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汤勇刚,吴美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8102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汤勇刚、吴美平所*的《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 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以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艇等 中低动态载体的导航为背景,以卫星导航系统和激光 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提出在卫星导航/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充分利 用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信号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对涉 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3 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 1.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组合导航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4.1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2 主要贡献第2章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载波相位测量的数学模型 2.2 载波相位主要误差源的时空相关特性 2.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2.3.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 2.3.2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数学模型 2.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的基本原理 2.5 小结第3章 卫星导航/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全局可观性分析 3.1 可观性定义和基本概念 3.1.1 可观性定义 3.1.2 可观性与估计精度和滤波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2 非线性全局可观性分析 3.2.1 卫星/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系统模型 3.2.2 全局可观性充分条件 3.3 仿真及实验验证 3.3.1 仿真1:卫星导航/高精度惯导系统 3.3.2 仿真2:卫星导航/低精度惯导系统 3.3.3 仿真3:载体作“跳跃”运动 3.3.4 跑车实验 3.4 小结第4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算法 4.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可观性分析 4.2 组合导航滤波器 4.2.1 地固坐标系下的捷联惯导误差模型 4.2.2 滤波器状态方程 4.2.3 滤波器观测方程 4.2.4 测量数据中周跳的处理方法 4.2.5 组合导航实验 4.3 降阶滤波器 4.3.1 滤波器降阶方法 4.3.2 对降阶滤波器的实验验证 4.4 非完整约束的应用 4.4.1 非完整约束的等效观测方程 4.4.2 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实验验证 4.5 小结第5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速度估计算法研究 5.1 速度测量及其精度分析 5.1.1 速度测量算法 5.1.2 速度测量的精度分析 5.2 载波相位率的提取 5.2.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基本原理 5.2.2 载波相位率提取算法 5.3 仿真与实验 5.3.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仿真分析 5.3.2 跑车实验 5.4 小结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后记附录A 常用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A.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A.2 常用坐标系的相互转换关系 A.3 时间系统及相互关系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书籍,我通常会关注其对“时间差分”这一概念处理的精妙之处。在导航系统中,时间同步和差分技术是保证连续性和精度的基石。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载波相位测量中固有的模糊度定解问题与捷联惯导系统的高频敏感性结合起来的。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从原始观测数据到高精度定位结果的完整处理流程,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动态环境下,例如飞机或无人机快速机动时,惯导的漂移如何被相位差分数据实时校正,以及这种校正的延迟和精度表现如何。理想情况下,书中应该提供一套严谨的数学模型,将两者无缝集成,而不是简单地将两个独立系统的结果简单地加权平均。我推测,本书可能在卡尔曼滤波或粒子滤波的应用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处理GNSS信号丢失或信号质量下降时的“守信”能力。我对那些能将复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软件框架的描述,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
评分对于一本探讨组合导航的书籍来说,其对系统架构的阐述深度决定了它的实用价值。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组合”的方式。是松耦合、紧耦合还是深层次的自适应融合?我希望作者能详细阐述不同耦合策略的优劣,特别是在计算资源有限或环境约束严格的场景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捷联惯导(SINS)的精度高度依赖于初始对准和平台误差补偿,而载波相位(CP)则依赖于接收机性能和卫星几何分布。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有效的机制来量化和平衡这两种误差的相对权重,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水平。我设想,或许书中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讨论如何利用惯导的高频信息来辅助相位锁定,或者如何利用相位信息来约束惯导的零偏和比例因子随温度的变化。这种双向的、互补的机制设计,才是组合导航的精髓所在。如果能配上一些关于传感器标定的具体步骤和经验教训,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从技术文档的角度来看,我期待这本书在逻辑组织和符号规范上达到极高的水准。导航算法的推导极其依赖于清晰的数学表达,任何模糊不清的符号定义都可能导致实践中的巨大偏差。我非常希望作者能采用国际通用的导航学符号体系,确保读者在引用或复现实验时能够做到零障碍。此外,虽然书名聚焦于方法研究,但我更希望看到这些方法是如何在实际的测试环境中得到验证的。例如,是否进行了长时静态测试,动态飞行测试,以及在城市峡谷等恶劣环境下的性能评估?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往往无法体现出一种“方法”的真正价值。我期待能看到关于数据预处理、异常值剔除以及时间同步延迟校正的实用技巧,这些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却常常被学术论文所忽略。这本书如果能成为一本兼具理论严谨性和工程实用性的“工具书”,那它将是无价的。
评分研究“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与“捷联惯导”的结合,意味着研究的是一种对时间依赖性极强的、高精度的定位方案。我特别关注的是,在不依赖传统GNSS基准站实时差分修正(RTK)的情况下,这种“自含式”的组合方案如何维持其长期稳定性。时间差分的核心在于利用前后时刻的测量值差异来消除某些系统误差,但惯导的误差累积速度非常快,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融合滤波器来有效利用这种时间结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引入先进的非线性滤波技术,比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甚至是更现代的滑动窗口优化方法。如果能深入探讨在极低信噪比条件下,相位解算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影响整个组合导航的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惯导辅助提高捕获速度,那么这本书将为解决实际的“高可靠性”导航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这种对极限性能的探索,是我对这类专业著作最看重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看起来非常专业,聚焦于一个高精尖的技术领域——载波相位和捷联惯导的组合导航。作为一名对精确测量和定位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两种技术如何协同工作,尤其是在现代导航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如果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处理数据融合过程中的误差源,比如如何有效地进行状态估计和滤波设计,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猜想,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应该包括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在航空航天、精密测量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如果内容能涵盖最新的算法进展,比如基于优化的松耦合或紧耦合策略,那么它无疑能成为该领域的必备参考书。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仿真结果,用以佐证文中所述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总而言之,我对这种交叉学科的深度研究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不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指导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