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球气候的演变——过去、现在和未来
定价:59.00元
作者:丁一汇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00924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应对自然灾害卷丛书”之一,由丁一汇院士主编。通过阅读本书,您会对整个地球气候的演变历史、变化趋势、变化原因、相关影响以及其间的有关重大争论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正确认识全球气候的规律与未来变化。
内容提要
作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的组成部分,本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卷》包含了《当大地发怒的时候》《地球大气中的涡旋》《山崩地裂》《水多水少话祸福》和《地球气候的演变—过去、现在和未来》5 册,分别讲述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热带气旋(如台风)、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与干旱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内容。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小册子向读者传递相关的知识,增强读者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目录
章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节隐生宙:疑云重重
1 混沌初开
2 生命之源
3 氧的革命
4 雪球地球
5 太阳的力量
第二节显生宙:生命与气候
1 冷暖有常
2 造山运动
3 物种大灭绝:地球上的生与死
4 “始新世初极热期”的启示
5 渐新的世界
6 盖娅理论:地球是“活的”
第三节第四纪:冰冷与人类作伴
1 地史上的“温度计”
2 轨道中的秘密
3 冰期- 间冰期大气CO2 浓度
4 喜马拉雅之风
5 冰的消长
6 新仙女木事件
7 巨兽的迁徙
第四节全新世:开启人类新纪元
1 气候环境
2 北欧海盗的兴衰
3 气候变化与王朝更迭
4 驱动历史气候变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章现代气候
节全球气候变暖
1 追溯历史—“气候变暖”的提出
2 地球是如何保温的?—温室效应理论
3 全球变暖的事实—孰是孰非
4 全球变暖的新证据
第二节 全球变暖的原因
1 太阳活动
2 火山喷发
3 人类活动
第三节 气象灾害无时不在—盘点外的
事件
1 1998 年洪魔肆虐,席卷全国
2 2003 年地球发“高烧”
3 2005 年和2012 年飓风“卡特里娜”和
“桑迪”袭击美国
4 2008 年历史罕见的暴风雪和严寒“冻僵”
欧亚多国
5 2009 — 2010 年中国西南特大干旱刷新
气象记录
6 2010 年罕见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
7 2010 年新疆遭受破纪录的雪灾
8 2011 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9 2011 年雾霾天气何时休
10 2012 年“7.21”特大暴雨袭华北
11 2013 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受高温“烤验”
第四节 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利或弊
1 冰川融化
2 海平面上升
3 粮食危机
4 珊瑚礁白化
5 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第三章地球气候变化的未来
节科学家如何预测未来气候
1 全球气候模式
2 降尺度技术
3 气候模式的验证
第二节迈向一个变暖的世界
1 未来全球的气候变化
2 未来中国的气候变化
第三节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1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模拟的不确定性与混沌现象
参考文献
第四章地球气候突变
节气候突变及其影响
1 气候突变
2 气候突变的影响
第二节气候突变的证据—新仙女木事件
1 新仙女木冰芯证据
2 新仙女木事件的陆地证据
3 新仙女木事件的海洋证据
第三节全新世气候的迅速变化
第四节气候突变和翻转点
1 地球气候系统的翻转点
2 翻转点和气候变化增幅的反馈关系
3 是否存在一种全球性翻转点
4 翻转点或阈值可能导致不可逆事件的出现吗
第五节引起气候突变的主要过程
1 海洋
2 冰冻圈
3 大气
4 陆面过程
5 外强迫
6 其他异常现象
第六节全球变暖与气候突变
1 未来北大西洋热盐环流的变化
2 热盐环流不稳定性与有限的可预测性
3 未来主要气候模态的变化
4 未来水循环突变的可能性
5 未来冰盖的变化
6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我们应该做什么
节国际行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二节适应气候变化:改变与重建
1 中国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工程庞大,体系完整
2 农业:改变传统的农业事宜
3 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重现往日的美丽
4 水资源:从南水北调到海冰淡化
第三节减缓气候变化:绿色的抉择
1 绿色能源:取之不尽,前景诱人
2 中国的节能减排工程: 向世界昭示中国的努力
3 做出你的贡献: 别小看生活中小小的努力
第四节绿色经济:机遇和财富
第五节地球工程:后的手段
1 捕获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的归宿
2 太阳辐射管理技术:给地球降温
第六节结束语:希望与信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丁一汇,出生于安徽,原籍山东省曹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普”读物,它将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科学主题——地球气候的演变——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古代气候事件时,所营造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仿佛我正站在史前的海岸线上,感受着海水的涨落;仿佛我正穿梭在茂密的史前森林中,呼吸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空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生命演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每一次重大的气候转变,都伴随着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和新的物种的崛起。这种残酷而又充满生机的演化过程,让我对生命顽强的适应能力感到惊叹。作者对于不同气候时期的描述,也让我对地球的历史有了更宏观的认知。从最初炽热的熔岩星球,到冰封的雪球地球,再到如今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气候不仅仅是影响我们生活起居的因素,它更是塑造了地球生命历史,决定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球深层历史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气候如何在这颗星球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作者以极其专业且生动的笔触,将地球气候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再到遥远的未来,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详细描述所震撼。那些曾经覆盖大陆的巨大冰川,那些如今已成为化石的远古生物,都印证了地球气候的剧烈波动。作者在解释气候变化成因时,也显得十分全面,既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例如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周期性波动,也有地质因素的影响,例如火山活动、板块漂移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气候不仅仅是影响温度和降雨,更是塑造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们的演化方向。读这本书,让我对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的重要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是近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它一直是地球生命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以极其专业的视角,带领我深入了解了那些影响气候变迁的自然因素,例如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火山活动的剧烈程度、板块构造的缓慢移动,以及海洋环流的动态调整。每一个因素都像是一个巨大的齿轮,精妙地驱动着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个地质时期气候特点的详细阐述,从寒武纪的温暖湿润,到冰河时期的严酷冰封,再到间冰期的相对温和,每一个转变都伴随着生物界的巨大变革。那些曾经繁盛一时的物种,为何走向灭绝?那些新兴起的生命,又是如何适应新的气候环境?这本书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在引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阐释得清晰明了。我曾经对某些气候现象感到困惑,读了这本书之后,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对地球这个生命摇篮的敬畏之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影响时,所描绘的那种宏大视角,让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地球的渺小,同时也更加理解了我们所处的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评分这本书犹如一位资深的向导,引领我深入探寻地球气候演变的奥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科学课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我惊叹于书中对地球气候历史的详尽梳理,从远古时期大气成分的演变,到不同地质时期冰川的分布和消长,再到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的趣味。