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脑简史
定价:48.00元
作者:谢伯让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1223125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自私”的大脑如何战胜“自私的基因”?生命的终止是否就是进化的宿命?献给你,渴望突破桎梏、向往自由的大脑!*颗大脑如何诞生?为什么我们会有大脑?大脑的自由意志是否受限于基因?生命的终止是否就是进化的宿命?经过四十亿年的进化,大脑是否已经摆脱自私基因的掌控?摆脱自然界和“人择”,“心择”的时代来临?!
内容提要
作者以亲切诙谐的拟人观点,从40亿年前的*个细胞开始,抽丝剥茧,带领你见识进化长河之下,生物体为了存活的种种策略,作者将大脑的形成比喻成一场身体资源竞逐的战役,神经系统为了抵抗外在的艰困环境,不断突破各种生死关卡,*终形成大脑……
目录
序章 “结党营私”的大脑 001
“自私”只是拟人化的描述法? 005
心灵是自私的,因此大脑也是自私的? 006
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自私征兆:类自私、准自私与真自私 007
大脑自私的生理证据 008
章 一代王者的诞生 011
项神器:金罩铁衫(脂质双分子层) 014
第二项神器:钢锁铜门(受器与闸门) 016
信息战登场 017
第三项神器:雷神律令(离子通道与电位传递能力) 018
信息革命 021
第四项神器:奴役之刃(突触) 022
神经细胞的诞生:操控,操控,再操控 026
第二章 世纪帝国的形成 029
多细胞生物的崛起 032
令人又爱又恨的分工 036
神经系统的现身 040
身后士卒、以邻为壑 046
项生存困境:细胞之间缺乏整合 048
第二项生存困境:重复出现的刺激 049
第三项生存困境:多重选择 050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051
脊索动物登场 053
第三章 穷兵黩武的竞赛 059
注意前方 061
化学侦测 066
机械感知 081
光感知能力 090
第四章 掌控一切的基因 117
阿尔塔米拉洞的壁画 119
哺乳类的诞生与其大脑的进化 121
限制大脑发展的六道难关 126
自私的大脑 133
文化进化 139
第五章 跳脱轮回的反叛 147
人类已停止进化? 150
基因才是幕后黑手? 154
大脑对抗基因掌控? 155
反驳“大脑对抗基因论”? 167
真有自由意志? 174
究竟有无自由意志? 182
终章 摆脱束缚的未来 187
上传心灵 189
“神经元置换上传”思想实验 191
逐步取代大脑 192
开放的未来 194
哲学界×科学界 意见跨界批判评论集 197
作者介绍
谢伯让。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家。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担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发表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数十余篇。合着有《波士顿》《指指点点玩美国》。译有《用心法则》《粮食战争》《瞎吃》《哲学是什么》《谎言实境秀》《扒粪救地球》《水资源战争》《人体解剖全书》《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等书。长期受邀至哈佛、加州理工、MIT(麻省理工学院)、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学进行国际学术研讨与大众演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脑的进化并非是“好”与“坏”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衡”与“取舍”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分析,让我看到了大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它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所做出的各种“妥协”。比如,他会提到,为了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人类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的身体机能,或者承担巨大的能量消耗。这种“得与失”的辩证思考,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进化上的‘妥协’与‘遗留’问题”的讨论,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看似“过时”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对大脑“历史包袱”的解读,让我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大脑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进步”和“完美”,而是回归到了生命的本质——一个在不断演化和适应中,充满智慧与矛盾的奇妙存在。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从最基础的生物学原理出发,逐步构建起大脑进化的宏大框架。我尤其赞赏他对于“因果关系”的严谨分析。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例如,他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视觉系统的进化会驱动听觉系统的相应发展,或者为什么社会性的生存方式会促进大脑皮层的扩张。这种对因果链条的梳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整体运作机制,而不是将它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组件。作者还善于运用“假说”与“证据”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论述,他会提出一些大胆的科学假说,然后用大量的研究证据来支持这些假说,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者通过揭示大脑的进化历程,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思想、情感、行为模式,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痕迹。那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人性”,其实是亿万年生命斗争的产物。我尤其被作者关于“情绪”的演化解释所吸引。他认为,许多我们现在所感知的情绪,在早期生命中可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存角色,比如恐惧能够让我们躲避危险,而喜悦能够促使我们寻求生存和繁衍。这种对情绪的进化起源的解读,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命传承之中去认识。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我”,更是“我们”,是所有祖先智慧的结晶。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智能”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以前总觉得智能是人类独有的,是某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力量。但作者通过回顾大脑的进化史,让我看到了智能是如何一点点地、在漫长的岁月中“生长”出来的。他解释了,即使是那些非常古老的生命形式,也拥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只是它们表现的形式和我们不同。而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作者对于这些高级认知功能的形成机制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他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于“基因突变”或者“偶然”,而是深入分析了环境压力、社会互动以及生态位选择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推动了这些功能的演化。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智能的诞生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工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傲慢地认为只有人类拥有智能,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周,每次翻开都能被里面宏大的叙事和精妙的构思所吸引。作者像是带着我穿越时空,从最早的生命痕迹开始,一点点追溯我们大脑演化的轨迹。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些漫长而艰辛的进化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大脑的演化过程描绘成一条直线式的进步,而是充满了各种迂回、曲折甚至“走弯路”的描写。