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據通信原理與技術(第2版)
定價:25.00元
作者:達新宇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211033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數據通信原理與技術(第2版)》版自2003年齣版發行以來,先後8次印刷,在十多所高校使用,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使我們倍感欣慰。幾年來,通過與使用本教材的老師們交流,獲得瞭許多有益的建議;另外,數據通信技術的發展迅速,齣現瞭不少新係統、新設備與新技術。考慮到教材內容的係統性以及院校使用需求的連貫性,本書第2版在選材上仍然注重數據通信理論的係統性、實用性與現代數據技術先進性的**結閤。第2版保持瞭版的風貌與格式,內容上盡量避免進行大幅度的變動。
內容提要
《數據通信原理與技術(第2版)》係統地介紹瞭數據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及其設備和網絡的知識。具體內容包括: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傳輸方式、主要指標和發展趨勢,數據傳輸信道,數據通信的數據編碼、數據壓縮、差錯控製、多路復用和數據復接等技術,數據基帶和頻帶傳輸,數據交換,數據通信協議,數據信號的同步,數據通信設備,以及數據通信網介紹。
《數據通信原理與技術(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計算機及電子信息類專業數據通信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章概論(1)
1.1數據通信的概念(1)
1.1.1消息、信息、數據和信號(1)
1.1.2模擬通信、數字通信和數據通信(4)
1.1.3數據通信的特點(5)
1.1.4數據通信係統的組成(5)
1.2數據通信網與計算機網(6)
1.2.1數據通信網(6)
1.2.2計算機網(8)
1.2.3聯係與區彆(8)
1.3數據傳輸方式(8)
1.3.1串行傳輸與並行傳輸(9)
1.3.2異步傳輸與同步傳輸(9)
1.3.3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傳輸(10)
1.4數據通信係統的主要質量指標(11)
1.4.1傳輸速率(11)
1.4.2差錯率(12)
1.4.3頻帶利用率(13)
1.4.4可靠度(13)
1.5數據通信的發展(13)
1.5.1通信的簡單迴顧(13)
1.5.2數據通信的發展趨勢(14)
1.6數據通信研究的主要內容(14)
本章小結(15)
思考與練習(15)
第2章數據通信技術基礎(16)
2.1傳輸信道概述(16)
2.1.1信道的類型(16)
2.1.2信道容量(17)
2.1.3有綫傳輸介質(18)
2.1.4無綫傳輸信道(21)
2.2數據編碼技術(24)
2.2.1國際5號碼(IA5碼)(24)
2.2.2EBCDIC碼(26)
2.2.3國際2號碼(IA2碼)(27)
2.2.4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27)
2.2.5語音的數據編碼(28)
2.3數據壓縮技術(29)
2.3.1LempelZiv編碼(30)
2.3.2Huffman編碼(31)
2.3.3相關編碼(32)
2.3.4遊程編碼(33)
2.4差錯控製技術(34)
2.4.1基本概念(34)
2.4.2差錯控製的基本方式(35)
2.4.3小碼距與檢錯和糾錯能力的關係(35)
2.4.4幾種常用的檢錯碼(37)
2.4.5綫性分組碼(38)
2.4.6循環碼(41)
2.4.7捲積碼(43)
2.5多路復用技術(44)
2.5.1時分多路復用(TDM)(44)
2.5.2頻分多路復用(FDM)(45)
2.5.3統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45)
2.5.4碼分多址復用(CDMA)(46)
2.5.5波分復用(WDM)(46)
2.6數字復接技術(46)
2.6.1數字復接係統(47)
2.6.2數字復接的方法(47)
2.6.3準同步數字復接係列(PDH)(47)
2.6.4同步數字係列(SDH)(48)
2.6.5PDH與SDH的比較(48)
本章小結(49)
思考與練習(50)
第3章數據信號的傳輸(52)
3.1概述(52)
3.1.1常見基帶數據信號波形(52)
3.1.2對數據基帶信號的要求(55)
3.1.3基帶信號的譜特性(55)
3.1.4數據信號的傳輸(56)
3.2數據信號的基帶傳輸(56)
3.2.1基帶數據傳輸係統的組成(56)
3.2.2碼間串擾的概念(57)
3.2.3碼間串擾的消除(58)
3.2.4間串擾的基帶傳輸係統(58)
3.3基帶數據傳輸係統的主要技術(62)
3.3.1均衡技術(62)
3.3.2部分響應技術(62)
3.3.3數據擾亂技術(64)
3.4基帶傳輸係統的性能(65)
3.4.1誤碼率的一般公式(65)
3.4.2雙極的誤碼率(66)
3.4.3單極的誤碼率(67)
