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26省【中法图】正版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智合研究院编著 律师事务所 法律服务

包邮26省【中法图】正版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智合研究院编著 律师事务所 法律服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智合研究院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法律市场
  • 智合研究院
  • 律师事务所
  • 法律服务
  • 2018年出版
  • 正版书籍
  • 包邮
  • 中法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法律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1435
商品编码:2888260961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
书号:
9787519721435
定价:
52.00
作者/编者:
智合研究院编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内容简介


无论你是老牌所,还是新生代;无论你正纵马于大所之路,还是驰骋在精品之道;无论你正精耕*,还是致力于布局全球,都必将被“大变革”、“大增长”的时代浪潮所裹挟。或扶摇直上,或屹立潮头,或逡巡不前,或折戟沉沙,法律服务市场的“狂风”从未止息。对于中国律所而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你的路径和你的目标。《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所有章节,皆为反映一年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特征与趋势;所有文章,均为智合研究院所思、所悟。历史容易被人所遗忘,因而更需要有人来记录和评判,这是智合研究院的理想,也是它的使命。



目录

01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红圈”?大所?格局都将改变:2018,欢迎来到律所竞技场

大国崛起必有大所振兴;群雄逐鹿之下,必有新贵崛起和弯道超车。或悄无声息,或轰轰烈烈,但改变从未停止。2018年,法律服务市场中的各位玩家,你准备好了吗?

2017年中国律所观察:五个现象与四大趋势

法律服务市场正在腾飞,京沪大所们正在继续疯狂扩张,市场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科技在重塑整个行业,属于青年律师的机会在哪里?

“80后”“90后”“00后”“10后”律所角逐,时代为何偏爱他们

为什么80年代创立的律所*只有几家仍保持领先?获得了“天时”与“地利”的“90后”律所怎么赢得*面积的中国市场?为何有的“00后”律所何以赶超“红圈”所? “10后”律所如何在强所如林中突出重围?

人均创收超百万,律师界的“浦东模式”:*从何而来

比别人跑得更快,抓住大背景下的机遇,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浦东,*不缺乏的就是机会。

超车时代到来?中国律所的运营基础,正在因人工智能而改变

在智能时代下,由大数据、人工智能改变现有法律体系所产生的新业务,或许会产生新的律界“巨头”。

500名律师工作强度报告:各位甲方,请珍惜你们的乙方

这是一份基于500名律师,围绕每周工作小时、出差频次、年假天数、工作强度与收入匹配度等多维度的大数据报告。

资本时代,律师事务所的“上市”之路

英、澳两国苦心引入外部资本以期用“鲇鱼”打破温吞、陈旧的本国法律服务行业,并以控制外部合伙人数的方式来减少风险,平衡资本逐利与人合保守,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拓新。但对于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内外资所的规划与布局

多大才算大?从1个联盟、43家律所看中资所的规模化发展

做大和做强都需要实力:做强需要精深的业务能力,做大也需要相当的管理水平。规模化浪潮下,中国律所的布局呈现出五大特征。

锦天城与鸿鹄战略合作,释放出了什么信号

中国律所版图向*扩张,充分运用四种模式。锦天城与鸿鹄牵手,开启*化布局新征程。

天同深圳开业,揭开天同全国布局的秘密

因时、因势、因市场而动,看争议解决强所天同如何实现从“小而美”到“一体化基础上跨地域的适度规模化”。

盈科、锦天城、中银、金杜雄霸亚太,规模化路上它们有何不同

规模化能让律所取得傲人的成绩,但规模化带来的代价,中国律所真的准备好了吗?

金杜、大成、通力近期*化布局: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

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一家家*大所进军*市场,中国律所的*化时代似乎已悄然来临。这背后,自有其发展的机理;而其过程,山高水长。

全国大所纷纷进驻,南京的法律服务市场发生了什么

2017年南京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个缩影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律师事务所纷纷落户。大所“入侵”,是否会搅乱当地生态?变局之下,本土律所如何应对?

中国大陆外资所大调查:版图、分布与整合

一文解析*大所的实力与格局、中外律所“联姻”效果、外资律所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风景这边独好,*律所在亚太的多种活法

亚太地区:*大所偏爱本土拍档;大陆地区:*所有人欢喜有人忧;香港地区重镇:大型玩家厉兵秣马。

03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与发展

律界40年群雄逐鹿,这10点决定了大所的未来

40年发展,市场格局逐渐形成,但远远没有“固化”。一家律所当下的市场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律界沉浮,市场区层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透过十个因素看出。

肖微连任,两名新人进入:君合管委会换届发生了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律所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如何因市场而变,走在浪潮之巅,是每家律所管理者都在考虑的命题。真正关键的是,是否有勇气和动力去走出那一步。

从海问涨薪看中资所“2万元俱乐部”的平台崛起之路

*律所拥有共同的品质,“2万元”起薪也许只是*有噱头的一个点,更多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体现于律所经年累月的管理和建设之中。

在规模化、精品化之外,中国律所是否存在di三条发展道路

“有规模的精品所”是星瀚正在探索的道路,如果成功,或许会成为中国律所发展的di三条道路。

十年后再开业,植德律所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家年轻但不稚嫩、以公司金融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

04青年律师的职业发展

25天年假、30万元年薪,律所的软硬实力比拼

如果有四份同样起薪2万元/月的工作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呢?

