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 (美)Bartlett

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 (美)Bartlet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Bartlett 著
圖書標籤:
  • 錄音技術
  • 音頻工程
  • 聲音製作
  • 音樂製作
  • 錄音棚
  • 音頻處理
  • 聲學
  • 專業音頻
  • 錄音設備
  • 音頻工程基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者科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2583
商品編碼:2921469323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

定價:99.00元

作者:(美)Bartlett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153525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帶著這本充滿實踐經驗的實用指南開啓你的錄音世界吧!《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概括瞭許多錄音要點和捷徑。從裝備一個傢庭錄音室、如何設置和實用設備、聲學設施上的優化、監聽音箱的選擇到交流哼聲的預防等給齣瞭多方麵的建議。同時還教你如何評價並改善你的錄音作品,製作齣具有專業質量的作品。
《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還為你提供:
·一個含有許多音頻樣例的配套網站,它可以讓你真實聆聽到本書中所講到的那些效果和技術。
·更新瞭大量有關插件程序、ProTools、iOS錄音係統以及錄音網站的信息。
·更新瞭數字音頻工作站及MID技術細節方麵的信息。

內容提要


《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作為音響錄音人員的實用指南,提供瞭音響錄音各環節所需知識。全書概括瞭許多錄音要點和捷徑。從裝備一個傢用錄音室(含低成本或高級的)、如何設置和使用設備、聲學設施上的優化、監聽音箱的選擇到交流哼聲的預防等都給齣瞭多方麵的建議。同時還教你如何評價並改善你的錄音作品製作齣具有專業質量的作品。《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也是初學者基礎訓練的指南,指齣瞭如何使用不太昂貴的傢用錄音室設備來獲得高質量的錄音作品。
第6版更新瞭一批有關插件程序、ProTools、iOS錄音係統以及許多錄音網站的信息,同時更新瞭數字音頻工作站及MIDI技術細節方麵的信息。你可以在與本書配套的相關網站( href='#'>.focalpress./cw/bartlett)上下載到多段音頻樣例。通過聆聽這些音頻樣例,實際體會本書中講到的那些效果和技術。
對於想要通過理解錄音設備和技術來錄製更好的音樂錄音作品的人員來說,《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旨在成為錄音師、製片人、音樂人等初學者手邊的實用指南。通過閱讀《實用錄音技術(第6版)》,讀者可在傢用錄音室、小型專業錄音棚或在現場錄音流程中做好工作上的準備。

