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定價:46.00元
作者:(美)格貝奈(Gubani,V.K.),(美)孫賢和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481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介紹瞭新興的麵嚮服務的電子通信體係。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已往的高難計算逐漸變成越來越普及的電子服務,Web服務已日益盛行,傳統的電信服務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因特網來提供。本書介紹瞭麵嚮服務的軟件體係結構的*發展,提供在因特網終端獲取電信網服務的基本技術,並展示瞭將現有的電信服務全麵Web化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網絡電話作為 Web服務的一個特例來討論新技術的發展和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目錄
Foreword
The Authors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1 Introduction
1.1 The Evolution ofInter Telephony
1.2 Problem Statement
1.3 Solutions
2 Inter Telephony:The Evolution to 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1 Introduction
2.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raditional Telephone Network
2.3 Intemet Services Architecture
2.4 Requirements ofa Telemunications SOA
2.5 Conclusion
3 Background:Providing Telephony Service
3.1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Wirelin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Cellular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3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Inter Telephony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gnaling Protocols
4.1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a Candidate Protocol
4.2 Protocols Evaluated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4.4 The Novel SIP-Based Approach
5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Inter
5.1 Introduction
5.2 Motivation
5.3 Call Model Mapping with State Sharing
5.4 Implementing CMM/SS
5.5 Results from CMM/SS
5.6 Performance ofCMM/SS
5.7 CMM/SS:A General Solution
5.8 Limitations of CMM/SS
5.9 Related Work
5.10 Conclusion
6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6.1 Introduction
6.2 Architecture for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4 An XML Schema to Represent Events in the PSTN
6.5 Proposed Extensions to SIP
6.6 Examples
6.7 A Taxonomy of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8 SIP:The Distributed Middleware
6.9 Related Work
6.10 Conclusion
7 Smart Spaces in the Telemunications Domain
7.1 Introduction
7.2 Research Thrusts ofPervasive Computing
7.3 Implementing a Telemunications Smart Space
7.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the Event Manager
7.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the Event Manager
7.6 Related Work
7.7 Conclusion
8 Conclusions
Appendix A The SPIRITS(Services in PSTN Requesting Inter Services)Protocol
Appendix B Interworking SIP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s
Appendix C XML Schema for PSTN Events
Appendix D XML Schema for SMS to IM
Appendix E Raw Data for Event Manager Performance Analysis
Bibliography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它似乎觸及到瞭一個非常核心且基礎的領域,但又用瞭一種相對現代的視角來解讀。“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信息量,它不僅點明瞭主題,還預示瞭一種趨勢。我一直覺得,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和手機通信,但對它們背後的架構瞭解甚少。這本書似乎能填補這個知識空白,並且更進一步,探討它們是如何走嚮融閤的。我對“電子服務”這個概念尤其感興趣,它聽起來像是一種更通用、更抽象的連接方式,超越瞭傳統意義上的“打電話”或“上網”。如果通信真的能被打包成一種“服務”,那麼它在開發層麵會帶來多大的便利?程序員們是否就能像調用API一樣調用網絡功能?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這種服務化架構的具體實現方式,可能包括一些新的協議、中間件技術,甚至是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影子。而互聯網和電信網的統一,這無疑是通信領域的一大變革。我希望書中能闡述這種統一帶來的具體好處,比如跨平颱通信的無縫銜接,更高效的資源調度,以及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麵的提升。從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用相對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復雜的技術概念,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理論是如何落地並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就知道這是一本我需要仔細研讀的書。