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定价:39.00元
作者:刘树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2126605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用”为指导原则,通俗流畅地介绍了常用半导体器件(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和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所组成电路的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书中附有各类常用元器件和仪器使用测量等基本知识,每章后面都附有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实例。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双极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低频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波形发生器、直流电源、Muitisim仿真及综合技能训练。每章后面均附有小结和足量的习题。
本书可作为机械和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1)
1.1 PN结与二极管(1)
1.1.1 半导体概述(1)
1.1.2 二极管及其伏安特性(2)
1.1.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3)
1.2 二极管的实用简化模型(4)
1.2.1 理想二极管模型(5)
1.2.2 恒压降二极管模型(5)
1.2.3 折线近似的二极管模型(6)
1.3 二极管的分类和应用(6)
1.3.1 普通整流二极管及其应用(7)
1.3.2 稳压二极管及其应用(7)
1.3.3 光电二极管及其应用(10)
1.3.4 发光二极管及其应用(10)
1.4 实训1(11)
1.4.1 二极管的测试和判别(11)
1.4.2 简易二极管整流电路的制作(14)
本章小结(15)
习题1(15)
第2章 双极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17)
2.1 双极型三极管(17)
2.1.1 三极管的结构和分类(17)
2.1.2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18)
2.1.3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21)
2.1.4 三极管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24)
2.2 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5)
2.2.1 放大电路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25)
2.2.2 共射放大电路的构成和原理(27)
2.2.3 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28)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29)
2.3.1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30)
2.3.2 静态工作点与静态分析(30)
2.3.3 动态分析——图解分析法(33)
2.3.4 动态分析——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38)
2.4 静态工作点稳定放大电路(42)
2.4.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42)
2.4.2 稳定静态工作点放大电路(43)
2.5 基本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45)
2.5.1 共基放大电路(46)
2.5.2 共集放大电路(48)
2.5.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51)
2.6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52)
2.6.1 频率响应概述(52)
2.6.2 三极管的频率响应(53)
2.6.3 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55)
2.7 多级放大电路(58)
2.7.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58)
2.7.2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59)
2.7.3 多级放大电路的基本性能(60)
2.7.4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61)
2.8 实训2(63)
2.8.1 三极管的测试和极性判别(63)
2.8.2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及参数测试(66)
2.8.3 三极管构成的简易触摸开关制作(68)
本章小结(70)
习题2(71)
第3章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应用(75)
3.1 场效应晶体管(75)
3.1.1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和分类(75)
3.1.2 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和分类(77)
3.1.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78)
3.1.4 场效应管与三极管的比较(80)
3.1.5 场效应管使用应注意的问题(81)
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81)
3.2.1 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81)
3.2.2 分压式自偏压共源极放大电路(82)
3.2.3 共漏极放大电路(84)
3.2.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比较(85)
3.3 实训3(86)
3.3.1 场效应管的测试和极性判别(86)
3.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87)
本章小结(90)
习题3(90)
第4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93)
4.1 反馈的概念(93)
4.2 反馈的分类及其判别(94)
4.2.1 正、负反馈及其判别(94)
4.2.2 直流、交流反馈及其判别(95)
4.2.3 电压、电流反馈及其判别(95)
4.2.4 串联、并联反馈及其判别(95)
4.2.5 负反馈的四种组态及其判别(96)
4.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98)
4.3.1 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一般关系式(98)
4.3.2 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稳定性的影响(100)
4.3.3 负反馈对输入和输出电阻的影响(100)
4.3.4 负反馈可减小非线性失真(101)
4.3.5 负反馈可展宽通频带(101)
4.3.6 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102)
4.4 深度负反馈电路的分析计算(103)
4.5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问题(105)
4.5.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问题(105)
4.5.2 防止振荡的措施(106)
4.6 实训4(107)
4.6.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应用(107)
4.6.2 电压跟随器应用(108)
本章小结(111)
习题4(112)
第5章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115)
5.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分类(115)
5.1.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115)
5.1.2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116)
5.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17)
5.2.1 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电路)(117)
5.2.2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120)
5.2.3 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路)(121)
5.3 功率放大器的保护电路(122)
5.3.1 功率管的管耗与散热(122)
5.3.2 保护电路(123)
5.4 集成功率放大器(124)
5.4.1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分析(124)
5.4.2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125)
5.4.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125)
5.5 实训5(127)
5.5.1 集成功率放大器安装与测试(127)
5.5.2 有源音箱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129)
本章小结(132)
习题5(133)
第6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135)
6.1 集成运算放大器(135)
6.1.1 集成电路及其分类(135)
6.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135)
6.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36)
6.1.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137)
6.2 差动放大电路(138)
6.2.1 概述(139)
6.2.2 基本的差动放大电路(139)
6.2.3 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141)
6.2.4 恒流源式差动放大电路(144)
6.2.5 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连接方式(144)
6.3 理想运算放大器(145)
6.3.1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145)
6.3.2 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146)
6.3.3 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特点(147)
6.4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之一 ——基本的信号运算电路(147)
6.4.1 比例运算电路(148)
6.4.2 加法和减法运算(151)
6.4.3 积分和微分运算(152)
6.4.4 指数和对数运算(153)
6.5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之二——有源滤波器电路(154)
6.5.1 滤波电路的种类和用途(154)
6.5.2 有源低通滤波电路(155)
6.5.3 有源高通滤波电路(157)
6.5.4 有源带通滤波电路(158)
6.6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之三——信号变换电路(159)