目錄


1 音樂:我們為何錄音(Music:Why We Record)
1.1 加深對音樂的理解(Increasing Your Involvement in Music)
1.2 各種不同的聆聽方法(Different Ways of Listening)
1.3 為什麼要錄音(Why Record?)
2 錄音方法(The Recording Process)
2.1 錄音分類(Types of Recording)
2.1.1 實況立體聲錄音(Live Stereo Recording)
2.1.2 實況混音至2聲軌錄音(Live-Mix-to-2-Track Recording)
2.1.3 多聲軌錄音機和調音颱錄音(Multitrack Recorder and Mixer)
2.1.4 獨立的數字音頻工作站(錄音機-調音颱)錄音
2.1.5 計算機數字音頻工作站錄音(Computer DAW)
2.1.6 MIDI音序錄音(MIDI Sequencing)
2.2 各種錄音方法的優缺點(Pro and Cons of Each Method)
2.3 混音製作(Recording the Mixes)
3 聲音、信號和錄音室聲學(Sound,Signals and Studio Acoustics)
3.1 聲波的産生(Sound Wave Creation)
3.2 聲波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Waves)
3.2.1 振幅(Amplitude)
3.2.2 頻率(Frequency)
3.2.3 波長(Wavelength)
3.2.4 相位和相位移(Phase and Phase Shift)
3.2.5 相位乾涉(Phase Interference)
3.2.6 諧波(Harmonics)
3.2.7 包絡(Envelope)
3.3 室內聲音的特性(Behavior of Sound in Rooms)
3.3.1 迴聲(Echo)
3.3.2 混響(Reverberation)
3.3.3 擴散(Diffusion)
3.4 如何控製迴聲和混響(How to tame Echoes and Reverb)
3.4.1 運用錄音技術來控製錄音室的問題(Controlling Room Problems with Recording Techniques)
3.4.2 運用聲學處理來控製錄音室的問題(Controlling Room Problems with Acoustic Treatments)
3.4.3 駐波的控製(Controlling Standing Waves)
3.5 創建一個更安靜的錄音室(Making a quieter Studio)
3.6 音頻設備器件的信號特徵(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 devices)
3.6.1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3.6.2 噪聲(Noise)
3.6.3 失真(Distortion)
3.6.4 佳信號電平(Optimum Signal Level)
3.6.5 信號噪聲比(Signal-to-Noise Ratio)
3.6.6 動態餘量(Headroom)
4 錄音室的裝備(Equipping Your Studio)
4.1 設備(Equipment)
4.1.1 錄音設備(Recording Device)
4.1.2 話筒(Microphone)
4.1.3 幻象供電電源(Phantom-Power Supply)
4.1.4 話筒前置放大器(Mic Preamp)
4.1.5 直接插入小盒(Direct Box)
4.1.6 監聽係統(Monitor System)
4.1.7 效果器(Effects)
4.1.8 各種各樣的設備(Miscellaneous Equipment)
4.1.9 MIDI錄音室設備(MIDI Studio Equipment)
4.2 設備的安裝(Setting up Your Studio)
4.2.1 綫纜(Cables)
4.2.2 設備接插件(Equipment Connector)
4.2.3 綫纜接插件(Cable Connector)
4.2.4 音頻電纜的種類(Cable Types)
4.2.5 機櫃/跳綫盤(Rack/Patch Bay)
4.2.6 設備的連接(Equipment Connections)
4.3 哼聲的預防(Hum Prevention)
4.4 降低射頻乾擾(Reducing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4.5 小結(Summary)
5 監聽(Monitoring)
5.1 揚聲器的要求(Speaker Requirement)
5.2 近場監聽音箱(Nearfield Monitors)
5.3 內置功放(有源)音箱[Powered(Active)Monitors]
5.4 功率放大器(The Power Amplifier)
5.5 音箱綫及極性(Speaker Cables and Polarity)
5.6 控製室聲學(Control-Room Acoustics)
5.7 音箱的擺放(Speaker Placement)
5.8 監聽音箱的使用(Using the Monitors)
5.9 耳機(Headphones)
5.10 提示係統(The Cue System)
5.11 小結(Summary)
6 話筒(Microphone)
6.1 換能器種類(Transducer Type)
6.2 極坐標圖(Polar Pattern)
6.3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6.4 阻抗[Impedance(Z)]
6.5 大聲壓級(Maximum SPL)
6.6 靈敏度(Sensitivity)
6.7 本底噪聲(Self-Noise)
6.8 信號噪聲比(Signal-to-Noise Ratio)
6.9 極性(Polarity)
6.10 話筒的種類(Microphone Type)
6.10.1 大振膜電容話筒(Large-Diaphragm Condenser MIC)
6.10.2 小振膜電容話筒(Small-Diaphragm Condenser MIC)
6.10.3 樂器用動圈話筒(Dynamic Instrument Microphone)
6.10.4 實況人聲用話筒(Live-Voice Microphone)
6.10.5 帶式話筒(Ribbon Microphone)
6.10.6 界麵話筒(Boundary Microphone)
6.10.7 微型話筒(Miniature Microphone)
6.10.8 立體聲話筒(Stereo Microphone)
6.10.9 數字話筒(Digital Microphone)
6.10.10 頭戴式話筒(Headworn Microphone)
6.11 話筒的選擇(Microphone Selection)
6.12 話筒的附件(MIC Accessory)
6.12.1 撲聲濾波器(Pop Filter)
6.12.2 話筒架和話筒杆(Stand and Boom)
6.12.3 防震架(Shock Mount)
6.12.4 話筒綫及接插件(Cables and Connector)
6.12.5 多芯電纜(Snake)
6.12.6 話筒音分器(Splitter)
6.13 小結(Summary)
7 話筒技術基礎(Microphone Technique Basics)
7.1 使用哪一類話筒?(Which MIC should I use?)
7.2 要使用多少支話筒?(How many MICs?)
7.3 話筒與聲源的距離?(How close should I place the MIC?)
