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
定價: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數:800000
頁碼:3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1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召集的“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內容涉及專業評估認證研究、教學團隊與特色專業建設,課程及課程體係建設與教學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和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等方麵的內容。
本書適閤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教師、專傢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本身就傳遞齣一種信息:它承載著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子信息類高等教育的集體智慧結晶。2009年,對於信息技術而言,是承前啓後的一年,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剛剛嶄露頭角,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一年的學術探討中,是否有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軟技能”的討論?例如,在日益復雜的工程項目中,團隊協作、溝通能力、項目管理等能力的重要性,是否已經被教學界充分認識到,並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之中?又或者,是如何引導學生關注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讓他們在掌握尖端技術的同時,也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我能想象,在這些論文中,一定會有關於如何讓學生更具“工匠精神”的討論,如何培養他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以適應未來高科技産業對人纔的更高要求。這本論文集,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窺探那個時期,中國電子信息教育界對未來人纔培養的深邃思考和積極探索。
評分閱讀一本匯聚瞭全國高校精英智慧的論文集,總會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並引發一係列的聯想。2009年,正是中國電子信息産業蓬勃發展,但同時也麵臨諸多挑戰的時期。高校的教育質量和人纔培養水平,直接關係到國傢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這本論文集所探討的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經驗分享,更可能觸及到國傢戰略、産業需求與教育體係之間如何更好地銜接的關鍵議題。我揣測,在論文中,一定會有關於如何改革課程設置,使其更貼近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的討論。例如,針對當時新興的嵌入式係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等專業方嚮,是否已經有瞭新的教學大綱和實踐環節的設計?又或者,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資源下,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985”、“211”等重點高校的引領下,他們是如何在科研創新和人纔培養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能培養齣具有紮實理論基礎的學生,又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科技戰場上獨當一麵?這本論文集,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中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如何迴應時代呼喚、驅動科技進步的獨特視角。
評分當目光落在“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這個書名上時,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一群意氣風發的教授和學者,在會議現場激烈討論、思想碰撞的場景。2009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十幾年瞭,那時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前沿,與今天相比,或許已有瞭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正是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纔顯得尤為珍貴。我好奇的是,在這本論文集中,是否有關於“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這個大類下的具體專業,比如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它們在2009年的教學重點和發展方嚮是什麼?是更加強調基礎理論的鞏固,還是已經開始注重跨學科的融閤,例如將電子技術與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相結閤?另外,當時的教學模式,是否已經開始探索綫上教學、混閤式教學的可能性,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和實驗為主?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論文集充滿瞭好奇,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揭示當時高等教育的真實圖景,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曆史經驗,為我們當下乃至未來的教育改革提供啓示。
評分一本厚重的論文集,封麵上的“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幾個字,就足以勾勒齣它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想象一下,2009年,那是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互聯網的普及、移動通信的嶄露頭角,以及各種新興電子技術的不斷湧現,都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國範圍內的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教育者們,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教學的未來,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我尤其好奇,在那一年的會議上,大傢是如何看待當時最前沿的技術趨勢,比如雲計算、物聯網的雛形,或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挑戰?他們是如何將這些瞬息萬變的知識,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教學內容,並傳遞給下一代的工程師們的?是更加注重理論的深度,還是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還是在傳統的教學框架下,尋求更精細化的優化?這些問題都讓我對論文集的內容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能想象,在這些論文中,一定蘊含著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洞見,它們或許在當時為教育者們指明瞭方嚮,也可能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幫助我們審視當下的教育體係,思考未來的發展路徑。
評分拿到這本《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時代印記。2009年,中國正處於信息化浪潮的加速期,電子信息産業更是國傢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産業。在這種大背景下,全國高校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工作者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我非常好奇,在那一年,他們是如何看待當時迅速崛起的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興技術對教學內容和模式帶來的衝擊?是如何在課程體係中融入這些新的知識點,並培養齣能夠適應未來産業需求的人纔?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還是更加注重理論深度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或許,在這些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如何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如何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前瞻性和適應性的課程體係的深入探討。我設想,這本論文集就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裏麵封存著那個時代高校教育者們的思考與實踐,為我們今天審視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教育現狀,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和啓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