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编中文工具书 |
| 作者 | 刘晓军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564220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编中文工具书 》是中文系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文工具书》的配套教材,目的在于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及部分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参考书目,并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刘晓军,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2009年6月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昆山市文化发展基金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三部,发表CSSCI论文二十余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简直是为效率而生的典范,我过去查阅类似资料时,常常需要横跨好几个章节,耗费大量时间在关键词的反复比对上。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贴合实际使用者的思维路径,索引部分的设计尤其巧妙。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笔画、拼音和部首索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加入了一套基于语义关联的快速定位系统。比如,当我需要查找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常用但现代教材中较少提及的词汇时,只需输入一个相关的时代背景词,相关术语群便会立即呈现在侧栏,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极大地缩短了我的查证时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交叉引用做得极其细致入微,很多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之间,都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指向,让人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我曾尝试用一个非常生僻的、跨学科的术语进行测试,结果系统精准地指向了多个不同领域的解释条目,展现了编纂者广博的知识面和极高的专业素养。这种“所查即所得”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工具书“难用”的刻板印象。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储备令人叹服,它绝非是简单地对既有知识的重新组合,而是展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考证精神。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一些具有争议性词汇的释义部分,那些条目下往往附带着详尽的“源流考辨”或“不同学派观点对比”,编纂者并没有采取和稀泥的简单概述,而是清晰地梳理了每一种说法的历史脉络和支撑论据。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科学地得出答案的过程。例如,对于一些随着时代发展而含义发生微妙演变的古汉语词汇,书中提供的多组例句,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语境变化,配以详细的注释,使得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更像是一位渊博的导师,时刻准备在你疑惑时,提供最扎实、最全面的解释,确保使用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多维度、无死角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典雅的深蓝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又厚重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起时,分量感十足,让人不禁对手中的这本“工具书”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字体排版,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兼具现代的清晰度,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资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也可见功力,书页平整,翻页顺滑,没有那种廉价书籍容易出现的“脱胶”或“散页”的担忧。打开扉页,那精美的字体和清晰的排版布局,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它给人的第一印象,绝非是那种冰冷、枯燥的工具手册,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亲近和使用它。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读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尊重感,让人觉得手中的这本书是值得信赖的伙伴,而非匆忙印制的产物。
评分阅读和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并非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而是体现在它对学习者可能遇到的“知识障碍”的细致预判和提前设置的解决方案上。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写法各异的汉字,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写法,还标注了其演变轨迹,这对于理解古籍文本至关重要。此外,在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条目下,它往往会用简洁的“辨析要点”进行区分,几句话就能厘清长久以来的困惑,这种“解惑者”的角色扮演,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顺畅和少有挫败感。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清晰、克制的,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倾向,每一个解释都力求精准到位,直击核心。这本书读起来、用起来,都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它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而是耐心地引导你走进知识的殿堂,陪伴你一步步探索每一个细节,这种扎实可靠、体贴入微的使用体验,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本书在适用范围上的广博程度,也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更偏向于某一特定学科的工具书,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对文、史、哲,乃至一些边缘的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相当程度的覆盖和兼顾。无论是古典文献的整理者、现代文学的创作者,还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急需的支撑点。我身边的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同事,在借阅后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一位考古学的朋友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大量地方志中才会出现的古地名注音和释义,而一位从事翻译工作的同行则赞叹其对外来词汇引入和本土化处理的规范性建议非常及时和准确。这种跨界的兼容性,证明了编纂团队在进行内容筛选和收录时,采取了极为包容和宏观的视角,力求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知识平台,而非是局限于某个小众群体的参考手册,使得它的受众群体得到极大扩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