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装配式钢结构
  • 钢结构
  • 建筑技术规程
  • DB37/T 5115-2018
  • 装配式建筑
  • 结构工程
  • 建筑规范
  • 钢结构设计
  • 施工技术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1428
商品编码:2896837386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91
字数:84000

具体描述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DB37/T 5115—2018 本书重量111克
            定价 30.00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开本 32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91
字数 84000
ISBN编码 151123142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DB37/T 5115-2018 内容概述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DB37/T 5115-2018》是由山东省住建厅发布的,为规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验收及维护等环节,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技术标准。该规程涵盖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基础到主体结构,再到围护结构和装修的各个方面,是指导和约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实践的权威性文件。 核心内容概览: 本规程的核心在于系统性地规定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点,旨在实现建筑工程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工厂化生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并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可持续性。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总则与术语: 明确了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建筑。 界定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基本概念,如预制构件、连接节点、主体结构、围护结构等。 定义了本规程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如装配化率、承重构件、非承重构件、连接方式、设计荷载、抗震设防烈度等,确保了技术交流的准确性。 2. 总设计要求: 设计原则: 强调了装配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绿色环保、易于施工和维护等。 设计依据: 列出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钢结构设计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装配化率要求: 规定了不同类型建筑的最低装配化率要求,鼓励提高构件的预制化程度。 构件标准化与系列化: 鼓励采用标准化的构件尺寸和连接方式,便于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安装。 连接节点设计: 对各种连接节点(如螺栓连接、焊接连接、销钉连接等)的设计提出了详细要求,包括承载力、延性、密封性、防腐蚀等方面的考虑。 主体结构设计: 规定了钢框架、钢支撑、钢桁架等不同主体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以及梁、柱、墙、板等构件的设计要求。 围护结构设计: 涵盖了预制墙板、屋面板、楼板等围护结构构件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防火等性能要求。 抗震设计: 强调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包括传力途径清晰、连接节点具有耗能能力、整体抗震性能等。 防火设计: 规定了钢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措施,如防火涂料、防火板等,确保达到规定的耐火极限。 耐久性设计: 对钢结构的防腐蚀、防锈等提出了要求,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 构件制造: 生产厂房与设备: 对钢结构构件的制造厂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提出了要求,确保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先进性。 原材料控制: 规定了钢材、焊接材料、螺栓、涂料等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加工工艺: 详细规定了钢构件的切割、坡口、焊接、钻孔、矫形、防锈处理等加工工序和质量标准。 构件制造精度: 对构件的尺寸偏差、平面度、垂直度等几何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构件标识与管理: 要求对每个构件进行唯一性标识,并建立完善的构件台账,便于追溯和管理。 构件检验与验收: 规定了构件在出厂前应进行的各项检验和验收内容,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查、焊接探伤、材料性能检测等。 4. 施工安装: 施工组织设计: 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质量控制要点、安全保障措施等。 施工场地准备: 规定了施工场地的平整、道路、临时设施、构件堆放等方面的要求。 构件运输与堆放: 明确了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在施工现场的合理堆放要求,避免构件损坏。 安装顺序与工艺: 规定了主体结构、围护结构等不同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工艺流程,确保安装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连接节点安装: 详细规定了螺栓连接的拧紧顺序和扭矩控制,焊接连接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检验,以及其他连接方式的操作要点。 构件校正: 规定了在安装过程中对构件进行校正的方法和要求,确保结构的整体垂直度和平面度。 临时支撑与固定: 强调了在安装过程中对构件采取临时支撑和固定的必要性,以保证安装过程中的结构稳定。 钢结构防锈处理: 规定了钢结构在现场安装后的防锈涂层补涂等要求。 围护结构安装: 详细规定了预制墙板、屋面板、楼板等的安装顺序、固定方式、接缝处理等要求。 防水、保温、防火处理: 强调了在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围护结构的防水、保温、防火层的施工,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5. 质量检验与验收: 原材料检验: 规定了进场原材料的抽样检验要求。 构件制造过程检验: 强调了构件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检验。 构件出厂验收: 规定了构件在离开工厂前应进行的全面验收。 安装过程检验: 明确了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安装检验内容,包括构件就位、连接节点、垂直度、水平度等。 隐蔽工程验收: 对防水、保温、埋件等隐蔽工程的验收进行了详细规定。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 规定了主体结构、围护结构、装修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标准。 单位工程验收: 规定了单位工程的综合验收要求,包括工程实体质量、技术资料、安全、环保等方面。 检测与测试: 规定了必要时进行的结构性能检测和构件性能测试。 6.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保温隔热性能: 强调了通过构件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气密性与水密性: 对围护结构的整体气密性和水密性提出了要求,减少能量损失。 可再生能源利用: 鼓励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材料的环保性: 鼓励使用可回收、低能耗的建筑材料。 7.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安全技术交底: 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起重吊装安全: 强调了钢结构构件起重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安全: 规定了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要求。 消防安全: 强调了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施工噪声与扬尘控制: 提出了施工噪声和扬尘的控制要求。 废弃物管理: 鼓励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 8. 维护与管理: 定期检查: 规定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定期检查内容和周期。 结构安全性评估: 明确了在发生异常情况时的结构安全性评估程序。 构件更换与维修: 提出了构件更换和维修的技术要求。 技术档案管理: 要求建立完善的建筑技术档案,记录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信息。 规程的意义与价值: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DB37/T 5115-2018》的出台,对于规范山东省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市场秩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构件生产等各方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引和质量标准,有助于: 提升工程质量: 通过对设计、制造、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和整体性能。 提高施工效率: 标准化的构件和精细化的施工工艺,显著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对现场作业环境的依赖。 降低建筑成本: 工厂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材料损耗和人力成本。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规程中对节能、环保的要求,引导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规范市场行为: 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有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总而言之,DB37/T 5115-2018《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是一部集技术性、指导性、规范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标准,它系统地总结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是从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比较系统地针对山东地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技术文件了。虽然我个人接触过一些装配式项目,但总觉得在技术细节上,尤其是在法规层面,还不够完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及时雨。我非常想知道,在建筑的整体设计方面,它有没有提出一些针对装配式钢结构的独特的设计原则?比如,在结构体系的选择上,有哪些是更适合装配式的,又有哪些需要避免?还有,在荷载的传递和分布上,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结构有什么区别?这本规程是否能就此给出清晰的解答,从而指导我们在初期设计阶段就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另外,我一直对装配式构件的生产环节非常感兴趣。如何保证构件在工厂里的加工精度,如何实现构件之间的精确匹配,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如何避免损伤?规程中对这些环节有没有具体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措施?我也期待能了解到,在现场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高效的吊装和连接?最后,这本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山东地区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上,将有一个更加统一和规范的标准,这将极大地促进当地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开发商和施工企业能够依据这份规程,放心地开展相关业务。