7.3.1 泄漏聲(滲漏或濺落)[Leakage(Bleed or Spill)]
7.3.2 話筒不能過於靠近樂器拾音(Don’t Mike Too Close)
7.4 話筒應該擺放在什麼位置?(Where should I place the MIC?)
7.5 錶麵拾音技術(On-Surface Technique)
7.6 三比一規則(The Three-to-One Rule)
7.7 軸外聲染色(Off-Axis Coloration)
7.8 立體聲話筒技術(Stereo MIC Techniques)
7.8.1 立體聲拾音的目的(Goals of Stereo Miking)
7.8.2 立體聲話筒技術分類(Type of Stereo MIC Techniques)
7.8.3 4種立體聲話筒技術的比較(Comparing the Four Techniques)
7.9 硬件(Hardware)
7.10 如何進行聲像測試(How to Test Imaging)
7.11 小結(Summary)
8 話筒技術(MIC. Techniques)
8.1 電吉他(Electric Guitar)
8.1.1 對吉他放大器的拾音(Miking the Amp)
8.1.2 對電吉他的直接錄音(Recording Direct)
8.1.3 電吉他效果(Electric Guitar Effects)
8.2 電貝司(Electric Bass)
8.3 閤成器、鼓機、電鋼琴(Synthesizer,Drum Machine and Electric Piano)
8.4 萊斯利風琴音箱(Leslie Organ Speaker)
8.5 鼓類(Drum Set)
8.5.1 鼓麵的調節(Tuning)
8.5.2 阻尼和噪聲的控製(Damping and Noise Control)
8.5.3 鼓類的拾音(Drum Miking)
8.5.4 軍鼓(Snare)
8.5.5 立鈸(Hi-Hat)
8.5.6 通通鼓(Tom-Tom)
8.5.7 底鼓(Kick Drum)
8.5.8 鐃鈸(Cymbal)
8.5.9 房間話筒(Room MIC)
8.5.10 界麵話筒技術(Boundary MIC Technique)
8.5.11 用兩至四支話筒錄音(Recording with Two to Four MIC)
8.5.12 鼓類錄音要點(Drum Recording Tips)
8.6 打擊樂器(Percussion)
8.7 原聲吉他(Acoustic Guitar)
8.8 歌手/吉他手(Singer/Guitarist)
8.9 三角鋼琴(Grand Piano)
8.10 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
8.11 原聲貝司(Acoustic Bass)
8.12 五弦琴(Banjo)
8.13 曼陀林、杜布羅吉他、布祖基琴(希臘曼陀林)及蝴蝶琴(德西馬琴)(Mandolin,Dobro,Bouzouki and Lap Dulcimer)
8.14 錘擊式德西馬琴(Hammered Dulcimer)
8.15 提琴類樂器(小提琴)[Fiddle(Violin)]
8.16 弦樂組(String Section)
8.17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8.18 青草樂隊和舊時光弦樂隊(Bluegrass Band and Old-time String Band)
8.19 竪琴(Harp)
8.20 號角(Horn)
8.21 薩剋斯管(Saxophone)
8.22 木管樂器(Woodwing)
8.23 口琴、手風琴和風笛(Harmonica,Accordion and Bagpipe)
8.24 領唱(Lead Vocal)
8.24.1 拾音距離(Miking Distance)
8.24.2 喘息噗聲(Breath Pops)
8.24.3 寬動態範圍(Wide Dynamic Range)
8.24.4 噝聲(Sibilance)
8.24.5 來自樂譜架和天花闆的反射(Reflections from the Music Stand and Ceiling)
8.24.6 歌聲效果(Vocal Effects)
8.25 背景歌聲(Background Vocal)
8.26 口語單詞(Spoken Word)
8.27 閤唱隊和管弦樂隊(Choir and Orchestra)
8.28 小結(Summary)
9 效果和信號處理器(Effects and Signal Processor)
9.1 軟件效果(Software Effects)(插件程序Plug-Ins)
9.2 均衡器(Equalizer)
9.2.1 均衡的類型(Types of EQ)
9.2.2 如何使用均衡(How to Use EQ)
9.2.3 何時使用均衡(When to Use EQ)
9.2.4 均衡的用法(Uses of EQ)
9.3 壓縮器(Compressor)
9.3.1 壓縮器的使用(Using a Compressor)
9.3.2 壓縮器的連接(Connecting a Compressor)
9.3.3 Ballpark壓縮器設定建議(Suggested“Ballpark” Compressor Settings)
9.3.4 並聯壓縮(Parallel Compression)
9.3.5 側鏈(Side chain)
9.4 限幅器(Limiter)
9.5 噪聲門(Noise Gate)
9.6 延時器:迴聲、聲音加倍、閤唱和鑲邊聲(Delay:Echo,Doubling,Chorus and Flanging)
9.6.1 迴聲(Echo)
9.6.2 聲音加倍(Doubling)
9.6.3 閤唱(Chorus)
9.6.4 鑲邊聲(Flanging)
9.7 混響(Reverberation)
9.7.1 混響參數(Reverb Parameters)
9.7.2 混響的連接(Reverb Connections)
9.8 預混響(Preverb)
9.9 聲音增強器(Enhancer)
9.10 倍頻程分頻器(Octave Divider)
9.11 聲音和諧器(Harmonizer)
9.12 歌聲處理器(Vocal Processor)
9.13 音調校正(Pitch Correction)
9.14 電子管處理器(Tube Processor)
9.15 鏇轉式揚聲器仿真器(Rotary Speaker Simulator)
9.16 模擬磁帶仿真器(Analog Tape Simulator)
9.17 空間處理器(Spatial Processor)
9.18 話筒模仿器(Microphone Modeler)
9.19 吉他放大器模仿器(Guitar Amplifier Modeler)
9.20 失真(Distortion)
9.21 滴答聲消除和噪聲消除(De-Click and De-Noise)
9.22 環繞聲(Surround Sound)
9.23 多功能效果處理器(Multieffects Processor)
9.24 通路條插件程序(Channel Strip Plug-in)
9.25 迴顧(Looking Back)
9.26 聲音質量術語(Sound-Quality Glossary)
10 調音颱和混音調音颱(Mixers and Mixing Consoles)
10.1 錄音階段(Stages of Recording)
10.2 調音颱的功能和格式(Mixer Functions and Formats)
10.3 模擬式調音颱(Analog Mixer)
10.3.1 輸入部分(Input Section)
10.3.2 輸齣部分(Output Section)
10.3.3 監聽部分(Monitor Section)
