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定價:168.00元
作者:孫澤洲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285
字數:
頁碼:681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展現瞭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聯網 ”與航天技術的融閤發展。3.體現我國空間探索和空間應用的科技創新能力。4.叢書由葉培建院士領銜,孫傢棟、閔桂榮、王希季三位院士聯袂推薦。5.力圖為研究和設計的人員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內容提要
本書明確瞭深空探測的內涵,係統地梳理瞭深空探測的發展曆程,前瞻瞭無人深空探測活動的發展趨勢和技術需求。針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從深空探測器設計所麵臨的特殊環境、總體設計、飛行軌道、科學載荷、製導導航與控製、大氣減速、測控通信、熱控、推進、電源、自主管理、機構、遙操作、地麵試驗驗證等多個方麵,對設計方法、設計要素、典型技術、發展展望等內容,結閤探月工程和火星等任務的工程實踐和實例做瞭係統的闡述和總結。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宇航相關專業學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宇航工程、航天器總體設計及有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第 1章 概論 001
1.1 深空探測的意義 002
1.2 深空探測發展概況 004
1.2.1 國外深空探測發展概況 005
1.2.2 我國深空探測發展概況 006
1.2.3 深空探測的發展趨勢 010
1.3 未來深空探測技術發展需求 012
1.4 展望 015
參考文獻 016
第 2章 深空環境特徵及其影響 017
2.1 引言 018
2.2 地球空間環境 020
2.2.1 深空探測器麵臨的主要地球空間環境特徵 020
2.2.2 地球空間環境對深空探測器的影響 023
2.3 月球空間環境 026
2.3.1 概述 026
2.3.2 月球輻射環境及其影響 027
2.3.3 月球大氣及其影響 031
2.3.4 月壤 月塵及其影響 032
2.3.5 月麵地形地貌及其影響 036
2.4 火星空間環境 038
2.4.1 概述 038
2.4.2 火星輻射環境及影響 039
2.4.3 火星大氣環境影響 040
2.4.4 火星塵埃環境影響 041
2.4.5 火星錶麵地形地貌 041
2.4.6 火星的衛星 042
2.5 木星空間環境 043
2.5.1 概述 043
2.5.2 木星強磁場環境 044
2.5.3 木星強輻射帶環境 045
2.5.4 木星等離子體環境 045
2.5.5 木星大氣環境 045
2.5.6 木星的衛星 046
2.6 金星空間環境 047
2.6.1 概述 047
2.6.2 金星磁場 048
2.6.3 金星大氣環境 048
2.6.4 金星錶麵地形 049
2.7 其他行星際空間環境 051
2.7.1 行星際環境 051
2.7.2 小行星環境 051
2.7.3 彗星環境 052
2.8 展望 054
參考文獻 055
第3章 總體設計技術 056
3.1 引言 057
3.2 深空探測器總體設計概述 058
3.2.1 深空探測器任務特點 058
3.2.2 係統任務分析 060
3.2.3 係統總體設計流程 062
3.3 環繞探測類任務總體設計 063
3.3.1 任務分析 063
3.3.2 技術指標分解 065
3.3.3 飛行程序設計 066
3.3.4 關鍵技術分析 066
3.3.5 設計驗證 067
3.4 著陸探測類任務總體設計 068
3.4.1 任務分析 068
3.4.2 技術指標分解 071
3.4.3 飛行程序設計 071
3.4.4 關鍵技術分析 073
3.4.5 設計驗證 074
3.5 巡視探測類任務總體設計 075
3.5.1 任務分析 075
3.5.2 技術指標分解 078
3.5.3 工作程序設計 079
3.5.4 關鍵技術分析 079
3.5.5 設計驗證 080
3.6 采樣返迴探測類任務總體設計 081
3.6.1 任務分析 081
3.6.2 技術指標分解 087
3.6.3 飛行程序設計 088
3.6.4 關鍵技術分析 089
3.6.5 設計驗證 093
3.7 展望 094
參考文獻 095
第4章 軌道設計技術 096
4.1 引言 097
4.2 典型軌道類型 098
4.2.1 月球探測 098
4.2.2 行星探測 099
4.2.3 小行星探測 100
4.2.4 平動點任務 102
4.3 軌道設計過程概述 103
4.4 轉移軌道設計 105
4.4.1 直接轉移 105
4.4.2 藉力飛行 113
4.4.3 深空機動 117
4.4.4 小推力轉移 119
4.5 使命軌道設計 136
4.5.1 環繞探測 136
4.5.2 平動點任務 141
4.5.3 交會對接 147
4.6 軌控策略設計 153
4.7 展望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5章 有效載荷技術 159
5.1 引言 160
5.2 深空探測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 162
5.2.1 從係統角度看深空探測的科學問題 162
5.2.2 我國月球和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 165
5.3 形貌獲取技術 172
5.3.1 科學探測任務 172
5.3.2 立體像對獲取技術 172
5.3.3 彩色CMOS器件 173
5.3.4 相機係統設計 174
5.3.5 自動曝光技術 176
5.3.6 定標與地麵驗證試驗 178
5.4 元素成分鑒彆技術 179
5.4.1 科學探測任務 179
5.4.2 元素成分鑒彆原理 179
5.4.3 激發源的選取策略 180
5.4.4 傳感器的選取與設計技術 181
5.4.5 係統設計 183
5.4.6 定標與地麵驗證試驗 185
5.5 月基天文觀測技術 186
5.5.1 科學探測任務 186
5.5.2 譜段和觀測天區選擇 187
5.5.3 望遠鏡設計 187
5.5.4 雜散光抑製 187
5.5.5 定標與地麵驗證試驗 188
5.6 展望 189
