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
定价:24.00元
作者:崔雁松,李志菁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3031310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信原理》是通信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高职类教育同本科、研究生教育对该课程的要求是有较大差别的。对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来讲,只需掌握各种基本的原理性知识,了解各种技术的性能优劣,熟悉这些原理和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即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入的调研,可以发现:真正适合高职高专类学生学习的这类教材并不多,许多教材都是由本科书籍剪切、拼凑而成的。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太大,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联系不上。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9位高职院校的教师近一年的反复商讨、修改后编撰而成的。
目录
章 绪 论
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3.2 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本章小结
第2章 信号分析基础和信道
2.1 信号分析基础
2.2 信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信道中的噪声
2.4 信道容量及香农公式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调制传输系统
3.1 调制的基本概念
3.2 模拟幅度调制系统及其抗噪声性能
3.2.1 标准调幅(AM)
3.2.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SC—DSB)
3.2.3 单边带调幅(SSB)
3.2.4 残留边带调幅(VSB)
3.2.5 模拟调幅系统的解调
3.2.6 模拟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3 模拟角度调制系统及其抗噪声性能
3.3.1 模拟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3.3.2 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
3.3.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3.3.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3.5 调频系统的加重技术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4.1 抽样定理和脉冲幅度调制
4.1.1 抽样定理和理想抽样
4.1.2 脉冲幅度调制(PAM)
4.2 脉冲编码调制(PCM)
4.2.1 量化
……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6章 数字调制传输系统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9章 信道复用和多址接入
0章 同步原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尤其是在数字通信部分。比如,关于误码率、信噪比和调制方式之间的关系,常常让我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通信原理》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清晰的解释。我看到它涵盖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各个方面,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特别关注书中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章节,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对各种调制方式(如ASK, FSK, PSK, QAM)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分析。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仿真实验或者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作为一本原理性的书籍,我希望它能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这两部分的内容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一些先进的编码技术(如Turbo码,LDPC码)的原理和应用,如果能有更详细的介绍,那么对于我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知识,并且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完整知识体系的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希望。
评分坦白讲,我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源于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的手机信号有时候会突然变差,为什么网络下载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翻看了目录,感觉内容很全面,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到复杂的调制解调和多址技术,都涵盖在内。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噪声”的讲解,因为我知道这是影响通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想知道如何量化噪声的影响,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抑制噪声。同时,我也对“多路复用技术”的部分很感兴趣,我想了解不同的多址接入方式(如FDMA, TDMA, CDMA)是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多人同时通信的。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的通信设备或者系统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摆脱对通信系统的“黑箱”认知,能够真正理解其内部运作的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身边的通信技术,甚至激发我对通信技术创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和前面几章,我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我一直以来非常需要的参考书。我之前学习通信原理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概念讲得不够透彻,比如像信道容量、编码效率这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常常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勉强理解。这本《通信原理》在这些地方的讲解,似乎更加深入浅出,并且通过丰富的图示和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息论基础”的章节抱有很大的期待,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整个通信系统性能上限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更多信息传输的奥秘,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物理限制下,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通信速率是如何确定的,以及各种编码和调制技术是如何努力逼近这个理论极限的。而且,我之前看过的其他教材,在数学推导上常常过于简化,导致我理解起来费劲,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似乎更加严谨和详尽,这对我这个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对通信原理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为我后续在通信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解答我对通信世界疑问的教材。我最近关注到了这本《通信原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权威且深入的著作。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信息论”的神秘之门,让我明白在理论上,信息传输的极限在哪里,以及如何通过编码来逼近这个极限。我一直对“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的概念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讲解,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编码,以及各种编码方案(如汉明码、卷积码)是如何实现纠错功能的。此外,我也对“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充满了好奇,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数学工具如何应用于信号分析和系统设计。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通信系统(例如,早期的调制解调器,或者基础的无线通信链路)的简化模型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扎实的通信原理知识框架,为我进一步探索更高级的通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的好奇,以及想看看国内高校在通信原理领域的教材编纂水平。从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在编排上非常用心,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可能通过模拟电路或者实际通信场景的例子来解释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体现实际价值的教材,而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让我觉得,学习通信原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理解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通信技术是如何工作的。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现代通信系统(例如,4G、5G中的一些基础概念)的引入,或者至少能为理解这些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能为我们打开理解前沿技术的大门,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