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瞭2017年教育培訓行業的試錯、變革、創新和升級過程,描繪瞭教育培訓行業的曆史變遷,也突齣背後的故事、細節和人物。與往年相比,2017年的教育行業有瞭更快的發展速度,以及更為深刻的發展變化:資本熱退卻之後,迴歸教育本質,用新的方式深耕業務。比如,教育巨頭通過雙師課堂下沉到三四綫城市;在綫教育機構開始實現規模化營收和利潤,反攻綫下市場。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特彆推薦。
作者簡介多知網是關注教育培訓領域的專業媒體,主打原創內容。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調查,幫助用戶更方便、更快捷地獲取行業資訊,提供鮮活的深度觀察、評論和訪談,影響業內主流機構核心人群。
目 錄第一章 新的綫下格局正在醞釀
進化、整閤、擴張,塵埃與曙光交織,新一輪地麵戰蓄勢待發
01 新東方的第二個“圈地時代”
等待燎原之火的“離離草原” / 004
未來之戰的硝煙:搶奪二三四綫市場 / 007
有沒有一種更輕更快的方式擴展新東方的業務邊界? / 012
雙師之外,另一個模式的試水 / 018
大機構做“連接” / 020
前綫的備戰 / 023
新東方的當下與未來 / 027
俞敏洪的危機感 / 030
02 “長跑者”好未來
獨特的反思文化 / 035
做“強”之後,做“大”的時間點到瞭 / 037
學而思的“進化論” / 041
“雙師”的打法 / 045
“AI 教育”,不僅是賦能 / 048
好未來的格局 / 051
03 樸新,一個野心勃勃的“入局者”
第一次被動公開 / 059
下一劑猛藥:要求環球2018 年營收增長50% / 061
混沌的磨閤期:從“外企範兒”變迴“土八路” / 064
樸新的棋局 / 067
第二章 浮華褪盡,在綫教育勢能全麵爆發
互聯網的賦能效應顯現齣令人嘆為觀止的噴薄之勢,締造神話的時間點到瞭
01 一對一快跑,VIPKID 衝擊50 億元營收的背後
闖關A 輪,“死裏逃生” / 075
不設限,一切與“人”有關 / 078
攻堅戰第一步:占領外教供給端 / 082
極緻産品,一切從用戶齣發 / 084
小班與中文平颱:抓住下一個增長點 / 089
02 轉型VS 重啓,在綫少兒英語小班競逐賽
到瞭爆發的時候 / 095
時間!時間!時間!群雄入局之後…… / 098
錢真的好賺嗎? / 102
第一道坎——“三固定”還是靈活排班 / 104
“打掉銷售”之後,運營為王 / 106
拿下技術攔路虎,在綫教室設計是關鍵 / 111
做好“水泵”與“管道”,供應鏈的探索 / 114
保證供應鏈之後,産品設計與運營指標的博弈 / 117
03 尚德機構重生:從製造壁壘到創造價值
“絕對領先”背後:樹立高聳的壁壘 / 124
麵對用戶:除瞭運營,還要“喚醒” / 128
解決成長難題:每個人都在係統中工作 / 132
唯快不破,尚德機構的周迭代文化 / 134
尚德機構的改變:“軍閥”融入教育基因 / 138
藉“勢”突破天花闆 / 140
04 公考變局:粉筆綫上反攻綫下
“你們為什麼還不來綫下?” / 145
與其遍地開花,不如飽和攻擊 / 146
品控是基礎,綫下用“口碑”立足 / 149
教研的力量:批量生産優秀老師 / 152
壟斷綫上之後:掌握定價權,提升ARPU 值 / 154
05 考蟲:互聯網紅利下的超級大班
“你們不會是騙子吧?” / 160
來自成長的煩惱 / 162
“和用戶做朋友” / 165
“做活”的四六級業務和它的邊界 / 167
06 工具類APP 變現年,內容 服務如何斬獲數十萬付費用戶?
流量= 營收? No ! / 172
“中央廚房”的自研邏輯 / 173
拉新轉化,微信生態下的新玩法 / 175
模式驗證之後,如何突破續費睏局? / 177
第三章 校企閤作,打響未來之戰
廣闊的市場,廣袤的生機,這個極具誘惑力的所在迎來瞭新一波來客
01 校企閤作,老賽道裏的新機會
校企閤作的1.0 時代:少數人狂歡的草莽期 / 182
需求轉摺點:從簡單的“硬件升級”到“要更適閤教學” / 185
五十六中改革:置之死地而後生 / 188
想進校?沒那麼容易 / 191
02 自主選拔:高考改革後的新機遇
“拼裸分,越來越不占優勢” / 198
自主招生市場,仍是一片待挖掘的藍海 / 200
自主選拔突破口:“創新潛質”和“學科競賽” / 202
傢長倒逼學校改革,三四綫城市蘊藏進校機會 / 206
第四章 民促法落地,培訓行業進入政策紅利高地
發令槍響起,到底在和誰賽跑?對手,自己,還是時間?
01 新《民促法》後,教育行業的資本選擇
培訓機構“有法可依”,A 股IPO 等待契機 / 212
學曆製民辦學校:中期境外資本市場仍是主要通道 / 215
營利性高中成“利好中的利好” / 218
02 放逐與迴歸,在綫教育投資熱背後
大額融資頻現,K12 在綫輔導到瞭規模化營收的時候 / 222
市值百億美元公司已現,“未來還會有40—50 傢” / 223
不論綫上綫下,有營收就是好標的? / 225
政策利好、消費習慣養成,放逐後的迴歸 / 227
03 齣走新三闆
龍門教育離場:站到未來的風口上 / 230
明師教育摘牌:為登陸A 股做兩手準備 / 233
轉戰A 股背後 / 236
04 港股,在綫教育公司IPO 的新風口?
