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号与系统分析(第2版)(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定价:36.00元
作者:聂小燕,杜娥,任璧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1535383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教材突出的特点:
1.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加强了(含深度和广度)离散信号及LTI离散系统分析的内容。
2.例题比较经典,使本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可参考性。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介绍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本书共分6章。笫1章绪论、第2章连续时间信号与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连续时间信号与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笫4章连续时间信号与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s)域分析、第5章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及第6章LTI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和高等自学考试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绪论 1
1.1 信号的概念 1
1.1.1 信号的分类 1
1.1.2 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5
1.1.3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8
1.2 线性时不变(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概念 19
1.2.1 系统的概念 19
1.2.2 系统的数学模型 19
1.2.3 系统的初始状态的概念 20
1.2.4 5个基本概念 21
1.2.5 系统的分类 22
1.2.6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及描述 23
1.3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23
1.3.1 信号分析概述 23
1.3.2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分析概述 24
习题A 25
习题B 28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和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30
2.1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ys(t) 30
2.2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 32
2.2.1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的定义 32
2.2.2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h(t) 32
2.2.3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的求法 33
2.2.4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s(t) 34
2.3 卷积积分 34
2.3.1 卷积积分的定义 34
2.3.2 卷积积分的性质 36
2.4 LTI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举例 40
习题A 46
习题B 49
第3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50
3.1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级数 50
3.1.1 三角函数形式的FS 50
3.1.2 指数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51
3.1.3 周期信号的频谱 53
3.1.4 周期信号的带宽 53
3.2 傅里叶变换(FT) 54
3.2.1 FT的引入 54
3.2.2 FT的定义 55
3.2.3 傅里叶变换(FT)的性质 57
3.2.4 有理真分式的部分分式展开 76
3.3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79
3.3.1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H(w) 79
3.3.2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81
3.3.3 周期信号通过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82
3.3.4 无失真传输系统 85
3.3.5 调制、解调的概念 85
3.3.6 理想低通滤波器 87
3.3.7 时域取样 90
习题A 93
习题B 95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98
4.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98
4.1.1 由傅里叶变换引入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98
4.1.2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99
4.1.3 双边LT的收敛域 101
4.1.4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102
4.1.5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双边LT)的性质 103
4.1.6 拉普拉斯逆变换(ILT) 111
4.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114
4.2.1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14
4.2.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115
4.3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21
4.3.1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H(s) 121
4.3.2 LTI连续时间系统对输入信号f(t)=es0t的响应 124
4.3.3 LTI连续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yf(t)的复频域分析 124
4.3.4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单边LT)解微分方程 130
4.3.5 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33
4.4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 138
4.4.1 子系统的简单连接 138
4.4.2 LTI连续时间系统模拟所用基本器件 140
4.4.3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 140
4.5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因果性、零极图及稳定性 144
4.5.1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因果性 144
4.5.2 LTI连续时间系统的零极图 144
4.5.3 因果LTI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判定 146
习题A 148
习题B 152
第5章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54
5.1 离散时间信号 154
5.1.1 离散时间信号的概念 154
5.1.2 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 155
5.1.3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155
5.1.4 常用离散时间信号 159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 162
5.2.1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性质 162
5.2.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 162
5.3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64
5.3.1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ys 164
5.3.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 165
5.4 卷和(卷积和) 167
5.4.1 离散信号卷和的定义 167
5.4.2 离散信号卷和的性质 169
5.4.3 短序列间的卷和——列竖式法 171
5.5 LTI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举例 173
5.6 小结 176
习题A 177
习题B 178
第6章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180
6.1 双边Z变换(双边ZT) 180
6.1.1 双边Z变换的定义 180
6.1.2 双边Z变换的收敛域 182
6.1.3 双边Z变换的性质 184
6.2 Z变换的逆变换 190
6.3 单边Z变换 191
6.3.1 单边Z变换(单边ZT)的定义 191
6.3.2 单边Z变换的性质 192
6.4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ZT)分析 195
6.4.1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H(s) 195
6.4.2 LTI离散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yf的Z域(ZT)分析 198
6.4.3 用单边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 200
6.4.4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202
6.4.5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零极图、因果性及稳定性 204
6.5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08
6.6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 209
习题A 211
习题B 213
习题答案 215
参考文献 23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习题设计上的独到之处。很多教材的课后习题要么过于简单,只是对公式的机械套用,要么就是难到脱离实际应用,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本书的习题集简直是一套精心设计的“阶梯攀登计划”。前半部分的练习题,完美地对应了本章节的关键概念和基础计算,确保读者能够熟练掌握核心运算技巧。而到了章节末尾的“综合应用题”部分,那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环节。这些题目往往需要结合前两章甚至前三章的知识点进行交叉分析,甚至引入了诸如开关系统响应、滤波器设计初步等贴近工程实际的场景。我个人感觉,如果能把这些综合题全部独立完成,那么面对期末考试中那些稍微复杂一些的综合分析题时,心里就有了底气,因为它真正训练的是分析问题的系统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知识的递进安排,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导航地图”。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微分方程,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从最基础的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讲起,每一步的推导都像是在牵着读者的手,慢慢地、耐心地走过泥泞的沼泽地。尤其是对于“卷积”这个核心概念的处理,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数学定义,而是先用一个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如一个弹簧的振动响应,来建立直观感受,然后才过渡到数学公式的严格证明。这种“先感性理解,后理性分析”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很多其他教材上来就直接进入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复杂应用,让人感觉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显然是在力求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塔基,确保我们每往上盖一层楼,基础都是牢固无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中的一股清流。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搭配着清晰、简洁的白色字体,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稳、专业的印象,完全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油腻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重要公式旁边的留白处理,处理得非常得体,使得即使是厚厚的一本书,翻阅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书脊的粘合处理也很扎实,我经常需要查阅中间部分的公式,翻开后书页没有出现任何松动或异响,这对于经常需要“折腾”教材的工科生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而且,纸张的厚度适中,油墨的印制质量极高,即便是那些密集的电路图和波形图,线条也锐利清晰,没有出现任何墨点洇开或者透过纸背影响下一页阅读的情况。在那个随手可得电子版的时代,一本实体书能做到如此精良的制作水准,足见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拿在手上都觉得是一种品质的象征。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种基于“十二五规划”立项的教材,可能会带有一股浓重的上世纪的“理论说教”味,内容可能偏重于纯数学推导而缺乏现代工程的视野。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虽然其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它非常巧妙地融入了现代DSP芯片处理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案例。例如,在讨论系统频率响应时,它会对比实际的数字滤波器设计中,我们如何权衡通带、阻带的过渡特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想滤波器的数学模型上。甚至在提及采样定理时,它也顺带提到了抗混叠滤波器的实际设计考量。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兴奋感。它成功地将看似抽象的信号处理,落地到了我们日常可见的音视频、通信技术背后,这对于激发我们作为工科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符号规范和术语一致性达到了教科书的最高标准,这在跨学科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信号与系统这个领域,不同教材对同一个物理量使用不同符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极大地干扰了读者的理解和笔记整理。但在这本教材中,从连续时间信号的$small x(t)$到离散时间信号的$small x[n]$,再到系统的频率响应$small H(omega)$或$small H(z)$,所有的定义和符号用法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和严谨性。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引入新的变换(比如Z变换)时,都会清晰地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变换(比如傅里叶变换)的相似性和差异点,用对比的方式加深读者的记忆。这种对符号体系的极致控制,使得我在阅读跨章节内容时,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的定义,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的内化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