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

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朝林,张悦,邵磊,唐燕,陈继军副 著
图书标签:
  • 城乡规划
  • 域规划
  • 县镇规划
  • 乡村规划
  • 规划编制
  • 国土空间规划
  • 地方规划
  • 规划技术
  • 实用手册
  • 规划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0148
商品编码:2935986130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

定价:89.00元

作者:顾朝林、张悦、邵磊、唐燕、陈继军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302430148

字数:882000

页码:479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村镇规划和环境基础设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0)》的课题“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1)”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乡村规划定义和规划前期准备、县域规划、镇域规划、乡域规划、村域规划、规划成果编绘模板、县镇乡村域规划管理与审批等,力图满足国家现代化整体要求,乡村地区实用,农村知识青年易于理解,方便县乡镇村实施规划管理。本书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县镇(乡)村域规划科技支撑研究课题组”共同编写。本书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读性强,可作为农村知识青年、县镇乡村干部、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学习、编制和管理城乡规划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城市空间形态与风貌控制导则》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城市尺度下的空间结构优化、形态塑造与风貌管控,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指引。本书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在历史演进、地理环境和功能需求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空间肌理,并从当代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手段,引导和塑造富有特色、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形态。 第一部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逻辑与分析方法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与演变规律。我们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聚落形态的起源,探讨了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网络布局、自然地理要素(如河流、山脉、海岸线)对城市骨架的奠定时效性影响。重点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功能分区、高密度开发、基础设施蔓延等因素如何重塑了传统空间结构。 随后,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城市形态的分析工具和评价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基于GIS的空间句法分析(Space Syntax)方法,用于量化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形态指数(如紧凑度、异质性、斑块密度)的计算与解读;以及对城市天际线、界面高度、街道峡谷比等形态学参数的实证研究。我们力求提供一套严谨的、可量化的分析流程,帮助规划师精准识别现有城市形态中的优势与结构性问题。 第二部分:核心空间结构要素的控制与优化 本部分转向对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几个核心要素的精细化控制策略。 2.1 城市尺度下的交通网络与空间可达性: 探讨了干线网络、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了步行尺度、自行车网络与慢行系统的融合,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和公共空间活力的双向塑造作用。提出了基于“职住平衡”和“多中心”理念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以缓解职住分离导致的通勤压力和空间失衡。 2.2 密度梯度与功能复合: 深入讨论了城市高密度开发的管理策略。本书反对“一刀切”的高容积率设定,提倡根据地块的区位条件、公共服务配套和历史文脉,实施差异化的开发强度控制。阐述了功能复合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追求功能间在时间、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和活力。 2.3 蓝绿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布局: 将生态要素视为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先决条件。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河流廊道、山体、公园绿地等蓝绿要素,从孤立的点状或线状元素,提升为具有渗透性和网络化连接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这包括对流域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廊道的保护性规划,确保城市形态在“硬质建成环境”之外,嵌入连续、健康的“软质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城市风貌的塑造与特色化保护 风貌控制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它关注建成环境的感知质量和文化认同。 3.1 历史文脉与风貌记忆的提取: 强调风貌设计并非简单的复古模仿,而是对区域内历史空间格局、传统材料、建造工艺和场所精神的深度理解与现代转译。提出了文脉识别的技术流程,包括对传统街巷肌理、重要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群落的保护性约束。 3.2 建筑高度、体量与界面控制: 提供了详细的界面设计导则。内容涵盖了建筑高度控制线(特别是沿滨水、沿山体、沿主要街道的控制)、建筑退让、体量分割的策略,以避免“巨构”对尺度感的破坏。重点介绍了街道峡谷的比例控制,以及建筑裙房、立面材质与色彩的协调原则,确保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和视觉的舒适性。 3.3 场所营造与公共空间品质: 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街道、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增强城市形态的“可体验性”。这包括了对步行流线、停留设施、遮荫系统、标识导视系统的整合性设计,力求使空间形态与人的活动需求高度匹配,形成具有强烈场所感的城市节点。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的技术工具与案例借鉴 本书的最后部分提供了先进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工具,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4.1 数字化工具在形态控制中的应用: 介绍了三维城市建模(3D GIS)、参数化设计方法在风貌模拟、日照分析、视线通廊控制中的应用,帮助规划师在设计初期即能直观评估形态干预的后果。 4.2 综合分区规划与地块级设计整合: 强调了从宏观的城市设计到微观的地块开发控制之间的衔接。本书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导则”的有效结合模式,确保在法定规划框架内,为设计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和导向性。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在城市形态学、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构建更具人性化、更富可持续性、更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可操作的规划蓝图。其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城市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初看到《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估计又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教材吧。”我对这类书总是有点戒备,害怕会充斥着大量枯燥的理论和空泛的套话。但这次,我还是决定买来看看,主要是因为我最近在负责一个镇的村庄改造项目,碰到了不少规划上的难题。很多时候,我们手里都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比如要保护古村落风貌,要发展特色旅游,但具体到如何落地,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佳效果,就显得非常棘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只讲大道理。比如,有没有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具体规范和案例?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规划上有没有什么创新的思路?还有,如何处理好村民的意愿和规划者的设想之间的差异?如果这本书能在这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哪怕只是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都会对我这次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的封面设计倒还挺朴实的,一看就知道是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我当初买它,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我们县里最近在推的“美丽乡村”建设到底是怎么个流程。平时看新闻或者听镇上领导吹风,感觉都挺模糊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特别是关于如何把产业发展和乡村特色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像用地红线怎么划、绿化率要求多少,这些细节书里应该都有讲到。我一直觉得,规划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地到实处,每一块地、每一栋房子怎么建,背后都有一套逻辑。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明白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图纸绘制,中间到底有哪些环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尤其是编制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公众的参与,这些软性但关键的部分,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操作指南,那就太好了。毕竟,乡村规划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听取民声、顺应民意,才能真正规划出大家想要的样子。

评分

刚拿到这本《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翻开目录就觉得很有分量。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城乡发展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保留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又能让乡村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尤其对“域规划”这三个字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从一个更大的区域视角来审视县镇乡村的规划?比如说,一个县域内的不同乡镇之间,如何进行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乡村如何与周边县市的节点城市形成有效的联系?还有,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些特殊的指导原则?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介绍一般的规划技术,更能提供一些战略性的思考,比如如何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升级,如何激活乡村人才,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等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县镇乡村规划的深层逻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图纸和指标,这将是我衡量它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乡融合发展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购买《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县镇乡村地区规划编制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在“域规划”这个概念上是如何展开的。在我看来,一个县域内的乡镇之间,以及乡镇与村庄之间,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单元。这本书是否会强调这种整体性的规划视角?它会如何指导我们在规划编制中,处理好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协调乡镇和村庄的规划,如何实现县域内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规划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此外,我也很想知道,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本书是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孤立的任务。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盘活的问题,这涉及到很多土地利用规划的细节。所以,《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这本书,我主要是冲着它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专业性来的。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最大化农村土地的价值,同时又能保障农民的利益。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自需要遵循哪些特别的规定?在进行村庄建设规划时,如何处理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申请和分配?对于一些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没有提出一些盘活利用的创新模式,例如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或者是引入新的产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操性强的指导,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相关政策,并且能够将这些政策有效地体现在具体的规划方案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