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
定價:98.00元
作者:黃凱鋒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6128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編寫者對標國際大都市建設,圍繞標誌性文化設施、區域性文化設施、社區性文化設施的階段性推進和不斷深化的曆史進程,梳理總結相對集聚、多圈發展、均衡布局的市區兩級和社會共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演繹上海文化的空間錶達,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齣存在問題和建議。書稿條理較清晰,既有實踐的案例,又有理論的思考,且圖文並茂。
內容提要
編寫者對標國際大都市建設,圍繞標誌性文化設施、區域性文化設施、社區性文化設施的階段性推進和不斷深化的曆史進程,梳理總結相對集聚、多圈發展、均衡布局的市區兩級和社會共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演繹上海文化的空間錶達,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齣存在問題和建議。
目錄
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概要評述
一、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概況
二、“八五”至“十二五”期間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階段性特徵
三、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尚待思考的問題
第二部分 上海重要文化設施概覽
一、啓動階段
1.上海影城
2.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3.上海圖書館
4.上海博物館
5.上海大劇院
6.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7.上海書城
8.上海馬戲城(上海雜技團)
9.上海影視樂園
二、完善階段
1.上海科技館
2.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3.上海市群眾藝術館
4.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5.中華藝術宮
6.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7.上海文化廣場
8.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9.上海自然博物館
10.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
11.錢學森圖書館
……
第三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前瞻性思考
作者介紹
黃凱鋒,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個人主要學術著作有《價值論視野中的美學》(2001)、《審美價值論》(2004)、《價值論及其部類研究》(2005)、《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係》(2007)、《變量共生、組閤創新與意識形態》(2012)、《人文情思錄》(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價值觀研究》(2016)。主編《當代價值觀研究新取嚮》(2006)、《價值觀研究:國際視野與地方探索》(2014)等。
承擔、組織和參與多項國傢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哲學動態》《求是》《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錶論文數十篇。近年來,關注文化哲學的理論和實踐,關注上海思想文化創新研究,主持、參與多項上海市委宣傳部委托的研究項目和創新工程攻關項目。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論文奬、上海市第八屆鄧理論研究與宣傳成果著作類二等奬、上海市網絡理論宣傳成果奬 。
文摘
序言
讀完《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我感覺自己仿佛穿梭於上海的百年時光隧道,親曆瞭那些曾經輝煌或默默無聞的文化地標的誕生與變遷。黃凱鋒教授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設施個案相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城市發展理念如何影響文化設施布局的解讀。比如,在某些時期,文化設施的建設可能更多地服務於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的推廣,其選址和設計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而在另一些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設施則更注重功能性和可達性,開始融入商業綜閤體,或是嚮郊區延伸,以滿足更廣泛的人群需求。作者對“空間布局”的分析,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身邊的那些圖書館、劇院、博物館。原來,它們不僅僅是靜態的建築,更是城市發展戰略和空間資源配置的直觀體現。比如,某些區域對文化設施的集中投入,可能反映瞭該區域作為文化中心或教育樞紐的戰略定位;而一些分散式的、社區化的文化設施,則體現瞭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滿足居民就近文化需求的考量。這本書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軟實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未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方嚮的思考。
評分《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黃凱鋒教授憑藉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一幅上海公共文化設施演進的壯麗畫捲。從書名就可以看齣,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這兩個維度,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將二者融為一體,進行深入而精闢的闡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文化設施的“類型”和“功能”的演變所吸引。例如,早期的書館、報刊亭,是如何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後來的禮堂、俱樂部,又是如何在特定年代成為集體文化生活的中心;再到如今的各類現代化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它們的功能是如何從單一走嚮多元,從滿足基礎需求走嚮提升生活品質。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空間布局”的分析,揭示瞭這些文化設施在城市中的分布規律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因素。他不僅僅是描述瞭“在哪裏”,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何在那裏”,以及這些布局如何與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變遷、政策導嚮等因素相互作用。這本書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態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規劃和建設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這本《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發展充滿好奇,特彆是那些承載著城市記憶和文化脈絡的公共空間。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解鎖瞭我對上海公共文化設施的認知。從開埠時期的初步萌芽,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蓬勃發展,再到改革開放至今的多元化探索,作者黃凱鋒教授條分縷析,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娓娓道來。我尤其著迷於他對不同曆史時期下,文化設施類型、功能以及選址邏輯的細緻梳理。例如,民國時期那些充滿歐陸風情的“洋場”俱樂部和早期劇院,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演變,又如何為後來的公共文化空間奠定基礎;建國後,那些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如何在滿足大眾娛樂和教育需求的同時,塑造瞭特定年代的城市生活景觀;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看到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現代公共文化設施,如何從數量上的激增走嚮品質的提升,如何迴應城市化進程和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設施背後所蘊含的政策導嚮、社會思潮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對“空間布局”的關注更是切中要害,讓我開始思考,為何某些區域的文化設施格外集中,而另一些地方則相對稀疏?這些布局的背後,是否隱藏著城市規劃的深層邏輯和曆史演變的痕跡?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和空間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演進的生動寫照。
評分黃凱鋒的《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是一部極具深度和廣度的學術力作,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我一直認為,城市的文化設施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體,更是承載城市記憶、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這本書正是通過對這些設施“曆史進程”的梳理,以及對其“空間布局”的深入剖析,為我揭示瞭上海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公共文化建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形成如今的麵貌。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化設施類型、功能、規模以及分布特點的細緻描繪,讓我對上海的城市發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例如,從開埠時期西學東漸帶來的新式文化機構,到新中國成立後響應國傢號召建設的各類工人俱樂部、文化館,再到改革開放後湧現齣的各類現代化、國際化的文化場館,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烙印。而“空間布局”的分析更是精彩絕倫,作者通過對文化設施在城市不同區域的分布進行研究,揭示瞭城市規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等因素對文化空間的影響,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上海城市發展的脈絡和規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史實依據,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上海公共文化設施“是什麼”的好奇,更深入地解答瞭“為何如此”以及“如何發展”的疑問。黃凱鋒教授在《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一書中,展現瞭他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他通過梳理上海近現代以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曆史進程,揭示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這些設施的形態和分布。我特彆欣賞他對“曆史進程”的把握,他能清晰地勾勒齣不同階段的主題和特徵,例如,從早期的精英化、西式化,到建國後的集體化、大眾化,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化、市場化,每一個轉變都伴隨著社會變遷的縮影。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對“空間布局”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城市地圖背後的文化邏輯。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設施的位置,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布局的成因,例如,是否受到交通綫路的影響?是否與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是否體現瞭某種城市發展戰略?這些分析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空間肌理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研究上海公共文化發展和空間演變的寶貴視角,對於理解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和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