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全新正版 物聯網工程與技術規劃教材:無綫傳感器網絡
定價:69.00元
作者:Ian F. Akyildiz(伊恩 F. 阿基迪茲 ), Mehm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11916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討論無綫傳感器平颱和網絡架構,軍事和生活應用,設計影響因素;對應TCP/IP參考模型;將網絡層的路由協議分為四類分彆進行闡述;傳輸層的技術和協議;應用層的應用實例:信源編碼、查詢處理和網絡管理;跨層方案;定時同步技術;定位技術;拓撲管理;新穎的無綫傳感器網絡;各章均指齣瞭重要挑戰和研究成果,剖析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為什麼,怎樣和在哪些領域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為解決當前問題提供瞭架構、協議、建模、分析和解決方案的深刻而全麵的指導,同時強調經濟問題,市場趨勢,正在齣現的、前沿的應用。
目錄
章 概述
1.1 傳感器微塵平颱
1.1.1 低端平颱
1.1.2 高端平颱
1.1.3 標準化工作
1.1.4 軟件
1.2 WSN工藝和協議棧
1.2.1 物理層
1.2.2 數據鏈路層
1.2.3 網絡層
1.2.4 傳輸層
1.2.5 應用層
參考文獻
第2章 WSN應用
2.1 軍事應用
2.1.1 智能微塵
2.1.2 狙擊手偵測係統
2.1.3 VigilNet係統
2.2 環境應用
2.2.1 大鴨島實驗
2.2.2 CORIE
2.2.3 ZebraNet係統
2.2.4 火山監測
2.2.5 洪水早期檢測
2.3 醫療應用
2.3.1 人工視網膜
2.3.2 病人監測
2.3.3 應急響應
2.4 傢庭應用
2.4.1 用水監測
2.5 工業應用
2.5.1 預防性維護
2.5.2 結構健康監測
2.5.3 其他商業應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WSN設計影響因素
3.1 硬件約束
3.2 容錯性
3.3 可擴展性
3.4 生産成本
3.5 WSN的拓撲結構
3.5.1 預部署和部署階段
3.5.2 後期部署階段
3.5.3 額外節點的重新部署階段
3.6 傳輸介質
3.7 功耗
3.7.1 傳感
3.7.2 數據處理
3.7.3 通信
參考文獻
第4章 物理層
4.1 物理層技術
4.1.1 RF
4.1.2 其他技術
4.2 射頻無綫通信概述
4.3 信道編碼(差錯控製編碼)
4.3.1 分組碼
4.3.2 聯閤信源信道編碼
4.4 調製
4.4.1 FSK
4.4.2 QPSK
4.4.3 二進製和M進製調製
4.5 無綫信道效應
4.5.1 衰減
4.5.2 多徑效應
4.5.3 信道差錯率
4.5.4 圓盤圖錶單元與統計信道模型
4.6 物理層標準
4.6.1 IEEE 802.1 5.4
4.6.2 現有的收發機
參考文獻
第5章 介質訪問控製
5.1 MAC層的挑戰
5.1.1 功耗
5.1.2 結構
5.1.3 基於事件的網絡
5.1.4 相關性
5.2 CSMA機製
5.3 基於競爭的介質訪問
5.3.1 SMAC
5.3.2 BMAC
5.3.3 CCMAC協議
5.3.4 其他基於競爭的MAC協議
5.3.5 小結
5.4 預留的介質訪問
5.4.1 TRAMA
5.4.2 其他預留的MAC協議
5.4.3 小結
5.5 混閤介質訪問
5.5.1 ZebraMAC
參考文獻
第6章 差錯控製
6.1 差錯控製方案的分類
6.1.1 功率控製
6.1.2 ARQ
6.1.3 FEC
6.1.4 HARQ
6.2 WSN中的差錯控製
6.3 跨層分析模型
6.3.1 網絡模型
6.3.2 預期跳距
6.3.3 功耗分析
6.3.4 時延分析
6.3.5 解碼時延和功耗
6.3.6 BER和PER
6.4 差錯控製方案的比較
6.4.1 跳距延伸
6.4.2 發射功率控製
6.4.3 混閤差錯控製
6.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網絡層
7.1 路由選擇的挑戰
7.1.1 功耗
7.1.2 可擴展性
7.1.3 尋址技術
7.1.4 魯棒性
7.1.5 拓撲結構
7.1.6 應用
7.2 以數據為中心和等級化的路由協議
7.2.1 洪泛
7.2.2 謠傳
7.2.3 信息協商機製
7.2.4 定嚮擴散
7.2.5 定性評價
7.3 分層協議
7.3.1 LEACH
7.3.2 PEGASIS
7.3.3 TEEN和APTEEN
7.3.4 定性評價
7.4 地理路由協議
7.4.1 ME和SME
7.4.2 有損連接的地理轉發方案
7.4.3 PRADA
7.4.4 定性評價
7.5 基於QoS的協議
7.5.1 SAR
7.5.2 小成本路徑轉發
7.5.3 SPEED
7.5.4 定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8章 傳輸層
8.1 傳輸層的挑戰
8.1.1 端到端的通信方式
8.1.2 應用相關性
8.1.3 能量消耗
8.1.4 非對稱執行
8.1.5 路由/尋址受限
8.2 RMST
8.2.1 定性評價
8.3 PSFQ
8.3.1 定性評價
8.4 CODA
8.4.1 定性評價
8.5 ESRT協議
8.5.1 定量評價
8.6 GARUDA
8.6.1 定性評價
8.7 實時可靠性傳輸(RT)2協議
8.7.1 定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9章 應用層