3.4.4眼圖(67)
3.5數據信號的頻帶傳輸(67)
3.5.1頻帶傳輸係統組成(67)
3.5.2幅移鍵控(ASK)(68)
3.5.3頻移鍵控(FSK)(71)
3.5.4相移鍵控(PSK)(76)
3.5.5多進製數字調製(80)
3.5.6正交幅度調製(QAM)(82)
3.5.7幅度相位鍵控(APK)(84)
3.5.8網格編碼調製(TCM)(84)
3.6頻帶傳輸係統的性能(85)
3.6.12ASK的性能(85)
3.6.22FSK的性能(86)
3.6.32PSK的性能(87)
3.6.4性能比較(88)
本章小結(88)
思考與練習(89)
第4章數據交換(91)
4.1概述(91)
4.1.1為什麼要進行數據交換(91)
4.1.2數據交換的實現(91)
4.2電路交換方式(92)
4.2.1電路交換原理(92)
4.2.2電路交換機(93)
4.2.3電路交換的主要優缺點(95)
4.3報文交換方式(95)
4.3.1報文交換原理(95)
4.3.2報文交換的優缺點(96)
4.4分組交換方式(97)
4.4.1為什麼提齣分組交換方式(97)
4.4.2分組的基本格式和長度選取(97)
4.4.3分組交換原理(98)
4.4.4分組交換的優缺點(99)
4.5幀中繼(100)
4.5.1幀中繼技術的提齣(100)
4.5.2幀中繼的工作原理(100)
4.5.3幀中繼的特點(102)
4.6ATM技術(102)
4.6.1ATM的提齣(102)
4.6.2ATM基本原理(103)
4.6.3ATM交換機(105)
4.6.4ATM的特點(106)
4.6.5ATM麵臨的問題及技術展望(106)
4.7幾種交換方式的比較(107)
本章小結(108)
思考與練習(109)
第5章數據通信協議(111)
5.1通信協議和協議分層結構(111)
5.1.1通信協議的一般概念(111)
5.1.2通信協議的分層(112)
5.2物理層協議(115)
5.2.1基本概念(115)
5.2.2CCITTV.24/RS232C建議(117)
5.2.3V.35建議(121)
5.2.4X係列建議(121)
5.2.5G.703建議(123)
5.3數據鏈路傳輸控製規程(125)
5.3.1概述(125)
5.3.2麵嚮字符型的傳輸控製規程(128)
5.3.3麵嚮比特型的傳輸控製規程(132)
5.3.4數據鏈路層點對點協議(137)
5.4CCITT的X.25建議(139)
5.4.1X.25建議的基本概念(139)
5.4.2X.25物理層及其建議(140)
5.4.3X.25數據鏈路層及其建議(140)
5.4.4X.25分組層(141)
5.5PAD相關建議(143)
5.5.1PAD建議及功能(143)
5.5.2X.3建議(144)
5.5.3X.28建議(145)
5.5.4X.29建議(145)
……
第6章數據信號的同步(152)
第7章數據通信設備(163)
第8章數據通信網介紹(188)
附錄A數據通信常用技術標準(208)
附錄B縮略語英漢對照錶(212)
參考文獻(219)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編排邏輯,給我一種“倒退迴大學課堂”的懷舊感,但又充滿瞭現代技術的影子。作者很巧妙地在保持經典理論完整性的同時,穿插瞭一些現代通信係統中的實際應用案例。比如,在講解傅裏葉變換在數字信號處理中的應用時,他沒有止步於理論公式,而是立刻聯係到瞭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在無綫通信中的核心地位,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大大增強瞭知識的可遷移性。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是它對不同通信體製的比較分析,比如對比瞭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的優劣勢,分析得極其透徹,讓我對未來無綫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預判。唯一的“小抱怨”是,全書的習題部分設計得過於偏重計算和推導,缺乏一些開放性的、需要綜閤運用多章節知識的係統設計類問題,這使得檢驗學習成果時,少瞭一些挑戰綜閤能力的環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帶著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不失清晰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定義術語時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每一個縮寫都給齣瞭全稱,每一個關鍵參數的取值範圍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日後需要快速查閱和核對資料來說,極其方便。翻閱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插圖質量非常高,那些流程圖和結構圖,不僅信息量大,而且排版考究,很多復雜的概念圖,通過一兩個精心設計的圖形,就能達到勝過幾頁文字描述的效果。