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阳著的这本《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精)》集中于讨论章太炎出狱赴东京至辛亥革命成功后回国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与特色,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章太炎的政治理念及与当时日本的相关性,二是章太炎建立中国学术史的框架及对后来的影响,着重揭示了章太炎以“复古”为目标所展示出的“新”的学术发展方向。
本稿为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林少阳教授讨论1900年至1911年之间章太炎思想的一部专著,作为“章学研究论丛”之一。全书分总论和四编。总论概述全书主旨,揭示晚清以章太炎为代表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和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新文化运动。*编主要讨论章太炎的“南方”话语及对晚清新青年革命精神与实践的影响。第二编主要讨论章太炎对“民族”“**”的看法,尤其讨论了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章太炎的“联亚”主张与对印度的认识,揭示了章太炎“民族”观、“**”观的批判色彩。第三编涉及章太炎思想中的儒家色彩,抉发章太炎对“狂狷”之儒家道德的继承。第四编主要讨论了章太炎与鲁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揭示东京时期鲁迅所受章太炎的影响,以及从晚清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到“五四”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全书视野宏阔,立论精深,不仅对章太炎的思想有独到深入的解读,也对晚清思想史有一番新的认识,是一部有特色和学术含量的著作,相信出版后将推动学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林少阳,1963年10月出生,籍贯广东紫金,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研究领域为19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及日本的思想史,兼及文学史、文化史及批评理论。著作有『「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圏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东京白泽社2009年版)、《“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9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及其他中日英文论文。
总论
第一章 晚清思想文化运动与以“文”为手段之清季革命
一、质疑“革命对改良”的二元对立问题
二、“士不可以不弘毅”——何谓“清季思想革命”或“以‘文’为手段的革命”?
1.欧关的“革命”——观察清季章太炎的“革命”之视角
2.章太炎的“革命”定义
第二章 章太炎与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复数的革命
一、清季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新解
1.沟口雄三、周锡瑞等的辛亥革命新解
2.“清季革命”之思想革命、文化革命的性质——被遗忘的一面
3.“文”的力量
二、“文”与复数的清季革命
1.东京与作为学生运动的清季革命
2.太平天国与晚清革命的重要关联
3.被遗忘的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
第三章 章太炎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一、制度典章现代化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重构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三、“文学复古”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四、“建立宗教”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结语“亡天下”与“文”
一、“亡国”与“亡天下”之别——观察以“文”为手段的清季革命的视角
二、关于本书
**编 章太炎与中国**的清季革命青年
第一章 章太炎与南方话语——章太炎影响下的清季革命青年
一、革命的南方对改良的北方——南北二元对立话语的建构、历史叙述与革命
1.引子——“南方”与正统性的确立
2.历**的“南方”——革命与南明史之唤起
二、章太炎小学研究中的“南方”
三、《国粹学报》与“南方”话语——与章太炎的关系
……
第二编 东京的章太炎与中国革命中的“民族”“**”问题
第三编 清季章太炎与革命儒学
第四编 “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之问——章太炎与鲁迅之关联及断裂
索引
后记
读完《鼎革以文》,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章太炎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深邃洞察。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章太炎的“复古”思想作为一种孤立的学术现象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清季革命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作者巧妙地将章太炎的文字、语音、历史等领域的“复古”研究,与他对民族主义、革命思潮的探索联系起来。我从中看到了章太炎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构建一种抵抗西方思想侵蚀、重塑民族精神的力量。书中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独到解读,让我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借鉴,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独立的现代化道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在思想的激荡中,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与创新性转化,同样能够孕育出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读罢《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精)/章学研究论丛》,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所付出的严谨考证与深刻洞见。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拨开历史迷雾,触及思想深处。章太炎先生,这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复古”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成与演变,被作者细致地剖析。我尤其对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如何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现实的政治革命相 D结合,甚至在其间找到某种内在逻辑的阐释,印象深刻。书中关于章太炎对中国传统文字、语音、历史等领域的“复古”研究,并非简单的守旧,而是其构建新思想体系的基石,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辨析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章太炎先生一同进行着思想的搏斗与探索。他对“国学”的重塑,对汉字、汉语音的考证,都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精耕细作,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重建,一种抵抗西方思潮冲击的武器。作者对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复古”这一略显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力量。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引证详实,从多角度解读了章太炎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历史影响,让读者在慨叹历史巨变的宏伟之余,更能体悟到个体思想在时代洪流中的作用与反思。
评分《鼎革以文》这本书,如同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清季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展现了章太炎先生“复古”思想的独特魅力与历史意义。我原以为“复古”就意味着墨守成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章太炎如何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转化为一种对抗西方思潮、唤醒民族精神的力量。他并非简单地怀旧,而是试图在传统的根基上,构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书中对章太炎在文字、语音、历史等领域的“复古”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如何与当时的政治革命相 D结合,都被作者细致地剖析。我从中看到了章太炎在民族危亡之际,其学问如何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如何为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贡献智慧。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尤为突出,将章太炎的思想精髓,以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翻阅《鼎革以文》,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章太炎先生一同进行着思想的探寻。作者以其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章太炎。