參考文獻 190
第6章 製導導航控製技術 192
6.1 引言 193
6.2 軌道控製技術 194
6.2.1 深空探測器軌道控製特點 194
6.2.2 大衝量軌道控製策略 195
6.2.3 軌道控製 200
6.2.4 軌道控製係統設計 205
6.3 天體進入與著陸GNC技術 209
6.3.1 天體進入與著陸GNC技術特點 209
6.3.2 大氣進入控製 210
6.3.3 動力下降控製 211
6.3.4 障礙識彆與規避 212
6.3.5 天體進入與著陸GNC係統設計 213
6.4 天體錶麵巡視GNC技術 219
6.4.1 巡視器GNC特點 219
6.4.2 環境感知 220
6.4.3 位姿確定與估計 222
6.4.4 路徑規劃 223
6.4.5 運動控製 225
6.4.6 天體錶麵巡視GNC係統設計 227
6.5 展望 232
參考文獻 233
第7章 大氣減速技術 234
7.1 引言 235
7.2 氣動力與氣動熱分析 238
7.2.1 空氣動力學基本概念 238
7.2.2 大氣進入氣動問題研究 243
7.2.3 大氣進入氣動分析與預測 247
7.3 氣動熱防護設計 258
7.3.1 熱防護技術基礎理論 258
7.3.2 大氣進入熱防護技術 263
7.3.3 大氣進入熱防護設計 267
7.4 大氣進入製導與控製設計 275
7.4.1 大氣進入製導控製技術 275
7.4.2 大氣進入軌道設計 277
7.4.3 大氣進入製導與控製設計 282
7.5 降落傘減速設計 284
7.5.1 降落傘減速概述 284
7.5.2 大氣進入降落傘技術 287
7.5.3 深空探測器降落傘設計 290
7.5.4 降落傘設計仿真分析 303
7.6 展望 305
參考文獻 306
第8章 測控通信技術 307
8.1 引言 308
8.2 深空無綫電測量技術 310
8.2.1 深空測距 310
8.2.2 深空測速 312
8.2.3 深空測角 315
8.3 深空射頻係統技術 320
8.3.1 射頻調製 320
8.3.2 高靈敏度接收 321
8.3.3 高EIRP發射 322
8.3.4 激光通信 323
8.4 深空遙測遙控和數據通信技術 325
8.4.1 數據格式 325
8.4.2 信道編碼 328
8.5 深空測控通信係統設計 331
8.5.1 任務分析 331
8.5.2 係統方案 338
8.5.3 仿真與驗證 342
8.6 展望 345
參考文獻 347
第9章 熱控技術 349
9.1 引言 350
9.2 深空熱環境特點 351
9.2.1 水星熱環境 352
9.2.2 金星熱環境 353
9.2.3 月球熱環境 354
9.2.4 火星熱環境 355
9.2.5 外行星熱環境 357
9.3 熱控關鍵技術 359
9.3.1 重力輔助兩相流體迴路技術 359
9.3.2 水升華器技術 361
9.3.3 可變熱導熱管技術 364
9.3.4 氣凝膠技術 365
9.4 深空探測器熱控係統設計 369
9.4.1 外典型深空探測器熱控係統簡介 369
9.4.2 熱設計的基本原則 375
9.4.3 熱設計 376
9.4.4 熱分析 379
9.4.5 地麵模擬試驗 384
9.5 展望 389
參考文獻 391
第 10章 推進技術 393
10.1 引言 394
10.2 推進係統分類 395
10.2.1 冷氣推進 395
10.2.2 化學推進 396
10.2.3 電推進 406
10.2.4 新概念推進 411
10.3 深空探測推進係統設計與驗證 415
10.3.1 任務分析 415
10.3.2 推進係統選型 419
10.3.3 方案設計 420
10.4 展望 430
參考文獻 432
第 11章 電源技術 434
11.1 引言 435
11.2 太陽電池技術 436
11.2.1 光譜匹配 436
11.2.2 防塵技術 439
11.3 MPPT技術 441
11.3.1 MPPT基本原理 441
11.3.2 MPPT實現方式 442
11.3.3 MPPT拓撲結構 444
11.4 鋰離子蓄電池技術 446
11.4.1 鋰離子蓄電池概述 446
11.4.2 鋰離子電池的耐低溫技術 447
11.5 空間核電源 452
11.5.1 空間核電源概述 452
11.5.2 RTG技術 453
11.5.3 核反應堆電源 456
11.6 深空電源係統設計 462
11.6.1 任務分析 462
11.6.2 太陽電池陣設計 467
11.6.3 蓄電池組設計 469
11.6.4 電源控製器設計 471
11.6.5 電源係統設計示例 471
11.7 展望 477
參考文獻 479
第 12章 自主管理技術 482
12.1 引言 483
12.2 自主管理技術概述 484
12.2.1 自主運行體係結構 485
12.2.2 體係結構及其組件 485
12.2.3 故障檢測和診斷 488
12.2.4 規劃和調度 491
12.3 深空探測器自主管理技術 496
12.3.1 火星車自主能力發展曆程 497
12.3.2 火星車自主管理技術需求分析 498
12.3.3 火星車自主管理實現方案框架 505
12.3.4 火星車自主任務規劃 507
12.4 展望 511
參考文獻 512
第 13章 機構技術 514
13.1 引言 515
13.2 著陸緩衝機構 516
13.2.1 著陸緩衝機構的功能及組成特點 517
13.2.2 著陸緩衝機構設計與驗證 519
13.3 巡視器轉移機構 529
13.3.1 巡視器轉移機構的功能及組成特點 530
13.3.2 巡視器轉移機構設計與驗證 532
13.4 巡視器移動機構 539
13.4.1 巡視器移動機構的功能及組成特點 539
13.4.2 巡視器移動機構設計與驗證 541
13.5 取樣機構 554
13.5.1 樣品取樣機構的功能及組成特點 554
13.5.2 樣品取樣機構設計與驗證 557
13.6 展望 567
參考文獻 568
第 14章 遙操作技術 569
14.1 引言 570
14.2 巡視器的遙操作 572
14.2.1 遙操作與遙科學 573
14.2.2 空間環境下遙操作的特點 573
14.2.3 空間環境下遙操作的分類 574
14.2.4 地外天體錶麵巡視器遙操作 574
14.3 國外巡視器遙操作技術發展情況 576
14.3.1 蘇聯月麵巡視器“月球車”的遙操作 576
14.3.2 美國載人月麵巡視器LRV的遙操作 577
14.3.3 美國火星巡視器“索傑納”的遙操作 577
14.3.4 美國火星巡視器MER的遙操作 578
14.3.5 美國火星巡視器MSL的遙操作 581
14.4 巡視探測器遙操作係統任務分析 582
14.5 遙操作係統關鍵技術 584
14.5.1 定位與相對定位技術 584
14.5.2 圖像信息融閤技術 585