评分

拿到《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对于提升建筑行业施工效率和质量的潜在贡献。在我看来,装配式建筑的关键在于其“预制”和“集成”的理念,而钢结构本身就具备高强度、轻质、易于加工等特点,非常适合装配式建造。因此,这本规程如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规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设计、生产、运输到安装的各个环节,那将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深化设计阶段有详细的指导。例如,如何将建筑设计转化为可供工厂生产的构件图,如何进行构件的编号和信息管理,以及如何优化构件的连接设计以适应现场的快速安装。此外,在构件的制造精度和质量控制方面,规程是否提出了具体的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以确保构件在出厂时就符合设计要求。我也很想了解,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现场施工中,有哪些特殊的安装工艺和技术需要掌握,比如高精度定位、构件的临时支撑与加固、以及连接节点的安装要点等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详尽的操作指南,帮助我们规避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并最终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这正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评分

手里的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让我对装配式建筑在钢结构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为一个在建筑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推广一种新的建造模式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其核心就在于“预制”和“拼装”。因此,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从构件的设计、制造到安装的各个环节,有哪些关键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点。我尤其关注的是,在结构安全性方面,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如何满足现有的抗震、抗风等设计规范?它是否提供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荷载等级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建议?另外,在构件的连接技术上,本书是否详细阐述了各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施工要领?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节点构造示意图,并包含必要的计算依据,这样才能指导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准确的设计和施工。此外,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我希望本书也能在这方面有所体现,例如关于构件的材料选择、可回收利用性等方面是否有相关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手里看过不少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但这次拿到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后,还是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装配式建筑,特别是钢结构的,这几年确实是风头正劲,很多项目都在喊着要搞装配式,但具体落地到技术层面,很多细节还是模糊不清。这本规程的出现,恰恰填补了市场上的一个空白。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在设计阶段的一些指导。比如,装配式钢结构在连接节点的处理上,与传统钢结构有什么不同?是采用更标准化的螺栓连接,还是有更先进的焊接技术?规程里有没有详细的节点设计图例和计算方法?还有,关于构件的尺寸和公差控制,装配式的精度要求会更高,规程在这方面有没有明确的规定,来保证现场安装的顺利进行?此外,我也很好奇它在材料应用上的建议。钢材的种类繁多,不同等级的钢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是否有限制,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能要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钢材选择的指导,比如抗震性能、耐久性以及防火性能等方面的考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技术条文,更能体现出行业内专家们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提高效率,最终打造出更安全、更优质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评分

