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
定价:32.00元
作者:(法)克里斯特瓦,林晓
出版社: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807621362
字数:254000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反抗的意义与非意义》汇集了克里斯特瓦于1994到1995年在巴黎第七大学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课程讲义,作者在其中剖析了精神分析学的作用和局限,并通过20世纪三个作家的经历来反抗文化的进展和死路:阿拉贡,文字魔法师和政治子;不屈的萨特,“人应该反抗”的提倡者;*后还有巴特,用写作未揭穿谎言的雅士。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作为我们独立性和创造力的保证的反抗依然可能吗?谁还能反抗?应反抗什么?采用何种新方式?针对“娱乐”文化,是否可以建立并热爱一种反抗文化?
朱丽娅·克里斯特瓦构想的反抗不再是一种社会介入方式或乌托邦幻想。从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讲,反抗是对过去、回忆和意义的揭示、颠覆、移动和重建的过程。本书汇集了克里斯特瓦于1994到1995年在巴黎第七大学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课程讲义,作者在其中剖析了精神分析学的作用和局限,并通过20世纪三个作家的经历来反抗文化的进展和死路:阿拉贡,文字魔法师和政治子;不屈的萨特,“人应该反抗”的提倡者;后还有巴特,用写作未揭穿谎言的雅士。
目录
作者介绍
朱丽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原籍保加利亚的法国文本理论家、精神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和小说家,也是继罗兰·巴特之后活跃于当今思想界的法国哲学家。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多所世界名校的名誉教授。克里斯特瓦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它能不能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比如,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找到纯粹的、不带功利色彩的反抗?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反抗”,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名誉、地位,甚至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权力诉求。这让我不禁思考,“反抗”的原初动力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只是一种对不公的天然反应,还是说,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它已经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动机?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复杂性,揭示那些隐藏在“反抗”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而且,关于“非意义”的反抗,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哲学命题。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对某种制度、某种压迫感到极度愤怒,但他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最终只能通过一些极端、甚至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反抗,从结果上看可能是“非意义”的,因为它没有带来任何改变,甚至可能损害自身。但从情感宣泄的角度,或者从对现有秩序的某种无声的控诉来看,它又未必是全然没有意义的。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不要流于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冲动。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我不太熟悉,但“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出版社,我倒是接触过一些他们的出版物,质量都还算是不错的。我当时在书店里翻阅《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时,大概浏览了目录和前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把“反抗”局限在政治运动或者社会变革的范畴,而是试图去探讨一种更广泛的、甚至是个体层面的“反抗”。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定义这种个体层面的反抗?是拒绝随波逐流?是坚持自我?还是说,仅仅是内心深处对某种既定模式的否定?而且,他对“非意义”的探讨,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通常我们提到“意义”,总是带有积极的、建设性的色彩。而“非意义”,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虚无、徒劳。但我想,作者在这里探讨的“非意义”,或许并非全然的虚无,而是一种对既有“意义”的挑战,甚至是一种反思“意义”本身的途径。我猜想,他可能会引用一些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或者是一些边沁主义的观点,来论证他的看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那些在生活中我们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们内心诉求的“反抗”。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一些电影片段。尤其是那些在绝境中,人们依然不肯放弃抵抗的场景。比如说,有部老电影里,一群被压迫的普通人,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简陋的手段,对抗着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没有胜利的希望,甚至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眼神里,那种不屈的光芒,却是我一直以来对“反抗”最深刻的记忆。我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有类似的案例分析,但如果它能触及到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内核,那我会觉得它非常有价值。反抗,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更是为了守护内心的某种尊严和自由,即使这种守护是徒劳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区分“有意义的反抗”和“无意义的反抗”的。是不是成功的反抗才是有意义的?还是说,反抗本身所包含的那种精神力量,无论结果如何,都赋予了它某种内在的意义?这种对“意义”的探讨,我觉得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看点之一。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桥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本身就比较喜欢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方式,它能让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倒是挺喜欢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加上封面人物那坚毅的眼神,以及背后抽象的、仿佛冲破牢笼的线条,都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我当时在书店里翻了几页,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深入阅读,但那种“反抗”的基调已经很鲜明地传达出来了。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阐释“意义”和“非意义”这两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我们理解的反抗,总是带着一种积极的、为了争取更好的未来而进行的斗争。但“非意义”的反抗,会是怎样一种形态?是徒劳的挣扎,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表达?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些可能的情节和论点。比如,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历史上的、看似失败但却具有象征意义的反抗行动?或者,它会深入到个体内心,分析那些源于不甘、愤怒、甚至纯粹是对现状的厌恶而产生的反抗冲动,即便这些冲动最终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们本身是否就构成了某种存在的证明?我猜想,作者在构思这本书时,一定对“反抗”这个词有着非常深刻和多维度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可能还会触及哲学、心理学,甚至是艺术的范畴。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或者被压抑的情感和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应该”和“不应该”的世界里,而“反抗”,恰恰是对这些既定规则的一种挑战。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反抗才是有意义的?以及,是否存在一种反抗,它本身就带有某种“非意义”的特质,但却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理解?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艺术作品,比如一些行为艺术,它们可能在传统意义上并没有“解决”任何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争议和不解,但它们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挑战了人们的认知边界,也迫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界限”。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类似的概念?它是否会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审视“反抗”?比如,反抗是否也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自由、思想的独立、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某些规则的悄然打破?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阐述“非意义的反抗”究竟是什么样的。是盲目的冲动?是无谓的牺牲?还是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意义”本身的解构?这种对“意义”的解构,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意义呢?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哲学深度充满了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