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瑶历史与文化
定价:25.00元
作者:粟卫宏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05099122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资料介绍了红瑶的历史和文化,是红瑶研究的一部纪实历史著作。我拿到书后,反复看了几遍,在为红瑶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的同时,感到书里似乎还少了点什么。觉得理论性和系统性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红瑶的历史部分。为进一步把红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让更多的人了解红瑶、关心红瑶,在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在广西桂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主任、桂林民族研究会会长马征麟女士的组织下,我拟好提纲并组织几位“年轻”的民族工作者和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从事民族、民俗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编写了《红瑶历史与文化》。
目录
章 绪论
节 红瑶的分布与人口
第二节 红瑶的语言文字
一、红瑶的语言
二、红瑶的文字
第三节 红瑶地区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二、地理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红瑶的来源与迁徙
节 称谓
一、自称和他称
二、红瑶名称的来历
第二节 族源
一、红瑶与莫瑶蛮
二、红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第三节 迁徙
一、迁徙的原因及时间
二、迁徙的路线
三、红瑶近现代的迁徙和外迁情况
第三章 红瑶的历史发展
节 隋唐时期的红瑶社会
一、隋唐在莫瑶地区的羁縻政策以及莫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二、唐代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莫瑶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的红瑶社会
一、宋代羁縻政策下的红瑶社会
二、红瑶经济的发展
三、红瑶的起义与抗争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的红瑶社会
一、元明清封建王朝治理红瑶的措施
二、元明清时期红瑶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元明清时期红瑶社会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和激化
四、元明清时期红瑶参与或组织的起义
第四节 战争到民国时期的红瑶社会
一、生产力状况与部门经济结构
二、近代红瑶地区的阶级分化
三、近代红瑶地区的统治机构和法律
四、红瑶地区的民族关系
五、近代红瑶人民参与的起义与斗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红瑶社会
节 龙胜各族自治区和红瑶地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红瑶地区的土地改革
第三节 红瑶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第四节 红瑶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五节 红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六节 红瑶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一、红瑶的旅游资源
二、红瑶地区主要旅游景点
三、旅游对红瑶民族文化的影响及保护
第五章 红瑶生活文化
节 服饰
一、红瑶服饰的历史渊源
二、红瑶衣服
三、红瑶妇女服饰装饰物
四、布鞋
五、红瑶服饰文化意义
六、红瑶服饰特征
第二节 饮食
一、饮食变迁
二、红瑶的主副食
三、饮酒习俗
四、饮茶习俗
五、特色饮食
第三节 干栏建筑
一、村落布局与建筑类型
二、建筑艺术
三、建筑特点与科学合理因素
第四节 手工艺术
一、手工艺品制作生产
二、器具制作
三、手工艺品
第六章 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
节 恋爱婚姻
一、恋爱的方式
二、婚姻
第二节 家庭
一、红瑶家庭规模
二、家庭结构
第三节 人生礼仪
一、诞生礼
二、成年礼
三、婚礼
四、丧礼
第七章 文学艺术和体育
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一、神话
二、传说
三、故事
四、童话
五、歌谣
六、谜语
七、谚语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歌、舞、乐
一、器乐
二、舞蹈
第三节 游戏与竞技
一、游戏
二、竞技
第八章 红瑶的宗教信仰
节 原始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第二节 道巫崇拜
第三节 还盘王愿
第四节 巫术占卜
一、巫术
二、占卜
第五节 禁忌观念
第九章 红瑶的节日文化
节 岁时节日
一、农事节日
二、祭祀节日
三、纪念节日
四、社交节日
第二节 节事主题
一、祭祀主题
二、求吉祈报主题
三、娱乐宣泄主题
第三节 红瑶节日传承变迁
第十章 教育与科技卫生
节 教育
一、传统教育
二、学校教育
第二节 科技与医药卫生
一、农业科学技术
二、交通运输、通讯与能源
三、红瑶的医药卫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一、隋唐在莫瑶地区的羁縻政策以及莫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隋文帝开创隋制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唐沿隋制并大加改进,将全国设为唐本部十道,本部以外与四方诸国及少数民族建立内附国,在内附国置都护府或州。这种府州就叫羁縻州,由本部边境诸道都督府及本部边境内外都护府统率。当时,瑶族居住地分属唐本部江南道和岭南道,红瑶所在的广西地区属于岭南道。
