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原來會說謊
定價:39.80元
作者:扣小米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072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後真相時代與謊言媒體是謊言媒體導緻我們進入瞭後真相時代?還是後真相時育齣瞭媒體謊言?對很多平颱來說,或許這是一個流量比事實更重要的時代數字圖錶?有圖不代錶有真相!
內容提要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被看作是巨大的金礦,變得地重要。人們可以通過一串串數字刻畫整個世界,甚至預測未來。但是數字卻永遠無法代替真實,現在數字和數據被濫用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特彆是新技術的運用更是使數據從收集到處理,從可視化到信息錶達,每個環節都存在用數字做手腳的機會,讓人防不勝防。不過數字永遠都是那些數字,說謊的並不是數字本身,而是使用數字的人,是數字使用者把數字變成瞭“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本書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分析常見的利用數字說謊的情況,並結閤一些常見的例子,對現有的一些“數字陷阱”現象進行解析。
目錄
目 錄
章 數字、數據與統計 /1
1.1 數字與統計學 /2
1.1.1 數字不僅僅是算算術 /2
1.1.2 我們為什麼需要統計學? /4
1.1.3 生活中統計學無處不在 /8
1.2 大數據時代 /11
1.2.1 大數據對生活的影響 /11
1.2.2 數據過多既是負擔,也是隱患 /13
第2章 數字的意義 /17
2.1 預測比賽結果/冠軍歸屬 /18
2.1.1 足球與奪冠賠率 /18
2.1.2 高盛預測2014年世界杯走勢 /21
2.1.3 人工智能預測《我是歌手》冠軍歸屬 /24
2.2 數字預測美國大選 /26
2.2.1 美國大選的計票方式 /26
2.2.2 538網站成功預測奧巴馬當選 /28
2.2.3 統計數字比政治學傢更可靠? /31
2.3 用網絡數據幫你賺錢 /34
2.3.1 語意分析——你在網上說過的話都蘊藏商機 /34
2.3.2 Twitter和Google中隱藏的賺錢秘密 /36
2.3.3 利用社交網絡數據看股市走勢 /40
2.4 數字與量化對學科研究的影響 /45
2.4.1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45
2.4.2 社會科學中的量化研究 /46
2.5 媒體也在到處找數據 /50
2.5.1 數字對媒體傳播的重要性 /50
2.5.2 數據新聞和數據可視化的崛起 /52
第3章 數據收集既有技巧又有隱患 /57
3.1 從哪裏能夠獲得數據? /58
3.1.1 二手數據 /58
3.1.2 一手數據 /59
3.2 什麼樣的數據是好數據? /61
3.2.1 好數據的標準 /61
3.2.2 清洗數據也是技術活兒 /62
3.3 你的數據可靠嗎 /64
3.3.1 數據來源不可靠 /64
3.3.2 對數字本身做手腳 /65
3.3.3 對數據後期處理過度 /66
3.4 樣本選擇不完善 /68
3.4.1 樣本選擇與整體數據 /68
3.4.2 樣本選擇偏差:失之毫厘,差之韆裏 /69
3.4.3 幸存者偏差:你經曆的不就是真的 /72
第4章 相關性與因果性 /79
4.1 相關性與因果性的混淆 /80
4.1.1 相關關係不意味著因果關係 /80
4.1.2 購物網站怎麼會知道我想讀什麼書 /81
4.1.3 “神奇的”相關性 /82
4.2 慎用“因為……所以……”造句:因果
關係不可亂用 /85
4.2.1 因果關係需要嚴密論證 /85
4.2.2 “倒因為果”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87
第5章 平均數的“挑選技巧” /89
5.1 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差彆 /90
5.2 平均數並不“平均” /92
5.2.1 當地平均工資水平×萬元,你被平均瞭嗎? /92
5.2.2 占領華爾街——社會上1%的人掌握瞭99%的
財富 /95
5.3 缺少平均數的誤導性 /98
5.3.1 GDP全球第二,我國是否已經是經濟強國? /98
5.3.2 我國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嗎? /100
5.4 辛普森悖論:分類的重要性 /102
5.4.1 到底哪個班的平均分高? /102
5.4.2 辛普森悖論 /104
5.5 補救平均數 /105
5.5.1 全國收入水平分布情況——你處在哪個位置? /105
5.5.2 房價的中位數乘數 /107
第6章 數字圖錶——有圖也不有真相 /111
6.1 數字與數據可視化:一圖勝韆言 /112
6.1.1 數字越詳細,人們反而越不願意看 /112
6.1.2 人類對圖形更加敏感 /113
6.1.3 數據可視化的趨勢與優勢 /115
6.2 可視化的數字也是數據陷阱的
重災區 /117
6.2.1 圖形數據更加直觀,但可能會遺漏一些數據
信息 /117
6.2.2 圖像更易操縱 /120
6.3 改變坐標軸:數字變得不認識瞭 /121
6.3.1 截取縱坐標某一段,故意誇大差距 /121
6.3.2 圖像的拉長與伸縮 /124
6.3.3 改變時間軸的範圍:視角不同,“結果”
就不同 /125
6.3.4 百分號和韆分號:單位到底是什麼? /129
6.4 魔鬼都藏在細節中 /131
6.4.1 查看數據備注說明信息 /131
6.4.2 注意數據圖錶的細節 /132
第7章 廣告中的數字陷阱 /137
7.1 “降價50%銷售”:
真的是降價促銷嗎? /138
7.1.1 先漲價後降價 /138
7.1.2 先降價後漲價 /139
7.2 買傢好評:口碑就是金錢 /141
7.2.1 信息不對稱——賣傢怎麼說都有理? /141
7.2.2 刷單導緻偏差 /142
7.2.3 “給好評送禮物” /143
7.3 誇張宣傳誤導消費者 /145
7.3.1 一周美白:公開的數字與背後的信息 /145
7.3.2 前提條件不明——隱藏的技巧 /146
7.4 流量為王的時代 /149
7.4.1 能到“10萬 ”纔算火爆 /149
7.4.2 賺流量也要守規矩 /150
第8章 公司運營中的數字陷阱 /153
8.1 營業收入與利潤 /154
8.1.1 賣得越多,賺得越多? /154
8.1.2 所謂“互聯網思維”——先燒錢圈地,
再考慮盈利? /156
8.2 增長:環比增長還是同比增長? /161
8.3 企業帶動納稅5000億元 /163
8.4 注水的KPI /164
8.4.1 KPI是用數字量化來考核的方式 /164
8.4.2 隻要有數字就可能控——虛假業績的
例子 /165
第9章 網絡謠言中的數字陷阱 /167
9.1 為什麼謠言比闢謠更受歡迎? /168
9.1.1 人類偏好聳人聽聞的故事 /168
9.1.2 帶有數字的謠言更可怕 /169
9.1.3 謠言通常比充滿科學味的枯燥闢謠文章更具有
可讀性 /171
9.2 的謠言: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
耍流氓 /173
9.3 生男孩還是生女孩——酸兒辣女? /174
0章 美國大選預測遭遇滑鐵盧:
特朗普來瞭 /175
10.1 總統大選,誰傢預測得準 /176
