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肌理之下:一个人探寻台湾摄影 |
| 作者 | 傅尔得 |
| 定价 | 118.00元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419024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33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具有同样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表现,随着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相互观看、相互探讨、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变成了可能,两岸的摄影人作为文化的使者,为构建两岸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文化之桥贡献着力量。《肌理之下:一个人探寻台湾摄影》着眼于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摄影人眼中的新台湾,对研究台湾历史、台湾人文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肌理之下:一个人探寻台湾摄影》内容曾在主流刊物《摄影世界》和《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过,引起大陆摄影界的热烈响应,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
| 作者简介 | |
| 傅尔得,策展人,专栏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近年工作、生活于上海,频繁往返于伦敦、纽约等国际文化交汇之都。2015年,为大理国际影会策展“肌理之下:台湾当代摄影联展”,获2015年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策展人奖。 |
| 目录 | |
| 自序 肌理之下 前言 寻访台湾摄影之路——从影像看台湾的情绪与细节 台湾摄影师:在某个瞬间,碰撞你的灵魂 陈界仁 艺术家的关怀——人的处境 吴天章 “假”且“俗”的台客艺术家 李小镜 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演化 郭英声 寂境:看见郭英声 谢春德 灵魂应该被撞击 张照堂 我的荒谬感一直都在 阮义忠 我的影响可能才刚开始 陈传兴 我是一个迷宫 林柏楔 有情怀的见证 姚瑞中 废墟:荒谬的现实 陈伯义 只有在面对摄影时,我才会看到社会的本质 何经泰 拍摄,源自身份的焦虑 沈昭良 追舞台车的人 周庆辉 纪实到当代摄影的转型者 邓博仁 时间·酵母:在掌控与失控之间 游本宽 助力美术摄影教育 刘振祥 纪录表演剧场的“大佬” 陈少维 创作的人,才会珍惜底片 蔡荣丰 商业摄影师的焦虑与挣扎 岛屿影像生态 评论 媒体 郭力听 作为批评者的责任 李威仪 《摄影之声》:做一本在台湾找不到的杂志 画廊 黄亚纪 亦安画廊:摄影与绘画并存 李旭彬 海马回:聚落在台南的影像教育基地 邱奕坚 1839:专注影像,推动高校影像教育 博览会 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陈世彬:我们处于教育、培养摄影藏家的阶段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 房彦文、马立群:看见台湾年轻摄影人的活力 全会华 艰难的抉择 台湾摄影博物馆 庄灵 推动摄影博物馆成立的奔走者 台湾摄影文化中心 访审查委员林志明、侯淑姿 两岸交流 钟永和 “台北摄影节”发起人之一 台湾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 访康台生(台湾中华摄影交流学会理事长,台北摄影节主席)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自序 肌理之下 前言 寻访台湾摄影之路——从影像看台湾的情绪与细节 台湾摄影师:在某个瞬间,碰撞你的灵魂 陈界仁 艺术家的关怀——人的处境 吴天章 “假”且“俗”的台客艺术家 李小镜 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演化 郭英声 寂境:看见郭英声 谢春德 灵魂应该被撞击 张照堂 我的荒谬感一直都在 阮义忠 我的影响可能才刚开始 陈传兴 我是一个迷宫 林柏楔 有情怀的见证 姚瑞中 废墟:荒谬的现实 陈伯义 只有在面对摄影时,我才会看到社会的本质 何经泰 拍摄,源自身份的焦虑 沈昭良 追舞台车的人 周庆辉 纪实到当代摄影的转型者 邓博仁 时间·酵母:在掌控与失控之间 游本宽 助力美术摄影教育 刘振祥 纪录表演剧场的“大佬” 陈少维 创作的人,才会珍惜底片 蔡荣丰 商业摄影师的焦虑与挣扎 岛屿影像生态 评论 媒体 郭力听 作为批评者的责任 李威仪 《摄影之声》:做一本在台湾找不到的杂志 画廊 黄亚纪 亦安画廊:摄影与绘画并存 李旭彬 海马回:聚落在台南的影像教育基地 邱奕坚 1839:专注影像,推动高校影像教育 博览会 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陈世彬:我们处于教育、培养摄影藏家的阶段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 房彦文、马立群:看见台湾年轻摄影人的活力 全会华 艰难的抉择 台湾摄影博物馆 庄灵 推动摄影博物馆成立的奔走者 台湾摄影文化中心 访审查委员林志明、侯淑姿 两岸交流 钟永和 “台北摄影节”发起人之一 台湾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 访康台生(台湾中华摄影交流学会理事长,台北摄影节主席) 致谢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一种低饱和度的暖色调,搭配着粗粝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触碰到被岁月和光影打磨过的台湾土地。书名“肌理之下”,更是点题,让人好奇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风景。傅尔得这个名字,虽然之前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光看这个书名和封面,就已经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是透过镜头所见的深度思考。而“肌理”这个词,又暗示了对事物表象之下本质的探寻,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对摄影作品所期待的那种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台湾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用影像来表达情感、记录时代、反思社会。不知道书中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摄影师或者摄影流派,但我相信,无论是胶片时代的细腻,还是数字时代的冲击,亦或是当代摄影的观念性表达,都会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浙江摄影出版社,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分量的名字,期待他们带来的出版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格调,那种复古的纸张质感,仿佛回到了胶片摄影的黄金时代。书名“肌理之下”,充满了哲学意味,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傅尔得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崭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其创作和思考的兴趣。我总觉得,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图像,更是三维的情感空间。而“肌理”这个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深度和质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台湾摄影师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将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细腻的观察,甚至是社会深层的议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寻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瞬间,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摄影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名字,也为这本书的品质增添了一份保障。
