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建构主义再解读
定价:28.00元
售价:21.3元
作者:何英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7124585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修昔底德陷阱”是否终将无法避免?中美关系路指何方?从建构主义视角切入观察,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观察和启迪。
内容提要
近年来关于中美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是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有学者认为,中美已经肯定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也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中美关系处于关键的临界点,还有的学者乐观地认为中美之间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本书认为,现实主义过于悲观地看待中美之间冲突的可能,没有看到中美之间巨大的合作潜力,而自由主义又过于乐观地高估中美之间合作的可能,回避了中美之间诸多的根本分歧。其实中美关系非常复杂,既有竞争又存在着合作,两国之间或许在某些层面已经呈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特征,但中美关系又比历史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复杂得多,肯定地下结论认为中美关系已经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为时也尚早。
本书认为,相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对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合作、既有摩擦也有妥协的现实的解读*为合理而全面,因为前两者是把中美关系看作是先天无性质导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后者恰恰相反,把中美关系看作是两国间后天互动导致的结果,互动、认知、身份、利益综合互相作用的结果建构了当下的中美关系,往什么方向建构,是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完全是双方后天努力的结果,绝非先验的。换言之,中美是否能够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也是中美两国后天互动建构的结果。目录
作者介绍
何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和中美关系,近年致力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关注中国的海洋安全和与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之争,对台湾问题和国内民族主义取向、传统文化及认同等问题也多有涉及和研究。近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
文摘
序言
一本名为“BF: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建构主义再解读”的书籍,虽然我尚未拜读,但从书名和作者的学术背景来看,我对其充满了期待。首先,“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上大国崛起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冲突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悲剧。作者选择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中美关系,这让我觉得十分新颖。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事实、观念和互动在塑造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而非仅仅依赖于物质力量和国家利益的纯粹计算。这意味着作者可能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军力对比、经济体量,更会深入到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历史叙事、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相互建构过程。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工具来分析中美两国在认知上是如何形成对彼此的“威胁感”、“机遇感”以及“刻板印象”的。是哪些具体的观念、话语、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两国关系走向紧张,又有哪些潜在的建构力量,能够为“突破”这一陷阱提供可能性?这种理论框架的应用,很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今错综复杂的中美博弈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维度,超越了简单地将两国视为利益的零和博弈者。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大兴趣点在于“突破”的可能性。修昔底德陷阱的阴影笼罩着当今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竞争,让许多人感到担忧。而“突破”二字,无疑点亮了一线希望,也激发了我对其内涵的强烈好奇。在我看来,任何“突破”都需要对问题的根源有深刻的洞察。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描述陷阱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会打折扣。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基于理论分析的“突破”路径。这些路径或许会涉及如何通过改变双方的认知框架,塑造新的国家叙事,减少误判和猜疑;又或许会强调通过多边合作、建立信任机制、促进人文交流等方式,来稀释冲突的张力。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作者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观念的重塑”、“话语的转化”、“身份的认同”来打破僵局。例如,是否可以通过构建一种“共同的全球责任”话语,来缓和“零和博弈”的认知?或者,通过强调两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上的共同利益,来寻找合作的支点?我相信,作者的“突破”论述,不会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推演和对现实案例的深入研究之上,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考方向和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BF: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建构主义再解读”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会尝试提供一种“实践”上的可能性。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实中避免悲剧的发生。作者的“突破”二字,暗示了其试图为构建更稳定、更具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些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或行动策略,例如,两国政府如何在对话机制、危机管控、战略沟通等方面加强合作,如何通过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界等多元渠道,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这些“突破”的策略很可能并非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互让,而是更侧重于观念和认知的层面。例如,如何通过共同参与国际治理、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来改变对方的负面认知?如何通过鼓励跨文化交流,增进民众间的了解,从而化解深层次的误解和敌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破局”方案,而非仅仅是停留在学术理论的探讨,能够真正指导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积极地为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研究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非常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建构主义”这一核心理论的。建构主义并非单一学派,其内部也有不同的分支和侧重点。我希望作者在运用建构主义分析中美关系时,能够清晰地阐释其理论基础,例如,他会侧重于“观念”的建构,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作用?还是会侧重于“结构”的建构,关注国际规范、制度和话语的影响?更或者,会着重于“主体”的建构,探究国家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塑造彼此的身份和利益?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社会现象,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中美两国在历史事件、外交实践、媒体报道等方面的互动。例如,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国内对中国的认知是如何被建构的?中国又是如何回应和反击这种认知的?这种微观层面的分析,将有助于我更直观地理解建构主义的解释力。我希望作者不是简单地套用理论,而是能展现出理论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原创性,让建构主义在中美关系研究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从书名来看,作者似乎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所贡献,这一点也让我倍感好奇。许多国际关系理论都源于西方,而中国学者从本土视角出发,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这些理论进行再解读,甚至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这对于丰富和完善全球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中国学者在理解和分析国际问题上的独到之处。作者运用建构主义视角来解读中美关系,是否也融入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例如,中国人强调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等传统观念,是否会在作者的分析中有所体现?如何将这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释,这无疑是极具挑战性,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为我们展现一个不同于西方视角下的中美关系图景,也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