10.2 尷尬的媒體和民調預測 /179
10.3 預測正確的媒體 /182
1章 數字與新技術時代 /185
11.1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
數字新時代 /186
11.2 新技術前景 /189
11.3 人類必須要麵對的現實:
被機器取代 /191
11.4 安全隱患 /194
2章 總結 /197
作者介紹
扣小米,經濟學博士,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訪問學者。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麵的知識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很多理論都過於抽象,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印證。直到我偶然間看到瞭《數字原來會說謊》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數字的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內涵。作者扣小米非常善於將復雜的統計學原理,與人性的弱點和社會的運作機製相結閤。例如,在探討“權威效應”時,作者就通過分析那些帶有“專傢”背書的統計數據,揭示瞭人們是如何因為對權威的信任,而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有理有據,實則可能充滿誤導的數字信息。這種結閤,讓我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瞭更深的共鳴。我深刻體會到,數字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學符號,它們更是承載著信息、觀點,甚至情感的載體。而那些“會說謊的數字”,往往是利用瞭我們心理上的某些固有傾嚮,從而達到誤導的目的。書中對於“確認偏誤”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往往會傾嚮於尋找和接受那些能夠證實我們已有觀點的證據,而忽視那些與我們觀點相悖的證據。因此,即使麵對同樣的數字,不同的人,也可能得齣截然不同的結論。這本書讓我更加意識到,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麵對鋪天蓋地的數據信息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數字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性地認識世界,如何不被信息所操控的書。
評分我一直認為,數字是客觀事實的基石,是科學和理性的象徵。然而,《數字原來會說謊》這本書,卻以一種顛覆性的姿態,挑戰瞭我對數字的傳統認知。作者扣小米並沒有否定數字本身的價值,而是深刻地揭示瞭,數字在被收集、分析和呈現的過程中,是如何被“人”所影響,甚至被“操縱”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數據可視化”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瞭即使是相同的原始數據,通過不同的圖錶設計,可以産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引導觀者産生不同的結論。例如,通過調整坐標軸的刻度,可以誇大數據的差異,或者縮小數據的變化。這種“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在數字的世界裏,體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數據的錶麵,而需要深入到數據的“生産過程”中去。瞭解數據的來源、統計方法、以及呈現方式,是解讀數字的關鍵。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他用一種既嚴謹又生動的方式,探討瞭數字的“謊言”。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旨在喚醒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學會如何在這個信息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書,從而在這個充滿數字的世界裏,擁有更強的判斷力和辨彆力。
評分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對“扣小米”這個名字的好奇。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大V”和“專傢”的時代,一個帶有童趣和親切感的名字,反而更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喜歡那些能夠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復雜事物解釋清楚的作者,而“扣小米”似乎就代錶瞭這樣一種風格。讀這本書的過程,確實印證瞭我的猜測。作者在書中並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大量的運用瞭生活化的例子和生動的比喻,將原本抽象的統計學原理和信息解讀方法,變得異常鮮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幸存者偏差”時,並沒有直接引用那些經典的軍事案例,而是用瞭一個發生在校園裏的故事,講述瞭為什麼隻有那些成功創業的學生纔會被媒體采訪,而那些默默無聞甚至失敗的學生卻被忽略,從而導緻瞭對創業成功率的片麵認識。這種貼近我們生活視角的敘述方式,讓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僅僅是在揭示數字的“謊言”,更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識破這些謊言。他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從理解數據産生的背景,到分析數據背後的邏輯,再到識彆潛在的偏見和誤導。這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數字的書,更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對數據感到睏惑,或者希望提升自己信息辨彆能力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瞭,那種簡潔又不失深度的排版,加上書名“數字原來會說謊”,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數字是客觀、冰冷的,是事實的最終體現,所以“說謊”這個詞組與“數字”並列,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筆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數字,究竟是如何、又為何會“說謊”的。是在統計數據的背後隱藏著操縱的伎倆?還是在看似嚴謹的分析中,存在著人為主觀的誤導?這本書似乎要顛覆我長久以來對數字的認知,讓我重新審視這個充滿數字的世界。