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9787122253941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9787122253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华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生态系统
  • 保育
  • 生态建设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中国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生态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3941
商品编码:2921279741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定价:268.00元

作者:李文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2253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有责任将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所开展的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既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也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具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全书共分为4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与理论基础;第2部分为重要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分别讨论了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同时也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第3部分为生态建设实践,分别就中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以及典型地区生态建设实践展开讨论;第4部分为生态建设相关问题讨论,分析了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和全球变化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为“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图书,同时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内容提要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经济�采�态�采缁岣春瞎叵担�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一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将具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目录


章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
节科学发展观1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1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2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3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4
一、生态文明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4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5
三、用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建设6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观7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7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1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节生态系统服务16
一、概念16
二、特征17
三、分类17
四、评估方法18
第二节生态承载力22
一、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22
二、中国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25
三、中国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变化29
第三节循环经济34
一、研究背景34
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36
三、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建设37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39
第四节低碳经济40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40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40
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41
四、国外低碳经济启示42
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43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森林生态系统状况
节森林生态系统状况46
一、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47
二、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8
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物种丰富49
四、森林资源量高,人均水平低50
五、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质量不高51
六、森林生态系统的林种与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52
七、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面积大,但整体水平不高52
第二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3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54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54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57
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发展趋势59
第三节主要的森林生态问题61
一、森林病虫害61
二、森林火灾62
三、酸雨危害63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65
五、森林退化66
六、人工林生态问题67
第四节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69
一、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69
二、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69
三、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71
四、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力度72
五、高度重视森林防火73
六、努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74
参考文献75
第四章草地生态保育与建设
节草地生态系统状况77
一、中国草地的分布和类型77
二、中国草地资源与生产力评价79
三、中国草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取得的成就80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81
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81
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84
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85
第三节主要的草地生态问题93
一、草地生态问题概述93
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94
三、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分析97
第四节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99
一、中国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99
二、中国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历程100
三、中国草地系统建设实践的主要成就102
四、加强中国草地系统保护与建设106
参考文献106
第五章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109
一、中国湿地概况109
二、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状111
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113
四、对策与建议115
第二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16
一、供给服务116
二、调节服务117
三、支持服务118
四、文化服务119
第三节主要的湿地生态问题120
一、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120
二、主要自然湿地类型面临的生态问题121
三、小结126
第四节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27
一、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27
二、洱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31
参考文献133
第六章荒漠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荒漠生态系统状况135
一、荒漠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135
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139
第二节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41
一、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划分141
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核算方法144
第三节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149
一、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149
二、生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151
第四节荒漠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52
一、荒漠生态保护法律和政策152
二、荒漠生态保护措施与技术153
三、荒漠生态治理技术与工程156
四、荒漠自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159
参考文献160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节生物多样性概况162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162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163
三、存在问题163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165
一、引言16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166
三、展望180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182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182
二、我国对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参与182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186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187
五、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189
第四节自然保护区建设191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192
二、保护目的与意义194
三、管理与存在的问题196
第五节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197
一、引言197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谈判198
三、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203
四、现有的研究工作206
五、展望211
第六节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212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212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213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219
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20
参考文献225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
节农田生态系统状况232
一、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类型233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234
第二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36
一、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237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239
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展望243
第三节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243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43
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251
第四节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256
一、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256
二、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措施256
三、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262
参考文献262
第九章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
节城市生态系统状况26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266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267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流269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270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71