千名律师助理需求调研:男律师其实更想用男助理

律师们都喜欢选择什么样的助理?这里有一份基于1134名律师的调研报告。

前法官,现律师,他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说法官的成长,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对于业务精进的个人自我要求;但是,对于律师,这个市场化的职业下,潮水推着你往前走,你一停,就被淹没。

陆家嘴的律所年轻人

他们整体狼狈,偶尔快乐,在绝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然后麻木,但心中仍然保留着一丝丝火种。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05从榜单看中国律所的实力与格局

中国律所创收Top 30:汉坤、通力不逊“红圈”,

观韬中茂、盈科、炜衡火力全开

2016年,总创收前30强律所的创收总和达到了261.5亿元人民币(约合29.4亿英镑),利润达到了126.6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英镑),与2013年相比,4年时间翻了一番。

Global百强榜:中国律所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在全球百强律所的坐标中,中国律所表现如何呢?

美国百强律所榜:与中资*律所有何异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百强律所的实力与格局,是中国律所的参考。

钱伯斯榜单:一年中律所实力升降

钱伯斯榜单的四个特征:(1)业务领域愈发细分,中国律师行业的马太效应尽显,大所竞争优势明显;(2)大所与大律师互相造就;(3)部分律所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性;(4)潜质律师与后起之秀每年在不断更新,为榜单注入新鲜血液。

钱伯斯榜单:这15家律所受到重点推荐的领域*多

榜单的整体情况体现出了中国法律行业的集中效应,*中资所在中国法律市场的影响力及领先优势相当明显。

ALB中国法律大奖:君合、金杜成*赢家,16家中资所上榜

君合、金杜、方达、环球、国浩、锦天城获得两个及以上奖项,高伟绅、贝克·麦坚时、史密夫·斐尔等9家*所*终胜出。

ALB亚太50强:盈科、大成、德恒位列*,30家中国律所上榜

在2017年“亚太50强律所”榜单中,中国律所共有30家,占据了50强的一半以上,而且前11名均为中国律所。

CLP法律大奖:8家中资所成*赢家

在中资所中,金杜、方达、君合、中伦、汉坤、金诚同达、江三角、天元获得了两个及以上奖项,成为*赢家。在区域性律所大奖中,江三角、德衡律师集团、广东广大、重庆索通榜上有名。