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生動形象的例子,將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相層層剝開,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看懂那些看似復雜的“謊言”,並且學會如何辨彆,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被那些經過精心包裝的數字所濛蔽。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揭示問題,更在於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會讀者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不輕易相信錶麵數據的能力。扣小米這個名字也很有趣,帶著一點俏皮,讓人覺得這本書讀起來應該不會枯燥乏味,反而會充滿趣味性,即使是探討嚴肅的社會問題,也能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封麵到書名,再到作者的署名,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知識,提升認知,並且在未來生活中,更加敏銳地洞察到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相。
評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對數據比較敏感的人,在工作中也經常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數據分析。然而,最近幾年,我越來越感到一種無力感,感覺自己好像被海量的數據淹沒瞭,卻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從這些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直到我讀瞭《數字原來會說謊》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問題並非齣在數據本身,而是齣在我對數據的解讀方式上。作者扣小米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揭示瞭數字背後隱藏的各種“貓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選擇性呈現”的討論。很多時候,發布數據的人,並不是在刻意欺騙,而是會選擇性地呈現那些最能支持他們觀點的部分,而忽略那些不利於他們觀點的部分。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描述一幅畫時,隻說畫中最美麗的風景,而閉口不談畫中最醜陋的部分,最終給人的印象,必然是片麵的。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在看到任何數據時,都應該保持一份警惕,並且嘗試去瞭解數據的“全貌”。作者還用瞭很多生動有趣的例子,解釋瞭統計學中的一些常見誤區,比如“幸存者偏差”、“平均數陷阱”等等。這些例子都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這些原本可能比較抽象的概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數據解讀能力得到瞭很大的提升,我不再輕易被錶麵的數字所迷惑,而是能夠更深入地去分析和判斷。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揭示事物本質的讀物情有獨鍾,而《數字原來會說謊》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作者扣小米用一種非常直接且毫不妥協的語氣,揭開瞭數字背後那層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衣,露齣瞭其可能存在的“陰暗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數據操縱”的深入剖析。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數據操縱歸結於個彆不良商傢的行為,而是深入到統計學的方法論層麵,揭示瞭許多看似“正規”的操作,也可能産生誤導性的結果。例如,在選擇樣本時,如果樣本本身就帶有偏見,那麼即使樣本量很大,得齣的結論也可能是錯誤的。又比如,在展示數據時,利用不同的圖錶類型,可以製造齣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影響人們的判斷。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麵對任何數據,我們都需要問“為什麼”。為什麼選擇這個統計口徑?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段?為什麼選擇這種可視化方式?這些“為什麼”,往往是找到數字“謊言”的關鍵。作者的筆鋒犀利,但卻並不顯得過於偏激,他更多的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獨立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接受信息,更是在主動地參與到對知識的構建過程中。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擁有瞭一雙更加敏銳的眼睛,能夠辨彆那些隱藏在數字中的陷阱。
評分當我拿起《數字原來會說謊》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讓我更深刻理解數字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識彆其中可能存在的誤導的書籍。而扣小米並沒有讓我失望。他在書中展現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他將數字視為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並非總是誠實地傳達信息,有時候,它也可能被用來“欺騙”。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誤導性統計”的章節所吸引。作者通過一係列詳實的案例,展示瞭各種各樣看似閤理,實則具有誤導性的統計方法。比如,利用“相關性”來暗示“因果性”,從而製造齣虛假的聯係。又比如,通過“選擇性地引用”研究結果,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忽略瞭其他可能存在的證據。這些手法,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媒體的報道,到商業的宣傳,再到某些學術研究,都可能存在。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一個數字,而需要對其進行審慎的分析和判斷。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引人入勝,他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統計學概念解釋清楚,同時又不失幽默感。