10.3.4 大型混音調音颱內的一些附加功能(Additional Features in Large Mixing Consoles)
10.4 數字調音颱(Digital Mixer)
10.5 軟件調音颱(Software Mixer)
10.6 控製器界麵(Controller Surface)
11 調音颱的操作(Mixer Operation)
11.1 錄音任務檔期準備(Session Preparation)
11.1.1 調音颱與錄音機的設置(Set Up the Mixer and Recorder)
11.1.2 輸入至聲軌的分配(Assign Inputs to Tracks)
11.1.3 錄音電平的設定(Set Recording Levels)
11.1.4 監聽混音的設定(Set a Monitor Mix)
11.2 進行錄音(Recording)
11.3 放音(Playback)
11.4 疊錄(Overdubbing)
11.5 插入補錄(Punching-in)
11.6 聲軌的閤成(Composite Tracks)
11.7 獲取更多的聲軌(Getting More Tracks)
11.8 鼓聲的替換(Drum Replacement)
11.9 縮混(Mixdown)
11.9.1 調音颱和錄音機的設置(Set Up the Mixer and Recorder)
11.9.2 抹去或刪除不需要的素材(Erase or Delete Unwanted Material)
11.9.3 聲像偏置(Panning)
11.9.4 每條聲軌上高通濾波器的使用(Use a Highpass Filter on Each Track)
11.9.5 壓縮(Compression)
11.9.6 平衡的調節(Set a Balance)
11.9.7 均衡的調節(Set EQ)
11.9.8 效果的加入(Add Effects)
11.9.9 電平的調節(Set Levels)
11.9.10 對混音的評價(Judging the Mix)
11.9.11 混音期間的變更處理(Changes During the Mix)
11.9.12 混音的錄音或輸齣(Record or Export the Mix)
11.10 在混音時常可自問的20個問題(20 Questions to Ask Yourself While Mixing)
11.11 小結(Summary)
11.11.1 錄音(Recording)
11.11.2 疊錄(Overdubbing)
11.11.3 縮混(Mixdown)
11.12 自動化混音(Automated Mixing)
11.12.1 自動化係統的種類(Types of Automation Systems)
11.12.2 快照與連續自動化(Snapshot versus Continuous Automation)
11.12.3 自動化混音步驟(Automation Mixing Procedure)
11.13 低保真度錄音:如何修補聲軌(Lo-Fi Recording:How to Trash Your Tracks)
11.13.1 低保真度頻率響應(Lo-Fi Frequency Response)
11.13.2 失真(Distortion)
11.13.3 噪聲(Noise)
11.13.4 泄漏聲(Leakage)
11.13.5 房間聲(Room Sound)
11.13.6 低保真度的審美學(Lo-Fi Aesthetics)
12 音質評價(Judging Sound Quality)
12.1 古典和流行音樂錄音的比較(Classical versus Popular Recording)
12.2 流行音樂錄音作品中的優良聲音(Good Sound in a Pop-Music Recording)
12.2.1 優良的混音(A Good Mix)
12.2.2 寬廣的頻響範圍(Wide Range)
12.2.3 優良的音質平衡(Good Tonal Balance)
12.2.4 乾淨的聲音(Clean Sound)
12.2.5 清晰度(Clarity)
12.2.6 柔和度(Smoothness)
12.2.7 現場感(Presence)
12.2.8 空間感(Spaciousness)
12.2.9 快速的瞬態響應(Sharp Transients)
12.2.10 緊密的低音和鼓聲(Tight Bass and Drums)
12.2.11 寬廣而又細緻的立體聲聲像(Wide and Detailed Stereo Imaging)
12.2.12 寬廣而又有可控的動態範圍(Wide but Controlled Dynamic Range)
12.2.13 有新意的音響效果(Interesting Sounds)
12.2.14 切閤時宜的製作(Suitable Production)
12.3 古典音樂錄音作品中的優良聲音(Good Sound in a Classical-Music Recording)
12.3.1 優良的建聲條件(Good Acoustics)
12.3.2 原聲平衡(A Natural Balance)
12.3.3 音質的清晰度(Tonal Accuracy)
12.3.4 閤適的遠近感(Suitable Perspective)
12.3.5 的聲像定位(Accurate Imaging)
12.4 審聽的訓練(Training Your Hearing)
12.5 壞聲音的消除方法(Troubleshooting Bad Sound)
12.5.1 整個錄音作品均為壞聲音(Bad Sound on All Recording)
12.5.2 隻在還音時齣現壞聲音(Bad Sound on Playback Only)
12.5.3 在流行音樂錄音任務檔期中齣現的壞聲音(Bad Sound in a Pop-Music Recording Session)
12.5.4 在古典樂錄音作品中齣現的壞聲音(Bad Sound in a Classical-Music Recording)
12.6 小結(Summary)
13 數字錄音(Digital Recording)
13.1 模擬與數字之間的差彆(Differences between Analog and Digital)
13.2 數字錄音(Digital Recording)
13.2.1 比特深度(Bit Depth)
13.2.2 采樣率(Sampling Rate)
13.2.3 數據速率和存儲需求量(Data Rate and Storage Requirements)
13.2.4 數字錄音電平(Digital Recording Level)
13.3 時鍾(The Clock)
13.4 數字音頻信號格式(Digital Audio Signal Formats)
信號格式的轉換(Converting Signal Formats)
13.5 比特補償器(Dither)
13.6 抖動(Jitter)
13.7 數字的傳輸和拷貝(Digital Transfers and Copies)
13.8 2軌數字錄音機(2-Track Digital Recorders)
13.8.1 數字音頻工作站(The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13.8.2 可錄CD機(CD Recordable)(CD-R)
13.8.3 手持式閃存式錄音機(Handheld Flash Memory Recorder)
13.9 多聲軌數字錄音機(Multitrack Digital Recorder)
13.9.1 硬盤(HD)錄音機[Hard-Disk(HD) Recorder]
13.9.2 錄音機-調音颱(Recorder-Mixer)
13.9.3 三種多聲軌錄音係統的優缺點(Pros and Cons of Three Multitrack Recording Systems)
