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华琳 校 978730

正版 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华琳 校 9787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华琳 校 著
图书标签:
  • 规制
  • 治理
  • 法律
  • 公共管理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前沿问题
  • 英国
  • 安永康
  • 宋华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8100
商品编码:2883604367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 【英】科林·斯科特 安永康 宋华琳 校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98100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在现代中国社会,规制和公共治理无所不在。本书作者是国际上规制与治理研究的巨擘。本书作为规制与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规制与治理的学术精义,关注规制与治理的实务进展,探求公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水融,关注规制与全球规制的互动,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我国行政法学的革新。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部分规制之语境

章导论: 规制、治理与法律所面临的挑战1

一、背景2

二、规制治理、规制体系与规制资本主义3

三、规制治理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1

四、规制中的法律: 正当性与可问责性17

五、结语21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分析规制空间: 碎片化的资源与制度设计29

一、空间中的规制32

二、碎片化的资源36

三、规制的起源与改革41

四、标准制定44

五、监督与执行46

六、制裁49

七、规制空间分析对制度设计的意义51

八、结语: 规制空间分析的局限与潜能57

参考文献58

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

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65

一、引言66

二、规制标准67

三、标准制定74

四、标准制定中的可问责性78

五、结语80

参考文献81

第四章公共部门的私人规制: 被忽视的当代治理维度85

一、引言86

二、公与私88

三、监督89

四、权力及授权91

五、制定标准98

六、监督与执行100

七、结语102

参考文献105

目录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规制与治理的重要发展

第五章治理时代的规制: 后规制国的兴起111

一、引言112

二、规制和控制113

三、规制国115

四、后规制国理论118

五、后规制国的蓝图129

六、结语136

参考文献139

第六章规制革新与线上消费者147

一、引言148

二、消费者和线上交易150

三、规制革新论说154

四、线上交易的规制革新160

五、结语174

参考文献175第七章无法律之治理抑或无之治理欧盟新型治理与正当性181

一、引言182

二、治理与欧盟183

三、新治理185

四、正当性193

五、结语196

参考文献197

第八章反身治理、规制与元规制: 控制抑或学习203

一、引言204

二、规制与反身治理207

三、非反身治理与国家制度的经济学214

四、的反身治理218

五、规制中的反身式政策制定222

六、监督与反馈224

七、行为纠正226

八、结语: 元规制与反身治理227

参考文献229

第九章全球体系下的规制237

一、引言238

二、全球规制体系的出现241

三、全球规制的工具244

四、全球规制体系与过程中的正当性重构248

五、结语: 全球规制政治的下一步走向251

参考文献252

第十章事事谈规制: 从全能规制到元规制257

一、引言258

二、规制机构的扩散260

三、规制体系: 参与的碎片化与控制多样性263

四、对规制设计与改革的启示275

五、结语279

参考文献280

第四部分规制与治理中的可问责性

第十一章规制国家中的可问责性287

一、引言288

二、定义与勾勒可问责性290

三、规制国家的影响293

四、延伸的问责298

五、利用延伸的问责与平衡其规范内容304

六、结语309

参考文献310

第十二章评估规制机构的绩效与可问责性317

一、引言318

二、全球金融危机319

三、碎片化的规制323

四、可问责性324

五、从可问责性到绩效326

六、规制与后代议制民主335

七、结语337

参考文献338

第十三章独立规制者343

一、作为问责平台的独立规制者344

二、独立规制者的扩散345

三、独立规制者与可问责治理的强化348

四、规制权力与设计的多样性351

五、作为问责机制的独立规制者的影响354

六、规制者的可问责性: 谁来监督监督者?356

七、研究议程357

参考文献360

译后记365


   编辑推荐
★本书直面监管改革的时代课题,通过对规制、治理、规制空间、规制国等学术脉络的爬梳,对标准制定、公私合作、规制改革、回应性规制、规制问责的探讨,对反身治理、全球规制、元规制的剖析,以及对规制与治理中可问责性的探讨,为我们初步摹绘出了规制与治理的法律蓝图。 ★本书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中国行政法学的革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助于思考中国的监管型国家建设与治理转型,思考如何通过践行合作治理、自我规制、规制责任、全球规制,推进规制和治理改革,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文摘






