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

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保护法
  • 配套办法
  • 实施评估
  • 适用评估
  • 环境政策
  • 环境法规
  • 2015-2017
  • 法律研究
  • 环境管理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学连锁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6962
商品编码:28998396783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

  • 作者:主编 竺效
  • 书号:256962
  • 定价:¥60 元
  • 字数:167 千字
  • 印次:1-1
  • 开本:
  • 出版时间:2018-05-31
  • ISBN:978-7-300-25696-2
  • 包装:




内容介绍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此后相关部门发布了四个实施新环保法的配套法规。2015—2017年,环保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专家团队对上述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展开调研与评估,本书就是这三个报告的总成果。报告对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进行了多向度分析,展现了科学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主要内容包含对四个配套办法法律文字的准确性、明确性、规范性进行文义评估,对适用难点、条款使用率、疑难典型案例等的实施和适用情况进行评估等,旨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推进中国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介绍

竺效,男,1977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zui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环境法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获“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已在《中国法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独著中文学术论文40余篇,论文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转摘3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3篇。已在SSCI刊物上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篇。已出版中文独著专著3部、英文独著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曾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青年奖、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学术成果奖。



目录

2015年 
前 言(3) 
一、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的基本情况(6) 
(一)四个配套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受到广泛关注且符合实践需求(6) 
(二)2015年四个配套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适用 (10) 
(三)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发挥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预防环境违法行为发生的作用(16) 
二、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2) 
(一)配套办法的部分规定与上位法冲突(22) 
(二)配套办法的部分规定具有局限性(24) 
(三)执法人员对配套办法的部分规定在理解上有瑕疵(27) 
(四)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未完全落实(30) 
(五)环保执法人员应在执法实践中综合适用四个配套办法(32) 
结 语(35) 
附件一: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方法 (36) 
一、专家评估(36) 
二、数据分析(38) 
三、问卷调查(38) 
附件二:全国32个地区执行四个配套办法状况排序说明(42) 
一、排序方法(42) 
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排序结果(44) 
2016年 
前 言(55) 
一、2016年四个配套办法实施总体情况(57) 
(一)2016年五类案件总数增长幅度大(57) 
(二)全国适用四个配套办法的案件数总体呈增长趋势 (58) 
(三)四个配套办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61) 
(四)环境执法信息公开情况较2015年有明显改善(63) 
二、2016年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的特点(67) 
(一)四个配套办法的适用集中于特定违法行为(67) 
(二)四个配套办法适用的地域性特征凸显(74) 
(三)大气、水污染违法案件占比较大(78) 
(四)重点打击电镀、钢铁等行业的环境违法行为(80) 
三、2016年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的效果(87) 
(一)环境违法行为反弹率整体较低,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取得初步成效(87) 
(二)环境执法较好地运用了“组合拳”(91) 
(三)2016年环境执法案件数据与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94) 
(四)2016年各地区案件数量与第二产业增长具有相关性(99) 
四、全国32个地区实施四个配套办法情况排序(103) 
(一)排序方法(103) 
(二)2016年全国32个地区执行四个配套办法总体情况的分值与排序(104) 
五、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108) 
(一)2016年四个配套办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08) 
(二)四个配套办法条文的准确解读与理解完善(110) 
(三)结 语(116) 
附件:本评估报告所用课题组统计案件数据与环保部公开数据对照(117) 
2017年 
前 言(123) 
一、2017年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概况(125) 
(一)全年五类案件总数持续大幅增长(125) 
(二)适用四个配套办法的案件数多在波动中攀升(127) 
(三)案件数量大体上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递减(129) 
(四)三类案件执法信息公开进步步伐放缓(132) 
二、2017年四个配套办法的适用与实施特点(137) 
(一)四个配套办法的适用集中于特定违法行为(137) 
(二)四个配套办法适用的地域性特征凸显(145) 
(三)涉水污染、大气污染违法案件数量较多(148) 
三、2017年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的效果(151) 
(一)环境违法行为反弹率整体较低(151) 
(二)环保执法较好地运用了“组合拳”(155) 
(三)环境执法数据与空气质量变化数据关系微妙(161) 
(四)各个地区环境行政执法强度与该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匹配”程度有所增加(166) 
四、环保督查(察)活动对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的影响 (170) 
(一)两批次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被督察地区执法强度增强(170) 
