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 从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复原一座中国古城 萧易著广西师范本社

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 从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复原一座中国古城 萧易著广西师范本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易 著
图书标签:
  • 梁思成
  • 广汉
  • 古建筑
  • 历史
  • 文化遗产
  • 考古
  • 照片复原
  • 中国古城
  • 民国史
  • 萧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8561
商品编码:29437197435
包装:精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古老的城市这才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城隍庙俨然阴间的衙门,年迈的奶奶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起城隍爷拿人的故事,忠奸善恶在人们的敬畏中代代相传。

广汉一隅,何尝不是中国的缩影? 通过《影子之城》,探讨中国城市布局,解读不同类别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主次关系,也勾勒出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现供职于《成都日报》副刊部,《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国旁白》《唤醒纵目神》《纵目神时代》《金沙》《古城旧事》《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等专著,《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于201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0年300本”精品书。


目录

营造学社遗忘的560张照片 / 001


城池 城市的故事


雒城 / 019


衙署(县政府) / 026


文庙 儒家的殿堂


文庙 / 043


文昌宫 / 061


奎星阁 / 067


字库塔 / 076


湔江书院 / 082


会馆 移民的原乡


广东会馆 / 110


湖广会馆 / 126


黄州会馆 / 138


陕西会馆 / 150


江西会馆 / 165


四川会馆 / 171


三水镇会馆 / 182


民居 众生的住所


张氏庭园 / 216


商铺与民居 / 231


宗祠 家族的记忆


益兰祠 / 255


溪南祠 / 266


透龙祠 / 280


陈氏祠 / 287


黄氏祠 / 293


李吴氏祠 / 301


王氏祠 / 307


牌坊 道德的高地


石牌坊 / 324


桥梁 善良的回响


慈恩桥 / 346


众成桥 / 353


祠庙 众神的国度


城隍庙 / 371


关岳庙 / 389


东岳庙 / 401


娘娘庙 / 408


土地庙 / 416


寺院 佛陀的梵音


龙居寺 / 436


龙兴寺 / 450


金轮寺 / 463


开元寺 / 470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历史研究的著作,但其内容与您提及的特定图书《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无关。 《逝去的图景: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变迁中的建筑遗产与空间记忆》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林建国]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建筑遗产所经历的剧烈变迁与身份重塑。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档案照片以及口述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分析,试图重构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消隐的城市空间肌理与居住记忆。全书摒弃了传统建筑史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地方性知识”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展现了中国城市发展复杂而多维的侧面。 第一部分:图腾与废墟:现代性冲击下的传统建筑语言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清末民初,在西方文化与新式建筑思潮的涌入下,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如何被重新定义、挪用乃至边缘化的过程。作者以若干典型城市(如上海、天津的租界与华界交界地带)为例,分析了“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我们看到,传统工艺与结构逻辑在面对钢筋混凝土、工业材料时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匠人阶层在技术转型期的集体失语。 书中特别关注了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知识化”过程。当梁思成、刘敦桢等先驱开始系统性地测绘、分类和理论化中国古建筑时,这种学术的介入本身,是如何无意中创造了一种脱离了日常使用语境的、审美化的“古建筑”概念。作者审视了这种“精英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普通民居、非正式聚落和地方性的“活态”建筑实践。部分章节深入剖析了传统住宅的“空间语法”,例如四合院、天井、里弄等空间单元,如何承载了家族伦理、社会交往和气候适应性,并探讨了当这些结构被简化或替换为标准化的单元住宅后,所导致的社会关系断裂。 第二部分:记忆的断裂与空间的重塑:1950年代后的城市改造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面貌经历的革命性重塑。在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建设的优先序以及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共同构成了对既有城市形态最强烈的冲击。 作者详细梳理了“大拆大建”政策背后的逻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或住房供应问题,更是对旧有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的系统性清除。书中通过对北京、广州等核心城市规划文件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单位制”生活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深刻影响——从街道的“缝合”到院落的“打通”,再到私密空间的集体化。 本部分引入了“城市考古学”的方法论,试图从残留的片段中重建“失去的城市”。例如,通过研究旧工厂的厂房布局、里弄的消防通道改造记录,来反推原有的生活节奏和邻里互动模式。作者特别关注了那些被视为“妨碍交通”或“不卫生”而被拆除的传统建筑,它们在官方叙事中是被污名化的,但实际上却是地方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第三部分:遗产的挪用与身份的构建:当代语境下的古城保护 进入当代,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回归,城市遗产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作者指出,当代的保护工作往往面临新的困境——“主题公园化”与“旅游资本的异化”。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背后的复杂动力。很多保护工作并非基于建筑本体的真实性或历史的完整性,而是服务于城市形象的品牌化和旅游经济的驱动。这导致了对传统风貌的过度提纯和符号化,例如,许多古城区被还原成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失去了其原有的时间层次感和生活烟火气。 作者以江南水乡、西南山地聚落等不同地域的个案为例,分析了在“申遗”热潮下,地方社区在保护压力下面临的身份危机:他们是文化符号的提供者,还是被驱逐的“非正规”居民?书中探讨了如何平衡“风貌的凝固”与“生活的延续”这一核心矛盾。作者强调,真正的城市记忆并非存于博物馆的展品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和感知之中。 结论: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逝去的图景》最终回归到对时间性的反思。城市建筑不是静止的雕塑,而是持续被使用、被磨损、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复杂场域。