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同行,他能夠帶領你穿越數字的迷宮,找到隱藏在其中的真相。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有價值的非虛構類書籍之一,它提升瞭我的信息素養,也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是一個對社會現象和經濟趨勢比較敏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會接觸到大量的統計數據、民意調查、以及各種各樣的“研究報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發現,這些數字背後似乎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們有時候會指嚮完全相反的結論,有時候又會顯得異常“完美”,完美到讓人覺得有些不真實。直到我遇到瞭《數字原來會說謊》這本書,我纔找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地解釋我這些睏惑的框架。作者扣小米的寫作風格非常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瞭數字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僞裝”,從那些精心設計的廣告宣傳,到充滿政治意味的社會統計,他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提齣的“數字的‘透明度’往往是一種假象”的觀點。我們往往認為數字是客觀的、中立的,但實際上,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個決策,包括選擇統計對象、設計調查問捲、設定分析方法等等。這些決策,都會不可避免地引入主觀因素,從而影響最終的結果。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僅僅看到一個數字,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去瞭解這個數字是如何産生的,它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之間的混淆,以及如何利用虛假的關聯性來製造誤導。這對於理解很多社會新聞和經濟分析至關重要。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深刻、更批判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世界。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沒有那麼高,畢竟市麵上關於“數字”的書籍並不少,很多都流於理論,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讓普通讀者理解。但《數字原來會說謊》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扣小米的文字風格非常有趣,他能夠將復雜的統計概念和信息解讀技巧,用生動、幽默、甚至帶點故事性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他不像某些學者那樣高高在上地講道理,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一步步地引導你走齣對數字的迷思。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平均數陷阱”和“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的章節,作者通過一係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生動地揭示瞭這些統計學上的常見誤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以前在理解數據時,也常常會掉進這些陷阱。例如,作者舉例說明,一個班級的平均身高可能很高,但其中可能包含瞭幾個特彆高大的學生,而絕大多數學生的身高其實並不突齣,但“平均數”卻給瞭一個虛高的印象。這種對細節的把握,讓這本書的實用性大大增強。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在這個信息時代保持清醒頭腦的“防騙指南”。我常常會在讀完一章後,立刻去復盤自己過去經曆過的類似情境,發現自己確實被那些“會說謊的數字”濛蔽過,也因此做齣瞭錯誤的判斷。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用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數據,如何去質疑,去探究,去獨立思考。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有人在推薦這本《數字原來會說謊》。當時我正在為工作中遇到的一個數據分析問題而煩惱,總覺得那些報錶上的數字並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情況,但又找不到證據來反駁。這本書的書名立刻擊中瞭我的痛點,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我迫不及待地找來這本書,翻開第一頁,作者開篇就用瞭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差異,來引導消費者的決策。這個例子雖然簡單,但卻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數字的“謊言”並非總是驚天動地,很多時候,它們就潛藏在我們身邊,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影響著我們。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對數字的解讀非常獨到,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數字本身,而是深入剖析瞭數字背後的邏輯、統計學原理以及人性的弱點如何被利用。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不是數字本身在說謊,而是“人”在利用數字說話,或者說,我們對數字的解讀方式,常常會陷入誤區。作者還探討瞭媒體如何利用數字製造恐慌或營造繁榮,商傢如何通過數字宣傳來誘導消費,甚至政府部門在發布數據時,也可能因為選擇性呈現而産生誤導。這種全方位的剖析,讓我對數字的看法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我不再盲目地相信任何數據,而是開始習慣性地去追問: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統計的樣本是什麼?是否有潛在的偏見?這些問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很少會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