14.5.3 任務規劃 588
14.5.4 路徑規劃 590
14.5.5 機械臂規劃 590
14.6 遙操作係統實現與實施 593
14.6.1 係統功能與組成 593
14.6.2 係統框架 594
14.6.3 操作實施流程 595
14.6.4 控製指令生成係統 597
14.6.5 數字仿真係統 597
14.6.6 物理仿真係統 597
14.7 展望 599
參考文獻 600
第 15章 地麵試驗驗證技術 602
15.1 引言 603
15.2 技術發展現狀 604
15.2.1 氣動減速環節試驗技術 604
15.2.2 動力減速環節試驗技術 612
15.2.3 軟著陸環節驗證技術 614
15.2.4 起飛環節驗證技術 618
15.3 需求分析 621
15.3.1 試驗規劃原則 621
15.3.2 驗證試驗需求 621
15.4 試驗驗證技術 625
15.4.1 氣動減速環節試驗技術 625
15.4.2 動力減速、軟著陸及起飛環節驗證技術 633
15.5 展望 653
參考文獻 654
索引 656
作者介紹
孫澤洲,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航天深空探測領域專傢,現任職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嫦娥四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主要從事深空探測項目論證、探測器總體設計等方嚮的研究工作。主持研製“嫦娥三號”,並成功完成我國月麵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曾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特等奬、國防科學技術奬特等奬等多項奬勵。發錶核心期刊論文2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深邃的藍色基調,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嚮瞭浩瀚無垠的宇宙。我雖然不是航天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從小就對星辰大海充滿瞭好奇,總覺得人類的未來一定與深空息息相關。拿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我懷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翻開瞭它。期待的是能一窺我們國傢在深空探測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忐忑的是,我擔心這本書裏的專業術語會讓我望而卻步,變成一本“看不懂”的書。然而,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一種沉浸式的敘事所吸引。作者(或者說編者,我暫且這麼稱呼)並沒有一開始就堆砌冷冰冰的技術數據,而是從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大願景齣發,娓娓道來。他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瞭深空探測的艱難與偉大,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感受到那種“仰望星空”的浪漫與執著。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在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我看到瞭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科學傢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我們的目光投嚮更遠的星辰。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宇宙奧秘,通過這本書的解讀,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吸引力。我尤其對書中所提及的一些探測器的設計理念和任務目標印象深刻,雖然具體的技術細節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但那種突破極限、挑戰不可能的精神,卻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技術性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探索、關於中國力量的史詩。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國之重器”的真正含義,不僅僅是強大的武器,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尖端科技。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種“硬核”的科技力量。我雖然不是工程技術齣身,但對那些精密的儀器、復雜的設計總是充滿瞭敬畏。《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高精尖科技世界的大門。我看到瞭那些為深空探測量身定製的探測器,它們是多麼的精密、多麼的強大。書中的描述,讓我能夠想象到探測器在極端環境下工作的場景,它們需要承受巨大的溫差、輻射,以及漫長的孤獨旅程。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材料科學”和“能源技術”的部分,我知道這些是深空探測的關鍵瓶頸,而中國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突破,讓我感到無比自豪。書中對一些關鍵技術的講解,雖然有些專業性,但作者(或者說是編撰者)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理解其核心的邏輯和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中國工程師們智慧和勇氣的結晶。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國之重器”,在於其能夠突破人類的認知邊界,引領我們走嚮更廣闊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 title 讓我立刻聯想到國傢戰略層麵的投入和決心。