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定价: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数:800000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召集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专家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本厚重的论文集,封面上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想象一下,2009年,那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的崭露头角,以及各种新兴电子技术的不断涌现,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育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教学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我尤其好奇,在那一年的会议上,大家是如何看待当时最前沿的技术趋势,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的雏形,或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瞬息万变的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并传递给下一代的工程师们的?是更加注重理论的深度,还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寻求更精细化的优化?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论文集的内容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能想象,在这些论文中,一定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它们或许在当时为教育者们指明了方向,也可能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帮助我们审视当下的教育体系,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
评分阅读一本汇聚了全国高校精英智慧的论文集,总会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并引发一系列的联想。2009年,正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的时期。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这本论文集所探讨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经验分享,更可能触及到国家战略、产业需求与教育体系之间如何更好地衔接的关键议题。我揣测,在论文中,一定会有关于如何改革课程设置,使其更贴近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讨论。例如,针对当时新兴的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专业方向,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教学大纲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又或者,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引领下,他们是如何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生,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科技战场上独当一面?这本论文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如何回应时代呼唤、驱动科技进步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息:它承载着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的集体智慧结晶。2009年,对于信息技术而言,是承前启后的一年,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刚刚崭露头角,正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一年的学术探讨中,是否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的讨论?例如,在日益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项目管理等能力的重要性,是否已经被教学界充分认识到,并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之中?又或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让他们在掌握尖端技术的同时,也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我能想象,在这些论文中,一定会有关于如何让学生更具“工匠精神”的讨论,如何培养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以适应未来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这本论文集,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窥探那个时期,中国电子信息教育界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深邃思考和积极探索。
评分拿到这本《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时代印记。2009年,中国正处于信息化浪潮的加速期,电子信息产业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工作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我非常好奇,在那一年,他们是如何看待当时迅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模式带来的冲击?是如何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这些新的知识点,并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是更加注重理论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或许,在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如何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的深入探讨。我设想,这本论文集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那个时代高校教育者们的思考与实践,为我们今天审视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育现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和启示。
评分当目光落在“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这个书名上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一群意气风发的教授和学者,在会议现场激烈讨论、思想碰撞的场景。2009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那时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前沿,与今天相比,或许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显得尤为珍贵。我好奇的是,在这本论文集中,是否有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大类下的具体专业,比如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它们在2009年的教学重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是更加强调基础理论的巩固,还是已经开始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例如将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相结合?另外,当时的教学模式,是否已经开始探索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可能性,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为主?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论文集充满了好奇,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当时高等教育的真实图景,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当下乃至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