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巴西柔术-BOOK+DVD
定价:39.8元
售价:31.0元
作者:(加) 德莱·飞利浦 (Drolet Philippe)著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6413198
字数:170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称霸综合格斗的王者技术,占据降伏式摔跤战技的半壁江山。以寝技见长,专功降伏,集综合格斗竞技与实用自卫于一身。
内容提要
又酷又霸道的巴西柔术,出现不超过半个世纪。格斗大赛上,巴西柔术打破了“立技”传统武术观,以精湛的地面缠斗技术、接近真实打斗的策略,横扫诸多豪强,扬威武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起源:一场打破传统武术观的变革
巴西柔术源自日本柔术,它的技术和策略都基于对地面打斗的深入研究。巴西柔术所有的技术和整个身体在对抗时就像在下一盘棋——它讲究力,但不过分强调爆发的蛮力,每次用力都有明确的发力点、支点、着力点,可控性很强,擅长以四两拨千斤获取胜利。
说到巴西柔术,就不得不说说综合格斗赛。综合格斗它本身不是一种格斗术,而是把各种格斗技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式。综合格斗规则极为开放,几乎没有规则与时间限制,只有击倒对手或让他投降后才结束。比赛中允许选手使用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空手道等各种武术流派,既能站立打击,也可进行地面缠斗,是踢、打、摔、拿等各种武技的完美结合与展示。
尽管综合武术竞技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8年,古希腊时期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然而,它真正的实践启蒙却来自武道变革的先驱者李小龙。
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传统武术界还在以拳套和寸止式竞技作为训练和比赛主体。此时,李小龙就已经开始了跨流派、跨领域的综合技击实践。毫无疑问,截拳道就是其为人熟知的实践产物。李小龙也被公认为现代综合格斗运动全球化的肇始。
1973年,狂卷2.3亿票房的电影《龙争虎斗》,始一开场,李小龙与洪金宝之间那充满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无限制格斗,不仅征服了全球无数影迷,还直接启发了世界次格斗大赛(UFC)的举办者。
1993年,美国丹佛,在标志性的八角笼比赛擂台上,不同武术流派的格斗家同台竞技。比赛中允许使用踢打、肘膝、摔抱、关节技、绞杀技等任何流派技术,即使在选手倒地后仍然可以继续进攻,直至一方彻底俯首称臣,以大限度地接近现实中无限制实战。
让不同门派的武术家,在开放式的规则和接近实战情况下进行竞赛,究竟谁更强?
霍伊斯·格雷西,格雷西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夕间横扫诸多豪强,成为初代UFC,巴西柔术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巴西柔术次打破了“立技”强的传统武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扬威国际。跨流派无限制格斗竞技也由此开始风靡世界。原本只准备举办一届的赛事,因超高的关注度延续了下来,并且在全球迅速蔓延。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李小龙超时代的洞见——只有当武术取消了人为的门派和种族界限,才能真正呈现无限的新鲜与活力!
