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条成语大词典

20000条成语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汉语
  • 文化
  • 工具书
  • 词汇
  • 知识
  • 教育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0748
商品编码:290308765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000条成语大词典

定价:88.80元

作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57900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20000条成语大词典》由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写,专业性强,收词多,功能全,版式新,用途广。

内容提要


本词典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型成语词典,适合广大学生、教师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本词典的编纂宗旨是内容丰富、简明和实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收词丰富。全书连同扩展的成语共收词1万余条。收词以现代常用的成语为主,包括近些年来广为流行、固定下来的新成语。
二、释义详尽。词条释义不仅解释解释成语的整体义,还解释它们的字面义或语源义。
三、例句贴近生活。例句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直接引用。
四、标注功能完备。部分条目下列出了近义成语或反义成语,以期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部分条目还作了专门的提示,使读者避免语言运用中的失误。
五、检索方便快捷。正文按音序编排,并附有有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查检。


目录


作者介绍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全国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文摘



序言



暮色里的蒸汽:一卷关于失落文明的田野调查笔记 作者: 艾萨克·冯·德克尔 出版信息: 烛火出版社,初版于不朽历 792 年秋 装帧: 硬壳布面精装,附带手绘地图与蚀刻插图 页数: 约 850 页(含附录) 主题分类: 考古学、失落的历史、城市废墟研究、符号学 --- 【图书简介】 《暮色里的蒸汽》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编纂之作,它更像是一份被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充满执念的田野考察手稿的誊录与整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围绕着一个在所有官方历史记录中都语焉不详、甚至被刻意抹去的古代人类聚落——“阿卡迪亚-零号”(Arcadia-Zero)——展开。 作者艾萨克·冯·德克尔,一位被学院放逐的独立学者,用他生命中最后的二十年,游走于世界被遗忘的角落,试图拼凑出这个在冰河纪元末期突然崛起又戛然而止的文明的碎片。德克尔的研究方法极其独特,他几乎放弃了对文本记录的依赖,转而投身于对物理遗迹、环境残留物,以及那些在民间口口相传中被扭曲的“非正式历史”的搜集与解读。 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阿卡迪亚-零号并非如传统史学界所断言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早期部落社会”,而是一个掌握了某种亚稳态能源技术的复杂、高度机械化但缺乏系统文字记录的社会形态。 第一部分:锈蚀的地图与地质异常 本书的第一卷,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记录了德克尔是如何定位阿卡迪亚-零号的残骸的。他摒弃了对传统“城市遗址”的搜索,而是专注于追踪一种特定的地质异常现象——一种持续释放微量、低温蒸汽和罕见重金属的地下热点。 德克尔认为,这些蒸汽并非源于简单的地热活动,而是古代能源系统“冷却循环”的残余。他用大量手绘的剖面图和复杂的测绘数据,描绘了在位于“无光山脉”深处的地下洞穴网络中发现的结构。这些结构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几何精度,由一种无法被现代冶金学完全分析的黑色合金铸造而成。章节中详尽描述了首次进入主能源室的惊险过程,其中充满了对当时环境的感官记录:持续的低频嗡鸣声、空气中弥漫的类似臭氧和铁锈混合的气味,以及在绝对黑暗中发现的、依然微弱闪烁的“指示灯”。 第二部分:符号与沉默的机械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性的部分。德克尔坚信,阿卡迪亚文明的“语言”并非建立在声音或笔画之上,而是内嵌于其制造物的功能性符号中。 他耗费了大量精力研究从废墟中抢救出的数百件“机械残片”——形态各异的、似乎并未完成最终组装的装置。这些装置上布满了细密的蚀刻纹路,德克尔将其命名为“功能符文”。他通过对比不同残片上符文的排列密度和衰变模式,尝试建立一套初步的“语法”。例如,他推断出某种特定的“螺旋-三角”组合代表着“能量输入/输出回路的完整性”,而另一种“平行的波纹”则与某种特定的“物质传输速率”相关。 然而,德克尔坦诚,这种解读是高度推测性的。他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被明确翻译的“句子”或“指令集”。他所能提供的,更多是基于概率和形态学的类比,这使得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的研究不过是一种精致的“机械占卜”。 第三部分:生态的反馈与文明的终结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德克尔将焦点转向了阿卡迪亚文明的自我毁灭谜团。他放弃了寻找外部入侵或瘟疫的证据,转而探索其“技术路径”本身的缺陷。 他通过分析从遗址的沉积层中提取的生物样本,发现了生态系统在文明鼎盛期曾经历过一次剧烈的、局部的“加速老化”现象。土壤的肥力异常消耗、特定植物的基因突变记录,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阿卡迪亚的能源系统在运行时,似乎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某种不可逆转的“时间性消耗”。 德克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该文明可能并非被外部力量毁灭,而是被自身对“效率”的极端追求所吞噬。他们创造了一种可以无限榨取特定资源(可能是维度梯度或局域引力场)的技术,但这种技术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其“副作用”不再是污染,而是对时间流速的局部扭曲,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结构在极短时间内被自身的运行机制所“耗尽”,化为尘埃与低温蒸汽。 附录:未完成的访谈录与笔记 本书最后附录收录了德克尔在考察过程中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的零散访谈记录。这些记录极为破碎,多为关于“夜空中停滞的星星”或“山谷里不该出现的低语”的传说。德克尔虽然对这些口述历史持保留态度,但也承认,这些非理性的叙事,有时能意外地印证他从机械残片中得出的某些抽象结论。 《暮色里的蒸汽》是一部关于探寻极限的著作。它没有提供确凿的答案,没有描述宏伟的宫殿或光荣的战争,只有冰冷、沉默的机械遗骸,以及一位学者穷尽一生试图理解一种“非人类逻辑”所留下的、令人不安的印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揭示了什么,而在于它迫使读者面对一个令人心寒的可能:文明的终结,可能源于对其自身技术完美性的过度自信。它是一次深入黑暗、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考古学独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其实更偏向于一种收藏的心理,毕竟“两万条”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冲击力。它带来的满足感,更多地来自于对汉语庞大词汇宝库的直观感受。然而,作为一本频繁使用的参考书,它的装帧质量在细节上让我有些微词。虽然整体厚实,但纸张的触感偏硬,翻页时容易产生静电,而且书页边缘的裁切似乎不够精细,在快速翻阅时偶尔会感到纸张有些“粘连”。此外,词典本身的重量,使得单手持握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必须得放在桌面上铺开阅读,这大大限制了我在通勤或等车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可能性。我本期望如此厚重的典籍,能有一套精美的函套或者至少是高质量的腰封来保护,但现实是它只有一个简单的塑料封膜。这让我感觉,出版社似乎更注重了“量”的堆砌,而在“物”的呈现上,投入的精力远不如那些精装的文学名著。对于一本承载了两万条智慧结晶的词典来说,这样的包装,多少有些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内容。