(二)diyi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促进了配套案件数量增长(173) 
(三)“2+26”大气强化督查促使各地加大环境执法力度(174) 
五、全国32个地区贯彻实施四个配套办法情况比较(177) 
(一)排序方法(177) 
(二)2017年全国32个地区执行四个配套办法情况横向比较与排序(178) 
六、四个配套办法适用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182) 
七、(一)2017年四个配套办法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82) 
八、(二)四个配套办法条文的准确解读与理解之完善(184) 
结 语(187)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从先秦到清末》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中国自先秦时期萌芽至清末变革期间,法律思想的演变脉络、核心范畴及其在中国政治、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全书旨在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古代法律文明图景,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哲学如何塑造了其法律观念和制度实践。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与奠基(先秦时期:礼法之争与法家确立) 本书首先追溯了中国法律思想的源头,重点探讨了夏商周三代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范体系。早期法律思想深受宗法制度和神权观念的影响,“礼”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等级和秩序的根本。 1. 儒家思想的早期萌芽与“德主刑辅”的理念: 重点阐述了孔子对刑罚的谨慎态度,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时期,法律被视为道德教化的补充手段,体现了重人伦、轻刑罚的初步倾向。 2. 法家思想的崛起与集权理论的构建: 深入分析了商鞅变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法、术、势的统一。本书详尽解读了韩非子集大成式的法家思想,阐明了“法不阿贵”、“以法为本”的绝对化主张,以及其如何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探讨了法家思想对后世法律实践的深刻影响,尽管其极端性常受后世批评,但其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追求值得正视。 3. 道家与墨家的补充视角: 简要分析了老庄对过度干预和严刑峻法的批判,强调“无为而治”对法律作用的反思;同时,墨家对兼爱、非攻思想的倡导,也从社会伦理层面为法律的公正性提供了道德基础。 第二部分:大一统下的融合与定型(秦汉至隋唐:儒家法律化的深化) 秦朝短暂的法家统治结束后,汉代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本部分聚焦于儒家思想如何逐步渗透、改造和最终主导了国家法律体系。 1. 汉代“圆融”的法律实践: 分析了汉代在继承秦律严苛的基础上,如何引入儒家伦理,形成了“重律而兼教化”的特点。重点研究了“三纲五常”等核心儒家伦理如何被内化为法律条文,尤其是在亲属、继承等领域的体现。 2.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理论的细化: 探讨了这一分裂时期,法律条文的精确化和理论的复杂化,为隋唐大一统的法律编纂积累了经验。 3. 隋唐法制的集大成与“刑义相符”: 详尽分析了《隋律疏议》和《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本书认为,唐律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实现了“儒家义理”与“刑罚条文”的高度统一,创造了“同案异罚”的精细化处理机制,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刑法领域的具体化应用。详细解读了“十恶”、“八议”等体现等级观念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制度设计。 第三部分:重塑与僵化(宋元明清:法律的保守化与道德化倾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法律思想在宋元明清时期呈现出保守化和过度道德化的趋势,法律的稳定性和僵硬性增加。 1. 宋代法律的精致化与“情理”的介入: 考察了宋代司法实践中对“情”与“理”的重视。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但也使得法律解释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为后续的司法实践留下了模糊地带。 2. 明清时期的集权强化与法典的集大成: 深入剖析了《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终结形态。重点分析了这些法典中,君权神授观念和纲常伦理被推向极致的体现,如对“欺罔君上”、“不孝”等概念的严苛界定。 3. 清末法律思想的初步变革: 简要回顾了清末修律运动的背景与动机,探讨了以沈家本为代表的修律者们在引进西方法律理论与维护中国传统法制之间的艰难平衡,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体系开始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冲击,走向终结。 第四部分:核心范畴的比较与反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贯穿中国古代法律史的几个核心范畴进行深层次的辨析: 礼与法的关系: 探讨了“礼主刑辅”的动态平衡,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变化。 人治与法治的张力: 分析了中国古代“人治”思想如何通过“贤能官员”的概念渗透到法律执行层面,制约了绝对意义上“法治”的形成。 私法与公法的模糊性: 考察了家族本位观念下,私人关系(如宗族内部纠纷)如何与国家公权力发生交叉与重叠。 结语 通过对上述思想变迁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社会秩序构建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如何通过法律得以固化的深度分析框架。它不仅是一部法律思想史,也是一部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钥匙。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呈现古代中国在法律思维上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企业从事环境合规工作的专业人士,我对《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这份报告的期待,更多地聚焦于其实用性和操作性。2015年新环保法的修订,以及随之而来的四个配套办法,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和挑战。我非常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企业如何在实际运营中,有效对接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经验分享。例如,在排污许可制度方面,企业在办理、执行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扰?环境监测数据如何做到准确、可靠,并符合法律要求?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企业又该如何规避风险,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这份报告如果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或者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那它对于我们一线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员来说,无疑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操作指南”。

