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無綫電乾涉測量與衛星跟蹤
定價:66.00元
作者:(日)川瀨誠一郎,李智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80958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川瀨誠一郎編著的《無綫電乾涉測量與衛星跟蹤 (精)/國防科技著作精品譯叢》分為三部分。部 分介紹瞭乾涉測量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紹瞭乾涉儀的 硬 件,然後從信號、噪聲和係統誤差等方麵分析瞭乾涉 儀跟蹤測量的精度。
第二部分討論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軌道動力學。
主要包括:基本軌道定律、軌道 機動和攝動、位置保持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如何利用乾涉儀進行衛星跟蹤。詳 細介紹瞭多種不同的乾涉儀測量 設備,及其對應的衛星跟蹤應用和軌道估計。後舉 例說明如何利用乾涉測量來定位 發射乾擾信號的地麵站。
目錄
部分 無綫電乾涉測量
章 無綫電乾涉測量概述
參考文獻
第2章 接收天綫
2.1 接收點和基綫
2.2 參考點
2.3 極化
2.4 旁瓣
2.5 機械穩定性
第3章 接收設備
3.1 頻率轉換
3.2 接收路徑
3.3 相位穩定性
3.4 參考校正
3.5 電纜穩定的條件
3.6 參考耦閤
參考文獻
第4章 相位檢測
4.1 直接相位測量
4.2 分開測量
4.3 傅裏葉變換
4.4 圖像頻譜問題
4.5 相位測量中的信號處理
4.6 降低噪聲
4.7 跟蹤非信標信號
參考文獻
附錄4A 窗口和相位測量
4A.1 信標測量
4A.2 非信標測量
第5章 信號、噪聲和精度
5.1 所需SNR
5.2 信號功率和噪聲功率
5.3 信標下行鏈路預算
5.4 跟蹤弱信號
5.5 估計PFD
參考文獻
第6章 誤差因素
6.1 基綫誤差
6.2 相位模糊
6.3 大氣摺射
6.4 雨水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7章 設計和安裝
7.1 係統布局
7.2 反射乾涉儀
第二部分 地球靜止軌道
第8章 地球靜止軌道概述
參考文獻
第9章 開普勒定律
9.1 開普勒定律
9.2 開普勒第二定律
9.3 開普勒第三定律
9.4 開普勒定律的物理意義
9.5 開普勒定律的重要性
0章 準靜止軌道
10.1 靜止軌道和準靜止軌道
10.2 小偏心率軌道
10.3 小偏心率軌道的運動
10.4 非靜止軌道半徑的運動
10.5 軌道平麵內的運動
10.6 垂直軌道麵的運動
10.7 相對位置坐標
參考文獻
附錄10A 8字形星下點軌跡經度跨度計算
1章 軌道改變
11.1 軌道能量
11.2 平麵內軌道改變
11.3 平麵內軌道機動
11.4 傾角機動
2章 軌道攝動
12.1 主要攝動力
12.2 地球非球形攝動
12.3 經度漂移模型
12.4 太陽輻射壓力
12.5 太陽位置
12.6 太陽輻射壓力長期攝動影響
12.7 太陽引力
12.8 軌道麵傾斜
12.9 月球引力
12.1 0日月引力聯閤攝動影響
參考文獻
3章 定點保持
13.1 漂移率東西保持控製
13.2 偏心率東西保持控製
13.3 東西聯閤保持
13.4 南北保持
13.5 衛星自身因素
參考文獻
4章 站位擁擠與軌道管理
14.1 軌道管理
14.2 站位擁擠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乾涉測量法跟蹤
5章 乾涉測量法跟蹤概述
6章 跟蹤與軌道預報
16.1 一般概念
16.2 軌道預報類型
16.3 估值類型的選擇
16.4 軟件單元
16.5 軌道預報的意義
16.6 使用乾涉儀跟蹤
參考文獻
7章 方位角一仰角跟蹤
17.1 方位角一仰角
17.2 方位角一仰角乾涉儀
17.3 基綫監測單位矢量
17.4 軌道預報
17.5 精度描述
17.6 非水平基綫
8章 經度跟蹤
18.1 衛星經度
18.2 經度監視乾涉儀
18.3 軌道預報
18.4 乾涉儀結構
18.5 乾涉儀監測實例
18.5.1 單顆衛星
18.5.2 雙星
18.5.3 不同頻段的衛星
參考文獻
9章 距離一方位角跟蹤
19.1 聯閤跟蹤進行軌道預報
19.2 聯閤跟蹤的優點
19.3 乾涉儀的硬件與性能
19.4 基於安全監測的位置保持
參考文獻
第20章 差分跟蹤
20.1 差分跟蹤的概念
20.2 乾涉儀硬件
20.3 軌道預報
20.4 可能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21章 鏇轉基綫乾涉儀
21.1 鏇轉基綫
21.2 帶鏡鏇轉基綫
21.3 鏇轉基綫乾涉儀
21.4 操作與數據處理
21.5 軌道預報
21.6 長期監測
21.7 誤差描述
21.8 誤差標校
21.9 非幾何誤差
參考文獻
第22章 地麵定位乾涉儀
22.1 地麵定位原理與問題
22.2 弱信號監測
22.3 時延的限製條件與時延綫
22.4 相關處理
22.5 時間積分效應
22.6 衛星轉發器相位問題
22.7 相位測量精度
22.8 地球站定位
22.9 轉發器頻率誤差
22.10 軌道信息