6.6.1 电压/电流变换器(159)
6.6.2 电流/电压变换器(160)
6.7 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160)
6.7.1 简单电压比较器(160)
6.7.2 双限比较器(162)
6.7.3 滞回比较器(162)
6.8 集成运放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64)
6.8.1 集成运放参数的测试(164)
6.8.2 集成运放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65)
6.8.3 集成运放的保护(165)
6.9 实训6(166)
6.9.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参数测试(166)
6.9.2 电平指示电路制作与调试(168)
本章小结(170)
习题6(170)
第7章 波形发生器(174)
7.1 振荡电路概述(174)
7.2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176)
7.2.1 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176)
7.2.2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和起振条件(178)
7.2.3 稳幅措施(178)
7.2.4 频率的调节(179)
7.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179)
7.3.1 LC选频放大电路(179)
7.3.2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181)
7.3.3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182)
7.3.4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183)
7.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184)
7.4.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频率稳定问题(184)
7.4.2 石英晶体的基本特性与等效电路(185)
7.4.3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186)
7.5 非正弦波产生电路(187)
7.5.1 矩形波发生器(187)
7.5.2 三角波发生器(188)
7.5.3 锯齿波发生器(189)
7.5.4 集成函数发生器8038简介(189)
7.6 实训7(191)
7.6.1 方波和三角波发生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91)
7.6.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94)
7.6.3 简易电子门铃的制作(196)
7.6.4 无线话筒的组装及调试(200)
本章小结(20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在接触《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刘树林》这本书之前,我对“低频电子线路”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引导我进入电子世界的神奇钥匙。书中对于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力求精准,同时又非常注重原理的深入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滤波器设计的部分,作者不仅仅给出了公式和推导,更深入地解释了不同类型滤波器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并且配以大量的仿真图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滤波效果的变化。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问题,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最终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章节结尾处的习题,它们的设计都非常巧妙,既能巩固前面学到的知识,又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常常在做完习题之后,会自己动手在仿真软件上验证一下,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电子线路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发现和乐趣的探索之旅。
评分《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刘树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厚积薄发”。它不是一本速成式的书,但一旦你沉下心来去阅读和理解,你会发现它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书中对于每一个基础概念的阐述都非常扎实,让你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的层面。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经典低频电子线路的深入分析,比如各种类型的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等。作者不仅仅是给出电路图和公式,而是会花大量篇幅去讲解这些电路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讨论,比如元器件的选型、PCB布局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电路性能的关键。而且,书中提供的例题和分析,都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在设计一个音频放大器时遇到了瓶颈,翻阅了这本书的相关章节,找到了非常启发性的思路,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拿到《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刘树林》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干货满满”。它并没有在那些华而不实的介绍上浪费笔墨,而是直接切入主题,将低频电子线路的精髓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非常深入,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让读者对同一个概念能够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举个例子,当书中讲到关于噪声抑制的章节时,作者不仅详细列举了各种噪声的来源,还给出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并且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包含的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觉得学以致用。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中的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也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我一直认为,学习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设计和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真正地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技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
评分这次拿到这本《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刘树林》,简直是惊喜连连!我一直对电子线路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高深莫测,不太敢轻易下手。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踏实、专业的亲切感,不像一些学术书籍那样冰冷。翻开来,第一感觉就是排版非常清晰,重点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加粗字体标注出来,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更难得的是,书中大量的图示和例题,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比如,讲到放大电路的稳定性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比喻,把复杂的反馈机制解释得通俗易懂。我记得我以前学过一点点相关的知识,当时就觉得云里雾里的,但看了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原来是这么回事!而且,这本书的讲解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元器件特性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经典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逻辑性很强,就像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一步步掌握这门技术。那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觉得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易懂性是我最看重的,对于想要入门低频电子线路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评分拿到《全新正版 低频电子线路(第3版) 刘树林》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有料”。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浮于表面的书籍,而是真的在一点点地“抠”细节,将低频电子线路的奥秘一点点地揭示出来。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电路模块的详细讲解,不仅仅是介绍其功能,更重要的是剖析其内部的工作原理,比如为什么这样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哪些关键参数需要注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书中提供的许多分析方法,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定位电路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在讲解信号失真的时候,作者就详细列举了各种可能导致失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实际电路设计和调试中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虽然是技术书籍,但并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理解。我曾遇到过一个关于低频信号耦合的问题,翻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满意的答案,最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真正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我们的实操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