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
定价:58.00元
作者: 特蕾西·斯图尔特(Tracey Stewart) 绘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96026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生活中是否有一只让你怦然心动的小动物?明明只是客串,却温暖了你的整个人生。对动物的温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抵达幸福的可能。《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倾情推荐。她,比“囧司徒”更有趣!100余幅细腻柔和的彩绘:逼真呈现我们身边的灵性动物。理解动物身体语言的兽语解读指南:不论是面对同一屋檐下的爱宠、庭院里的野生访客,还是农场中的可爱家畜,都能带你轻松读懂它的心思。改善动物生活的多样小技巧:按摩、零食烹饪、玩具制作、野生动物乐园搭建……教你牢牢俘获它的心。鲜为人知的动物日常趣闻:讲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那些温暖又妙趣横生的小事。
内容提要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一方面,我们怀抱友爱之心接纳身边的生灵;另一方面,我们以占有之意对动物极尽索取。当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该如何与具有思维和情感的它们共处?
本书中,特蕾西·斯图尔特结合自身多年的兽医职业技师经验,与读者分享了改善动物生活的秘诀。全书涵盖“家中的宠物”“庭院里的野生动物”与“爱上农场”三部分,通过兽语解读、按摩技法、零食烹饪、玩具制作及动物乐园搭建等简易教程,鼓励人们将好奇与仁爱的情绪化为行动,与周围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她以幽默、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暖趣事,并透露了宠物店与工业化养殖场不会告诉我们的内幕,呼吁我们正视自身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书将打破你对动物的思维定式,带你再次认识身边熟悉却也陌生的它们。不妨拆解心墙,追随特蕾西质朴、随性的“动物之旅”,在喧嚣的钢筋之城以及清新怡人的旷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妙情愫吧。
目录
序言
章 家中的宠物
1.1 回报毛茸茸的家庭成员
1.2 这里是你们的家
第二章 庭院里的野生动物
2.1 辛勤的劳动者
2.2 漫步大自然
第三章 爱上农场
3.1 超级英雄
3.2 佳庇护所
致谢
附录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特蕾西·斯图尔特(Tracey Stewart),设计师和前兽医职业技师。同时,她还是Moomah网站的创立者。目前,她与丈夫乔恩·斯图尔特住在美国新泽西州,家里有两个孩子、四只狗、两头猪、一只仓鼠、三只兔子、两只荷兰猪、一只鹦鹉以及两条鱼。除了丈夫与两个孩子,其余家庭成员都是被领养的。
译者简介
程孙雪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就读科学传播专业。喜欢大自然,也与动物结下不解之缘,先后陪伴过高傲冷艳的喵星人、忠诚可爱的大汪小汪,以及其他各种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她真切地体会到,身边的动物虽性格迥异,但个个善良美好。希望借由翻译让大家像作者一样爱上动物,善待动物。
文摘
序言
读到《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关于狗的部分,我真是百感交集。我一直对狗与人类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感到着迷,而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将狗仅仅描绘成人类忠诚的宠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身上那种无私的爱、不离不弃的陪伴,以及对人类的信任。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狗的“忠诚”和“守护”所打动。它们能够为了保护主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条件的爱,让人肃然起敬。这让我思考,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中,是否也应该保有这份纯粹的真心和坚定的守护?狗的“陪伴”力量,更是无法估量的。在人类孤独、失落的时候,它们总会默默地守候在身边,用温暖的身体和温柔的眼神给予安慰。这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并不需要太多言语,而是需要一份默默的陪伴和理解。书中还提到了狗的“服从”和“学习能力”,它们愿意为了取悦主人而学习各种技能,并且能够理解并执行指令。这让我觉得,在人际关系中,适度的“配合”和“理解”也是维系和谐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狗身上那种最纯粹的“爱”和“人性”,并从中汲取了关于忠诚、陪伴和理解的深刻启示。
评分我原本对爬行动物并没有太多好感,总觉得它们冷血、阴森,但《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关于乌龟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命哲学。作者并没有将乌龟的慢吞吞刻画成一种缺点,反而从中解读出了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乌龟的缓慢,不是迟钝,而是沉稳;它们的耐心,不是无聊,而是智慧。作者描述了乌龟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默默地承受风雨,不争不抢,却能坚持到最后。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的生活节奏。我们总是急于求成,追求即时满足,却往往忽略了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乌龟的生命,仿佛是一种对“慢”的颂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用他缓慢而坚定的步伐,向我们展示生命的韧性。书中还提到了乌龟在危机时刻能够缩回壳里的自保能力,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作者并没有将其局限于消极的躲避,而是引申出一种“内省”和“审慎”的态度。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我们或许也应该像乌龟一样,懂得适时地“收缩”一下,冷静地思考,而不是鲁莽地冲动。这种从动物身上提炼出的哲学,让我觉得,真正的“自我修养”,就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万物生灵中汲取智慧,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评分《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这本书,让我对“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蛇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生物,但书中关于蛇的部分,却让我看到了它们身上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作者并没有将蛇描绘成邪恶的象征,而是着重展现了它们身上那种“适应”和“隐忍”的能力。 