评分

拿到这本大部头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觉是它简直就是为语文老师量身定做的案头必备良品。它的排版逻辑非常清晰,检索系统也做得相当人性化,无论是按拼音首字母查找,还是按部首查阅,反应速度都很快,这点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关键,毕竟查词典最怕的就是流程繁琐。我特别留意了它对近现代成语的收录情况,有些新的、在网络语言中逐渐演化出固定含义的“新成语”或半成语状态的表达,我发现它处理得相当谨慎,大多还是坚持了传统成语的界定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词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了被时下流行语冲淡了核心价值。不过,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些小小的阅读疲劳。大量的条目排列得井井有条,但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元素来调和。想象一下,连续翻阅几百页结构完全相同的条目解释,眼睛和大脑都需要频繁地进行“模式识别”,如果能在某些经典成语旁附带一两句生动的例句出处分析,或者加入一些文化小知识的插图或方框,阅读体验定会提升一个档次,让它从一本“工具”升级为一本“伙伴”。现在的版本,更像是图书馆里一个沉默而可靠的索引柜。

评分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20000条成语大词典》,我必须承认它在“广度”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像一张覆盖面极大的渔网,试图捕捞住汉语世界中几乎所有形态的四字格表达。我尝试用它来验证一些自己过去模糊的理解,比如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在这方面,它提供的释义是精确且中立的,没有过多主观的臆测,这对于标准化学习路径来说是极好的基础。但是,在涉及到成语的“活学活用”方面,这本书的指导性略显不足。例如,它会告诉你“一字千金”的意思是称赞文章价值极高,却不会深入探讨在现代商业文案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这种“高价值”的比喻,或者在不同语境下,它的褒义色彩是否会发生微妙的偏移。它提供的是一个稳固的基石,但想在这块基石上盖起应用的大厦,读者还需要大量的额外输入,比如大量的语料库分析或者更侧重口语化的用法指南。它更像是地图,精准标示了所有地名,但没有提供“自驾游”的路线规划。

评分

这本《20000条成语大词典》的封面设计得实在太过朴素,初见时我还以为是哪个出版社的内部资料,装帧和字体都透着一股老派的实用主义。当我真正翻开它时,那种沉甸甸的份量感着实让人安心,毕竟是“两万条”嘛,这体量摆在那里。我一开始是抱着寻找特定罕见成语的心态去查阅的,比如那些只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一闪而过,日常交流中几乎绝迹的表达。遗憾的是,在一些非常生僻的语境下,这本书的表现力似乎稍显不足,它更侧重于覆盖面,而不是深度挖掘某些极端边缘的用法。比如,对于一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或者特定历史事件背景的成语,它的解释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对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语境演变的深入探讨。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的完美集合,而非一本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语言历史的学术著作。那种“一典在手,夫复何求”的豪迈感,在面对那些需要更精细考据的条目时,还是打了点折扣。或许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清晰和全面性是最大的优点,但对于我这种老读者而言,总期待能在那些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或洞见,而这本词典在“惊喜”这方面,似乎保守了些。

评分

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定价与它所提供的知识量相比,显得相当厚道,这或许就是它能够吸引大量普通学习者和家庭用户的关键因素。在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同类词典后,它的性价比无疑是最高的,这使得它具有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不过,这种“薄利多销”的策略,似乎也体现在了某些细节的修订上。我发现在几个随机抽查的条目中,它们的注释似乎是早前版本的简单叠加,缺乏对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及时反馈。举个例子,某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成语,其释义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理解上,没有顾及到当代社会对文化词汇的多元解读趋势。换句话说,它是一部非常扎实、内容量惊人的“基准版”词典,但如果期待它能像一部活着的、与时俱进的语言活水那样不断更新和迭代,那么它目前的状态可能略显滞后。它拥有两万个坚实的锚点,但锚点之间的连接线,有时会让人觉得是静止的、缺乏动态活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