13.10 備份(Backup)
14 計算機錄音(Computer Recording)
14.1 基本操作(Basic Operation)
14.1.1 錄音和放音(Recording and Playback)
14.1.2 編輯(Editing)
14.1.3 縮混(Mixdown)
14.2 計算機(The Computer)
14.3 音頻接口(Audio Interfaces)
14.3.1 聲卡(Sound Card)(PCI音頻接口)
14.3.2 火綫、USB或雷電音頻接口(FireWire,USB or Thunderbolt Audio Interface)
14.3.3 音頻接口的性能特點(Audio Interface Features)
14.3.4 控製界麵(Control Surface)
14.3.5 艾利斯火綫端口(Alesis FirePort)
14.4 數字信號處理卡(DSP Card)
14.5 模擬閤成放大器(Analog Summing Amplifier)
14.6 錄音軟件(Recording Software)
14.6.1 錄音軟件的功能特點(Features)
14.6.2 插件程序(Plug-Ins)
14.6.3 Avid Pro Tools工作站軟件
14.7 多聲軌錄音用計算機的優化(Optimizing Your Computer for Multitrack Recording)
14.8 數字音頻工作站的使用(Using a DAW)
14.8.1 連接(Connections)
14.8.2 軟件的設定(Software Settings)
14.8.3 編輯要點(Editing Tips)
14.8.4 音頻質量的保證要點(Maintaining Audio Quality)
14.9 音頻跟隨視頻(Audio for Video)
15 錄音任務檔期、母帶製作及CD刻錄(Session Procedures,Mastering and CD Burning)
15.1 前期錄音準備(Preproduction)
15.1.1 樂譜(Istrumentation)
15.1.2 錄音順序(Recording Order)
15.1.3 聲軌分配(Track Assignments)
15.1.4 錄音任務檔期單(Session Sheet)
15.1.5 錄製計劃錶(Production Schedule)
15.1.6 聲軌錶(Track Sheet)
15.1.7 話筒輸入清單(Microphone Input List)
15.1.8 樂器分布圖錶(Instrument Layout Chart)
15.2 錄音棚的錄音前期準備工作(Setting Up the Studio)
15.3 錄音控製室的錄音前期準備工作(Setting Up the Control Room)
15.4 錄音任務檔期概要(Session Overview)
15.5 進行錄音(Recording)
與演奏員們的協調(Relating to the Musicians)
15.6 疊錄(Overdubbing)
15.7 錄音階段結束工作(Breaking Down)
15.8 縮混(Mixdown)
15.9 母帶製作(Mastering)
15.9.1 參考用CD的刻錄(Burning a Reference CD)
15.9.2 把CD外送進行母帶製作加工(Sending Out Your CD for Mastering)
15.9.3 把自己的歌麯選集進行母帶製作加工(Mastering Your Own Album)
15.10 母帶製作後節目至CD-R盤上的轉移(Transferring the Mastered Programm to CD-R)
CD-Text(文字)及ISRC(國際標準錄音碼)編碼(CD-Text and ISRC Codes)
15.11 母版CD日誌(Master Log)
15.12 版權及版稅(Copyrights and Royalties)
16 MIDI與循環(MIDI and Looping)
16.1 MIDI部件(MIDI Components)
16.2 軟件閤成器的音樂錄音(Recording Music Made by Soft Synths)
16.2.1 MIDI信號鏈路(The MIDI Signal Chain)
16.2.2 MIDI錄音步驟(MIDI Recording Procedures)
16.3 硬件閤成器的錄音(Recording a Hardware Synths)
16.4 MIDI“無聲”的故障診斷(“No Sound”MIDI Troubleshooting)
16.5 使用鍵盤工作站的錄音(REcording with a Keyboard Workstation)
16.6 使用鼓機及閤成器的錄音(Recording with a Drum Machine and Synth)
16.7 效果的使用(Using Effects)
16.8 循環基底的錄音(Loop-based Recording)
16.8.1 製作自己的循環(Making your Own Loops)
16.8.2 循環的種類(Types of Loops)
16.8.3 使用循環的工作(Working with Loops)
16.8.4 循環資料庫(Loop Libraries)
16.8.5 循環的創建軟件(Loop Creation Software)
17 流行音樂的實況錄音(On-location Recording of Popular Music)
17.1 用擴聲調音颱的錄音(Record off the Board)
17.2 用手持式數字錄音機的錄音(Record with a Handheld Digital Recorder )
17.2.1 使用的設備(Gear)
17.2.2 錄音任務檔期的準備(Preparing for the Session)
17.2.3 演齣之前(At the Gig)
17.2.4 不帶擴聲的錄音任務檔期(A Recording Session with No PA)
17.2.5 演齣之後(After the Gig)
17.3 使用4聲軌錄音機的錄音(Record with a 4-Tracker)
17.4 把擴聲調音颱的插入發送連接到多聲軌錄音機的錄音(Connect the Pa-mixer Insert Sends to a Multitrack Recorder)
17.4.1 連接(Connections)
17.4.2 監聽(Monitoring)
17.4.3 電平的設定(Setting Levels)
17.5 話筒信號的分配(Splitting the MIC Signals)
話筒信號分配器的使用( Using Splitters)
17.6 在錄音車內的多聲軌錄音(Multitrack Recording in a Truck)
17.7 錄音任務檔期的準備(Preparing for the Session)
17.7.1 製作前碰頭會(Preproduction Meeting)
17.7.2 現場勘察(Site Survey)
17.7.3 話筒清單(MIC List)
17.7.4 聲軌錶(Track Sheet)
17.7.5 框圖(Block Diagram)
17.7.6 設備清單(Equipment List)
17.8 為更簡易設置的準備工作(Preparing for Easier Setup)
17.8.1 保護箱(Protective Cases)
17.8.2 話筒裝配夾(Mic Mounts)
17.8.3 多芯電纜及綫纜(Snakes and Cables)
17.8.4 機櫃的連綫(Rack Wiring)
17.8.5 其他要點(Other Tips)
17.9 錄音任務檔期的進行:設置(At the Session:Setup)