22.11 快速軌道預報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種深邃的太空藍和精準的幾何綫條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氣息。我特彆喜歡他們對字體選擇的考量,那種略帶科技感的襯綫體,在低調中透露齣專業度。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齣色,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內嵌的一些插圖和圖錶的排版,布局疏密有緻,色彩運用得極為剋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內容的主題,而不是喧賓奪主。比如,有些復雜的物理模型圖,它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通過精妙的透視和陰影處理,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立體可感。這本書在物理層麵的工藝處理上,無疑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這使得閱讀體驗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享受,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件精密的儀器,激發著人去探究其內部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在實際應用案例的展示上,達到瞭令人稱贊的詳盡程度。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像是一個操作手冊的精煉版。針對每一個關鍵的測量場景,作者都提供瞭非常詳盡的係統架構圖和參數設置的建議。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信號采集和數據處理鏈條的描述,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從前端傳感器到後端信息輸齣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並對不同節點可能齣現的瓶頸進行瞭深入剖析。最讓我覺得實用的是,它探討瞭不同硬件平颱之間的兼容性和性能取捨問題,這對於資源受限的科研團隊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實戰經驗。這本書沒有迴避工程實施中的“髒活纍活”,而是坦誠地展示瞭理想模型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鴻溝,並提供瞭跨越這些鴻溝的實用橋梁。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感到非常驚喜,它並非那種浮於錶麵的科普讀物,而是實實在在地紮根於理論基礎之上,將看似高深的物理學原理,用一種極其富有邏輯性的方式鋪陳開來。作者在闡述那些關鍵的數學模型時,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公式堆砌,而是精心設計瞭一係列的思維導圖和逐步推導的過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誤差分析那一部分的處理,它沒有止步於理想化的條件,而是深入探討瞭實際環境中的各種隨機噪聲和係統性偏差是如何影響最終結果的,並且給齣瞭多種校正和優化算法的詳盡比較。這種務實精神,對於任何想要將理論應用於工程實踐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讀完這一章節,我感覺自己對“精確測量”這四個字的理解,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建立在一係列紮實數學基礎和工程智慧之上的結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反而帶有一種敘事文學的魅力。在介紹早期的測量技術發展曆程時,作者穿插瞭許多曆史性的軼事和關鍵科學傢的研究片段,這使得冰冷的知識點瞬間有瞭人情味和時代背景。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探索未知的前沿領域,跟著那些先驅者一起經曆他們的睏惑、頓悟和最終的突破。比如,關於早期信號處理的章節,它將那些復雜的濾波算法與當時麵臨的實際難題緊密聯係起來,使得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每一步技術革新背後的驅動力。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心理門檻,讓學習過程充滿瞭一種發現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記憶。我甚至會忍不住好奇地去查閱書中所提及的那些曆史文獻的原文。
評分從整體的學術貢獻來看,這本書的創新性體現在它對前沿交叉領域的整閤上。它巧妙地將經典的物理測量原理,與現代信息論和人工智能的一些基礎概念進行瞭融閤,特彆是對如何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方法來優化復雜環境下的數據反演問題,進行瞭非常前瞻性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新概念當作時髦的標簽來堆砌,而是真正探討瞭它們在解決傳統測量難題時的潛力與局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針對特定領域的參考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未來信息處理技術的窗口。它激發瞭我思考,如何將這些新的計算範式應用到更廣闊的科學研究中去,其理論深度和前瞻性,足以讓資深的研究人員也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