作者对于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的分析也十分透彻,既涵盖了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变化等宇宙层面的影响,也涉及了火山活动、板块构造等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气候变化与生命演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气候的变化,无疑是推动物种演化的重要力量,而生命的繁盛与衰亡,反过来又会对气候产生反馈效应。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地球生命在气候变迁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地球有了全新认知的书。它不仅仅是讲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气候,更是带我回溯了地球漫长的生命史,去理解气候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这颗星球的容貌和生命的形态。作者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地球气候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各个地质时期气候特征的细致描述所吸引,比如,在某个遥远的年代,地球的大气成分和如今截然不同,温度也远超我们的想象。作者通过解读地质记录,比如岩石中的化石、古代海洋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等等,为我们还原了那些久远的过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的阐释,它让我了解到,气候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火山活动、海洋环流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着地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读这本书,让我对地球这个生命摇篮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科普佳作,它以一种极其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为我展开了地球气候演变的壮丽史诗。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文字功底,将亿万年的气候变迁历程,如同电影般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被书中对不同地质时期气候特点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从早期混沌的大气,到漫长的冰期,再到如今相对温和的时代,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科学魅力。作者不仅关注了气候变化的宏观趋势,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影响气候的微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气候格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气候变化与生命演化之间相互关联的阐述。气候的每一次重大变动,都伴随着生命的洗礼,要么是物种的灭绝,要么是新生命的诞生。这种生生不息的演化过程,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仿佛成了一位时空旅行者,亲身经历了地球气候的每一次重大转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宏观视角上的升华。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天气变化,都是地球漫长气候演变史中的一个小片段。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将地球从诞生至今的气候变迁历程,描绘得波澜壮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冰期和间冰期的详细分析印象深刻。那种周期性的寒冷与温暖交替,对地球生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作者在阐述科学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科学证据的呈现。他通过介绍各种古气候研究方法,比如同位素分析、孢粉分析、岩石磁性研究等等,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是如何抽丝剥茧,还原地球古气候真相的。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信服。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当下,而是开始对地球的过去和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地球古老而神秘的气候史。作者以扎实的科学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关于地球气候演变的壮丽画卷。从数亿年前的古生代,到近期的人类世,每一个时期都被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剖析。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大气成分、地表温度、海平面变化等关键气候指标的详细数据和分析所震撼。那些看似遥远的地质事件,例如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大陆漂移、小行星撞击等,都对地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将这些事件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对地球的动态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古气候时,所引入的那些来自远古的“证据”,比如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化石、反映温度变化的氧同位素信号、指示降雨模式的湖泊沉积等等。这些证据仿佛是地球留下的日记,记录着它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书中对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的阐释也十分到位,既有自然因素的长期演变,也有像冰期-间冰期旋回这样规律性的波动,还有短期内的突发性变化。这些内容让我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联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气候之旅,它带领我穿越了地球漫长的生命史,去探索气候如何从最初的混沌变得有序,又如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演变。作者以极其专业但又不失趣味性的笔触,为我揭示了那些塑造地球气候的关键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特征的细致描绘,比如某些时期极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如何导致地球变成一个“桑拿房”的,又比如某些时期极低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如何让地球陷入严酷的冰封状态的。这些描述让我对气候变化的极端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不仅关注了那些宏大的气候变化,还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演化出怎样的独特生态?书中给出的案例和分析,让我对地球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过去气候重建的科学方法所吸引,例如如何通过分析深海钻孔中的微量化石来推断古代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如何通过研究古土壤中的有机物来判断当时的降雨量和植被覆盖情况。这些方法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深着迷的关于地球气候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讲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日照和风雨,更是带我穿越了亿万年的时光长河,去探寻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作者以极其详尽且富有逻辑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幅幅宏伟的气候变迁画卷。我仿佛能看到数亿年前,地球大气成分与如今截然不同,温室效应的强弱更是远超我的想象。那些曾经覆盖大陆的冰川,那些如今已成为化石的古老生物,都在诉说着它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气候的独特印记。书中对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梳理,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对岩石、冰芯、树轮等一系列科学证据的解读,将遥远的过去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魅力,以及人类探索未知宇宙奥秘的执着。这本书让我对“气候”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天气预报上的数字,而是构成地球生命演化史的宏大背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质时期气候特点时,所穿插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在描述某个冰期时,作者用了“地球仿佛变成了一颗巨大的冰球”,这种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严酷环境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且,作者在追溯过去的同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当前气候产生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内容更是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也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