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
| 作者 | 董青 洪艳 |
| 定价 | 46.00元 |
| 出版社 | 原子能出版社 |
| ISBN | 9787502281458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研究分析了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政治、体育与世界和平、体育媒介仪式、体育媒介事件、体育媒介事件烟花的动力学与可视化、体育与跨文化交流、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等问题,从符号学等角度对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对体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 作者简介 | |
| 董青,男,生于1972年,汉族,硕士、副教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指导员,*足球裁判员,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从事体育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媒体奇观对竞技体育之影响研究》《体育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文化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洪艳,女,生于1975年,满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先就职于浙江财经大学,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影视存在的伦理批评》《文化传播之道》,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体育大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
| 目录 | |
| 章 体育与全球化1 节 全球化进程1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代体育3 第三节 当代体育的全球传播6 第四节 当代体育与国家认同9 第二章 体育与政治13 节 体育与政治的渊源13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话语20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22 第三章 体育与世界和平35 节 体育的预防与代替作用36 第二节 体育的协助与桥梁作用39 第四章 体育媒介仪式42 节 体育、媒介与仪式42 第二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演进49 第三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现代特征53 第四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当代价值55 本章参考文献58 第五章 体育媒介时间61 节 传播仪式观概述61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64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点68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70 本章参考文献73 第六章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动力学与可视化74 节 新媒体、媒介事件与体育传播75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研究过程78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分类和判断方法84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牛顿力学分析87 第五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混沌动力学分析90 第六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模型构建95 第七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演化前景100 第七章 体育与跨文化交流102 节 新媒体与全球化102 第二节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105 第三节 体育外交107 第四节 体育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109 第五节 中国体育文化的海外传播114 第八章 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117 节 体育明星与体育品牌营销118 第二节 泰格·伍兹的“绯闻”奇观126 第三节 “中国符号”:李娜140 第四节 体育明星的幕后团队147 第九章 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158 节 国家形象158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162 第三节 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164 第十章 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168 节 媒介体育、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169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的界定176 第三节 媒介体育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分析179 第四节 媒体对文化认同的消解与建构184 参考资料 205 |
| 编辑推荐 | |
| 传播理论研究的语境势必随同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由现象描述转向深层结构的研究。符号学研究是一种实用而典型的深层结构研究方法,体育传播研究中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紧贴当代社会实践,可以实现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这种学术转向追随了新的学术研究趋势。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其丰富的案例支撑,这些案例的选择和解读,充满了时代感和地域多样性。作者似乎走遍了世界,从奥运会这样的大舞台,到一些区域性的、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体育节庆,都有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非西方体育符号如何被西方主流话语“收编”或“抵抗”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它打破了以往许多研究中单一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路径,提供了更加多元和平等的分析视角。阅读这些案例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进行了一次跨文化的田野调查,感受到了不同社会肌理中体育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种立足于扎实的事实基础上的理论构建,使得全书论证既有力量又接地气,避免了纯理论研究的空泛,也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几乎可以作为研究特定地区体育文化现象的优秀范本。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人士,这本书中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体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去意识形态化的笔触。例如,在探讨某次大型国际赛事背后的“软实力”博弈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宣传”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符号是如何被编码、传播,并最终在受众心中产生微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分析的细致入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纯粹的体育胜利背后所承载的复杂信息流。文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媒介如何“过滤”和“重塑”真实事件的论述,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它提醒着我们,体育场上的辉煌,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涌动的是精心策划的传播策略和深层次的权力关系。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箱,让我未来在观看任何体育新闻时,都能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性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靛蓝色,与书名“体育符号”的金色字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那种厚重感和专业性扑面而来。我是在一家老旧书店偶然翻到的,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见解。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略带米黄的触感,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内文的排版,字号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关于传播理论和符号学分析的长篇论述,也变得清晰易读。我花了很长时间细细端详了这本书的各个细节,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的心血,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对知识和读者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接下来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完全轻松愉悦,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认知努力。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引用了一些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较为前沿的学术术语,初读时确实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确的含义。不过,正是这种“挑战性”,反而增加了阅读的价值感。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一目十中的流行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做笔记、反复推敲的专业参考书。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是否可以迁移到我正在关注的其他文化现象上。这种强烈的互动感——不是作者单方面灌输,而是引导读者共同建构理解——是好学术作品的标志之一。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尽管过程略显曲折,但最终抵达的知识高地绝对值得所有的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从宏观的理论框架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开篇的理论综述部分,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堆砌概念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体育运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仪式化竞技”如何重塑民族认同的论述,行文流畅,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西方经典理论,还结合了大量本土化的观察,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体育符号”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其深层的文化意涵和政治功能。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同时,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书中呈现的独特视角和批判性反思,也足以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