中的水利與社會控製:基於<水利誌>的文本分析》 內容側重: 製度史與技術史的交叉研究:水利工程與地方治理 本書是一項嚴謹的文獻學與技術史研究成果。它聚焦於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各省州縣誌書中的“水利”部分,通過對數韆部地方誌中關於河道治理、堤壩修建、漕運維護、水災應對的文字進行係統性文本挖掘與比較分析,重構瞭中國古代乃至近代早期國傢水利工程的組織模式、技術傳統與社會動員機製。 該研究不涉及現場的建築測繪或美學評價,而是通過對官方文書和地方記載的梳理,揭示水利係統如何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穩定農業生産和管理社會秩序的核心技術與製度支柱。本書為理解近代中國在麵對大規模水患時,其傳統技術與治理能力的邊界提供瞭製度層麵的深度解讀,與建築考察中的實體性研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術領域。 --- 結語 “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通過收錄上述及其他類似文獻,力求提供一個由多重眼睛、多種學科視角構建的近代中國圖像。這些分冊,無論側重於政治外交、民間風俗、城市地理,還是製度技術,都與《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精)》中詳盡的日式美學批判和建築結構分析形成瞭互補,共同描繪齣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復雜切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就像是給曆史開瞭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中國截然不同的模樣。伊東忠太先生在書中對當時中國城鎮的描繪,那些古老的街道、石闆路,以及那些充滿瞭生活氣息的建築,都仿佛帶著時間的塵埃,撲麵而來。他對於建築細節的描寫,例如屋脊上的琉璃瓦,門窗上的雕花,甚至是建築材料的選擇,都充滿瞭匠心獨運的考量。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對比分析,比如北方建築的雄渾大氣,南方建築的精巧細膩,這種對比讓我們對中國地域建築的豐富多樣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附帶的老照片,更是珍貴的曆史影像,它們真實地記錄瞭那個時代的建築風貌,也讓我們對伊東忠太先生的考察工作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建築學的考察報告,更是一份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民族記憶的寶貴財富。

評分

這次購買的這套《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真的是太驚喜瞭!尤其是這本《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伊東忠太先生的筆觸樸實而真誠,他記錄的不僅僅是那些宏偉的寺廟宮殿,還有一些隱藏在街巷角落裏的尋常建築,那種對中國民間建築的關注,讓我覺得非常難得。他寫到在某個南方小鎮,看到一傢古老的民居,屋簷下的燕子窩,門前擺放的石磨,這些細節的描寫,仿佛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書中的插圖,無論是手繪的草圖還是拍攝的照片,都極其珍貴,能夠直觀地展示伊東忠太先生的考察成果。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建築材料和建造工藝的描述,那種對細節的追求,體現瞭他作為一位建築大師的嚴謹和專業。這本書讓我想起瞭很多我曾經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被忽略的美麗建築,伊東忠太先生的考察,恰恰是用一種專業而深情的目光,去記錄和保存瞭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濃鬱的曆史感,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經典的排版方式,瞬間就把人拉迴到上個世紀初。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細膩的鋼筆畫和相機拍攝的老照片,雖然有些已經褪色,但依然能感受到當時建築的巍峨與精美。伊東忠太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傢在娓娓道來,他對於每一個建築的觀察都極其細緻入微,從整體的布局到細部的雕飾,都充滿瞭建築師獨到的視角。讀他的手記,不僅僅是在看建築,更是在體驗他當時的考察過程,感受他麵對異域文化和古老建築時的驚喜、睏惑與思考。書中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解讀,跳齣瞭單純的記錄,而是融入瞭日本建築學的背景,這種跨文化的對比和思考,讓古代中國建築的魅力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齣來,也讓我們對“中國風”在亞洲建築史上的影響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購買這套《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純粹是齣於對曆史的好奇心,沒想到《中國紀行--伊東忠太建築學考察手記》這本能夠給我帶來如此大的震撼。伊東忠太先生的文字,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對中國建築深深的著迷和尊重。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一種文化的對話。他用建築學的語言,結閤他自己國傢的建築傳統,去解讀中國古代的建築智慧,這種視角非常獨特,也讓我受益匪淺。書中的一些關於建築結構、材料運用的分析,對於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雖然有些專業術語,但配閤著清晰的圖示,也能大緻理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中國古代建築的“意境”的理解,他似乎能夠透過冰冷的磚瓦,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哲學和美學思想。這不僅僅是一本考察筆記,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的生動記錄。

評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建築史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那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時代,湧現瞭許多不同視角的解讀。伊東忠太先生的這本《中國紀行》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珍貴的史料。他以一個日本建築學傢的身份,對中國各地,尤其是當時的北平和江南地區的建築進行瞭深入考察。書中描繪的那些早已消失的舊時風貌,通過他的文字和照片,又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想象到他當年在烈日下、在塵土飛揚的工地裏,一絲不苟地測量、繪製、記錄的情景。他不僅關注瞭那些皇傢建築和寺廟道觀,還對民居、園林、甚至一些城市基礎設施都有所提及,這使得他的考察報告更加全麵和立體。透過他的眼睛,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豐富的近代中國建築景觀,也對當時中國建築在亞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有瞭新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