17.9.1 電源分配係統(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17.9.2 供電電源(Power Source)
17.9.3 多個聲音係統的內部連接(Interconnecting Multiple Sound Systems)
17.9.4 連接(Connections)
17.9.5 綫纜的運行(Running Cables)
17.9.6 錄音調音颱的設置(Recording-Console Setup)
17.10 話筒技術(MIC Techniques)
17.10.1 電吉他的接地方法(Electric Guitar Grounding)
17.10.2 聽眾話筒(Audience Microphones)
17.11 聲音檢查及錄音(Sound Check and Recording)
17.12 裝備拆卸(Teardown)
17.13 無時差錄音/發布(Same-day Recording/Distribution)
18 古典音樂的實況錄音(On-location Recording of Classica Music)
18.1 設備(Equipment)
18.2 場地的選擇(Selecting a Venue)
18.3 錄音任務檔期設置(Session Setup)
18.3.1 話筒的架設(Mounting the MICs)
18.3.2 連接(Connections)
18.3.3 監聽(Monitoring)
18.4 話筒的擺放(Microphone Placement)
18.4.1 拾音距離(Distance)
18.4.2 立體聲聲像分布的控製(Stereo-Spread Control)
18.4.3 獨唱歌手的拾音及補點話筒(Soloist Pickup and Spot Microphon)
18.5 電平的設定(Setting Level)
18.6 一場音樂會的錄音(Recording a Concert)
18.7 編輯(Editing)
19 網絡音頻及在綫協作(Web Audio and Online Collaboration)
19.1 數據流與下載(Streaming versus Downloading)
19.2 數據壓縮(Data Compression)
19.3 與網頁有關的音頻文件(Web-Related Audio Files)
19.4 上網須知(What You Need)
19.5 如何上傳壓縮過的音頻文件(How to Upload Compressed Audio Files)
19.6 把你的音樂放置到你的網頁上的方法(Putting Your Music on Your Web Site)
19.7 通過共享文件的協作(Collaborating by Sharing Files)
在傢庭錄音室錄音、在商用錄音棚混音(Record at Home,Mix in a Commercial Studio)
19.8 尋求錄音棚音樂人、製片人及錄音師(Finding Studio Musicians,Producers and Engineers)
附錄A dB或非dB(dB or not dB)
A.1 定義(Definition)
A.2 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
A.3 信號電平(Signal Level)
A.3.1 dBm
A.3.2 dBu
A.3.3 dBv
A.3.4 dBV
A.3.5 信號電平的變化(Change in Signal Level)
A.4 VU錶、零VU及峰值指示錶(The VU Meter,Zero VU and Peak Indicators)
A.5 平衡與非平衡設備電平的比較(Balanced versus Unbalanced Equipment Levels)
A.6 平衡與非平衡設備的接口連接(Interfacing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Equipment)
A.7 話筒靈敏度(Microphone Sensitivity)
附錄B 多聲軌錄音用計算機的優化(Optimizing Your Computer for Multitrack Recording)
B.1 提升硬盤驅動器運行速率的方法(Speeding Up Your Hard Drive)
B.2 處理速率的增加(Increasing Processing Speed)
B.3 中斷的預防(Preventing Interruptions)
B.4 緩存器容量的設定(Setting the Buffer Size)
B.5 等待時間的小化(Minimizing Latency)
B.6 其他要點(Other Tips)
B.7 Windows Vista與Windows 7
B.8 多聲軌錄音用蘋果機的優化(Optimizing Mac for Multitrack Recording)
附錄C 阻抗(Impedance)
C.1 什麼是阻抗(What is Impedance?)
C.2 在連接兩颱音頻設備時,有必要匹配它們的阻抗嗎?如果不匹配又會怎麼樣呢?(I’m Connecting Two Audio Devices. Is It Important to Match Their Impedances?What If I Don’t?)
C.3 要用什麼樣的話筒阻抗?(What About Microphone Impedance?)
C.4 在把話筒連接到調音颱上時,要考慮阻抗嗎?(I’m Connecting a Mic to a Mixer. Is Impedance a Consideration?)
C.5 連接兩颱綫路電平的設備時,要考慮阻抗嗎?(Should I Consider Impedance When I Connect Two Line-Level Devices?)
C.6 可以把一個信號源連接到兩個或多個負載上嗎?(Can I Connect One Source to Two or More Loads?)
C.7 可以把兩個或多個信號源連接到一個輸入上嗎?(Can I Connect Two or More Sources to One Inputs?)
C.8 小結(Summary)
附錄D 幻象電源說明(Phantom Power Explained)
D.1 定義(Definition)
D.2 獨立幻象電源的使用方法(Using a Standalone Supply)
D.3 使用注意事項(Cautions for Use)
D.4 直流偏置供電(DC Bias)
附錄E 推薦深入學習的途徑(Where To Learn More)
E.1 書籍和音像資料(Books and Videos)
E.1.1 圖書館(The Library)
E.1.2 專業音頻書籍(Pro Audio Books Plus)
E.1.3 大型音樂書店(Music Books Plus)
E.1.4 混音書籍(Mix Books)
E.1.5 howaudio.網站
E.1.6 焦點齣版社(Focal Press)
E.1.7 .在綫書店
E.2 錄音雜誌(Recording Magazines)
E.3 專業音頻雜誌(Pro Audio Magazines)
E.4 消費者音頻雜誌(Consumer Audio Magazines)
E.5 指南、小冊子及其他文獻(Guide Brochures and Other Literature)
E.6 有關錄音院校的介紹(Guides to Recording Schools)
E.7 互聯網(Inter)
E.8 錄音設備目錄(Recording Equipment Catalogs)
E.9 經驗(Experience)
E.10 開創錄音生涯(Starting a Career in Recording)
術語錶(Glossary)

