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想知道大千世界之谜
定价:39.00元
作者:王志明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7419344
字数: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想知道大千世界之谜》一书是由科普作家通过精心收集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比较全面的世界之谜读物,《想知道大千世界之谜》汇集了过去已发现和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发现的各种科学未解的事物和现象。书中所记载的各种未解之谜,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那种好奇心,如果他们将来能破译书中之谜,他们就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科学的栋梁人才。可以说,自然之大,宇宙之大,有多少谜底在等着青少年读者去认识、去探索、去揭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苍茫宇宙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引人入胜的问题。几千年以前,我国就流传着盘古氏开天辟地的故事;西方则创造了一个“上帝”。《》里记载着,上帝用说话的方式要来了天地万物、光明和黑暗。当古代的人们无法解释一些干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时,就编造神话,借助神灵的威力,这是可以理解的。
几千年过去了。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宇宙的模型总算有了几个蕴藏着科学内涵的说法,其中有影响的是“大爆炸宇宙学”,它能够解释许多的已经观测到的事实。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观测到的宇宙”曾经有过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内,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着,物质密度也随之从密到疏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疏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其具体过程,可以这样来理解:宇宙早期,如同一个“原始火球”,它具有100亿度以上的高温和极大的密度。因为高温,“原始火球”很不稳定,大约在200亿年前,它终于爆炸了,整个体系刹那间快速膨胀着,宇宙间充满了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形态的物质。膨胀继续着,温度很快地降了下来。几分钟后,温度已下降到10亿度左右,这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宇宙中的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告一段落;降到几千度时,爆炸产生的强烈辐射进一步减退,宇宙间弥漫着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进而演化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直至人类今天看到的宇宙。有人想按比例尺画地图那样,将过去的近200亿年的宇宙演化历程浓缩在一年里,得出一个极为直观和有趣的“宇宙日历”:1月10曰,大爆炸,宇宙脱颖而出;5月1日,浩瀚的银河系诞生;9月9日,太阳系问世;9月14日,地球形成。9月24日,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出现;11月12日,绿色植物破土而出;12月26目,更高级的哺乳动物来到了这个世界。12月31日0时22分30秒,原始人类站在地球上;23分46秒,北京猿人开始用火;23分59秒,中国历史延续到春秋,宋代;24分,全球进入了迄今仍在继续的现代化社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历史只不过是宇宙岁月中极其短暂的一瞬间。
宇宙的形成真的是这样的吗?目前,谁也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肯定,但是比起其他宇宙模型的观点来,大爆炸宇宙学确实能较好地解释一些神奇的宇宙现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事实:
已观测到的宇宙间所有的天体年龄还没有发现超过或者等于200亿年的。这是因为它们都诞生在宇宙温度急剧下降之后,太阳不过是50亿年前的产物。
通过观测还发现,许多星系的光谱都有“红移”现象。天文学家们知道,当发光体向离开我们的方向运动的时候,人们接收到的光谱线就会移向红色的这一端。星系光谱的红移正意味着它们是在远离我们而去,或者说它们正在退行。退行。意味着宇宙在膨胀,这正如在吹气球的时候距离会因气球胀大而增大是一个道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退行的速度和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快。这个规律被称之为“哈勃定律”。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相当别致,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谜题”串联起来,让读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第一篇就直击了“生命从何而来”这个终极拷问,作者列举了各种科学假说,从宇宙大爆炸的化学演化,到海底热泉的生命起源,每一个论点都充满了说服力,却又留有余地,让你在赞叹科学力量的同时,不禁反思“偶然”与“必然”的界限。紧接着,他又将视角拉升至行星的演化,探讨地球为何如此幸运,孕育了生命。我特别喜欢他对“适居带”的描述,那种对宇宙中潜在生命栖息地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在遥远的星系,是否也有着与我们相似的智慧生命,也在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思考着同样的终极问题。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从不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激发读者的求知欲,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去搜集信息,去联系已知,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探讨宇宙黑洞的形成时,并没有止步于物理学的公式,而是穿插了一些古代神话中关于“吞噬一切”的传说,将科学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探索,其实贯穿了整个文明史。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信息”在宇宙中作用的论述,这让我重新思考了物质与能量之外,信息的独立存在性。它是否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如何在量子层面进行传递和存储?这些问题,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清晨的薄雾,带着一丝神秘,却又在阳光照耀下逐渐清晰,引人入胜。你不会感到任何压力,只会感觉到一种纯粹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揭开下一个谜团。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大门。序言里王志明先生那充满哲思的笔触,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这个广袤世界的好奇心。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演变、甚至时间维度的宏大设想,听起来如同史诗般的传奇。我一直对那些科学界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抱有浓厚的兴趣,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它们在宇宙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量子纠缠又为何如此奇特,仿佛打破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认知?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反而鼓励读者一同去探索,去思考,去挑战既有的认知。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深邃如星空,时而又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与惊叹。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本人,坐在星空下,仰望着夜空,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航,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未知的精神领域。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开放性。作者并没有强行灌输任何一种理论,而是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去探索。在讨论“人类的未来”这一章节时,他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一系列可能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议题,但并没有给出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各种可能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我们对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引用的很多案例,都来自现实生活,却又指向了深远的未来,比如关于“长寿”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一切都明白了”,恰恰相反,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疑问更多了,但这种疑问,是令人兴奋的,它驱使着我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的无限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固有思维模式的书。我一直以为,所谓的“世界之谜”离我们很遥远,是科学家们在高科技实验室里才能触及的领域。但王志明先生却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宏大的命题拉到了我们身边。他探讨了“意识”的本质,这简直是我一直以来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到哲学层面的辩论,他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曾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思考,我的“我”到底是什么?是复杂的神经元连接?还是某种更抽象的存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去理解那些关于“心智”的奥秘。更让我惊喜的是,他还触及了一些关于“时间”的哲学探讨,比如时间是否真的线性向前?是否存在平行宇宙?这些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却被作者用科学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原本遥不可及的想象,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