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
| 作者 |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华琳 校 |
| 定价 | 89.00元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98100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现代中国社会,规制和公共治理无所不在。本书作者是国际上规制与治理研究的巨擘。本书作为规制与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规制与治理的学术精义,关注规制与治理的实务进展,探求公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水融,关注规制与全球规制的互动,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我国行政法学的革新。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 部分规制之语境 章导论: 规制、治理与法律所面临的挑战1 一、背景2 二、规制治理、规制体系与规制资本主义3 三、规制治理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1 四、规制中的法律: 正当性与可问责性17 五、结语21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分析规制空间: 碎片化的资源与制度设计29 一、空间中的规制32 二、碎片化的资源36 三、规制的起源与改革41 四、标准制定44 五、监督与执行46 六、制裁49 七、规制空间分析对制度设计的意义51 八、结语: 规制空间分析的局限与潜能57 参考文献58 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 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65 一、引言66 二、规制标准67 三、标准制定74 四、标准制定中的可问责性78 五、结语80 参考文献81 第四章公共部门的私人规制: 被忽视的当代治理维度85 一、引言86 二、公与私88 三、监督89 四、权力及授权91 五、制定标准98 六、监督与执行100 七、结语102 参考文献105 目录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规制与治理的重要发展 第五章治理时代的规制: 后规制国的兴起111 一、引言112 二、规制和控制113 三、规制国115 四、后规制国理论118 五、后规制国的蓝图129 六、结语136 参考文献139 第六章规制革新与线上消费者147 一、引言148 二、消费者和线上交易150 三、规制革新论说154 四、线上交易的规制革新160 五、结语174 参考文献175第七章无法律之治理抑或无之治理欧盟新型治理与正当性181 一、引言182 二、治理与欧盟183 三、新治理185 四、正当性193 五、结语196 参考文献197 第八章反身治理、规制与元规制: 控制抑或学习203 一、引言204 二、规制与反身治理207 三、非反身治理与国家制度的经济学214 四、的反身治理218 五、规制中的反身式政策制定222 六、监督与反馈224 七、行为纠正226 八、结语: 元规制与反身治理227 参考文献229 第九章全球体系下的规制237 一、引言238 二、全球规制体系的出现241 三、全球规制的工具244 四、全球规制体系与过程中的正当性重构248 五、结语: 全球规制政治的下一步走向251 参考文献252 第十章事事谈规制: 从全能规制到元规制257 一、引言258 二、规制机构的扩散260 三、规制体系: 参与的碎片化与控制多样性263 四、对规制设计与改革的启示275 五、结语279 参考文献280 第四部分规制与治理中的可问责性 第十一章规制国家中的可问责性287 一、引言288 二、定义与勾勒可问责性290 三、规制国家的影响293 四、延伸的问责298 五、利用延伸的问责与平衡其规范内容304 六、结语309 参考文献310 第十二章评估规制机构的绩效与可问责性317 一、引言318 二、全球金融危机319 三、碎片化的规制323 四、可问责性324 五、从可问责性到绩效326 六、规制与后代议制民主335 七、结语337 参考文献338 第十三章独立规制者343 一、作为问责平台的独立规制者344 二、独立规制者的扩散345 三、独立规制者与可问责治理的强化348 四、规制权力与设计的多样性351 五、作为问责机制的独立规制者的影响354 六、规制者的可问责性: 谁来监督监督者?356 七、研究议程357 参考文献360 译后记365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直面监管改革的时代课题,通过对规制、治理、规制空间、规制国等学术脉络的爬梳,对标准制定、公私合作、规制改革、回应性规制、规制问责的探讨,对反身治理、全球规制、元规制的剖析,以及对规制与治理中可问责性的探讨,为我们初步摹绘出了规制与治理的法律蓝图。 ★本书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中国行政法学的革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助于思考中国的监管型国家建设与治理转型,思考如何通过践行合作治理、自我规制、规制责任、全球规制,推进规制和治理改革,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大气,尤其是那个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很欣赏那些在细节上做足功夫的出版物,这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封面设计者显然对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将学术内容的严肃性与视觉上的愉悦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个人对那些设计精良的书籍有一种莫名的偏爱,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品。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钻研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外在来看,这已经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作品了。
评分初翻这本著作,我立刻被其深邃的理论框架所吸引。它似乎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概念的梳理上,而是勇敢地向一些根深蒂固的治理难题发起了挑战。那些被惯常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制逻辑,在这里受到了近乎残酷的审视与解构。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冷静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肌理,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制度设计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潜在的失灵之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将法律、政治学、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视角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场域。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理”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思辨火花的思想探险,迫使读者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深化认知。读完其中某几个章节后,我甚至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公共政策和法律条文的解读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看,本书的价值深度体现在它对复杂性管理的深刻洞察。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悖论:越是想用精细的规则去锁定未来,结果往往是僵化和失效。作者对“规制失灵”的分析并非简单的归咎于技术不足,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内生的矛盾和权力结构的制衡失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论证逻辑,因为它迫使我走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定式。例如,书中对不同治理模式的效率与公平性的权衡分析,展示了极高的思想成熟度。这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书,恰恰相反,它提出的问题远比它提供的初步解答更加重要。这种深层次的启发性,才是真正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什么”,而是“如何更深刻地思考”这些复杂议题,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习者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前沿问题”的界定与探讨。它没有沉湎于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发,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当前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以及新的风险社会背景下,规制主体和法律体系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比如,关于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角色、跨国监管的合法性基础等议题,作者的处理角度非常新颖和犀利。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静态的理论总结,而是在参与一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学术对话。这种对“当下性”和“未来性”的敏感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紧迫感。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世界是什么样的”,更是在探讨“世界应该如何被塑造”这一宏大命题。对于那些希望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或者在实践中应对复杂治理挑战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它有效地激活了对传统法学和社会治理理论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白地说,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译作中,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一批。鉴于原著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能够做到如此流畅、准确且不失原意的传达,实属不易。尤其是几位译者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绝非单枪匹马的草率之作,而是倾注了团队智慧的结晶。我注意到,在处理那些高度凝练的学术表达时,译者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英文原著的那种思辨的张力,又避免了中文语境下的晦涩难懂。很多原本担心会成为阅读障碍的段落,在译文中读来竟然是如此的清晰有力,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效率。在我看来,优秀的翻译是架设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桥梁,而这本译作无疑是坚固而美观的一座。对于不熟悉原文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享受前沿学术成果的最佳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