南北朝时期中原民族的大迁徙和大流动,给江南瑶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莫瑶”地区的发展。隋唐时期,“莫瑶”已开始使用铁器,《隋书·地理志》有“莫瑶”婚嫁用铁钴锛为聘礼的记载,①即是明证。但当时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铁器很鲜有,因此只在“婚嫁”时用。到了唐代,根据刘禹锡《蛮子歌》中的“腰斧上高山”,“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以及杜甫所作《岁晏行》的“莫瑶射箭鸣桑弓”③等可知,莫瑶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开始丰富,包括刀、斧、箭等。但《岁晏行》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瑶射箭鸣桑弓”;《蛮子歌》的“烧畲”等等,说明唐代“莫瑶”生产力仍很低下,他们仍过着集体渔猎和刀耕火种的生活,且往往伴随着宗教活动的进行。刘禹锡的另一作品《畲田行》云:“钻龟得雨卜,上山烧卧木。”④就描述了“莫瑶”以钻龟占卜来决定播种时间的场景。这是原始民族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大特点,表明其生产活动几乎完全靠天时和地利,对大自然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人类学研究的兴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往往是理解人类社会多样性和发展脉络的宝贵样本。红瑶,作为这样一个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独特社会体系的群体,他们的历史变迁、社会组织、信仰习俗、艺术表现,乃至与外界的互动方式,都蕴含着极具价值的研究素材。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红瑶社会的发展轨迹,从他们的起源、迁徙,到内部的社会分层、婚姻习俗、祭祀活动,再到他们与周边民族,乃至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田野调查,展现红瑶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韧性,以及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读物,更是一次学术的启迪,一场思想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红瑶历史与文化》,对我来说,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两个核心要素:历史的深度与文化的广度。历史,意味着时间的沉淀,是理解一个民族如何走到今天的根基;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他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将历史叙事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著作情有独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红瑶的历史演变,揭示其内部发展的逻辑和外部影响的痕迹,同时又能深入剖析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他们的服饰、节日、信仰、婚俗、艺术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了红瑶人民的身份认同和生活实践。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情感的驱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关于远方少数民族的传说和故事,它们带着神秘而迷人的色彩,激发了我对外来世界的向往。红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地域的遥远和文化的独特。我猜想,在那些高山峻岭之中,一定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语言,有着世代相传的歌谣和传说。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亲身”走进他们的村寨,看到他们身着绚丽服饰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悠扬的歌声,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这是一种纯粹的好奇心,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一种对美好事物纯真的喜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这份朴素的愿望,用文字和图片,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红瑶画卷。
评分在翻阅《红瑶历史与文化》这本书之前,我对红瑶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民族服饰和地域的模糊印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厚重感,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在山水间繁衍生息、保留着古老习俗的民族充满好奇,而红瑶,作为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是令人神往。粟卫宏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红瑶历史的梳理,更希望能够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红瑶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故事和深邃内涵。
评分我购入这本书,是因为我正在进行一项与民族志相关的研究课题,而红瑶,恰好是课题研究中需要深入了解的一个对象。在初步的文献检索中,我注意到粟卫宏教授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对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见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关于红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政治组织、以及他们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互动关系的详实资料。具体来说,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有关红瑶的田野调查数据,例如访谈记录、社会网络分析、物质文化描述等。此外,对于红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如社会经济转型、政治整合、文化变迁等,我也希望能够获得更为深入和多维度的分析。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是获取一手信息的宝贵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