2.特点:单打格斗术
精通地面缠斗的斗士,胜而复胜。格斗锦标赛(UFC),格斗(Extreme Fight),世界格斗锦标赛(World Combat Champion)和实战武术比赛(Martial Arts Reality),大多数的终胜者都为巴西柔术的练习者。而令人惊奇的是,巴西柔术斗士几乎都比他们的对手瘦小。
巴西柔术是基于地面上的缠斗。通常,习练者会迅速把对手摔倒在地,然后以各种绞技和锁技缠住对手,迫使对手认输。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被对手摔倒,但是他们能从对手身下运用高超的地面缠斗技术,反败为胜。
虽然在综合格斗的赛事中,巴西柔术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不少质疑。无论是地面还是站立,缠斗被公认为起着获胜的关键作用。但是,如果发生真的街斗,地战是差的选择,自己倒地无异于自杀。
但是,巴西柔术的内容是丰富的,它有众多的站立情况下的技术。如果你被摔倒,它会挽救你;如果你选择将格斗转入地战,它能使你支配和控制攻击者;当站立格斗时,这些技术也能使你不必地战就可以击败攻击者。本书对这些站立技术做了一些介绍,但更多的还是巴西柔术的精髓——地战的教学,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接触到的运动式巴西柔术的主要内容。
巴西柔术没有固步自封的陋习。练习时,没有模式化的对练套路,它需要创新思维,讲究力的运用,不过分强调爆发的蛮力。它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杠杆原理,不与对手抗力、比力。习练者可以用很小的力气,将沉重的对手撬起,并产生巨大的力量。练习的时候,每次用力都有明确的发力点、支点,着力点,可控性很强。也会选择使用技术,让对手屈服或者耗尽体力,终将其制服。巴西柔术的核心就是“化”劲,改变对手进攻用力的方向,再反作用给对手。
序言
我最近入手了一批武术相关的书籍,试图系统地提升我的站立格斗和地面控制能力,而这本与柔术相关的书,在我的书单里占据了非常特别的位置。我通常比较关注那些强调爆发力和速度的训练方法,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沉稳、内敛,强调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哲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书中的每一个概念,但光是序言部分对柔术历史和精神的阐述,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它不像有些武术书籍那样只罗列招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动作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这对于提升实战中的决策速度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那种鼓励思考而非死记硬背的教学态度。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探讨,比单纯的动作分解更有价值,它让你明白,柔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像开篇一样,提供那么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封面的设计充满力量感,色彩搭配既有视觉冲击力又不失专业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硬核格斗技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里面的技术细节,但仅仅是翻阅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排版,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和编辑在制作上的用心。尤其是DVD的配置,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视觉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期待着能通过光盘里的演示,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地面缠斗技巧。从初次接触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严肃的武术爱好者和教练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套系统的教学资料。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内容专业性的同时,还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纸张的质感很厚实,印刷清晰锐利,这些细节上的考究,都让这本书的整体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相信,对于任何想在巴西柔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会是一个极佳的投资,光是作为参考资料摆在书架上,就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作为一个对武术历史和技艺传承非常感兴趣的人,我购买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术,更是为了收藏。巴西柔术的源流和演变过程总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能找到一本由重量级人物撰写,并且配有影像资料的书籍是极其难得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他多年实战和教学经验提炼成文字和影像的。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如何指导初学者的宝贵经验,因为我偶尔也会带一些新人进行基础训练。好的教练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如何“教技术”。这本书的厚度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一套固定的套路,而是涵盖了从基础原则到高阶策略的全景图。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那样,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你停滞不前时提供突破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丰富了中文武术文献库的收藏,非常有分量。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来的。德莱·飞利浦这个名字在圈子里是有一定分量的,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特别是考虑到它搭配了教学DVD。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讲解那些被誉为“艺术”的锁技和绞技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些针对中级练习者,能够突破瓶颈的独门秘籍或细节调整方法。我以前总是在某个特定的防守动作上卡住,不知道如何才能更流畅地过渡到下一步的进攻,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如果A发生,则执行B”的流程图,那简直太完美了。从封面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应该非常严谨,或许会按照身体部位或技术类别进行划分,我最期待的是关于闭合式防守(Closed Guard)的深度解析,那里的变化万千常常令人眼花缭乱。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寻求精进的习练者准备的“进阶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避开了许多传统武术书籍那种过度简化的线条图,而是采用了大量高清、多角度的实景照片作为辅助说明。这对于理解体位和压力点的传递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时候,仅仅靠文字描述那些复杂的身体旋转和关节锁定是极其困难的,但有了这些高质量的视觉材料,很多晦涩难懂的步骤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展示技术细节时,往往会附带几张不同侧面的照片,一张显示施力方的姿势,另一张则展示受力方的反应,这种对比性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率。我还没开始实际练习,但光是研究这些照片的细节——比如拇指的位置、手腕的角度——就已经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训练有了新的思考方向。这本书的视觉语言非常强大,是真正的教科书级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