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
定價:88.00元
售價:66.0元,便宜22.0元,摺扣75
作者:田土資源部傢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
齣版社: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655199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內容分5個部分:一是“綜閤報告”,發布瞭2016年度全國耕地質量等彆更新評價的主要數據成果,介紹瞭“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領域的新研究進展;二是“專題研究”,包括農用地質量與過程、多功能視角下的農用地質量評價、農用地質量與大數據、生態良田與耕地保護、耕地資源資産核算與保護等方麵的研究報告;三是年度的科普工作報告;四是“年度熱點”,從土地科技創新、土地學科建設、耕地保護新機製、土地資源保護與生態建設等方麵介紹瞭新的熱點研究與趨勢;五是“相關鏈接”,摘錄鏈接瞭對聯閤國新發布的土壤管理準則代錶對耕地保護工作的關注等內容。
目錄
【綜閤報告】
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彆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
一、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二、2015年度內全國耕地質量等彆變化情況
三、耕地質量等彆成果應用
農用地質量與監控研究進展
一、農用地質量因素與過程
二、農用地多功能診斷與評價
三、農用地質量調查與監測
四、農用地質量與産能提升
五、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
擴展學術交流助力科研創新
一、重點實驗室學術活動與交流情況
二、全麵支撐土地工程國傢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基地建設
三、積極推動學科建設
重點實驗室平颱建設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
一、重點實驗室建設
二、重點實驗室平颱建設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
三、結論
【專題研究】
農用地質量與過程
什麼是閤理的土壤耕層結構
一、研究背景
二、閤理耕層構造的概念和指標
露天煤礦植被覆蓋度時空演變及復墾區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內容與分析
三、主要結論
砂薑黑土收縮開裂特徵及生物質炭改良效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區概況
三、研究方法
四、結果分析
五、結論
砂薑黑土中鈣質結核對於土壤水分特徵麯綫以及有效含水量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區概況
三、研究方法
四、結果與分析
五、結論
多功能視角下的農用地質量評價
基於“要素-過程-功能”的耕地質量研究的理論框架
一、引言。
二、基於“要素-過程-功能”的耕地質量內涵
三、基於水平和垂直方嚮的耕地質量認識
四、基於“要素-過程-功能”的耕地質量特徵
五、基於“要素-過程-功能”的耕地質量研究趨勢
六、結論與討論
基於碳飽和理論的北京市耕地錶土固碳潛力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區及數據來源
三、北京市耕地土壤固碳潛力測算
四、結論與討論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進展與展望
一、引言
二、概念
三、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識彆與分類
四、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評價
五、研究展望
六、實例分析
農用地質量與大數據
全國耕地質量大數據管理平颱
一、平颱總體情況簡介
二、平颱軟硬件、標準體係建設
三、耕地質量等彆數據核查與入庫
四、管理係統研發與關鍵技術研究
五、結論與展望
GF-1遙感數據自動預處理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基礎
三、研究中遇到的新問題
四、針對問題進行新的研究
五、結論與展望
土地資源管理的概念認知對遙感大數據的應用淺析
一、溫度差概念模型——鋼鐵企業産能變化類型熱紅外遙感監測試驗
二、土地退化狀態遙感概念模型——民勤案例
三、區域土壤重金屬遙感監測與風險管理——以北京市為例
生態良田與耕地保護
藏糧於地的産能布局思考——兼論我國耕地保護格局
一、中國糧食産量變化情況
二、2016年糧食進口態勢
三、糧食生産結束瞭“連增”
四、藏糧於地
五、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調”
六、糧食産量與産能格局分析
七、耕地保護與利用態勢
八、耕地保護的布局與對策
九、如何真正做到藏糧於地
十、藏糧於地的若乾問題
生態用地分類、時空格局及保護模式研究
一、生態用地的概念及分類
二、生態用地空間格局
三、生態用地保護模式
耕地資源資産核算與保護
全國耕地資源資産核算方法與結果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耕地資源資産核算的內容與方法
三、案例分析
四、全國核算結果分析
五、結論與討論
土地資産核算成果應用分析方法研究綜述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國外土地資産核算結果應用分析研究進展
四、土地資産核算結果應用研究進展
五、外土地資産核算結果應用研究總結
六、土地資産核算結果應用研究發展方嚮
國傢統籌補充耕地機製研究
一、國傢統籌補充耕地的客觀基礎
二、國傢統籌補充耕地的機製探討
三、政策建議
【科普工作】
重點實驗室年度科普工作及成效
【耕地組詩】
耕地文明
耕地憂傷
耕地保育
【年度熱點】
土地科技創新
一、構建土地科技創新大格局
二、以土地科技創新構築發展新動能
三、土地科技創新戰略的三個目標
四、國土資源部土地科技創新中心成立
土地學科建設
一、土地科技創新根基在學科
二、國土資源部成立土地學科建設專傢委員會和工作組
三、中國農業大學成立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教育部就全國政協委員土地學科建設提案的答復
耕地保護新機製
一、《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發布
二、“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新機製
三、“山水林田湖”共治共管
四、耕地占補平衡新機製研究
土地資源保護與生態建設
一、實現保護資源與建設生態的協調統一
二、土地分類調查要納人生態要素
三、加強耕地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
【相關鏈接】
環球視野:聯閤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可持續土壤管理的自願準則
代錶委員熱議土地整治
關於對“加大土地整治投入”政協提案的反饋意見
國土資源部土地學科建設專傢委員會和工作組名單
關注“三調”
【附錄】
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中發4號)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加快推進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産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78號)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製的若乾意見》
國土資源部國傢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關於切實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上圖入庫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115號)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執行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傢標準的通知(國土資廳函1460號)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48號)
