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信息网
定价:47.00元
作者: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115087713
字数:806000
页码:5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10章,基本内容包括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宽带IP网等五大内容板块。书中对各类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原理、相关的协议和信令、工程应用及发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以体现现代信息网*发展的宽带IP网为主线,对话音网、数据网和电视网趋向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其中联系了ATM技术、SDH技术、DWDM技术和IP技术等网络的基本要素,对下一代IP协议IPv6、服务质量(QoS)、RSVP协议和ST2+协议等宽带协议进行了扼要的叙述。
本书内容较充实、新颖、图文并茂,既注意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用较大篇幅力图反映出现代信息网络的一些*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注重工程应用和一些必要的理论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工程类、通信工程类本科高年级学生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技术类的书籍抱有一种警惕心,生怕遇到那种堆砌术语、晦涩难懂的“天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风趣的向导,带着你穿越信息网络这座宏伟的迷宫。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高明的技巧在于,他们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漂浮在云端的技术概念,稳稳地拉回到我们日常可感知的层面。比如,在解释数据传输的某种瓶颈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来类比,让我“豁然开朗”。这种叙事上的温度和人情味,是很多纯粹的技术文档所缺乏的。我发现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只不过这场秀的主题是关于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同时也保持了内容足够的深度,实属难得。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和时效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并未沉溺于过时的经典理论而停滞不前,反而能巧妙地将那些基础的、永恒的原理,与当下最新的技术热点或社会事件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分析近期某个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时,作者迅速地引用了书中前面章节阐述的网络拓扑结构和信息冗余理论进行了解读,这种即时的关联性,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瞬间变得鲜活和紧迫。这表明作者团队对信息技术前沿的关注度非常高,能够及时捕捉到行业脉搏。对于我这种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紧跟技术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存量,更是一套动态的分析工具箱,能让我对突发的技术新闻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它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不是“与时俱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上。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或项目设计。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从一开始就预设了读者会带着“如何构建更健壮、更高效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去阅读。它在介绍完一种核心技术或协议后,紧接着就会给出相应的“最佳实践”或是“潜在的陷阱警示”。我特别喜欢它在总结部分提出的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标准答案式的考核,而是开放式的思考题,促使读者将书本知识迁移到自己的具体情境中去反复推敲。它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不仅教会了你如何搭建桥梁,更让你思考这座桥梁的承重极限、抗震能力以及它是否真正服务于预期的交通流。这种强烈的应用导向,让这本书从一本“知识读物”升级为一本“行动指南”。
评分这部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简约又不失深度的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在暗示着信息世界的浩瀚与复杂,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一头扎进书里就忘了时间的“老书虫”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字体的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逻辑清晰的章节划分,即便是涉及一些较为晦涩的理论概念时,阅读起来也显得井井有条,不会因为版式混乱而产生阅读上的障碍。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书籍本身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插图和图表的使用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没有滥用花哨的装饰,每一个视觉辅助元素都精准地服务于内容的阐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理解效率。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框架的重塑。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了关于信息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和运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完整且富有洞察力的思考体系。它迫使我跳出过去那种碎片化、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转而开始主动地去探究“信息是如何流动、被捕获、被控制,以及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App和各种在线服务。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探讨信息基础设施的权力分配时,让我感到一丝震撼,仿佛被揭开了某种行业内的“潜规则”。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原理到应用层面的层层递进,构建起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是什么”的答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是这样”和“未来可能如何改变”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未来技术走向的预判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