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史學報.第十六輯
:75元
作者:方一新
齣版社:上海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44467797
字數:
頁碼:332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599 g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漢語語音史與吳方言
從興福寺本《禮記音義》殘捲論今本《釋文》的“首音”
直音引發今音誤注的有關問題
《詩集傳》音釋的二音二葉同注例
中古音譯詞中的“俟”字
八思巴字譯音等材料中漢語重紐脣音字的語音錶現
吳語人稱代詞的範式、層次及音變
吳語婺州方言的人稱代詞
吳語括式人稱代詞的構成和類型
從“伲我們”[ni31]到“像伲像我們”[zia31 ni21]
——蘇州方言人稱代詞複數的一種新變化
吳語人稱代詞考源的原則
——兼論吳語的“儂”
簡說吳語指代詞“個、隻、一”及其變體
宋佚名《魁本足注釋疑韻寶》及相關歷史考述
《翻切指掌空榖傳聲》所反映的清末南豐方音
《古歙鄉音集證》述略
王念孫古韻分部新探
——《詩經群經楚辭韻譜》韻部體係形成考
從古漢語異讀材料看句法—語義關係
上古漢語緻使構詞深層結構試析
從語義角色看先秦到漢代動詞的演變
——以“摔”“攘”“揮”為例
試論言說對象介詞“對”的演化
簡帛醫書方藥量詞體係論析
東漢佛經語料問題舉隅
——從《中本起經》“晉言”說起
筆受對漢譯佛經語言麵貌的影響初探
——以鳩摩羅什譯經被動式為考察基點
六朝石刻典故詞語例釋
馬譯《世說新語》考辨(二)
《祖堂集》疑難語詞考校商補
中古醫籍“淫淫”及“淫X”詞考釋
《一切經音義》字詞校釋二則
“口似匾擔”“口似磉盤”商詁
劃分與其他正字同形的異體字與誤字之界
——以《可洪音義》所見字形為主
讀書劄記
量詞“枚”的歷時演變二題
研究生論壇
說“惹筆”
說“背誦”
因聲求義與道經訓釋
編者的話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紙張和典雅的封麵設計,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佳品。我一直很喜歡實體書帶來的那種沉甸甸的實在感,翻開扉頁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氣息,瞬間就能把我帶入一個與電子屏幕完全不同的閱讀空間。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微微閃爍,透露齣一種學者的嚴謹與內斂。側邊切口處理得非常平整光滑,這對於經常需要翻閱和做筆記的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頁都感覺是一種享受。而且,我注意到齣版社在細節上花瞭很多心思,比如內文的排版,字號大小適中,行間距也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真的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尊重。我猜想,能把一本學術性如此強的刊物做到這份上,背後一定凝聚瞭編輯團隊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心血,光是這份匠心,就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品味的象徵。
評分每當接觸到新的曆史學研究成果時,我總會習慣性地去思考,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在既有的學術傳統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一部優秀的學術刊物,理應是不同學派、不同研究方法激烈碰撞的試驗田。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具有開創性的研究視角,也許是運用瞭社會學、人類學的新工具來審視舊問題,或者是在某個長期被忽視的邊緣領域發現瞭新的突破口。這種“承前啓後”的感覺對我非常有吸引力——既能看到前輩大師們的深厚功力作為底色,又能感受到後學者們銳意創新的學術衝動。這種動態的學術生態,纔是曆史學得以不斷自我更新和發展的核心動力。我期待的,是一種飽含生命力的學術對話,而不是僵化的教條重申。
評分最近沉迷於某種對古代社會結構變遷的探究,總覺得現代的很多社會現象,都能在曆史的深處找到影子,隻是一直缺乏一個足夠權威和全麵的視角來係統梳理。我希望能找到那些真正紮根於一手史料,並且經過嚴密邏輯推導的論述,而不是那些流於錶麵的、人雲亦雲的泛泛而談。那種能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案分析相結閤,通過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官僚體係、土地兼並模式,甚至是民間信仰演變的深入剖析,最終揭示齣深層次的權力流動和文化心理的微妙變化。我渴望看到那些對經典文獻進行再解讀的精彩片段,那種打破既有框架、提齣獨到見解的學術勇氣和能力,纔是真正令人振奮的地方。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與曆史深處智者的對話,需要全神貫注地去理解他們穿越時空的思想軌跡。
評分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極其挑剔的,尤其是涉及到曆史研究這類需要高度準確性的文本時,我對作者的治學態度和引證規範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我非常看重一部學術作品是否能提供詳盡且準確的注釋體係,每一處引文的來源是否清晰可考,參考文獻列錶是否全麵涵蓋瞭該領域內的重要成果。如果一本書在論證過程中齣現邏輯上的跳躍,或者對關鍵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我會立刻感到不安。對我而言,曆史研究的魅力恰恰在於其嚴謹性,它要求作者像一名偵探一樣,步步為營,用無可辯駁的證據鏈條支撐起自己的觀點。我期待看到那些對史料進行交叉驗證的努力,以及在麵對爭議性史料時,作者所展現齣的審慎與公正。隻有建立在這樣堅實基礎上的論述,纔能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能激發進一步的學術思考。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關於“士”的精神氣質特彆感興趣。那種在亂世之中保持獨立人格和道德操守的理想主義情懷,在當下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希望能讀到一些深入探討古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進行自我期許、如何與權力進行復雜博弈的文字。比如,他們是如何平衡“入世”與“齣世”的選擇?在政治失意時,他們的精神寄托在哪裏?是寄情山水,還是轉嚮經學義理的探究?我特彆希望看到那些細緻描摹士人生活細節的片段,比如他們的交遊圈子、他們的詩酒唱和,這些生活化的場景,往往比抽象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階層鮮活的生命力。這些內容,對於構建我們對古代精英群體的完整認知,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補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