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原来会说谎
定价:39.80元
作者:扣小米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07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后真相时代与谎言媒体是谎言媒体导致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还是后真相时育出了媒体谎言?对很多平台来说,或许这是一个流量比事实更重要的时代数字图表?有图不代表有真相!
内容提要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被看作是巨大的金矿,变得地重要。人们可以通过一串串数字刻画整个世界,甚至预测未来。但是数字却永远无法代替真实,现在数字和数据被滥用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特别是新技术的运用更是使数据从收集到处理,从可视化到信息表达,每个环节都存在用数字做手脚的机会,让人防不胜防。不过数字永远都是那些数字,说谎的并不是数字本身,而是使用数字的人,是数字使用者把数字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本书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分析常见的利用数字说谎的情况,并结合一些常见的例子,对现有的一些“数字陷阱”现象进行解析。
目录
目 录
章 数字、数据与统计 /1
1.1 数字与统计学 /2
1.1.1 数字不仅仅是算算术 /2
1.1.2 我们为什么需要统计学? /4
1.1.3 生活中统计学无处不在 /8
1.2 大数据时代 /11
1.2.1 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 /11
1.2.2 数据过多既是负担,也是隐患 /13
第2章 数字的意义 /17
2.1 预测比赛结果/冠军归属 /18
2.1.1 足球与夺冠赔率 /18
2.1.2 高盛预测2014年世界杯走势 /21
2.1.3 人工智能预测《我是歌手》冠军归属 /24
2.2 数字预测美国大选 /26
2.2.1 美国大选的计票方式 /26
2.2.2 538网站成功预测奥巴马当选 /28
2.2.3 统计数字比政治学家更可靠? /31
2.3 用网络数据帮你赚钱 /34
2.3.1 语意分析——你在网上说过的话都蕴藏商机 /34
2.3.2 Twitter和Google中隐藏的赚钱秘密 /36
2.3.3 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看股市走势 /40
2.4 数字与量化对学科研究的影响 /45
2.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5
2.4.2 社会科学中的量化研究 /46
2.5 媒体也在到处找数据 /50
2.5.1 数字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 /50
2.5.2 数据新闻和数据可视化的崛起 /52
第3章 数据收集既有技巧又有隐患 /57
3.1 从哪里能够获得数据? /58
3.1.1 二手数据 /58
3.1.2 一手数据 /59
3.2 什么样的数据是好数据? /61
3.2.1 好数据的标准 /61
3.2.2 清洗数据也是技术活儿 /62
3.3 你的数据可靠吗 /64
3.3.1 数据来源不可靠 /64
3.3.2 对数字本身做手脚 /65
3.3.3 对数据后期处理过度 /66
3.4 样本选择不完善 /68
3.4.1 样本选择与整体数据 /68
3.4.2 样本选择偏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69
3.4.3 幸存者偏差:你经历的不就是真的 /72
第4章 相关性与因果性 /79
4.1 相关性与因果性的混淆 /80
4.1.1 相关关系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80
4.1.2 购物网站怎么会知道我想读什么书 /81
4.1.3 “神奇的”相关性 /82
4.2 慎用“因为……所以……”造句:因果
关系不可乱用 /85
4.2.1 因果关系需要严密论证 /85
4.2.2 “倒因为果”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87
第5章 平均数的“挑选技巧” /89
5.1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差别 /90
5.2 平均数并不“平均” /92
5.2.1 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万元,你被平均了吗? /92
5.2.2 占领华尔街——社会上1%的人掌握了99%的
财富 /95
5.3 缺少平均数的误导性 /98
5.3.1 GDP全球第二,我国是否已经是经济强国? /98
5.3.2 我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吗? /100
5.4 辛普森悖论:分类的重要性 /102
5.4.1 到底哪个班的平均分高? /102
5.4.2 辛普森悖论 /104
5.5 补救平均数 /105
5.5.1 全国收入水平分布情况——你处在哪个位置? /105
5.5.2 房价的中位数乘数 /107
第6章 数字图表——有图也不有真相 /111
6.1 数字与数据可视化:一图胜千言 /112
6.1.1 数字越详细,人们反而越不愿意看 /112
6.1.2 人类对图形更加敏感 /113
6.1.3 数据可视化的趋势与优势 /115
6.2 可视化的数字也是数据陷阱的
重灾区 /117
6.2.1 图形数据更加直观,但可能会遗漏一些数据
信息 /117
6.2.2 图像更易操纵 /120
6.3 改变坐标轴:数字变得不认识了 /121
6.3.1 截取纵坐标某一段,故意夸大差距 /121
6.3.2 图像的拉长与伸缩 /124
6.3.3 改变时间轴的范围:视角不同,“结果”
就不同 /125
6.3.4 百分号和千分号:单位到底是什么? /129
6.4 魔鬼都藏在细节中 /131
6.4.1 查看数据备注说明信息 /131
6.4.2 注意数据图表的细节 /132
第7章 广告中的数字陷阱 /137
7.1 “降价50%销售”:
真的是降价促销吗? /138
7.1.1 先涨价后降价 /138
7.1.2 先降价后涨价 /139
7.2 买家好评:口碑就是金钱 /141
7.2.1 信息不对称——卖家怎么说都有理? /141
7.2.2 刷单导致偏差 /142
7.2.3 “给好评送礼物” /143
7.3 夸张宣传误导消费者 /145
7.3.1 一周美白:公开的数字与背后的信息 /145
7.3.2 前提条件不明——隐藏的技巧 /146
7.4 流量为王的时代 /149
7.4.1 能到“10万 ”才算火爆 /149
7.4.2 赚流量也要守规矩 /150
第8章 公司运营中的数字陷阱 /153
8.1 营业收入与利润 /154
8.1.1 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154
8.1.2 所谓“互联网思维”——先烧钱圈地,
再考虑盈利? /156
8.2 增长:环比增长还是同比增长? /161
8.3 企业带动纳税5000亿元 /163
8.4 注水的KPI /164
8.4.1 KPI是用数字量化来考核的方式 /164
8.4.2 只要有数字就可能控——虚假业绩的
例子 /165
第9章 网络谣言中的数字陷阱 /167
9.1 为什么谣言比辟谣更受欢迎? /168
9.1.1 人类偏好耸人听闻的故事 /168
9.1.2 带有数字的谣言更可怕 /169
9.1.3 谣言通常比充满科学味的枯燥辟谣文章更具有
可读性 /171
9.2 的谣言: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
耍流氓 /173
9.3 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酸儿辣女? /174
0章 美国大选预测遭遇滑铁卢:
特朗普来了 /175
10.1 总统大选,谁家预测得准 /176
10.2 尴尬的媒体和民调预测 /179
10.3 预测正确的媒体 /182
1章 数字与新技术时代 /185
1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
数字新时代 /186
11.2 新技术前景 /189
11.3 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被机器取代 /191
11.4 安全隐患 /194
2章 总结 /197
作者介绍
扣小米,经济学博士,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访问学者。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读物情有独钟,而《数字原来会说谎》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扣小米用一种非常直接且毫不妥协的语气,揭开了数字背后那层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衣,露出了其可能存在的“阴暗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数据操纵”的深入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数据操纵归结于个别不良商家的行为,而是深入到统计学的方法论层面,揭示了许多看似“正规”的操作,也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果。例如,在选择样本时,如果样本本身就带有偏见,那么即使样本量很大,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又比如,在展示数据时,利用不同的图表类型,可以制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面对任何数据,我们都需要问“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统计口径?