我特别欣赏蛇在面对危险时所展现出的“冷静”和“耐心”。它们能够凭借敏锐的感知力,及时发现威胁,并选择最适合的应对方式,有时是悄然离开,有时是进行有效的防御。这让我联想到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审慎”和“策略”。我们是否总是冲动行事,而忽略了最有效的解决之道?书中还提到了蛇的“蜕皮”过程。每一次蜕皮,都意味着一次成长和新生。这让我思考,人类的“自我修养”,是否也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这种“痛苦却能带来成长”的哲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可塑性和无限可能。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蛇在食物链中的角色,它们的存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这让我觉得,我们人类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学会与万物和谐共处,尊重生命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动物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鸟类就是那种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歌唱悦耳的生物,但《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却挖掘出了它们更深层次的生存智慧。书中关于燕子的那一部分,简直让我惊叹不已。作者详细描述了燕子筑巢的过程,那种精巧的选址、用泥土和口水混合搭建的巢穴,还有它们对于风向、温度的敏锐感知,都让我觉得它们简直是天生的建筑师和气象学家。更让我感动的是,燕子在养育后代时那种不辞辛劳、源源不断地捕捉昆虫喂养幼鸟的画面,让我看到了父母最原始、最纯粹的爱。 作者通过燕子的故事,引申出了关于“责任”和“传承”的思考。燕子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筑巢、繁衍、养育的生命循环,它们似乎并没有“自我意识”去思考这一切的意义,但它们却以最本真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使命。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的“自我修养”,是否也包含着对生命延续和责任的担当?我们是否应该像燕子一样,不畏艰难,默默耕耘,将美好的生命延续下去?而且,书中还提到燕子在迁徙时的集体行动,那种精准的导航能力和坚韧的毅力,简直是一种奇迹。作者将这种集体智慧与人类社会的协作效率进行了对比,让我反思,我们人类在追求个体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团队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定义,而是充满了责任、爱和传承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部《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真是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一直以来都对哺乳动物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结构感到好奇,而书中关于狼群的那一部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作者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狼群的等级制度、协作捕猎、以及对幼崽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被那种“狼王”的领导魅力所吸引,他/她(我猜是狼王)并非靠武力统治,而是凭借智慧、经验和对族群的责任感来赢得尊重。 更令我感动的是,狼群在捕猎过程中展现出的团队精神。它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即使面对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猎物,也能凭借集体的力量将其制服。这让我深深反思,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团队合作”是否还能达到如此高效和纯粹的境界?书中还详细描写了狼群如何抚养和教育幼崽,那些年长的狼会主动地将捕获的食物分享给幼崽,这种“长幼互助”的模式,让我看到了生命传递中的温情。作者通过狼群的故事,不动声色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归属感”和“忠诚”的价值观。狼群成员对族群的归属感,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忠诚,构成了它们强大的生存基础。这让我觉得,在现代社会日益强调个体主义的当下,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社群”的力量,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评分这本《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刚拿到书的时候,标题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动物世界充满着神秘感,同时对“自我修养”这个概念也十分着迷。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宠物相处的指导书,或者是一些哲学家关于人类本质的探讨,但翻开第一页,我才意识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他/她(我不太确定作者性别,但语言非常有力量)并非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修养”,而是通过观察和讲述各种动物的行为,不动声色地将它们身上那些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特质,巧妙地投射到我们人类的自我认知上来。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蚂蚁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蚂蚁描绘成冰冷的、仅仅遵循本能的生物,而是展现了它们惊人的协作能力、牺牲精神以及对集体的绝对忠诚。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个体与集体关系。我们常常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这固然重要,但我们是否也因此失去了“蚂蚁”般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源时,它不会独自享用,而是会立刻通知族群,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将其搬运回巢。这种无私和高效,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力量远大于“我”。而且,作者还探讨了蚂蚁的“沟通”方式,那些细微的触角碰触,那些化学信号的传递,简直像是一门精密的语言。