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具韧性、更贴近生命体验的城市史观,呼吁未来的城市研究者和规划者,不仅要关注那些被精英文化选中的“宏伟古迹”,更要倾听那些在日常瓦砾中低声诉说的、关于一个逝去时代的无数个“地方故事”。本书适合历史地理学、建筑历史、城市社会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者、学生及所有关注中国城市命运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人——一种深邃的、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色调,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书名“影子之城”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好奇这座被“影子”笼罩的城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梁思成这个名字,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的兴趣。想到书名中包含着具体的年份“1939/1941年”,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着严谨的时间考证,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从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复原一座中国古城”,这句话更是直击人心,它承诺了一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有机会透过泛黄的照片,重新认识一座可能已经消失或被淡忘的古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照片是如何被发掘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信息?作者萧易的名字,虽然不像梁思成那样家喻户晓,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意味着其内容质量有着一定的保证。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感染力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用文字和图像的力量,让这座“影子之城”重新焕发生机,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它不像许多介绍古代建筑的书那样直白,而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似乎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影子之城”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那些被时间遗忘、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的古老城池,它们曾经辉煌,如今却只剩下依稀的轮廓。梁思成先生的名字,则为这本书增添了巨大的分量,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他的视角和理解,无疑会给这本书带来独特的深度。而“1939/1941年的广汉”,这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则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我好奇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广汉这座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留下了怎样的建筑痕迹。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从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复原一座中国古城”这一部分。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叙述,更充满了视觉的力量,通过那些可能已经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新认识和理解一座古城的建筑之美与历史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史诗感。“影子之城”这个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身影,那些曾经繁华如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印记。梁思成,这位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巨擘,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守护。而“1939/1941年的广汉”,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断面,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我特别对“从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复原一座中国古城”这句话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更是一种“挖掘”和“重塑”的过程。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在堆积如山的旧照片中,一丝不苟地辨认、考证,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在泛黄的影像中寻找线索,最终将一座失落的古城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需要何等的耐心、智慧和对历史的深情?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带我们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的宏伟与精巧,更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常。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盒。封面上的“梁思成”三个字,在我心中就代表着严谨、渊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而“1939/1941年的广汉”,则勾勒出了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和时间节点,这让我充满了探索欲。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广汉这座城市是怎样的景象?那些被“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又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细节?作者萧易,似乎肩负着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通过这些被时间遗忘的影像,去“复原”一座完整的中国古城。这种“复原”的过程,不仅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一种历史的追溯,文化的挖掘。我猜想,作者在其中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资料搜集、比对和解读,如同侦探一般,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完整的画面。我想象着自己捧着这本书,看着那些照片,同时阅读着作者的文字,脑海中逐渐勾勒出古城的轮廓,感受着它的气息,甚至能听到曾经的喧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书籍。书名“影子之城”所带来的意境,预示着它所探讨的主题并非是表面的繁华,而是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被忽视的珍贵遗产。梁思成先生的名字,无疑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他一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痴迷与守护,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而“1939/1941年的广汉”这个具体的指向,则让我想象到,作者可能深入挖掘了那个时期关于广汉的珍贵影像资料。那些“遗忘的古建筑照片”,就像是沉默的证人,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可能模糊不清、内容单一的照片中,抽丝剥茧,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古城形象的?这其中一定凝聚了作者大量的专业知识、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在感受一个消失的时代,一段被遗忘的记忆,以及那些默默坚守传统文化的先行者们的身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