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为什么选择这种可视化方式?这些“为什么”,往往是找到数字“谎言”的关键。作者的笔锋犀利,但却并不显得过于偏激,他更多的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独立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更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拥有了一双更加敏锐的眼睛,能够辨别那些隐藏在数字中的陷阱。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数据比较敏感的人,在工作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然而,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到一种无力感,感觉自己好像被海量的数据淹没了,却不知道如何真正地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直到我读了《数字原来会说谎》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并非出在数据本身,而是出在我对数据的解读方式上。作者扣小米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数字背后隐藏的各种“猫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性呈现”的讨论。很多时候,发布数据的人,并不是在刻意欺骗,而是会选择性地呈现那些最能支持他们观点的部分,而忽略那些不利于他们观点的部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描述一幅画时,只说画中最美丽的风景,而闭口不谈画中最丑陋的部分,最终给人的印象,必然是片面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看到任何数据时,都应该保持一份警惕,并且尝试去了解数据的“全貌”。作者还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解释了统计学中的一些常见误区,比如“幸存者偏差”、“平均数陷阱”等等。这些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原本可能比较抽象的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数据解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不再轻易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分析和判断。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理论都过于抽象,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印证。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数字原来会说谎》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数字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内涵。作者扣小米非常善于将复杂的统计学原理,与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运作机制相结合。例如,在探讨“权威效应”时,作者就通过分析那些带有“专家”背书的统计数据,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因为对权威的信任,而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可能充满误导的数字信息。这种结合,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深的共鸣。我深刻体会到,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学符号,它们更是承载着信息、观点,甚至情感的载体。而那些“会说谎的数字”,往往是利用了我们心理上的某些固有倾向,从而达到误导的目的。书中对于“确认偏误”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找和接受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证据。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数字,不同的人,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本书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数据信息时。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性地认识世界,如何不被信息所操控的书。
评分当我拿起《数字原来会说谎》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我更深刻理解数字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导的书籍。而扣小米并没有让我失望。他在书中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他将数字视为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并非总是诚实地传达信息,有时候,它也可能被用来“欺骗”。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误导性统计”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展示了各种各样看似合理,实则具有误导性的统计方法。比如,利用“相关性”来暗示“因果性”,从而制造出虚假的联系。又比如,通过“选择性地引用”研究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证据。这些手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媒体的报道,到商业的宣传,再到某些学术研究,都可能存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一个数字,而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分析和判断。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引人入胜,他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统计学概念解释清楚,同时又不失幽默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他能够带领你穿越数字的迷宫,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真相。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价值的非虚构类书籍之一,它提升了我的信息素养,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数字”的书籍并不少,很多都流于理论,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让普通读者理解。但《数字原来会说谎》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扣小米的文字风格非常有趣,他能够将复杂的统计概念和信息解读技巧,用生动、幽默、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高高在上地讲道理,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一步步地引导你走出对数字的迷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平均数陷阱”和“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生动地揭示了这些统计学上的常见误区,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以前在理解数据时,也常常会掉进这些陷阱。例如,作者举例说明,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可能很高,但其中可能包含了几个特别高大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的身高其实并不突出,但“平均数”却给了一个虚高的印象。这种对细节的把握,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头脑的“防骗指南”。我常常会在读完一章后,立刻去复盘自己过去经历过的类似情境,发现自己确实被那些“会说谎的数字”蒙蔽过,也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数据,如何去质疑,去探究,去独立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那种简洁又不失深度的排版,加上书名“数字原来会说谎”,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数字是客观、冰冷的,是事实的最终体现,所以“说谎”这个词组与“数字”并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笔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究竟是如何、又为何会“说谎”的。是在统计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操纵的伎俩?还是在看似严谨的分析中,存在着人为主观的误导?