这次拿到手的是一本关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的规程, namanya “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装配式”这个概念并不是特别深入了解,虽然工作中接触过一些钢结构项目,但更多的是传统模式下的现场施工。拿到这本规程,我抱着学习和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发展的态度。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它是一个“技术规程”,这通常意味着它会涵盖一系列标准化的要求、施工流程、质量控制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我设想,对于一个有志于在装配式钢结构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手册。毕竟,在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尤其是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装配式技术正日益受到重视。它预示着更高效、更环保、更精细化的建造方式。我迫切希望了解它具体是如何规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设计、制造、运输到安装的全过程的。例如,在构件的标准化设计方面,它是否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材料选择、连接方式、尺寸精度等关键要素?在生产制造环节,它又如何保证构件的质量和互换性?至于现场安装,装配式的优势在于减少现场湿作业和交叉作业,那么规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些优势的,又有哪些特殊的安装技术和要求需要注意?还有,在质量验收方面,是否与传统建筑有显著的区别,又需要哪些更精密的检测手段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厘清这些疑问,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期待它能做到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指导实际操作,提供可执行的图表、算例,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那将更能体现其价值。

评分

对于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我最想知道的是它如何在技术层面落地“装配式”的概念,并与“钢结构”的特性巧妙结合。我理解,装配式建筑强调的是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这要求构件的精度非常高,并且连接方式要高效可靠。而钢结构本身就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自重轻等优点,非常适合装配式建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设计阶段,有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结构体系的选择,构件的模数化设计,以及连接节点的优化设计。它是否提供了不同类型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详细介绍,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此外,在构件的生产制造环节,这本书是否提出了具体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如何保证构件的尺寸精度、焊接质量和表面防腐处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检测手段和验收流程,以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在现场安装方面,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关于构件吊装、就位、连接等方面的详细指导?如何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

评分

手中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着实让我看到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作为一名对建筑技术前沿充满求知欲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而钢结构,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在构件的设计与制造方面,提供了哪些具体的指导?例如,它是否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构件的模数化设计要求,以及构件之间连接的标准化方案?它又如何确保构件在工厂生产过程中达到极高的精度,从而保证现场安装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现场施工方面,这本书是否详细阐述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安装顺序、安装工艺以及关键节点的处理方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安装图示和操作流程,例如关于大型钢构件的吊装技术,以及构件之间的高精度连接技术。我也希望了解,在质量控制和验收方面,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哪些不同于传统建筑的要求和方法,以确保最终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技术指导,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核心技术,并在实际项目中得以应用。

评分

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内容很扎实的。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发展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业内人士,我一直在思考装配式建筑到底能为行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而钢结构作为装配式的优势载体,其技术规范的完善更是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规程能详细阐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优势所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快”,更要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精”和“准”。比如说,在结构设计方面,它是否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楼、厂房等,提出了不同的装配式钢结构设计考量?是否包含了针对高层、超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设计要点?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抗震设防方面,装配式钢结构是如何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其抗震性能是否通过了充分的验证?另外,在构件的连接技术上,这本规程是否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并且对每种连接方式的适用性、可靠性以及施工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具体的节点详图,甚至是三维模型,这样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理解和应用起来会更加直观。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指导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施工的权威性指南,引领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我感觉它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建筑新天地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新技术、新工艺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对装配式建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钢结构在其中的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优势,不仅仅是建造速度的提升,更在于它能够带来的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以及更小的环境影响。具体到技术内容,我特别想了解在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方面,它提供了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是更便捷的螺栓连接,还是更高效的焊接技术?它是否对不同的连接节点进行了详细的力学性能分析和适用性评估?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典型的节点构造图,并且有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参数,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另外,在构件的深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环节,这本书是否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和规范?例如,如何进行构件的模块化设计,如何保证构件的尺寸精度和互换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核心技术,从而在实际项目中发挥出装配式建造的真正价值。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DB37/T 5115-2018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未来建筑行业的新趋势。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有着深刻洞察力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装配式建筑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钢结构作为其重要的载体,其技术规范的完善更是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设计、制造、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例如,在设计方面,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结构体系选择、构件设计、连接节点设计的通用原则和具体案例?在制造方面,它是否对构件的精度要求、材料性能、表面处理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规范?在施工方面,它是否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高效、安全的现场安装,包括构件的吊装、就位、连接以及临时支撑等?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连接技术和施工方法,以进一步提升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效率和质量。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规程能够成为指导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实践的权威性手册,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建筑业朝着更绿色、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