   序言

现代法律理论的思辨之旅:一部跨学科的法学视野构建指南 引言:法律的边界与视野拓展 在当代社会复杂多变的图景下,法律的角色和功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传统的法律框架,在面对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超越狭隘技术性规范分析的理论视野,去理解法律在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场域中是如何运作、如何被塑造,以及如何实现其治理目标。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法律部门(如刑法、民法或商法)的具体规则变迁,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法律理论基础,旨在深入探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治理工具的本质、运作机制及其伦理基础。它将引导读者从传统的法律人思维中抽离出来,以更开阔的视角审视法律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深刻交汇点。 第一部分:法律的本质与理论基础的再审视 本部分旨在夯实读者对法律理论核心命题的理解,但它着重于对经典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探索新兴的理论路径。 1. 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思想的当代张力: 本书不会简单地复述哈特(H.L.A. Hart)或凯尔森(Hans Kelsen)的理论。相反,它将聚焦于在后国家主权时代,这些理论如何应对跨国监管和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大型跨国公司)的崛起。例如,探讨“社会事实”在认定法律效力中的边缘化与再中心化问题。在自然法方面,重点将放在对“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概念的探讨上,分析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形成最低限度法律共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2. 法律社会学的深度探究:规范与实践的鸿沟: 不同于侧重法律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著作,本书将理论化地探讨“法律的社会功能”与“法律的文本意义”之间的永恒张力。深入分析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偏见如何选择性地“激活”或“沉默”特定的法律规则。探讨如“法律人共同体”内部的话语实践如何固化既有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运动如何推动法律文本的演变。 3. 法律经济学思潮的批判性评估:效率与正义的权衡: 本书将避免陷入纯粹的效率最大化分析,而是着重于对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刻批判。重点探讨将所有社会价值(包括权利与自由)“价格化”的内在伦理风险。分析在信息不对称和行为经济学证据面前,传统效率模型如何失真,并提出“有限理性”下更具韧性的制度设计原则。 第二部分:治理的转型与法律的新形态 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全球化的渗透,“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政府”(Government)。本部分探讨法律在这一转型中扮演的新角色。 4. 软法、自我规制与法律的去中心化: 本书将系统性地研究“软法”(Soft Law)现象,包括行业标准、最佳实践指南和跨国合同范本。重点分析软法如何填补硬性法律的真空,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事实上的法律约束力。探讨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ESG标准等非国家强制性规范,如何在特定领域取代或补充国家立法,并分析这种“去中心化”治理模式带来的问责难题。 5. 风险、不确定性与预防性法律: 面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新兴技术带来的不可逆转的风险,法律的焦点正从“事后惩罚”转向“事前预防”。本书将分析风险分析在法律决策中的作用,探讨“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不同法域(环境法、公共卫生法)中的应用逻辑与争议。深入解析法律制度如何应对“已知-未知”和“未知-未知”的风险情境,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6. 跨越边界的法律秩序:全球治理的复杂性: 本书超越了国际法或区域一体化的单一视角,探讨全球治理体系中法律秩序的“多层性”(Multi-level Governance)。分析国际条约、区域指令、国内执行法和跨国判例法之间的互动与冲突。重点研究全球性的法律网络(如仲裁机构、专业协会)如何形成事实上的全球法律共同体,以及这种网络如何影响国家主权的实践形态。 第三部分:法律、技术与伦理前沿 当代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之一源于技术进步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法律基本概念的冲击。 7. 算法、数据与法律主体性: 本书不会简单介绍数据保护法(如GDPR),而是深入探讨技术对法律核心概念的挑战。例如,探讨当决策权日益委托给复杂的算法系统时,“意图”(Intent)和“过失”(Negligence)等传统归责要素如何被重构。分析“算法偏见”在法律执行中的再生产效应,以及我们如何构建针对数据驱动型行为的问责机制。探讨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成为新的法律主体,以及这需要怎样的法律范式转变。 8. 法律与技术的互嵌性:基础设施的视角: 借鉴技术哲学中的“基础设施”理论,本书将法律视为一种技术基础设施。探讨法律的“嵌入性”——即法律如何被技术系统(从电子政务到区块链应用)所编码和固化。分析当法律规则被“硬编码”到技术系统中时,其灵活性和可修正性将受到何种影响,以及如何确保技术性法律执行的透明度和可司法审查性。 9. 法律的道德基础与未来的人类境况: 最后,本书回归到法律的伦理维度。在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和生命延长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法律如何界定“何为生命”、“何为公平的生命机会”。本书将探讨自由主义法律传统在应对群体性福祉和个体权利的极端张力时,其理论框架的适应性。核心是:在一个技术快速重塑人类自身的时代,法律应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尊严与自主性。 结论:走向批判性整合的法律研究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整合思维。它要求读者将对具体法律条文的关注,提升到对法律体系的整体结构、权力运作和伦理责任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部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参与到对现代法律理论前沿问题的艰深对话中,以期构建更具适应性、更具回应性的法律秩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大气,尤其是那个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很欣赏那些在细节上做足功夫的出版物,这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封面设计者显然对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将学术内容的严肃性与视觉上的愉悦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个人对那些设计精良的书籍有一种莫名的偏爱,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品。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钻研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外在来看,这已经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作品了。