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271
二、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272
三、太湖流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74
第三节主要的城市生态问题283
一、城市生态的主要问题283
二、城市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285
三、城市生态保护对策287
第四节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289
一、城市生态生态承载力291
二、城市生态功能区划296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301
四、展望305
参考文献306
第十章生态示范创建实践
节概述309
一、生态示范创建的背景与主要类型309
二、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创建的异同316
三、我国生态示范创建现状317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317
第二节生态农业县建设319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319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过程与效益319
三、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模式与程序321
四、生态农业县建设发展趋势324
第三节生态省(市、县)建设328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328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329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效331
第四节其他生态建设创建活动332
一、国家园林城市332
二、国家森林城市337
参考文献340
第十一章我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
节重点生态工程概述341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341
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概况343
三、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345
第二节天然林保护工程347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347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规划348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49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展351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352
第三节退耕还林工程353
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353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354
三、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政策356
四、退耕还林工程进展357
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360
第四节三北防护林工程362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62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62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63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65
第五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366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背景366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367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要政策369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369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370
第六节长江防护林工程371
一、长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1
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2
三、长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2
四、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3
五、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3
第七节沿海防护林工程374
一、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4
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4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5
四、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5
五、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6
第八节珠江防护林工程376
一、珠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6
二、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7
三、珠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7
四、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7
五、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8
第九节平原绿化工程379
一、平原绿化工程启动背景379
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规划379
三、平原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80
四、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进展380
五、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成效380
第十节太行山绿化工程381
一、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背景381
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规划381
三、太行山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82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进展382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成效382
第十一节退牧还草工程383
一、引言383
二、超载过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384
三、草畜平衡研究385
四、围栏和禁牧封育生态研究387
五、划区轮牧389
六、退牧还草工程典型案例391
七、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评价研究393
八、退牧还草工程政策395
第十二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96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397
二、综合治理措施398
三、治理效益401
参考文献402
第十二章典型地区生态建设
节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生态建设407
一、引言407
二、生态恢复相关基础研究408
三、干旱河谷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研究412
四、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策略417
五、展望418
第二节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420
一、青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420
二、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422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工程423
四、问题与展望424
第三节三江源生态建设424
一、三江源区的地理位置424
二、三江源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425
三、三江源区主要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425
第四节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431
一、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431
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431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432
四、措施调控与污染物治理工程——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432
五、建议438
第五节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439
一、传统农业价值与科学内涵440
二、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441
三、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途径442
四、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关键443
五、实践范本——农业文化遗产443
第六节东北森林生态建设444
一、东北森林的特点445
二、森林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446
三、林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448
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449
五、东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451
第七节深圳生态城市建设454
一、深圳资源环境约束分析454
二、深圳城市生态承载力估算458
三、基于生态承载力调控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460
四、小结462
第八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463
一、专类保护区建设464
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468
三、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469
第九节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471
一、引言471
二、基础性研究472
三、保护研究与实践探索480
四、发展展望485
参考文献485
第十三章生态产业建设
节生态农业491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史491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495
三、现态农业发展的趋势497
第二节生态工业501
一、生态工业的来源及其定义501
二、我国对生态工业的要求502
三、沈北新区生态工业体系构建规划503
第三节生态旅游516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与发展516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517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518
四、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519
五、生态旅游典型案例521
参考文献524
第十四章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建设
节生态补偿机制526
一、引言526
二、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特征527
三、中国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529
四、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533
五、完善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建议538
第二节生态文化540
一、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540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541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及内容543
四、生态文化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546
第三节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与应用547
一、引言547
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548
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框架设计552
四、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554
第四节区域合作566
一、区域生态合作模式567
二、区域生态合作案例569
三、区域生态合作对策571
参考文献572
第十五章全球变化与生态建设
节全球变化原因与趋势575
第二节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577
一、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概述577
二、高山林线变化机制577
三、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机制579
四、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581
第三节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影响583
一、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水热因子的变化583
二、水热分布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585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587
四、全球变化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589
第四节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592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证据592
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595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597
第五节全球变化、碳循环与生态工程597
一、气候变化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影响597
二、碳循环及碳储量情况599
第六节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与生态建设603
一、生态建设在农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4
二、生态建设在林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7
三、生态建设在草原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8
四、保障措施609
参考文献610

