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把话说到孩子心理去-打造佳亲子关系的沟通之道
定价:35元
售价:26.6元
作者:郑东宁,王冬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824499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沟通在亲子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好的沟通,就很难有好的亲子关系,也就无法给孩子好的爱以及好的教育。
但是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感到棘手:说教、打骂、惩罚、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些招数都不管用,孩子依然“不听话”,逼急甚至还会和父母“怼”起来!要怎么说,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要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实现有效的沟通,打造佳的亲子关系?
本书所要讲的亲子沟通艺术,并非单纯地让孩子“听话”,而是教父母用平和而坚定的态度,不吼叫、不打骂,用语言的力量、用尊重和接纳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轻松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塑造良好亲子关系。
蹲下身来,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效倾听,才能让孩子说出来
学会表扬,让孩子在赞美中不断进步
这样跟孩子说“不”,孩子不容易受到伤害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心里不会抵触
避免这些无效的沟通误区,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多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做那个懂孩子的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不太相信“一本书就能改变一切”的说法,但这本关于沟通的书,确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抗拒改变的那部分。它不是那种鸡汤式的安慰剂,而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心理工具箱。它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不少心理学研究的佐证,使得那些看似“温柔”的沟通建议,背后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这让我这个“实干家”非常信服。书中对“情绪命名”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别哭”,却从未教过他们如何准确描述自己“为什么而哭”。当父母能够准确地说出“你现在是不是因为感到不公平而生气?”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评判,而是被看见。这种细腻的洞察力,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教会的,是一种更高阶的共情能力,不仅针对孩子,也适用于夫妻关系和职场人际。
评分说句实话,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我有点畏惧,担心内容灌水,但读下来发现,每一页都信息密度极高,简直是“干货”的集合。它没有那种空泛的口号,比如“多爱孩子一点”这种谁都会说的话,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对话脚本”和“情境预案”。我特别喜欢它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尤其对青少年期的“边界感”建立有独到的见解。书中提到,父母必须学会在“放手”和“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恰恰是通过高质量的沟通来校准的。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和挫折”,它教我们如何将“指责模式”转化为“探究模式”,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沉溺于自责或羞愧。我把我最常用来指责孩子的一句话做了替换实验,结果发现孩子的情绪波动明显减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意愿。这套方法论的实用性和精准度,远超我预期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父母塑造成一个必须完美的角色,反而很坦诚地指出了我们作为原生家庭受害者,在为人父母时可能不自觉复制的“负面脚本”。它勇敢地揭示了那些潜意识里影响我们沟通的“代际创伤”。例如,我小时候被教育“有泪往肚子里咽”,所以当我儿子哭泣时,我本能地想让他“坚强点”,这本书却让我停下来,去解构这种本能反应背后的恐惧——害怕失去控制,害怕表达脆弱。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自我觉察”路径,让我们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才能真正走近孩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每读到一个关键点,我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对照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实践、去内化,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正在悄无声息地重塑我与孩子之间,那段曾经充满误解和距离的对话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逻辑处理得极其巧妙,完全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教条僵化。它更像是一本升级手册,让你一步步解锁亲子沟通的隐藏关卡。我尤其欣赏它对“非语言信号”的强调,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中常常被一带而过,但在这本书里却被提升到了战术层面。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肢体语言在冲突中的放大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站姿、眼神接触频率来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我尝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意识地去练习书里提到的一种“镜像回应”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我儿子原本是那种报喜不报忧的类型,生怕我唠叨,可当我不再急着评判,而是先复述他刚才说的话,让他感觉到被彻底理解时,他开始主动吐露一些之前藏着掖着的小秘密。这种从“管理”到“连接”的转变,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它让我明白,我们想要的“听话”,其实只是安全感和被认同感的副产品,而不是沟通的最终目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稳重,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似乎就预示着内容会直击人心的深度。我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感觉沟通壁垒越来越厚的时候,经朋友力荐入手的。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心理学”挂帅的书籍是抱有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理论太多,实操性不强。然而,真正翻开第一章,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就让我放下了戒备。作者并没有故作高深地抛出复杂的心理学术语,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倾听”的力量。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了父母在孩子诉说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烦恼”时,那种急于插话、急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心态,是如何瞬间掐灭了孩子表达的欲望。那种描绘,简直就是我日常与我儿子对话的缩影,让我读到时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它不仅仅是教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感知”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张力。这种从根源上剖析亲子互动模式的视角,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为你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