《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深空探測技術的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瞭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曆程的史書。我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帶著一種探究的心態去閱讀它。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令人驚嘆的航天器設計深深吸引,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鋒。書中對各項關鍵技術的詳細介紹,讓我得以窺見深空探測背後的“硬核”科技,例如高精度軌道控製、深空通信的挑戰、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工作的生命保障係統等。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自主”和“智能”的論述,這預示著未來深空探測將更加依賴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在自主創新方麵的強大能力,以及我們在國際深空探測領域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國傢自信的體現。
評分翻開這本《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我腦海裏最先浮現的畫麵,是無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裏加班加點的場景。我總覺得,任何一項偉大的成就背後,都離不開無數個不為人知的辛勤付齣。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將中國深空探測的曆程,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我關注的不僅僅是那些發射升空、譽滿全球的航天器,更是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無數個技術細節和創新突破。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技術,比如深空通信、自主導航、高精度測控等方麵的論述,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依舊能感受到其復雜性和重要性。我仿佛能聽到來自遙遠深空的微弱信號,感受到天體之間那微妙引力的牽引,體會到探測器在冰冷宇宙中獨立自主執行任務的艱辛。作者(或者說是編撰者)在敘述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講解,變得生動有趣。我看到瞭一群懷揣著“中國夢”的工程師和科學傢,他們是如何將最初的設想,一步步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現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深空探測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把東西送齣去”,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到材料學、電子學、控製論、天文學等諸多學科的交叉融閤。每一次的成功,都凝聚著無數個日夜的汗水與智慧。我深受鼓舞,也對我們國傢在這一領域的實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科技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就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思想盛宴。我一直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而深空探測,無疑是這種欲望最直接、最宏大的體現。這本書,並沒有讓我感到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將深空探測的方方麵麵展現在我眼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重大深空探測任務的詳細介紹,比如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等。我能感受到,每一個任務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的科學問題等待解答,無數的技術難題需要攻剋。書中對這些任務的設計理念、關鍵技術、科學目標等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這些宏偉工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自主”和“智能”的部分,在遙遠的深空,信號傳輸的延遲是巨大的,探測器必須具備高度的自主性和智能性纔能完成任務。這讓我聯想到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深空探測無疑是檢驗和推動AI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這一尖端科技領域的決心和實力,也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希望。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實力,體現在方方麵麵,而科技實力,尤其是尖端科技實力,更是國傢競爭力的核心。《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無疑是展現中國科技實力的一張閃亮名片。我懷著好奇和敬意翻開瞭這本書,想要瞭解我們國傢在深空探測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究竟取得瞭怎樣的成就。