作者介绍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生态学会顾问,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上世纪 80年代,组织领导了横断山和西南四省(区)资源开发项目,为西南资源开发和国家建设重心的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筹建了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树立了样板,被称为生态建设的“千烟洲模式”; 领导开展了“CERP生态学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课题“青藏高原农牧复合优化模式”、国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国合会项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等,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了系统研究;担任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的科学顾问或科技委员,参与指导了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工作。
单独和合作出版论著与论文集20余部,单独和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1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在外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文摘









序言



绿色复苏的壮丽史诗:一部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复苏与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环境治理,而是一次深刻的文明转型,是中华民族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郑重承诺,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庄严宣言。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脉络,揭示中国在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留下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一、从“山林枯竭”到“青山常在”:生态保育的战略抉择与时代回响 曾几何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歌猛进,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使得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度亮起了红灯。水体污染、空气雾霾、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坚定的意志和创新的举措,开启了史无前有的生态保育行动。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再到一系列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我们将看到中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战略抉择的深层动因,探讨其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在各个层面的生态保育行动: 森林保护与修复: 从“退耕还林”的宏大工程,到“天然林保护计划”的持续推进,再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固沙,本书将展现中国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让荒漠变绿洲,让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出生机。我们将了解中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预警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和实践。 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本书将详述中国如何加强对沿海湿地、内陆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的保护,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恢复湿地的水文节律和生物多样性,为候鸟迁徙提供庇护,为城市提供水源涵养。 草原保护与建设: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在草原禁牧休牧、退化草原治理、人工草地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平衡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 海洋生态保护: 广袤的海洋是地球的蓝色心脏。本书将关注中国在保护海岸带生态、打击海洋污染、恢复珊瑚礁生态、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海洋的蔚蓝与生机。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本书将展示中国在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公众参与,守护这颗星球的宝贵生命财富。 二、生生不息的绿色脉搏: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生态建设并非仅仅是“守”与“护”,更是一场主动的“建”与“塑”。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 本书将重点呈现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亮点: 国土绿化行动的深入推进: 从宏观的区域性绿化规划,到微观的社区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本书将展示中国如何将绿化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让绿色成为中国大地的底色。我们将看到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乡村庭院的盎然绿意,以及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带的不断延伸。 生态修复技术的多元探索: 面对不同类型的生态退化,中国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技术。本书将介绍土壤修复、水体净化、矿山复绿、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将了解如何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让“伤痕累累”的土地重获新生。 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催生了众多新兴的生态产业。本书将探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我们将看到,保护生态环境不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中国各地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将生态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落到实处。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展示其在生态制度创新、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科技赋能生态建设: 科技是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书将介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以及基因编辑、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我们将看到科技如何为绿色发展插上翅膀。 三、经验的沉淀与未来的回响:中国智慧的全球贡献 中国在生态保育与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不仅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经验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书将强调中国如何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让老百姓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中,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 创新驱动的治理模式: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中国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本书将剖析这一体系的特点,包括党政同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等,以及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技术支撑等多种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主义的生态情怀: 生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伟大事业。本书将展现中国在生态保护上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历史耐心,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践行多边主义,分享发展经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贡献力量。本书将探讨中国在《巴黎协定》等国际框架下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结语: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行动、关于未来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追求绿色发展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本书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世界各国如何应对生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份宝贵启示。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智慧、有行动,绿水青山终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态”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以为生态保护就是种树、不乱扔垃圾,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将“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延展到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让我看到了它们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典型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比如从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治理,到东南沿海的海洋生态修复,这些案例都非常具体,并且深入挖掘了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理解,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文化的重塑和价值的引导。它强调了要通过教育、宣传、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态”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国丰富的生态宝藏。作者并没有试图用惊世骇俗的观点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态度,娓娓道来关于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具体生态工程的详细解读,比如从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的影响,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黄土高原的实践,这些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并且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复杂工程背后的生态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生态问题时,始终不忘人文的视角,他会分析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如何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政策如何反过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对于“生态建设”的理解也十分全面,不仅仅是环境治理,更包含了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一种 holistic 的发展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理解了保护和建设我们共同家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自然世界的新视野!以前总觉得“生态”离我很遥远,但翻开它,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故事和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典型生态系统的详细剖析所吸引,比如从北方干旱区的荒漠化治理,到南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性研究,作者都用一种既严谨又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案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不只是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人文因素和历史演变。例如,在讲述某个区域的植被恢复时,书中会穿插当地居民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们与土地之间独特的关系,这种人文关怀让整个生态议题变得更加鲜活和人性化。而且,这本书也不是一味地唱衰,它同样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那些成功的保育案例,那些令人振奋的改变,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力量。作者对于“生态建设”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不单单是栽种树木,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民福祉等方方面面都纳入考量,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概念,而是真正地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可以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做些什么。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庞大而精美的自然博物馆里漫步,每一页都陈列着令人惊叹的展品。我被书中对于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所深深震撼,从巍峨的高原到广袤的平原,从蜿蜒的河流到辽阔的海洋,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生态肌理和生命律动。作者在描述这些生态系统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森林的呼吸,听到草原的低语,触摸到湿地的脉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濒危物种的深入介绍,不仅仅是它们面临的困境,更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科学家们为保护它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讲解,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本书在探讨生态问题时,也非常注重历史的维度。它会追溯某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从而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挑战,往往是历史长期作用的结果。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打破了对生态问题的碎片化认知,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回避挑战,但更强调了机遇,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通过科学、智慧和决心,能够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美好未来。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地理与生态探险。我被书中对于中国地理多样性如何孕育出丰富生态系统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生态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演替的分析,比如从火山喷发后的荒地重生,到冰川融化后形成的独特地貌,这些过程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智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而是着眼于未来,深入探讨了“生态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观点,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潜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讲述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环境的交响曲。我被书中对于中国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作者在阐述生态保育的理念时,常常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哲学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积极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修复被破坏的环境,更是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生命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系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生态工程的案例分析,比如从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到湿地鸟类的迁徙路线研究,这些案例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人性的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理解了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细致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中国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我被书中对于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的精妙描绘所吸引,从北方的森林草原,到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再到东南的红树林湿地,每一个区域都仿佛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节奏。作者在解释生态系统运作原理时,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辩证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保护”,更是关于“发展”,是如何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分析,既有对成因的深入剖析,也有对解决方案的详细阐述。它没有回避问题,但更着眼于希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自然风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场宏大的生态叙事之中。它并没有从宏观的理论概念入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直接面对中国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生态故事。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在讲述某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时,他会详细描绘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孕育其中的特有动植物。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既看到了人类的破坏力,也看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修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辩证思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而是强调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书中列举的许多成功实践,都体现了这种智慧的平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生态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或某个原因,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这让我对生态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依恋和责任感,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生态变革中的一份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生态”这个宏大的概念,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具象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被书中对于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描述所吸引。作者在分析生态问题时,常常会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使得整个叙述更加丰富和立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政府的政策,更是关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生态保育项目的详细介绍,它们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微小却精巧,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我们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讲述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动和进化的奇迹。我被书中对于各种生态系统形态的细腻描绘所打动,无论是壮丽的山川,还是静谧的湖泊,亦或是奔腾的河流,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自己的故事。作者在阐述生态保护的理念时,常常会引用古老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智慧,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古代先贤也曾与我们一同担忧着自然的未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生态保育”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不破坏”,而是强调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有智慧的干预和引导,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回避挑战,但更着重于呈现解决方案,例如对于一些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一步步地恢复它们的生机。这种积极的基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的热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对生态知识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