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的沟通是否也应该更加真诚和直接,少一些含糊和猜测,多一些“触角”般的真实反馈?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审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我一直对海豚这类智慧生物充满好奇,而书中关于海豚的部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海洋王国。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海豚之间复杂的沟通方式,它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动作交流,甚至能够合作捕猎,互相帮助。 我特别被海豚的“同情心”和“互助精神”所打动。书中描述了海豚在遇到受伤的同伴时,会主动上前帮助,甚至将其托起,让它能够呼吸。这种超越个体生存的关怀,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温暖的一面。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像海豚一样,多一份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一份纯粹的善意?作者还探讨了海豚的“游戏”行为,它们在海洋中嬉戏玩耍,享受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也让我深受启发。这让我觉得,即使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也应该学会像海豚一样,保持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有爱、有智慧、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评分这部《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一本让我深思的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动物行为的描述,而是巧妙地将动物的生存智慧与人类的自我修养相结合。我一直对猫这种独立而又充满魅力的生物情有独钟,而书中关于猫的部分,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猫描绘成高冷孤傲的动物,而是展现了它们细腻的情感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特别欣赏猫在独处时所展现出的“自律”和“专注”。它们能够安静地享受自己的时光,无论是晒太阳、舔毛,还是独自玩耍,都显得那么悠闲自在。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的“独处能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越来越难以享受独处,而总是在寻求外界的刺激?猫的专注,体现在它们捕猎时的高度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这让我思考,我们在做事情时,是否也应该像猫一样,全神贯注,不受干扰?书中还提到猫在与人类互动时所展现出的“界限感”。它们不会无条件地讨好,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表达亲近。这让我反思,我们人类的“人际交往”是否也应该有明确的界限,尊重彼此的空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猫身上那种独立、自律、而又充满智慧的一面,并从中汲取了关于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启示。
评分《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生动的语言,引导我们去认识自然,也去认识我们自己。我一直对大象这种体型庞大却又情感丰富的生物充满了敬意,而书中关于大象的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家族。作者描述了大象惊人的记忆力,它们能够记住水源地、迁徙路线,甚至能够辨认很久未见的同伴。 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的“记忆”和“传承”。大象的集体记忆,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们将重要的信息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构成了它们社群独特的“历史”。这让我思考,我们人类的“自我修养”,是否也应该包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经验的传承?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大象对家庭成员的深厚感情。它们会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尤其是在幼崽出生时,整个象群都会给予无微不至的保护。这种“家族情谊”的温暖,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原始、最动人的力量。作者通过大象的故事,传递了一种关于“责任”和“关爱”的价值观。我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大象一样,用爱去呵护我们的亲人。
评分读完《动物如友邻:生而为人的自我修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最平凡的动物,身上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刻的生命哲学。我一直觉得猴子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但书中对猴子社会的研究,还是让我惊叹不已。作者描述了猴群中复杂的社交关系,它们之间的嬉戏打闹,互相梳理毛发,甚至是争夺地位的种种表现,都像极了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猴子“学习”和“传承”能力的描写所打动。它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并将这些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猴子并非仅仅依靠本能生存,它们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这在动物界是相当难得的。作者将猴子的这种行为与人类的“自我修养”联系起来,强调了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要像猴子一样,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去进步。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猴子“分享”的现象,虽然有时是为了争夺资源,但也展现了它们社会性的一面。这让我思考,人类的“利他行为”是否也有其生物学上的根源?我们是否应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多一份分享和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动物身上活泼、有趣的一面,也从中提炼出了关于学习、成长和社会性的宝贵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