書中內容之豐富,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探測器的設計、製造和運行原理,還深入探討瞭相關的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深空通信”和“自主導航”的章節印象深刻,這些技術是深空探測的關鍵,它們要求極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書中對這些技術的闡述,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科學傢和工程師們的智慧和毅力。我能感受到,每一次深空探測任務的成功,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中國正在走嚮世界科技強國的行列,而深空探測,隻是其中一個縮影。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事物充滿著莫名的嚮往,而深空探測,無疑是其中最令人著迷的領域之一。《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以一種極為詳實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將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技術成果呈現在我麵前。我並非相關領域的專傢,但我依然能從書中感受到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書中對各種探測器的設計理念、技術難點以及創新解決方案的闡述,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空間碎片”和“載人深空”等前瞻性話題的討論,這讓我看到瞭中國深空探測的宏偉藍圖和長遠規劃。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於人類不斷突破自身極限的史詩。它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參與到這場關乎全人類未來的宇宙探索事業中。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感。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最引以為傲的,往往是那些能夠代錶其最高科技水平和國傢實力的領域。深空探測,無疑就是其中之一。我閱讀這本書,帶著一種民族自豪感,也帶著一種想要學習和瞭解的心情。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它不僅僅是關於探測器本身的技術細節,更是對整個深空探測體係的全麵展現。從早期理論研究,到航天器設計、發射、測控,再到數據分析和科學發現,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速度”和“中國智慧”的論述印象深刻,我看到瞭我們國傢在短短幾十年內,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深空探測體係,並取得瞭一係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背後,凝聚瞭多少代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是我無法想象的。這本書讓我明白,“國之重器”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強大,更是科技上的領先。它激勵著我,也要在自己的領域裏努力拼搏,為國傢的進步貢獻力量。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我平時並不接觸太多的技術類書籍,但對我們國傢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一直非常關注,也常常為之感到驕傲。這本書,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中國深空探測的現狀和未來。我被書中描繪的宏大圖景所吸引,從月球到火星,再到更遙遠的星辰大海,人類的足跡正在一步步拓展。書中對各種探測器技術的講解,讓我大開眼界,我看到瞭那些小巧而強大的“眼睛”,它們在宇宙深處為我們傳迴寶貴的信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科學發現”的部分感到興奮,每一次探測任務,都可能帶來顛覆性的科學認知,而中國正是這一領域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深空探測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人類認識宇宙、認識自身的偉大徵程。
評分我是一個對太空充滿瞭無限遐想的人,平日裏也喜歡閱讀一些與天文、航天相關的科普讀物。當看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深空探測技術 孫澤洲》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吸引瞭。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一座裏程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一探究竟。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廣泛。它不僅僅是對技術本身的介紹,更是對整個深空探測發展曆程的迴顧和展望。書中對各種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技術挑戰,以及所取得的科學成果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或是編撰者)在講述技術細節的同時,也穿插瞭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科學傢們為瞭攻剋技術難題而付齣的艱辛努力,以及探測器在漫長旅途中孤寂而又偉大的使命。這讓我感受到,深空探測不僅僅是一項科學工程,更是一項充滿人情味和詩意的探索。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中國深空探測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