评分这本《肌理之下》的封面,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那种粗粝的纸张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用指尖去感受,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究的意味,让我非常好奇傅尔得将要揭示的是怎样的“肌理”。作为一名对台湾摄影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摄影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它所能引发的联想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图像本身。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由台湾摄影师构建的视觉世界,让我看到他们是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文化,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他的独特见解,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精神上的厚实感。封面上的那种粗糙质感,让我忍不住去触摸,仿佛能感受到按下快门那一刻的触感。书名“肌理之下”,一开始让我有些费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傅尔得想要表达的那种深入观察和体察的意图。他似乎不是在简单地罗列摄影作品,而是在剥开一层层表象,去探寻那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情感、历史、文化和个人经历。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思考的书,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我很好奇,在傅尔得的眼中,台湾摄影的“肌理”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那些殖民历史留下的印记?是风土人情中蕴含的坚韧?还是社会变迁中涌现的种种情绪?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试图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台湾摄影的窗户,让我不仅仅看到照片本身,更能理解照片背后的语境和创作者的心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特别,让我忍不住想要细细触摸。书名“肌理之下”,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想要一探究竟。傅尔得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但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有深度书名的作者,一定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我一直认为,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有多么绚丽,更在于它能否触及观者的内心,能否引发深刻的思考。“肌理”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台湾摄影的脉络,去理解那些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作品,来描绘这片土地的风貌、人民的情感,以及时代留下的痕迹。
评分书的封面,那种略带磨损的质感,让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种对时间的致敬。书名“肌理之下”,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仿佛它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傅尔得,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相信,能够写出这样有深度书名的作者,一定有着非凡的见解。我一直认为,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而“肌理”,则意味着那种深入骨髓的、无法回避的真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台湾社会和文化表象之下的摄影脉络,去理解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去描绘那些深刻的、动人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现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摄影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质感,封面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纸张,触感粗糙却又舒适,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书名“肌理之下”更是点睛之笔,瞬间勾起了我探索的欲望。傅尔得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名字,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再创作和解读。而“肌理”,则暗示了一种深入挖掘、探寻本质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台湾摄影的窗口,让我能够通过作者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台湾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影像,去展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情感。
评分《肌理之下》的封面设计,用一种质朴的触感,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我对作者傅尔得的创作意图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摄影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总觉得它是一种凝固了时间、浓缩了情感的艺术。而“肌理”,则仿佛是一种能够触及事物最深层纹理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台湾摄影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摄影师们如何用他们的镜头,去捕捉那些细腻的情感,去记录那些时代的变迁,去反思那些被忽视的社会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摄影的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朴实而有质感的触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沉淀了时光的物件。书名“肌理之下”,立刻点燃了我对内容的强烈好奇。傅尔得这个名字,虽然对我而言并不熟悉,但我相信,一位能够以如此富有深意的书名来命名自己作品的作者,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不容小觑。我一直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作品。而“肌理”这个词,恰恰暗示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探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台湾摄影的世界,去理解那些摄影师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镜头,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甚至是那些被历史所掩盖的真相。
评分不得不说,《肌理之下》的封面设计很有特点,那种低调却不失品味的风格,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书名“肌理之下”,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遐想。傅尔得这个名字,之前没有接触过,但这不影响我对他作品的期待。我一直觉得,好的摄影作品,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的深度,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触碰。而“肌理”这个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台湾摄影的丰富世界,去理解那些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去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去记录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去表达那些深刻的社会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