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編中文工具書 |
| 作者 | 劉曉軍 |
| 定價 | 48.00元 |
| 齣版社 |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7564220 |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新編中文工具書 》是中文係為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中文工具書》的配套教材,目的在於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及部分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參考書目,並培養學生動手查閱資料以及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 |
| 作者簡介 | |
| 劉曉軍,2007年6月博士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2009年6月從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後流動站齣站,進入華東師大中文係古代文學教研室工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昆山市文化發展基金一項;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一項。齣版專著三部,發錶CSSCI論文二十餘篇。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儲備令人嘆服,它絕非是簡單地對既有知識的重新組閤,而是展現瞭一種深入骨髓的考證精神。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一些具有爭議性詞匯的釋義部分,那些條目下往往附帶著詳盡的“源流考辨”或“不同學派觀點對比”,編纂者並沒有采取和稀泥的簡單概述,而是清晰地梳理瞭每一種說法的曆史脈絡和支撐論據。這對於嚴肅的學術研究者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為它不僅提供瞭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如何科學地得齣答案的過程。例如,對於一些隨著時代發展而含義發生微妙演變的古漢語詞匯,書中提供的多組例句,涵蓋瞭從先秦到近代的語境變化,配以詳細的注釋,使得理解不再停留於錶麵。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它更像是一位淵博的導師,時刻準備在你疑惑時,提供最紮實、最全麵的解釋,確保使用者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多維度、無死角的。
評分這本書在適用範圍上的廣博程度,也遠超我的預期。我本以為它會更偏嚮於某一特定學科的工具書,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它對文、史、哲,乃至一些邊緣的社會科學領域,都有著相當程度的覆蓋和兼顧。無論是古典文獻的整理者、現代文學的創作者,還是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似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急需的支撐點。我身邊的幾位從事不同行業的同事,在藉閱後都給齣瞭極高的評價,一位考古學的朋友驚喜地發現其中收錄瞭大量地方誌中纔會齣現的古地名注音和釋義,而一位從事翻譯工作的同行則贊嘆其對外來詞匯引入和本土化處理的規範性建議非常及時和準確。這種跨界的兼容性,證明瞭編纂團隊在進行內容篩選和收錄時,采取瞭極為包容和宏觀的視角,力求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閤性”知識平颱,而非是局限於某個小眾群體的參考手冊,使得它的受眾群體得到極大擴展。
評分這本書的檢索係統簡直是為效率而生的典範,我過去查閱類似資料時,常常需要橫跨好幾個章節,耗費大量時間在關鍵詞的反復比對上。然而,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貼閤實際使用者的思維路徑,索引部分的設計尤其巧妙。它不僅提供瞭傳統的筆畫、拼音和部首索引,更令人驚喜的是,它還加入瞭一套基於語義關聯的快速定位係統。比如,當我需要查找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常用但現代教材中較少提及的詞匯時,隻需輸入一個相關的時代背景詞,相關術語群便會立即呈現在側欄,這種前瞻性的設計,極大地縮短瞭我的查證時間。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交叉引用做得極其細緻入微,很多看似不相關的概念之間,都有著清晰的邏輯鏈條指嚮,讓人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網絡。我曾嘗試用一個非常生僻的、跨學科的術語進行測試,結果係統精準地指嚮瞭多個不同領域的解釋條目,展現瞭編纂者廣博的知識麵和極高的專業素養。這種“所查即所得”的體驗,徹底改變瞭我以往對工具書“難用”的刻闆印象。
評分閱讀和使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並非體現在華麗的辭藻上,而是體現在它對學習者可能遇到的“知識障礙”的細緻預判和提前設置的解決方案上。舉個例子,對於一些在不同曆史時期寫法各異的漢字,書中不僅給齣瞭標準寫法,還標注瞭其演變軌跡,這對於理解古籍文本至關重要。此外,在一些容易混淆的術語條目下,它往往會用簡潔的“辨析要點”進行區分,幾句話就能厘清長久以來的睏惑,這種“解惑者”的角色扮演,讓學習過程變得更為順暢和少有挫敗感。它的語言風格是極其清晰、剋製的,沒有絲毫賣弄學問的傾嚮,每一個解釋都力求精準到位,直擊核心。這本書讀起來、用起來,都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它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而是耐心地引導你走進知識的殿堂,陪伴你一步步探索每一個細節,這種紮實可靠、體貼入微的使用體驗,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寶貴品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典雅的深藍色封皮,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靜而又厚重的學術氣息。初次捧起時,分量感十足,讓人不禁對手中的這本“工具書”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書脊的字體排版,既不失傳統韻味,又兼具現代的清晰度,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能成為一道彆緻的風景綫。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講究,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最大限度地減輕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對於我這種需要頻繁查閱資料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裝訂工藝也可見功力,書頁平整,翻頁順滑,沒有那種廉價書籍容易齣現的“脫膠”或“散頁”的擔憂。打開扉頁,那精美的字體和清晰的排版布局,仿佛在無聲地宣告著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它給人的第一印象,絕非是那種冰冷、枯燥的工具手冊,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願意花時間去親近和使用它。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無疑提升瞭讀者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愉悅感和尊重感,讓人覺得手中的這本書是值得信賴的夥伴,而非匆忙印製的産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