这本书似乎要颠覆我长久以来对数字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这个充满数字的世界。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将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层层剥开,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看懂那些看似复杂的“谎言”,并且学会如何辨别,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被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数字所蒙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读者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不轻易相信表面数据的能力。扣小米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带着一点俏皮,让人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应该不会枯燥乏味,反而会充满趣味性,即使是探讨严肃的社会问题,也能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封面到书名,再到作者的署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知识,提升认知,并且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洞察到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
评分我是一个对社会现象和经济趋势比较敏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统计数据、民意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发现,这些数字背后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有时候会指向完全相反的结论,有时候又会显得异常“完美”,完美到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直到我遇到了《数字原来会说谎》这本书,我才找到了一个能够系统性地解释我这些困惑的框架。作者扣小米的写作风格非常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伪装”,从那些精心设计的广告宣传,到充满政治意味的社会统计,他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数字的‘透明度’往往是一种假象”的观点。我们往往认为数字是客观的、中立的,但实际上,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决策,包括选择统计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设定分析方法等等。这些决策,都会不可避免地引入主观因素,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仅仅看到一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这个数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的混淆,以及如何利用虚假的关联性来制造误导。这对于理解很多社会新闻和经济分析至关重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批判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数字是客观事实的基石,是科学和理性的象征。然而,《数字原来会说谎》这本书,却以一种颠覆性的姿态,挑战了我对数字的传统认知。作者扣小米并没有否定数字本身的价值,而是深刻地揭示了,数字在被收集、分析和呈现的过程中,是如何被“人”所影响,甚至被“操纵”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可视化”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相同的原始数据,通过不同的图表设计,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引导观者产生不同的结论。例如,通过调整坐标轴的刻度,可以夸大数据的差异,或者缩小数据的变化。这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在数字的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的表面,而需要深入到数据的“生产过程”中去。了解数据的来源、统计方法、以及呈现方式,是解读数字的关键。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他用一种既严谨又生动的方式,探讨了数字的“谎言”。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旨在唤醒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而在这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拥有更强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扣小米”这个名字的好奇。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大V”和“专家”的时代,一个带有童趣和亲切感的名字,反而更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喜欢那些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复杂事物解释清楚的作者,而“扣小米”似乎就代表了这样一种风格。读这本书的过程,确实印证了我的猜测。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大量的运用了生活化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统计学原理和信息解读方法,变得异常鲜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幸存者偏差”时,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些经典的军事案例,而是用了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讲述了为什么只有那些成功创业的学生才会被媒体采访,而那些默默无闻甚至失败的学生却被忽略,从而导致了对创业成功率的片面认识。这种贴近我们生活视角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在揭示数字的“谎言”,更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识破这些谎言。他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从理解数据产生的背景,到分析数据背后的逻辑,再到识别潜在的偏见和误导。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数字的书,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对数据感到困惑,或者希望提升自己信息辨别能力的人。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有人在推荐这本《数字原来会说谎》。当时我正在为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数据分析问题而烦恼,总觉得那些报表上的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但又找不到证据来反驳。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击中了我的痛点,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我迫不及待地找来这本书,翻开第一页,作者开篇就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差异,来引导消费者的决策。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数字的“谎言”并非总是惊天动地,很多时候,它们就潜藏在我们身边,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对数字的解读非常独到,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数字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数字背后的逻辑、统计学原理以及人性的弱点如何被利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数字本身在说谎,而是“人”在利用数字说话,或者说,我们对数字的解读方式,常常会陷入误区。作者还探讨了媒体如何利用数字制造恐慌或营造繁荣,商家如何通过数字宣传来诱导消费,甚至政府部门在发布数据时,也可能因为选择性呈现而产生误导。这种全方位的剖析,让我对数字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不再盲目地相信任何数据,而是开始习惯性地去追问: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统计的样本是什么?是否有潜在的偏见?这些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会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