比如,他会提到某些在早期看起来很“有用”的结构,后来却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得冗余,甚至被新的结构所取代。这种非线性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适者生存”的真正含义,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大脑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在无数代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中,被精雕细琢出来的。而作者对于不同物种大脑结构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简单的神经网到复杂的哺乳动物大脑,再到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他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海马体演化那一段,让我对记忆的形成和储存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史诗,让我对“我”是谁,以及“我”是如何成为“我”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大脑看似神秘,实则遵循着一套严谨而古老的进化逻辑。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结构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我尤其对作者关于“代价与收益”的解释非常着迷。他会详细分析,为什么某些大脑区域会变得越来越大,为什么某些神经通路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这一切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和生理代价。这种权衡与取舍,构成了生命在漫长进化史中不断做出选择的缩影。例如,大脑作为一个耗能大户,其体积的增长必然需要更高效的能量供应系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消化系统相对短小,而大脑却占据了如此大的比例。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脑进化图景。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如此”。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生理现象,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行为模式,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合情合理。他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馈赠。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自身起源的另一扇门。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谢伯让,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家。他能够将如此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以一种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才能。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以及他对科学前沿知识的敏锐洞察力。书中提到的许多关于基因、神经递质、大脑连接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了宏大的进化叙事之中,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小小的细节而惊喜不已,仿佛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而且,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他引用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都非常扎实,让人能够感受到他背后扎实的学识功底。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笔触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诗意。他能够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能够“看见”大脑的演化过程。我尤其喜欢他描绘早期生命形态时所使用的意象,那种原始的生命力,那种对环境的本能反应,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而在谈到人类大脑的崛起时,他又能够用一种充满哲思的语言,探讨意识、情感、智能的起源。这种将科学与人文巧妙融合的写作方式,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书中的一些比喻也非常精彩,比如他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将大脑皮层比作“超级计算机”,这些生动的类比,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被作者的智慧和想象力所折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艺术的享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于神经科学的科普读物,结果它却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将大脑的演化置于整个生命进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从地球生命起源讲起,逐步深入到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再到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最终聚焦于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大脑在不同生命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我尤其对作者关于“决策”和“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他认为,大脑的演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做出更优决策的过程,无论是生物体在面对环境挑战时做出的生存选择,还是神经元之间在信息传递时做出的信号选择,都体现了这种“最优解”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脑。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大脑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器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生命系统中去理解。这种理解,让我对生命的韧性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大脑的很多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大脑的进化就是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大脑演化的另一面——“精简”与“优化”。他会提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结构都在不断扩张,有些结构反而因为不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或者“重组”。这种“减法”式的进化,同样是壮丽而充满智慧的。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关于大脑皮层皱褶的讨论。过去我只知道大脑皮层褶皱越多,看起来越“聪明”,但作者却深入分析了这种褶褶的进化优势,它不仅增加了神经元的表面积,还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但同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如此复杂的皮层,以及这种复杂性带来的代谢压力。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生命演化的复杂性与精妙性。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他善于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侃侃而谈。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内容与我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收获颇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