這無疑是體現瞭編著者對讀者閱讀體驗的重視。不過,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偶爾會覺得某些證明過程跳躍性有點大,對於非數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在其他參考資料上再補充一下微積分或者綫性代數的知識點,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論證思路。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適閤嚴肅學習者,需要耐心和一定數學基礎的進階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略帶復古的深藍底色,配上清晰的白色和亮黃色字體,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我通常買技術類的書會比較注重版式和印刷質量,這本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翻閱起來很舒服,沒有那種廉價的影印感。內容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章節,但從目錄來看,它對基礎概念的覆蓋麵很廣,從信號的調製解調到網絡協議棧的各個層次,都做瞭比較詳盡的梳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使用的類比手法,比如將數據流比作城市交通,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瞭,對於初學者來說,降低瞭理解門檻。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我希望隨書附帶的那些實驗指導能更詳細一些,目前的配套資源感覺稍微有點單薄,如果能提供更多基於主流編程語言的實戰代碼示例,那就更完美瞭。整體而言,這本教材的物理呈現和初步的閱讀體驗,絕對是技術類書籍中的佼佼者,讓人願意花時間去鑽研裏麵的知識點。
評分作為一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瞭幾年的工程師,我更看重書籍的“實戰性”和“前沿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中規中矩,但也略顯保守。它紮實地覆蓋瞭通信領域的核心基石,對於理解4G/5G基礎原理和傳統網絡架構,是無可挑剔的教科書級彆範本。然而,在談及最新的軟件定義網絡(SDN)或者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熱門話題時,筆墨相對較少,更多地停留在原理層麵,缺乏深入到具體廠商實現或開源項目中的案例剖析。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將理論轉化為生産力的人來說,這一點稍顯遺憾。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用Python或GoLang去模擬或測試某些通信協議的實戰代碼段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推導上。盡管如此,這本書為我打下的堅實基礎,無疑是理解那些前沿技術的必要前提,它確保瞭我的知識體係不會建立在沙灘之上。
評分說實話,我買技術書是帶著“拯救”我混亂思維的目的來的。我之前零散地看過一些網絡和通信的基礎資料,但總感覺像在拼圖,各個模塊之間缺乏一個有力的邏輯主綫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恰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邏輯的連貫性和體係的完整性,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帶徒弟一樣,一步步引導讀者構建起對整個通信係統的宏觀認知。尤其是在講解信道編碼和糾錯機製那部分,他沒有直接堆砌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先從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噪聲乾擾”問題入手,自然而然地引齣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復雜的編碼方法,這種“問題導嚮”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學習的主動性。讀完前幾章後,我感覺之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邊界清晰多瞭,對於為什麼TCP/IP模型要設計成現在的樣子,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它就是這樣規定的”這種錶層記憶。這種深度的結構化梳理,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