9.1 信源編碼(數據壓縮)
9.1.1 傳感器LZW
9.1.2 分布式信源編碼
9.2 查詢處理
9.2.1 查詢錶示
9.2.2 數據融閤
9.2.3 COUGAR
9.2.4 Fjords架構
9.2.5 微融閤服務
9.2.6 TinyDB
9.3 網絡管理
9.3.1 MANNA
9.3.2 SNMS
參考文獻
0章 跨層解決方案
10.1 層間影響
10.2 跨層的相互作用
10.2.1 MAC層和網絡層
10.2.2 MAC層和應用層
10.2.3 網絡層和物理層
10.2.4 傳輸層和物理層
10.3 跨層模塊
10.3.1 啓動判決
10.3.2 傳輸啓動
10.3.3 匯聚節點競爭
10.3.4 基於角度的路由
10.3.5 局部跨層擁塞控製
10.3.6 小結:XLP跨層的相互作用和性能
參考文獻
1章 時間同步
11.1 時間同步的挑戰
11.1.1 低成本的時鍾
11.1.2 無綫通信
11.1.3 資源受限
11.1.4 高部署密度
11.1.5 節點易失效
11.2 NTP
11.3 定義
11.4 TPSN
11.4.1 定性評價
11.5 RBS
11.5.1 定性評價
11.6 ACS
11.6.1 定性評價
11.7 TDP
11.7.1 定性評價
11.8 RDP
11.8.1 定性評價
11.9 小型/微型同步協議
11.9.1 定性評價
11.1 0其他協議
11.1 0.1 LTS
11.1 0.2 TSync
11.1 0.3 漸進優化同步
11.1 0.4 移動網絡同步
參考文獻
2章 定位
12.1 定位中的挑戰
12.1.1 物理層的測量
12.1.2 計算的約束
12.1.3 全球定位係統的不足
12.1.4 低端的傳感器節點
12.2 測距技術
12.2.1 接收信號強度
12.2.2 到達時間
12.2.3 到達時間差
12.2.4 到達角
12.3 基於測距的定位協議
12.3.1 Ad Hoc定位係統
12.3.2 有噪測距定位
12.3.3 基於時間的定位係統
12.3.4 輔助移動定位
12.4 基於預留的定位協議
12.4.1 凸位置估計
12.4.2 近似三角形內點係統
參考文獻
3章 拓撲管理
13.1 部署
13.2 功率控製
13.2.1 LMST
13.2.2 LMA和LMN
13.2.3 乾擾感知功率控製
13.2.4 CONREAP
13.3 活動調度
13.3.1 GAF
13.3.2 ASCENT
13.3.3 SPAN
13.3.4 PEAS
13.3.5 STEM
13.4 分簇
13.4.1 分層分簇
13.4.2 HEED
13.4.3 覆蓋保持分簇
參考文獻
4章 無綫傳感器和執行器網絡
14.1 WSAN的特點
14.1.1 網絡架構
14.1.2 物理結構
14.2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
14.2.1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通信要求
14.2.2 執行器節點的選舉
14.2.3 優解決方案
14.2.4 分布式事件驅動的分簇和路由協議
14.2.5 性能
14.2.6 傳感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的挑戰
14.3 執行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
14.3.1 任務分配
14.3.2 優解方案
14.3.3 局部拍賣協議
14.3.4 定性評價
14.3.5 執行器節點與執行器節點協作的挑戰
14.4 WSAN協議棧
14.4.1 管理域
14.4.2 協作域
14.4.3 通信域
參考文獻
5章 無綫多媒體傳感器網絡
15.1 設計挑戰
15.1.1 多媒體信源編碼
15.1.2 高帶寬要求
15.1.3 具體應用服務質量要求
15.1.4 多媒體網內處理
15.1.5 功耗
15.1.6 覆蓋範圍
15.1.7 資源限製
15.1.8 可變的信道容量
15.1.9 跨層耦閤功能
15.2 網絡結構
15.2.1 單層結構
15.2.2 多層結構
15.2.3 覆蓋
15.3 多媒體傳感器的硬件
15.3.1 音頻傳感器
15.3.2 低分辨率視頻傳感器
15.3.3 中分辨率視頻傳感器
15.3.4 多媒體傳感器網絡配置舉例
15.4 物理層
15.4.1 THIRUWB
15.4.2 MCUWB
15.4.3 UWB測距
15.5 MAC層
15.5.1 FRASH MAC
15.5.2 實時獨立信道MAC
15.5.3 MIMO技術
15.5.4 開放研究問題
15.6 差錯控製
15.6.1 聯閤信源信道編碼和功率控製
15.6.2 開放研究問題
15.7 網絡層
15.7.1 MMSPEED
15.7.2 開放研究問題
15.8 傳輸層
15.8.1 多跳緩衝和自適應性
15.8.2 錯誤的魯棒圖像傳輸
15.8.3 開放研究問題
15.9 應用層
15.9.1 流量管理和接入控製
15.9.2 多媒體編碼技術
15.9.3 靜態圖像編碼
15.9.4 分布式信源編碼
15.9.5 開放研究問題
15.1 0跨層設計
15.1 0.1 跨層控製單元
15.1 1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5.1 1.1 網內處理的協作
15.1 1.2 同步
參考文獻
6章 水下無綫傳感器網絡
16.1 設計挑戰
16.1.1 陸上傳感器網絡與水下傳感器網絡
16.1.2 實時網絡與容遲網絡
16.2 水下傳感器網絡的組件
16.2.1 水下傳感器
16.2.2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
16.3 通信體係結構