我原以为“复古”便意味着守旧,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深刻地阐释了章太炎的“复古”思想,并非简单地回归古代,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性继承中,寻求一种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在清季革命的背景下,将汉字、语音、历史等方面的“复古”研究,上升到文化救亡的高度。书中对章太炎如何运用其学问,去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去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尤其钦佩作者对史料的梳理能力,他将大量分散的文献,巧妙地组织起来,勾勒出章太炎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阅读此书,我仿佛亲历了章太炎先生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在思想的战场上纵横捭阖,为中国的文化未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其篇幅,更在于其对章太炎先生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颇感兴趣,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为独特和深入的视角——将章太炎的“复古”思想,作为理解那个时代新文化运动演进的重要线索。作者并没有将章太炎简单地归类为“守旧派”或“激进派”,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在动荡年代,如何试图在传统的根基上,构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他对于汉字、语音、历史的研究,并非停留在纯粹的学术层面,而是与他所倡导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紧密结合。书中详细阐述了章太炎如何在革命的浪潮中,以其深厚的古学功底,批判和吸收外来思想,并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独立的思想发展道路。作者对史料的梳理与解读,让我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思想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非一个孤立的思想家,他的“复古”实际上是在回应时代最迫切的挑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思想的创新,有时恰恰可以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重塑中获得灵感。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清末民初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以及章太炎先生那复杂而又深刻的精神世界。作者以学者的审慎,对章太炎的“复古”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我之前对章太炎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其作为革命党人的形象,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他的革命行动背后,有着一套更为深邃的思想支撑。尤其是他将对古代汉语、古代文献的“复古”研究,视为一种文化救亡的手段,这种视角颇为新颖。作者在论述中,不回避章太炎思想中的争议之处,反而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中进行考量,指出其“复古”思想并非简单的倒退,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重构的努力。书中关于章太炎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古学功底,去批判当时的社会弊病,去构建其对未来中国文化的愿景,都令我茅塞顿开。阅读此书,如同与章太炎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得以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这位思想巨匠的学术贡献与革命情怀。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尤为突出,将看似零散的文献,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展现了章太炎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轨迹。
评分这部著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清季革命时期复杂的思想图景,以及章太炎先生作为思想巨匠的独特贡献。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章太炎的“复古”思想。作者并没有将章太炎简单地看作一个怀旧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将对古代文化的“复古”研究,与现实的革命斗争相结合。他认为,只有深刻理解和重塑自身的文化传统,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独立的道路。书中关于章太炎在文字学、音韵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复古”努力,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含义。我看到了章太炎如何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在思想的领域里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试图为民族的未来寻觅方向。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称道,将章太炎的思想精髓,以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斗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评分《鼎革以文》这本书,让我对章太炎先生这位思想巨匠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我对他的印象更多停留在革命家的一面,而这本书则深入挖掘了他“复古”思想背后的深刻内涵。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揭示了章太炎的“复古”并非简单的守旧,而是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重建的努力。他如何将对文字、语音、历史的考证,上升到文化救亡的高度,以及这种“复古”如何与清季的革命思潮相互激映,都被作者细致地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不回避章太炎思想的复杂性,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纵深中进行解读。他展现了章太炎如何在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之上,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思想,并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探索道路。阅读此书,如同与章太炎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得以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这位思想家在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担当与学术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独特视角——章太炎的“复古”思想与清季革命的关联。我过去对章太炎的认识,多少有些片面,而此书则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作者没有将“复古”简单地理解为守旧,而是深入分析了章太炎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古”研究,转化为一种文化救亡的手段,以及这种思想如何与当时的革命浪潮相互激荡。书中对章太炎在文字、语音、历史等方面的考证,以及这些考证如何服务于其宏大的文化复兴计划,都得到了详尽的阐释。我看到了章太炎是如何以其深厚的学识,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寻觅方向。作者的论证严谨,引证翔实,将章太炎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晰而有条理,让我对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
评分《鼎革以文》这本书,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关乎文化与革命的往事。我尤其被作者对章太炎先生“复古”思想的解读所吸引。长期以来,“复古”二字似乎带有一种保守甚至守旧的色彩,但作者却在此书中,将其置于清季革命这一剧烈变革的背景下,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思想武器的独特价值。章太炎先生并非盲目地怀旧,而是试图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此来对抗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并为中国的政治革命提供思想上的合法性与内在支撑。作者在书中对章太炎关于文字、语音、历史等领域的考证,以及这些考证如何服务于其更宏大的文化复兴计划,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从中看到了章太炎在民族危亡之际,其学问如何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书中的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似乎将自己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旁观者,又或是章太炎的思想追随者,用一种近乎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了章太炎思想的生成与演变。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章太炎其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与文化自觉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