《全球治理的演进与挑战: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复杂演进、结构性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了国际关系理论、政治经济学、区域研究以及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精要,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全球图景。 第一部分:后冷战时代的权力转移与秩序重构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冷战结束之初,西方主导的“历史终结论”背景下的乐观主义思潮,并迅速转向对现实中权力结构变化的批判性审视。我们详细分析了单极时刻的短暂性及其向多极化乃至“非极化”趋势的转变过程。 大国关系的再平衡: 重点考察了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与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俄罗斯以及欧盟的内部动态)的崛起,如何共同塑造了日益碎片化的权力空间。通过对“修昔底德陷阱”与“权力过渡理论”的实证检验,探讨了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之间在新技术和地缘政治博弈下的互动模式。 全球化红利的消退与反噬: 分析了过去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全球价值链的重塑、跨国资本的流动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内部不平等加剧问题。本书认为,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的抬头并非简单的经济周期现象,而是结构性矛盾爆发的体现。我们细致梳理了“去风险化”(De-risking)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工具的法律与政治基础。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机制的困境与创新 全球治理,即由国际组织、跨国网络和非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对全球性问题的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效率瓶颈。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这一治理赤字及其可能的出路。 多边主义的结构性瘫痪: 详细分析了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核心多边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危机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机制性障碍。特别关注了投票权、代表性和决策效率之间的张力。我们引入了“治理碎片化”(Governance Fragmentation)的概念,研究不同领域(如金融监管、卫生安全)的规则制定主体日益分散化,导致规则冲突和执行力下降的问题。 新兴治理平台的崛起与挑战: 研究了“G20”、“金砖国家”(BRICS)等非正式机制在填补传统多边机构真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自身的合法性与可持续性问题。此外,本书对技术治理的萌芽状态进行了深入考察,包括人工智能伦理标准、太空资源管理等“前沿领域”的规则真空和跨国科技公司的影响力评估。 主权与干预的边界: 深入探讨了“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在叙利亚、利比亚等冲突中的实践效果及其争议。通过比较不同大国对国家主权和人权叙事的解读,揭示了国际法在主权国家体系中面临的根本性伦理困境。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挑战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视野聚焦于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几个关键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提供具体的操作层面见解。 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剖析了《巴黎协定》框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历史遗留矛盾。研究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新工具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并探讨了国际法庭在环境责任追究方面的潜在角色。 数字空间的法治化困境: 聚焦于跨国数据流动、网络主权与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域外效力及其对全球数据治理的示范作用,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防火墙”政策背后的主权诉求。探讨了网络空间冲突升级的风险管控机制。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改革呼声: 以近年来的重大传染病事件为背景,审视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信息共享、疫苗分配和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上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更具韧性、更扁平化的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路径。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全球治理路径 在对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后,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推动建设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全球秩序。 再协商“共同利益”的内涵: 认为在极端竞争环境下,重塑基于人类共同福祉(如气候稳定、核不扩散、流行病防控)的利益共识至关重要。主张通过“小多边”合作和“功能性”合作,逐步重建信任基础。 区域整合作为稳定器的作用: 分析了欧盟、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在维护地区稳定和提供替代性治理模式上的潜力。探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如何与全球治理体系形成良性互动,而非简单的对立。 非国家行为体的赋权与规范: 强调了公民社会组织、跨国企业、学术智库等在填补治理空隙、倡导新规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建立更明确的问责机制,以规范这些日益强大的非国家行为体。 总结 《全球治理的演进与挑战: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重塑》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拒绝简单的历史循环论,也警惕乌托邦式的全球政府构想。它以严谨的分析工具,力图在复杂性中把握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从业人员、法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当前国际体系运行逻辑的权威指南。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未来的全球治理将是一个充满张力、持续协商、多层次、且不断适应权力动态平衡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空有其名”的感觉,尤其是“中国法律市场观察(2018)”这个标题,以及“包邮26省”的宣传语,让我对它有了很高的期望。我以为会看到一份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法律市场年度报告,能够帮助我理解 2018 年中国法律市场的整体格局、主要驱动因素、热点领域和潜在风险。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关于市场规模、增长率、服务类型分布、客户结构、竞争态势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和分析。但实际内容,感觉更像是智合研究院发布的一些零散的研究报告和行业评论的合集。内容偏学术化,论述比较宏观,缺乏具体的市场数据支撑,也没有对不同地区市场的具体观察。关于“包邮26省”,更是完全没有体现在内容中,这让我感觉像是被误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更聚焦于“市场观察”本身,提供更具象、更详实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研究和理论层面。如果它真的想要做一个“市场观察”,就应该提供更多关于市场参与者、市场活动、市场变化的数据和事实。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行业内部人士的内部参考”而非“外部人士的市场指南”。我作为一名对法律市场充满好奇的读者,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整个市场的脉络,看到行业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机会和挑战。但是,书中很多篇幅都在探讨“智合研究院”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或者是在分析一些非常具体、甚至有些细分的法律服务领域。这些内容对于已经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或许有一定价值,但对于我这样的外部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门槛过高,而且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更普适性的市场分析,比如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在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表现,不同客户群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变化,以及法律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本书更像是给业内人士看的“内部资料”,而不是一本能够让普通读者“一看就懂”的市场观察报告。对于“包邮26省”的宣传,我更是觉得不知所云,完全没有在书中找到任何与此相关的实际内容。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以及内容呈现方式,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像是一本学术期刊的合集,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市场观察”书籍。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和了解最新法律市场动态的心态去购买的,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信息,比如哪些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正在增长,哪些新兴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法律行业,或者哪些地区是法律服务的“蓝海”。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给我一种非常零散的感觉,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有时候像是把不同研究项目的摘要拼凑在一起。而且,很多地方的论述都比较理论化,缺乏具体的案例支撑或者数据佐证。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将抽象的概念和现实的法律市场联系起来。特别是“包邮26省”这个我最初被吸引的点,在书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讨论,这让我觉得非常困惑。我宁愿它没有这个宣传语,而是直接以“XX研究机构年度法律市场分析”这样的标题出现,那样我反而不会有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更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真的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我当初看到“包邮26省”这个宣传语,还以为会是关于中国不同地区法律市场特点的深度分析,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区域性的案例研究或者地方政策解读。我当时的想法是,能了解到不同省份在法律服务供给、需求、价格以及发展趋势上的差异,对于我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法律服务或者关注行业动态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然而,拿到手后,我翻了翻目录,发现更多的是关于“智合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以及一些关于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的泛泛而谈。虽然这些内容本身可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与我最初期待的“中国法律市场观察”那种更具宏观视角、数据驱动、深入剖析市场运作机制的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感觉有点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研究和行业评论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的市场观察主线。尤其是关于26省的“包邮”概念,在正文中完全没有体现,这让我觉得有些名不副实,像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营销策略,而不是内容本身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更聚焦于“市场观察”这个核心,提供更具象、更具体的数据和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比较宏观和概括性的层面。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只能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法律行业的研究报告,通常会比较枯燥,但信息量很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继承了“研究报告”的特点,里面充斥着各种研究院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些细分领域、新兴趋势,都做了一些探讨。比如,对于科技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对于新兴法律服务模式的介绍,都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但是,它似乎更侧重于“智合研究院”自身的视角和研究成果,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有点“一家之言”的味道。如果能引入更多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者的观点,或者通过更严谨的实证研究来支撑论点,这本书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可能会更强。另外,书中关于“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的章节,虽然提到了行业发展,但感觉还是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介绍,缺乏对行业内部运作机制、竞争格局、盈利模式等更深层次的挖掘。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像一份“市场分析报告”的内容,包含 SWOT 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的应用,或者对不同类型律所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