港交所打響“新經濟公司”爭奪戰 / 239
登陸資本市場,香港或是不錯的選擇 / 240
我必須承認,在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的主要關注點在於“閤規性”和“政策風險”的部分。2017年對於整個教育培訓行業來說,是一個監管風嚮開始收緊的關鍵年份,很多地方的政策都齣現瞭微妙的調整。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記錄可以說是精準而及時。它沒有去揣測未來的宏大走嚮,而是將當時已經落地的具體細則和地方試點政策進行瞭梳理和影響分析。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業務突然變得難以推進,哪些宣傳口徑是處於政策的灰色地帶,以及閤規運營的“底綫”在哪裏。這種帶著敬畏心去審視行業規範的視角,對於一個追求穩健發展的機構至關重要。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銜接,讓你能清晰地看到政策變化如何傳導到市場競爭,最終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報錶。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緻富”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在這片快速變化的土地上長期生存”的指南,提供瞭必要的“安全地圖”。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更多體現在它對“人纔培養”這個核心議題的探討上。在2017年那個資本狂熱的年份,大傢都在談論擴張、融資、跑馬圈地,似乎誰拿到錢誰就是贏傢。然而,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在如此快速的迭代中,培訓師的專業素養如何保持、機構的教研體係如何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彆是關於“AI賦能教學”那幾章,當時很多宣傳都在鼓吹顛覆性革命,但這本書卻非常務實地分析瞭當時技術成熟度和師資培訓體係之間的巨大鴻溝。它提齣瞭一個觀點:技術是放大器,但核心的教學內核如果空洞,放大瞭也隻是空洞。這讓我當時開始重新審視我們團隊的內部培訓機製,意識到我們過去可能過於注重對外宣傳的新潮概念,而忽略瞭對核心教學質量的持續打磨。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你在所有人都在往前衝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你跑的方嚮是否正確,你的“引擎”是否可靠。它的批判性思維非常強,讀完後我感覺我對行業內的浮躁之氣有瞭免疫力。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數據和趨勢預測特彆敏感的人,以前總覺得行業報告那些東西水分太大,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的“現場感”。作者顯然是深入一綫,參與瞭大量研討會和閉門會議,所以他記錄下的不僅僅是公開的數據,更多的是那些處於風口浪尖上的人們私下裏的焦慮和興奮。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知識付費”泡沫破裂前夕的冷靜描述,它沒有用誇張的筆觸去渲染恐慌,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醫學診斷般的口吻,指齣瞭當時行業在商業模式構建上的結構性缺陷——過度依賴單次營銷爆發力,而忽視瞭持續性的服務價值沉澱。這種深度的反思,對於我們這些試圖建立長期品牌價值的機構來說,是極其警醒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硬朗,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直擊問題核心,讀起來酣暢淋灕,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釋然感。它就像一本行業內部的“備忘錄”,記錄瞭那些關鍵的轉摺點,讓我得以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我們自己過去一年的所有決策是否準確地踩在瞭曆史的鼓點上。
評分這本《培訓行業這一年 2017》簡直是打開瞭我的眼界,讓我對過去一年的行業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記得當時剛進入這個領域不久,各種信息碎片化地撲麵而來,概念滿天飛,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梳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平實,不像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更像是行業前輩拉著你,手把手地跟你聊:“你看,去年哪些模式火瞭,哪些坑大傢踩瞭,還有哪些技術正在悄悄改變遊戲規則。”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幾個關鍵案例的深度剖析,它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項目成功瞭”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資源整閤、市場定位以及關鍵決策者的思維模式。比如,它對比分析瞭當時綫上教育平颱在K12和職業教育兩條賽道上的不同策略,那種細緻到連用戶獲取成本(CAC)和客戶終身價值(LTV)的估算對比,都寫得非常詳盡,這對於我後續製定預算和市場投入策略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迷茫的新人,而是有瞭一套可以用來觀察和衡量當下行業動態的“透鏡”。它幫助我迅速補齊瞭知識短闆,對那些行話和縮寫也有瞭醍醐灌頂的理解,極大地提升瞭我與同事交流時的專業度和自信心。
評分初讀這本《培訓行業這一年 2017》時,我本以為這是一本純粹麵嚮B端的商業分析讀物,但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於C端用戶的洞察也相當到位。書中描繪瞭當時學習者心智模式的微妙變化,特彆是從“為文憑買單”到“為即時技能買單”的轉變,以及社交裂變在學習路徑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分析瞭“微課”形態的興衰,它不僅僅是從技術播放角度分析,而是從用戶碎片化時間利用心理學角度進行解讀,這點非常精彩。作者似乎能精準捕捉到學員那種“想要進步又不想投入太多時間”的矛盾心態,並解析瞭不同機構是如何利用這種心理來設計産品的。這種對“人”的細膩觀察,使得這本書的理論不僅僅是冰冷的商業模型,而是充滿瞭煙火氣。它讓我明白,再好的商業模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學習者的體驗上。閱讀過程非常流暢,它擅長用小故事串聯起大趨勢,讀起來完全沒有晦澀感,如同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在分享他的“江湖曆險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