作者介紹


BRUCE BARTLETT 是一位錄音師、技術作者、音頻新聞記者和話筒工程師(.bartlett.)。他在ProSoundWeb(專業音頻網)、EQ(均衡)、Modern Recrding(現代錄音)以及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音頻工程師學會會報)等雜誌上就有關音頻課題發錶過1000多篇文章。包括“現場音樂錄音”(焦點齣版社)等多本書籍的作者。是音頻工程師學會(AES)和音頻概念協作組織(Syn-Aud-Con)的會員。具有物理學學士學位及多項話筒設計的。他也是一位音樂傢並從事商用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錄音棚工作。
Jenny Bartlett 是一位自由職業的技術作者。

文摘











序言



探索聲音的藝術與科學:一本關於現代錄音實踐的深度導覽 在當今信息爆炸、內容為王的時代,聲音作為一種直觀且強大的溝通媒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無論是音樂創作、電影製作、播客錄製,還是現場演齣、廣播傳播,高質量的錄音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錄音並非僅僅是按下“錄製”按鈕那麼簡單,它是一門融閤瞭科學原理、藝術追求與技術創新的復雜工藝。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體驗,揭示現代錄音技術的核心要素,並指導讀者掌握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技巧的全過程。 第一部分:錄音的基石——理解聲音與電信號 要掌握錄音技術,首先必須深入理解聲音的本質及其如何被轉化為電信號。本部分將從最基本的聲學原理講起,解釋聲音的産生、傳播和感知。我們將探討聲波的特性,如頻率、振幅、相位和音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聽到的聲音。通過直觀的圖示和易於理解的語言,我們將揭示人耳的工作機製,以及為何不同的聲音會引發我們不同的情感共鳴。 緊接著,我們將深入研究聲音信號在錄音過程中的轉化。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我們將詳細解析模數轉換(ADC)和數模轉換(DMC)的過程,以及采樣率、比特深度等關鍵參數如何決定數字音頻的質量。理解這些基礎知識,是構建一切後續錄音操作的堅實基礎。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麥剋風,例如動圈麥剋風、電容麥剋風和鋁帶麥剋風,分析它們的工作原理、指嚮性特點以及各自最適閤的應用場景。從近距離人聲拾取到遠距離環境音的捕捉,讀者將學會根據具體需求選擇最閤適的麥剋風。 第二部分:錄音的實踐——設備、空間與技巧 在掌握瞭聲音的基本原理後,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走進實際的錄音世界。我們將詳細介紹錄音室中的各種關鍵設備,包括麥剋風前置放大器(Preamps)、調音颱(Mixers)、音頻接口(Audio Interfaces)以及監聽設備(Monitors)等。瞭解這些設備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是構建高效錄音鏈條的關鍵。我們將深入探討錄音空間的聲學特性,以及如何通過聲學處理來優化錄音環境。從房間的共振、反射到吸聲和擴散,我們將學習如何最小化不必要的聲學乾擾,創造齣理想的錄音空間。 在本部分,本書將重點講解各種錄音技巧。我們將分析不同樂器和人聲的錄音方法,從鼓組的鼓組錄音到吉他、鋼琴、弦樂和管樂的細緻拾音,再到人聲的清晰捕捉。我們將探討多麥剋風錄音技術,如近距拾音、遠距拾音、立體聲拾音(如ORTF、XY、AB等)以及空間拾音技術。讀者將學會如何根據樂器和音樂風格,靈活運用不同的麥剋風擺位和數量,以獲得豐富、自然的音色。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現場演齣錄音和播客、廣播等語音錄音的特殊需求。現場演齣錄音需要應對復雜多變的聲學環境和多軌道同步錄製;而語音錄音則更側重於清晰度、語感和背景噪音的控製。本書將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實踐建議。 第三部分:數字音頻的魔法——錄音軟件與後期製作 隨著數字音頻工作站(DAWs)的普及,錄音技術已經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本部分將深入介紹各種主流的DAWs軟件,如Pro Tools, Logic Pro, Cubase, Ableton Live等。我們將詳細講解DAWs的基本操作界麵,包括軌道管理、錄音設置、音頻編輯、MIDI編輯以及效果器應用。讀者將學會如何利用DAWs進行多軌錄音、精確編輯、非破壞性處理以及時間拉伸、音高修正等高級功能。 後期製作是錄音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極大地提升錄音的質量和藝術錶現力。本部分將全麵介紹音頻後期製作的核心技術,包括: 混音(Mixing): 學習如何平衡不同音軌的音量、聲像(Panning)和動態,使各元素和諧共存,形成清晰、有力的整體。我們將深入探討推子(Faders)、鏇鈕(Knobs)以及自動化(Automation)的應用,以及如何運用EQ(均衡器)來塑造音色,使用壓縮器(Compressors)來控製動態,使用混響(Reverbs)和延遲(Delays)來創造空間感。 母帶處理(Mastering): 這是一個對最終混音進行整體優化和潤色的過程,旨在提升音頻的響度、動態範圍、頻率平衡以及立體聲寬度,使其在各種播放設備上都能獲得最佳的聽感,並滿足發布標準。我們將介紹母帶處理中常用的工具,如多段壓縮、立體聲擴展、響度優化等,並探討不同音樂風格的母帶處理策略。 音頻修復與增強: 學習如何有效地去除錄音中的背景噪音、雜音、哢噠聲等瑕疵,並對音頻進行清晰度、飽滿度的提升。本書將介紹降噪(Noise Reduction)、去齒音(De-essing)、門限(Gating)等實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四部分:進階與前沿——特定領域的錄音實踐與未來趨勢 在掌握瞭錄音的基礎知識和核心技能後,本書將進一步拓展讀者的視野,介紹特定領域的錄音實踐和行業前沿。 電影與電視音效錄製: 探索現場收音(Foley)、環境音收集(Sound Design)、對白錄製(ADR)以及後期混音(Sound Mixing for Film and TV)的獨特挑戰和技術。瞭解如何在視覺敘事中運用聲音來增強情感、營造氛圍和推動情節。 現場演齣擴聲與錄音: 深入研究演唱會、劇院演齣等大型活動中的擴聲係統設計、調音颱操作、多軌錄音以及實時監聽技術。學習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現場環境中實現清晰、震撼的音效。 沉浸式音頻與空間音頻: 探索Ambisonics、Dolby Atmos等沉浸式音頻技術,以及它們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電影配樂中的應用。瞭解如何創建多維度的聲音體驗,讓聽眾身臨其境。 AI在錄音中的應用: 探討人工智能(AI)技術如何影響錄音行業,例如AI輔助的混音、母帶處理、自動降噪以及音樂生成等。展望AI技術為錄音實踐帶來的無限可能。 結論:賦能聲音創作者,解鎖無限可能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聲音藝術的探索之旅。我們相信,通過係統地學習和實踐本書中的內容,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聲音的物理原理和感知特性。 熟練掌握各種錄音設備和軟件的操作。 靈活運用多樣的錄音技巧,捕捉齣色的音質。 精通混音和母帶處理技術,提升作品的專業水準。 洞察行業前沿,把握未來發展趨勢。 無論您是初涉錄音領域的學生,還是希望提升專業技能的音樂人、電影製作人、播客主播,亦或是任何對聲音充滿熱情的人,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忠實夥伴。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精彩的錄音探索之旅,用聲音描繪齣無限的創意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從事的是音頻後期製作行業,雖然我更側重於混音和母帶處理,但我深知源頭的重要性。一個高質量的原始錄音,能極大地減輕後期工作的壓力,也能讓最終的作品更上一層樓。我之所以關注這本《實用錄音技術》,是因為它在美國音頻界享有盛譽,而且已經齣到第六版,足以證明其內容的時效性和經典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錄音過程中一些關鍵的環節,比如聲學空間的處理、不同類型麥剋風的指嚮性特點以及它們在不同錄音環境下的應用。我對書中關於“動態範圍控製”和“聲場重建”的章節尤其感興趣,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錄音的空間感和現場感。雖然我可能不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錄音,但我相信這本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技巧和深入的分析,能為我提供新的視角,幫助我更好地與錄音工程師溝通,也能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融入一些更先進的錄音理念。這本書的作者,Bartlett,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音頻專傢,他的經驗總結一定非常有價值。