國土資源部關於改進管理方式切實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通知(國土資規13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我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關係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覺得,農用地質量是連接這兩者的關鍵紐帶。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它就像一個燈塔,指引我走嚮一個更深入的探索。我想象,《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不僅僅是一份冷冰冰的數據匯編,它更應該是一份承載著國傢對土地未來期許的報告。在2017年,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這種變革無疑會對我們的土地資源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我想,它一定細緻地梳理瞭在這一時期,農用地質量麵臨的主要挑戰,例如由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導緻的耕地減少、土壤汙染,以及長期以來不閤理的農業生産方式可能帶來的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但同時,“發展”這個詞又賦予瞭它積極的內涵,我期待著它能展現齣在2017年,國傢為提升農用地質量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比如土壤改良、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努力等等。我相信,通過閱讀這份報告,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如何被珍視和嗬護的,以及為瞭這份珍視,背後付齣瞭多少努力和智慧。
評分《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科學嚴謹的態度。作為一名對國傢土地政策和農業發展前景抱有期待的普通讀者,我被這個標題深深吸引。我想象,這本書一定是由一群在國土資源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學者所撰寫,他們以2017年為節點,係統地梳理和分析瞭中國農用地質量的現狀、變化趨勢以及麵臨的挑戰。我好奇的是,“質量”這個詞在報告中是如何被具體定義的?它包含瞭哪些維度的評價體係?是土壤的肥力、健康狀況,還是抗災能力?而在“發展”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報告又將如何展現2017年我國在農用地保護和提升方麵的具體舉措和成效?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中國土地資源管理的幕後故事,讓我瞭解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國傢又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研究和決策,來保障這片土地的未來。這份報告,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份學術研究成果,更是對國傢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要記錄。
評分當我偶然瞥見《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一本乾貨滿滿的書”。“農用地質量”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知道土地是農業的根本;陌生的是,具體到“質量”二字,它所涵蓋的內涵以及如何量化,我並不清楚。而“2017”這個具體的年份,則讓我看到瞭報告的時效性。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是對2017年中國農用地質量狀況的一次全麵盤點,其中必然包含瞭大量的調查數據、監測結果和科學分析。我特彆好奇,在2017年,中國的農用地普遍麵臨著哪些挑戰?是土壤汙染的加劇,還是養分失衡的問題?而“發展”這個詞,則讓我看到瞭報告的積極一麵,它可能是在探討如何改善和提升農用地質量的策略和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2017年,國傢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研究和管理,來推動農用地質量的積極發展,從而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的。
評分《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這個書名,讓我感受到一種宏觀的視角和深入的探索。作為一名關注國傢發展和民生問題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中國的土地資源狀況非常感興趣。農用地,更是與我們的衣食息息相關,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7年,在我印象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年份,我想象,這份報告一定是對這一時期中國農用地質量的一次係統性評估。它應該會詳細分析當時農用地所麵臨的主要問題,比如土壤的健康狀況、養分狀況、汙染狀況等,並且會用詳實的數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支撐這些分析。更重要的是,“發展”二字,讓我看到瞭報告的積極性和前瞻性,我期待它能展現齣在2017年,中國在提升農用地質量方麵所取得的進展,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和策略。這份報告,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扇瞭解國傢如何守護我們腳下土地的窗口。
評分當我在書目中看到《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作為一個對農業科技和土地資源管理有一定關注的讀者,我深知“農用地質量”這個話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2017年,中國正處於一個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這樣的宏觀背景下,農用地質量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詳細剖析瞭2017年中國農用地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土壤退化、麵源汙染、耕地撂荒等問題,並且會用翔實的數據和科學的分析來支撐這些論斷。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發展”二字,它意味著這份報告不僅僅是問題的羅列,更會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我期待看到,在2017年,國傢在提升農用地質量方麵有哪些具體的政策、技術或項目在實施?比如,土壤修復工程的進展如何?新型耕作模式的推廣效果怎樣?綠色農業的發展態勢又是如何?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對中國農用地質量的現狀有一個更加全麵、客觀的認識,並瞭解國傢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2017”這個年份的標示,賦予瞭它一種時效性和曆史性。我立刻聯想到,在2017年,中國正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社會經濟是否正在經曆重要的轉型,這些轉型又會如何影響到土地利用和農用地質量?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往往是宏觀政策和經濟發展的錶象,但這本書,我相信能帶我深入到最基礎的層麵——土地。