“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這個短語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更智能、更靈活的通信方式。在過去,通信往往是點對點、功能固定的,而“麵嚮服務”意味著通信能力可以被拆解成獨立的單元,像樂高積木一樣被自由組閤和調用。我非常好奇書中將如何闡述這種“服務化”的通信理念,它是否會涉及一些新的協議棧設計,或者對現有協議進行改造?例如,我們現在使用的各種APP,它們對網絡帶寬、延遲、可靠性等有不同的需求,如果通信能力被服務化,那麼APP開發者是否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精確地“定製”所需的通信服務?而“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這句話更是點睛之筆。它揭示瞭一個宏大的趨勢——將互聯網的開放性和電信網的可靠性融閤起來,形成一個更加強大和統一的通信基礎設施。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統一的技術路徑,它是否會催生齣一個統一的接口標準,讓不同運營商、不同網絡之間的通信變得無縫銜接?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統一為開發者、企業乃至最終用戶帶來的好處,比如更低的通信成本、更佳的服務質量、以及更廣泛的創新應用可能性。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將如何為我揭示通信領域的未來圖景。
評分我對技術類書籍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當它們能夠描繪齣未來發展方嚮時。這本書的名字,“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給我一種非常宏大和前瞻的感覺。它點齣瞭“麵嚮服務”這一關鍵的技術範式,這在當今軟件開發領域已經司空見慣,但將其應用於通信體係結構,尤其是在互聯網和電信網的融閤背景下,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我很好奇書中將如何定義和構建這個“電子服務”的框架,它是否會涉及到微服務、SOA(麵嚮服務的架構)等概念在網絡通信層麵的應用?我設想,一旦通信能力被服務化,那麼各種應用程序和服務就可以更靈活地調用和組閤這些通信資源,從而實現更高效、更動態的網絡功能。這種統一的趨勢,聽起來就像是打通瞭信息孤島,將原本分離的互聯網和電信網編織成一張更加智能、更加互聯互通的網絡。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釋這種統一的具體技術路徑,例如,是否存在某種統一的接口標準,或者說,現有的協議是如何被重新設計或包裝以支持這種服務化通信的。同時,我也會關注書中對於這種新型通信體係結構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的分析,例如,在性能、安全、成本等方麵可能齣現的權衡,以及如何通過這種架構催生齣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這聽起來就是一種高度抽象和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將通信能力看作是可以被調用和組閤的“服務”。這對於習慣瞭互聯網思維的讀者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但將其應用到通信領域,尤其是在互聯網和電信網這個通常被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世界的交匯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有趣瞭。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電子服務”這個概念的,它是否意味著通信功能本身可以像一個API一樣被暴露齣來,供開發者調用?如果是這樣,那麼構建復雜的通信應用,例如即時通訊、視頻會議、物聯網數據傳輸等,將會變得多麼的便捷和高效。而“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這絕對是當下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個核心趨勢。我一直覺得,隨著VoIP、IMS等技術的普及,這兩張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具體是如何實現的,以及未來將走嚮何方,書中應該會給齣清晰的解答。我期待它能深入分析這種統一背後的技術驅動力,例如SDN、NFV等技術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將如何重塑整個通信産業的格局。從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洞察,解釋這種體係結構如何帶來實際的好處,比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強用戶體驗,甚至催生齣我們目前還無法想象的創新應用。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相當吸引人,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互聯網和電信網加速融閤的時代。“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這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前瞻性,它預示著未來的通信將不再是孤立的係統,而是能夠像服務一樣被調用、組閤和重用。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電子服務”這個概念的,它聽起來像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賴的各種在綫服務的抽象和規範。想象一下,如果通信本身也能夠被設計成一種可服務的組件,那麼開發者就能更便捷地構建齣功能強大、高度靈活的應用,而無需從零開始搭建復雜的網絡基礎設施。這對於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推動力。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服務化”的思想如何改變現有的通信協議和網絡架構,例如,是否會催生齣全新的標準,或者如何將現有的標準進行改造以適應這種麵嚮服務的模式。同時,將互聯網和電信網這兩個龐大而復雜的領域在“電子服務”的旗幟下統一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願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給齣清晰的路徑和實現的藍圖,解釋這種統一將如何簡化用戶體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並為商業創新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就給我帶來瞭強烈的探索欲望,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將如何揭示通信領域的未來圖景,以及那些“麵嚮服務”的理念將如何化為現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