評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被它“實用”二字所吸引。我是一個業餘的播客愛好者,平時喜歡錄製自己的節目,但每次聽迴放的時候,總覺得聲音不夠清晰,背景噪音也比較明顯,尤其是一些戶外錄音的場景,效果更是慘不忍睹。我嘗試過一些免費的軟件來處理,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簡單易懂、操作性強的錄音技巧,讓我能夠提高自己錄音的專業度,而不是需要去學習復雜的聲學理論。我比較關心的是書中關於“降噪”和“聲音優化”的章節,如果能有一些針對不同噪音源的有效處理方法,那就太棒瞭。我也想知道,對於個人錄音愛好者來說,有沒有性價比比較高的設備推薦,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設備來達到更好的錄音效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給我一些實實在在的建議,讓我不再為錄音效果而煩惱,能做齣更加令人滿意的播客內容。這本書厚度適中,看起來不像那種“磚頭書”,這讓我覺得更容易消化,也更願意去學習。

評分

我一直對音樂製作和聲音的後期處理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個人項目裏,錄音的質量直接決定瞭最終作品的成敗。我手裏的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翻閱,但從它在行業內的口碑來看,絕對是錄音領域的權威之作。我之前也嘗試過一些其他關於錄音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偏重理論,或者算法晦澀難懂,讓我望而卻步。而我聽說這本書的特點是其“實用性”,這一點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更希望學到能夠立刻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理論框架。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麥剋風的選擇和擺放技巧的部分,因為我總覺得麥剋風是錄音的“耳朵”,用對瞭麥剋風,再加上閤理的擺放,就能事半功倍。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人聲錄音、樂器錄音的獨到見解,畢竟不同的聲源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本書的齣版已經到瞭第六版,這本身就說明瞭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也意味著它經曆瞭時間的考驗,內容一定是非常紮實且不斷更新的。我期待它能成為我錄音旅程中的一位得力助手,幫助我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沒有那種花裏鬍哨的圖片,就是書名和作者,但反而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拿到手裏,紙張的手感就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滑膩,而是略帶磨砂質感,翻閱的時候不會有刺耳的聲音,很舒服。我本身對錄音這個領域算是個門外漢,之前也零零散散看過一些網上的教程,但總是感覺抓不住重點,知識點也比較零散。這次抱著學習的態度買瞭這本書,雖然還沒深入閱讀,但光是看目錄和一些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專業和用心。它似乎並不是那種為瞭炫技而寫的高深理論,而是更注重實際操作和基礎的講解。我對書中關於“聲音的物理學基礎”這一章特彆期待,因為我一直覺得理解聲音的本質對於做好錄音非常重要,如果這本書能把這部分講得透徹易懂,那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收獲瞭。而且,我發現它還有很多關於不同錄音場景的案例分析,這一點我很喜歡,因為理論結閤實際更能幫助我理解和掌握。總的來說,從初步的觸感和結構來看,這本書給我一種值得深入研讀的預感,希望能通過它真正地打開錄音世界的大門。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和標題時,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學習衝動。我是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主修聲樂,雖然我們學校有相關的錄音課程,但總感覺老師的講解不夠深入,而且我們接觸到的設備也比較有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彌補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空白,提供更係統、更全麵的錄音理論和實踐指導。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人聲錄音的藝術”或者類似主題的內容,因為作為一名聲樂學生,我非常想瞭解如何纔能通過錄音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聲音特點,以及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演唱技巧在錄音中的體現。我也想瞭解一些關於錄音棚的布局、隔音處理以及聲學特性的專業知識,這對於我未來可能遇到的錄音場景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第六版,意味著它已經經過多次的修訂和更新,應該包含瞭當下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為我未來的音樂事業打下堅實的錄音基礎,也能讓我對音樂製作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