评分

初翻这本著作,我立刻被其深邃的理论框架所吸引。它似乎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概念的梳理上,而是勇敢地向一些根深蒂固的治理难题发起了挑战。那些被惯常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制逻辑,在这里受到了近乎残酷的审视与解构。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冷静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肌理,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制度设计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潜在的失灵之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将法律、政治学、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视角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场域。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理”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思辨火花的思想探险,迫使读者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深化认知。读完其中某几个章节后,我甚至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公共政策和法律条文的解读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看,本书的价值深度体现在它对复杂性管理的深刻洞察。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悖论:越是想用精细的规则去锁定未来,结果往往是僵化和失效。作者对“规制失灵”的分析并非简单的归咎于技术不足,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内生的矛盾和权力结构的制衡失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论证逻辑,因为它迫使我走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定式。例如,书中对不同治理模式的效率与公平性的权衡分析,展示了极高的思想成熟度。这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书,恰恰相反,它提出的问题远比它提供的初步解答更加重要。这种深层次的启发性,才是真正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什么”,而是“如何更深刻地思考”这些复杂议题,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习者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前沿问题”的界定与探讨。它没有沉湎于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发,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当前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以及新的风险社会背景下,规制主体和法律体系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比如,关于非国家行为体的治理角色、跨国监管的合法性基础等议题,作者的处理角度非常新颖和犀利。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静态的理论总结,而是在参与一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学术对话。这种对“当下性”和“未来性”的敏感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紧迫感。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世界是什么样的”,更是在探讨“世界应该如何被塑造”这一宏大命题。对于那些希望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或者在实践中应对复杂治理挑战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它有效地激活了对传统法学和社会治理理论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白地说,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译作中,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一批。鉴于原著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能够做到如此流畅、准确且不失原意的传达,实属不易。尤其是几位译者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绝非单枪匹马的草率之作,而是倾注了团队智慧的结晶。我注意到,在处理那些高度凝练的学术表达时,译者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英文原著的那种思辨的张力,又避免了中文语境下的晦涩难懂。很多原本担心会成为阅读障碍的段落,在译文中读来竟然是如此的清晰有力,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效率。在我看来,优秀的翻译是架设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桥梁,而这本译作无疑是坚固而美观的一座。对于不熟悉原文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享受前沿学术成果的最佳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