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攝影中的繪畫
定價:39.00元
作者:趙華森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8115995
字數:2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攝影繪畫基礎之必要性、攝影的繪畫基礎、創意攝影草圖訓練、攝影創意與繪畫。
內容提要
由趙華森、陳燕編著的《藝術攝影中的繪畫(藝術實踐教學係列教材)》一書,分三個部分講述:一,藝術攝影中的繪畫;二,繪畫是一種依據;三,繪畫是一種方法。
實驗實訓教學是設計、攝影、傳播等應用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希望本套教材能夠適應新時代的需求,能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好平颱。
本套教材是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藝術省級實驗中心的教研成果之一,由浙江大學齣版社齣版
目錄
1 藝術攝影中的繪畫
2 繪畫是一種依據
2.1 透視與攝影
2 .1.1 攝影師為何要學習的透視知識
2.1. 2 攝影師要掌握的透視基本知識
2.2 從繪畫看攝影的構圖
2.2.1 西方繪畫的構圖與攝影
2.2.2 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與攝影
2.3 山寨式攝影
3 繪畫是一種方法
3.1 攝影之前的繪畫
3.1.1 作為另類妝的繪畫
3.1.2 作為畫布的身體
3.I.3 繪製場景
3.1.4 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以及總體藝術等中的繪畫
3.1.5 繪畫作品成為道具
3.2 攝影之時的繪畫
3.2.1 手電等光源在拍攝物上進行描繪
3. 2.2 在空中進行描繪
3.2. 3 隻做記錄
3. 2 .4 閃光燈配閤物的運動
3. 2.5 動態影像的光繪攝影(iPad、投影儀、數字光棒)
3 .2.6 移動照相機使光在照片上描繪
3.2.7 其他光繪攝影師作品欣賞
3. 3 攝影之後的繪畫
3.3. 1 手工上色
3.3.2 錶現性繪製
3.3. 3 作為畫布的攝影
3.3.4 修飾性繪畫
3. 3.5 綜閤材料(拼貼加繪畫、絲網版麵)
3. 3.6 數字繪畫
3.3.7 顯影時的繪I田i(波拉片、感光塗料和底片處理).
3.3.8 展示時的繪畫
附錄 以愛普生(EPSON)藝術微噴為例的打印介質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觸到這本關於光影與筆觸交織的畫冊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異常詳盡的文獻梳理。我一直覺得,純粹的圖像展示是空洞的,真正的藝術價值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流派的攝影師如何藉鑒文藝復興、巴洛剋乃至印象派的繪畫技法來構建他們的視覺敘事。比如,關於“明暗對比”在攝影構圖中的運用那幾個章節,作者引用瞭大量倫勃朗和卡拉瓦喬的畫作作為參照物,清晰地展示瞭攝影師是如何通過控製光源和陰影的層次感,來賦予靜物和人像以戲劇性的力量。閱讀這些分析,如同上瞭一堂高強度的藝術史課,讓人對“攝影作為繪畫性藝術”的論斷有瞭更深刻、更具說服力的理解。那些復雜的術語和理論,被作者用非常流暢且富有邏輯性的語言串聯起來,即便是對藝術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循著脈絡逐步深入。
評分這本厚重的畫冊,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度。裝幀設計得非常典雅,米白色的封麵上隻印著燙金的書名,低調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專業感。我個人對那個時代的美術思潮特彆感興趣,尤其喜歡看那些早期的攝影師是如何在技術還不算成熟的情況下,努力去捕捉光影與情緒的。書裏收錄的那些老照片,那種顆粒感和微微泛黃的色調,簡直就是時間的切片。我記得有一組關於江南水鄉的組照,構圖極為講究,每一幀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水墨畫,遠處的黛瓦白牆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近處的漁船和勞作的人群,那種韻味,是現代數碼相機怎麼也模擬不齣來的“意境”。翻閱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攝影師當時是如何在濕冷的空氣中,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曝光和景深,隻為瞭定格那一瞬間的東方哲學。這不僅僅是技術展示,更像是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讓我深思攝影藝術與東方審美之間的微妙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圍繞“主題”和“技法”進行螺鏇上升式的探討。我特彆欣賞它如何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傢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例如,它會把十九世紀末期法國學院派攝影師的嚴謹造型,與同一時期日本攝影師對侘寂之美的捕捉進行並置,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成功地論證瞭一個觀點:藝術的本質追求——對永恒瞬間的凝固和對生命本質的哲學反思——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隻會以不同的麵貌齣現,但其內核是相通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何為美”、“何為藝術的永恒性”有瞭更開闊、更具包容性的認知,不再局限於單一的西方藝術史框架內去衡量攝影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業界標杆。我收藏瞭很多藝術類的畫冊,但很少有能將如此復雜的色彩還原做到位的。考慮到書中涉及的作品跨越瞭百年曆史,涵蓋瞭從早期黑白到後期嘗試色彩分離技術的各種媒介,對印刷技術的挑戰是巨大的。然而,我驚喜地發現,即便是那些最微妙的灰色調過渡,或是老照片中細微的紋理細節,都被忠實地再現瞭齣來。特彆是幾張大幅麵的風景照,那種深邃的層次感,讓人感覺仿佛能穿透紙麵,呼吸到那個年代的空氣。這種對品質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是對藝術的一種尊重。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麵對原作進行近距離的鑒賞,而不是在閱讀一本普通的書籍。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電子屏幕都無法比擬的享受。
評分我是一位熱衷於動手實踐的攝影愛好者,因此,我更看重的是書中對於“過程美學”的探討。這本書裏很多篇幅都在討論早期攝影技術,比如濕版火棉膠工藝對最終成像效果的決定性影響。那種慢節奏、近乎儀式感的製作過程,無形中培養瞭攝影師對畫麵元素的絕對控製欲。書中詳細描繪瞭衝洗過程中,化學藥劑與光綫相互作用所産生的那些不可復製的“意外效果”,這些效果非但沒有被視為瑕疵,反而被升華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景深控製與焦點選擇”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焦距長短的物理原理,而是將其提升到主觀錶達層麵——攝影師如何通過極淺的景深,將觀眾的視綫牢牢鎖定在畫麵的某個特定點上,從而模仿齣油畫中那種焦點突齣、背景虛化的效果。這種對物質媒介的深刻理解和駕馭,是當代很多過度依賴後期軟件的創作者所缺失的寶貴經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