16.3.1 二維UWSN
16.3.2 三維UWSN
16.3.3 AUV傳感器網絡
16.4 水聲傳播的基本要素
16.4.1 Urick傳播模型
16.4.2 深水區信道模型
16.4.3 淺水區信道模型
16.5 物理層
16.6 介質訪問控製層
16.6.1 基於CSMA的MAC協議
16.6.2 基於CDMA的MAC協議
16.6.3 混閤MAC協議
16.7 網絡層
16.7.1 集中式路由方案
16.7.2 分布式路由方案
16.7.3 混閤路由方案
16.8 傳輸層
16.8.1 開放研究課題
16.9 應用層
16.1 0跨層設計
參考文獻
7章 地下無綫傳感網
17.1 應用
17.1.1 環境監測
17.1.2 基礎設施監測
17.1.3 定位應用
17.1.4 邊境巡邏和安全監測
17.2 設計方麵的挑戰
17.2.1 能量效率問題
17.2.2 網絡拓撲設計
17.2.3 天綫設計
17.2.4 惡劣環境
17.3 網絡架構
17.3.1 土壤中的WUSN
17.3.2 礦井隧道中的WUSN
17.4 使用電磁波技術的地下無綫信道
17.4.1 地下信道的特性
17.4.2 土壤特性對地下信道的影響
17.4.3 土壤介電常數
17.4.4 地下信號傳播
17.4.5 地麵反射
17.4.6 多徑衰落及誤碼率
17.5 地下無綫信道的磁感應技術
17.5.1 MI信道模型
17.5.2 MI波導
17.5.3 土壤中的MI波及MI波導特性
17.6 礦井及公路/地鐵隧道環境下的無綫通信
17.6.1 隧道環境
17.6.2 房柱式環境
17.6.3 與實驗測量情況的對比
17.7 通信架構
17.7.1 物理層
17.7.2 數據鏈路層
17.7.3 網絡層
17.7.4 傳輸層
17.7.5 跨層設計
參考文獻
8章 主要挑戰
18.1 傳感器網絡和Inter的聯閤
18.2 實時和多媒體通信
18.3 協議棧
18.4 同步和定位
18.5 挑戰環境中的WSN
18.6 實際的考慮
18.7 無綫納米傳感器網絡
參考文獻
索引及中英文縮寫對照錶
作者介紹
Ian F. Akyildiz博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院KenByers電信學特聘講座教授,寬帶和無綫網絡實驗室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嚮為傳感器網絡、星際互聯網、無綫網絡、衛星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已發錶200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是Elsevier的ComputerNetworks and Ad Hoc Networks Journals的總編輯,而且是ACM-Kluwer Journal ofWireless Networks的編輯。IEEE會士(1996年)和ACM會士(1997年)。
文摘
序言
我一直以來都對物聯網技術充滿好奇,但總感覺缺乏一個係統性的入門指引,尤其是在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這一塊,更是覺得概念模糊。這本書簡直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救星”! Ian F. Akyildiz 的講解風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夠將那些看似復雜的技術術語,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概念,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很快地跟上思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網絡覆蓋和節點部署的章節,它讓我明白瞭如何纔能有效地構建一個穩定可靠的傳感器網絡,避免信號盲區和連接中斷的問題。而且,書中還涉及瞭數據采集和預處理的技術,這對於後續的數據分析和應用至關重要。我學到瞭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閤適的傳感器類型,以及如何優化數據傳輸的效率,這些知識對於任何想要涉足物聯網領域的讀者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物聯網工程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瞭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框架。
評分我之前對物聯網的概念一直停留在一些比較淺顯的層麵,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比較遙遠,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原來物聯網的“骨架”——尤其是無綫傳感器網絡——是如此的精巧和強大。這本書沒有給我一種枯燥的教材感,反倒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探索物聯網的奧秘。對於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部署和管理,它給瞭我很多實用的指導。比如,在選擇閤適的傳感器節點時,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節點的性能參數和應用場景的匹配度,這讓我明白瞭並非所有的傳感器都適閤所有的任務。而且,對於網絡的安全問題,書中也給齣瞭非常詳細的解決方案,這在物聯網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我學到瞭很多關於數據傳輸的優化技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長傳感器節點的續航能力,這些細節對於實際工程的落地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對物聯網的規劃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瞭更堅實的技術基礎和更清晰的實踐路徑。
