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谚语辞海
定价:368.00元
作者:马建东 温端政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7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内容提要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目录
前言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马建东,现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4部,有2部分别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教社科三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温端政,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数十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与汉语语汇学研究,成果丰硕。
文摘
序言
从一个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对“语境”的强调上。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句谚语的意思,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使用才最得体。这部《辞海》在这方面做了极为细致的区分。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点阐述了“怎么用”以及“不该怎么用”。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域性或阶层特定性的俗语,作者会明确标注出其使用的局限性,避免了现代读者在社交场合“乱用”带来的尴尬。这种对文化敏感度的培养,恰恰是现代教育中常常缺失的一环。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吸收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关于中国式交流礼仪和民间智慧的深度辅导。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具分寸感和文化底蕴的语言去表达复杂的思想,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我抱着一种“不过如此”的谨慎态度,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只是简单罗列,缺乏灵魂。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其中的篇章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温润而深沉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是冷冰冰的词典式解释,而是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那些沉淀在老祖宗口中的生活哲学。它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韵味,那些看似简单的解释,实则蕴含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例如,在阐述“家丑不可外扬”这类涉及伦理规范的谚语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道德评判,而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平衡艺术,读来令人深思,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真实窘迫与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力量,是现代快餐文化中难以寻觅的珍宝,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沉淀。
评分这本《谚语辞海》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那种特有的、略带粗粝的质感,让人有种捧读经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字体排版极为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每一个条目下的注释和出处标注得极其清晰详尽,引文的格式统一规范,显示出极高的学术素养。我特别注意到,有些古老的谚语,他们不仅给出了现代解释,还追溯了其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出现形式,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每一个条目都像是一个微型的文化考察报告。尤其是一些跨越了地域和时代的谚语,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也被捕捉并阐述出来,这种深度挖掘,远超一般同类工具书的浅尝辄止。可以说,光是作为一本印刷精美的参考书来收藏,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传统智慧的庄重致敬。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化爱好者,我最欣赏这部作品的系统性和广博性。它不仅仅收录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款”谚语,更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甚至已经濒临失传的俚语。这种包罗万象的编纂工作,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背后必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时间去田野调查或查阅晦涩的古籍。我随机抽取了几个不同领域的谚语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它的覆盖面涉及农耕、航海、商业、婚嫁、医药等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更妙的是,它在解释这些谚语时,并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尽可能地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同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研究传统文化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古典文学感到畏惧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民间智慧的魅力。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现代心灵与传统语境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坦白说,我对工具书的耐心一向有限,往往读不了几页就开始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却是个例外。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内在的逻辑组织和索引系统。通常情况下,要查找一个特定主题的谚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繁琐的部首检索上。但这部《辞海》,在结构编排上显然加入了创新的思考。它似乎采用了某种基于主题概念的复合分类法,使得查找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尝试去寻找与“时间管理”相关的谚语,结果发现它们被巧妙地归类在“顺应时令”和“勤勉之道”的交叉区域,这种跨领域的联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路径。每一次翻找,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寻宝”过程,总能在无意中发现一些原本意想不到的关联。这种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检索体验,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摆在那里充当门面之用的参考书,更是一本真正能被“用起来”、时常翻阅的案头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