评分

对于《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时代印记”。2015-2017年,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新《环境保护法》以其“史上最严”的定位,拉开了新一轮环保风暴的序幕。而其配套的四个办法,则构成了这场风暴中具体的“武器”和“规则”。因此,这份报告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法律实施的评估,更像是一份记录了中国在那个特定时期,如何以法律利剑斩断环境污染顽疾的历史剪影。我好奇这份报告是否能从宏观层面,勾勒出这三年间,中国环保执法的整体脉络和变化趋势,是否能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现出法律是如何被“激活”,又如何与现实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超越简单的法律条文解读,而是能提供一个更为生动、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我对于《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这份报告的出现,抱有一种审慎而期待的态度。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伴随着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报告聚焦于2015-2017年这三年,正是这些制度磨合、试运行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想了解的是,报告在评估“实施”与“适用”时,是如何界定标准和方法的?是否有针对具体的配套办法,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损害赔偿等,进行细致的案例分析或数据统计?我更关心的是,报告是否能够揭示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些配套办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差异化挑战,例如,基层执法能力的不足、技术标准的滞后、企业 compliance 成本的考量、以及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等等。如果报告能够对这些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那它将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可能成为推动环保法治进程的“催化剂”。

评分

我是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着天然的敏感性。《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无异于一扇了解环保法律实践的窗口。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非常希望了解报告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评估法律实施效果的。它是否结合了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排放统计、生态修复项目进展,甚至是公众满意度调查等多种维度?新环保法的核心在于“严”和“治”,而配套办法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载体。我期待报告能够具体说明,这四个配套办法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是否如预期般发挥了作用。尤其是在2015-2017年这段时间,我国的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一些标志性的污染事件得到了集中整治,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配套办法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为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工具和机制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普通市民,我深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否有效落地,并且真正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的新《环境保护法》无疑是我国环保领域的一座里程碑,而其配套办法的实施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这部法律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尤其好奇,在法律颁布后的头几年,也就是2015年至2017年这个关键时期,这些重要的配套法规究竟是如何被解读、执行,又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报告的“评估”二字,更是让我期待,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包含了对实施过程的深入分析,或许还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挑战与经验,为未来环保工作的深化提供宝贵的借鉴。考虑到2015-2017年正值我国经济转型和环保力度加大的转型期,这段时间的评估报告,其参考价值和前瞻性无疑会非常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