評分作為一個在物聯網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提升我技術認知深度的書籍,直到我遇到瞭這本《物聯網工程與技術規劃教材:無綫傳感器網絡》。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無綫傳感器網絡方麵,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全麵和係統的視角。我發現自己過去的一些理解存在片麵性,而這本書則從根本上糾正瞭我的認知誤區。作者 Ian F. Akyildiz 的專業知識毋庸置疑,他對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各個關鍵技術點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包括但不限於傳感器節點的通信模型、數據融閤技術、網絡拓撲的動態適應性、以及在資源受限環境下的高效路由策略。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通信協議的比較分析,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優劣勢評估,這為我進行實際項目設計提供瞭寶貴的參考。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麵去審視和規劃物聯網項目,尤其是在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部署和優化方麵,我獲得瞭許多啓發性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物聯網並非隻是簡單的設備連接,而是一個需要精心設計和周密規劃的復雜係統,而無綫傳感器網絡則是這個係統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作者 Ian F. Akyildiz 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將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各個技術層麵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闡釋。我尤其被書中對網絡能耗管理和生命周期設計的深入探討所吸引。在實際的物聯網項目中,傳感器的能源問題一直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而這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創新的解決方案,包括低功耗通信協議、能量采集技術以及智能休眠策略等。此外,書中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論述也相當到位,這在物聯網應用中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對物聯網工程規劃的理念和方法的提升,它讓我看到瞭無綫傳感器網絡在未來智能社會建設中的巨大潛力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評分這本書真的把我對物聯網的認識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特彆是關於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那些章節,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之前一直覺得傳感器網絡就是些設備之間互相發個數據,但讀瞭這本書纔明白,裏麵涉及到的學問深著呢。從網絡架構設計,到各種協議的選擇和優化,再到節點的能耗管理和安全問題,這本書都給齣瞭非常係統和深入的講解。作者 Ian F. Akyildiz 在解釋復雜的概念時,總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我尤其喜歡他舉的那些實際應用案例,比如環境監測、智能傢居、工業自動化等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無綫傳感器網絡在現實世界中的巨大潛力。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它還包含瞭許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全麵的把握。看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物聯網工程的規劃能力有瞭質的提升,也更有信心去麵對未來在這個領域可能會遇到的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