我想象,它一定詳細闡述瞭在2017年,我國農用地利用的總體格局,比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各類用地的麵積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後所驅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會如何量化“質量”?是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重金屬汙染程度,還是其他一係列復雜的指標?我猜想,報告會通過大量的監測數據和統計分析,嚮我們展示一個真實且具體的2017年的中國農用地質量畫像。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因為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關於糧食安全、環境保護的討論,究竟是建立在怎樣堅實的土地基礎之上的。同時,我也好奇,在2017年,有哪些新的技術或管理理念被引入到農用地質量的提升中,又取得瞭怎樣的成效。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傳遞齣一種嚴肅而專業的氣息。封麵上的信息,比如“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與監控重點實驗室”的字樣,就足以說明其背後強大的學術和技術支撐。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宏大的圖景:一群來自國傢級實驗室的頂尖專傢,他們是如何曆時一年,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數據采集和科學分析,來勾勒齣中國農用地質量的現狀與脈絡的。這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我們國傢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麵的一次集體體檢,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的一次全麵梳理。我個人對這種基於科學研究的報告非常推崇,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認識問題。我想象書中一定充滿瞭各種圖錶、模型和案例分析,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圖。我特彆想知道,在2017年,哪些地區的農用地質量得到瞭顯著提升?又有哪些地區依然麵臨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是否是普遍性的,還是具有區域性的特點?而“發展”這個詞,更是給瞭我一種希望,它錶明我們並非束手無策,而是正在積極地探索和實踐,以期扭轉可能齣現的負麵趨勢。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國傢在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方麵的一次重要成果展示。
評分乍看之下,《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這個書名,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仿佛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我立刻聯想到,撰寫這樣一份報告,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國土資源部下屬的重點實驗室承擔,其權威性和專業性毋庸置疑。我尤其好奇,報告會是如何在“發展”這個宏大的主題下,具體展現2017年中國農用地質量的細微變化。是趨勢性的分析?還是點狀的案例?抑或是兩者兼有?我想象,書中一定包含著大量的區域性數據,能夠讓我們看到不同省份、不同地貌、不同農業生産模式下,農用地質量的差異化錶現。比如,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在土壤酸化、鹽堿化、重金屬汙染等方麵,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又或者,在2017年,哪些地區在土壤健康管理方麵走在瞭前麵,成為瞭值得學習的典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對中國土地資源現狀的更直觀、更深入的瞭解,不僅僅是靜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國傢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挑戰。
評分拿起《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我仿佛看到瞭一群嚴謹的科研人員,他們正以2017年為時間錨點,對中國廣袤的農用地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體檢”。“質量”這個詞,在我腦海中立刻關聯到土壤的肥力、健康、抗逆性等多個維度。而“發展”,則暗示瞭報告不僅僅是靜態的描述,更包含瞭動態的演變和趨勢。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深入剖析在2017年,我國農用地在不同區域、不同利用類型下的具體質量狀況,可能還會涉及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養分均衡度、重金屬汙染情況等關鍵指標。同時,報告也會關注“發展”的驅動因素,比如政策引導、技術革新、農業實踐變化等,是如何在2017年影響農用地質量的。我特彆好奇,在這一年裏,是否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或創新的模式,能夠為我們提升農用地質量提供寶貴的經驗。這份報告,對我來說,就像一個瞭望塔,讓我能夠清晰地眺望中國農用地質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對國傢在這一領域的努力有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的,當時在圖書館的書架上隨手翻到,它的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但“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17)”這幾個字,以及下方“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與監控重點實驗室”的署名,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作為一名對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比較關注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我國的土地資源狀況有著朦朧的認知,但具體到“農用地質量”這個層麵,我的知識儲備是相當有限的。這本書的標題,無疑是一個非常直接的入口,它承諾瞭對2017年中國農用地質量發展情況的深度解析。我當時設想,這本書大概會像一份詳實的政府工作報告,數據翔實,結論嚴謹,或許還會包含一些對於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我尤其好奇,在2017年這個時間點,我國農用地質量麵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是土壤退化、汙染加劇,還是養分失衡?而“發展”二字,又暗示瞭積極的一麵,那麼在這一年裏,又有哪些針對性的措施或政策正在推動農用地質量的改善?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縈繞,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一探究竟。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更是這些數據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最終又將如何體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安全和國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