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发展现状与应用
1.2.1 星载SAR
1.2.2 机载SAR
1.2.3 弹载SAR
1.2.4 地基SAR
1.2.5 SAR应用
1.3 特点与新技术
1.3.1 SAR特点
1.3.2 数字阵列技术
1.3.3 MIMO技术
1.3.4 微波光子技术
1.3.5 微型化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总体
2.1 概述
2.2 基本原理
2.2.1 实孔径与合成孔径
2.2.2 回波信号
2.2.3 聚焦和非聚焦处理
2.2.4 相干信号积累
2.3 雷达方程
2.3.1 常规雷达方程
2.3.2 SAR方程
2.4 雷达系统参数
2.4.1 频率与极化
2.4.2 天线与通道数
2.4.3 天线尺寸
2.4.4 分辨率与观测带
2.4.5 脉冲重复频率
2.4.6 模糊度
2.4.7 波位设计
2.5 成像工作模式
2.5.1 条带模式
2.5.2 扫描模式
2.5.3 聚束模式
2.5.4 滑动聚束模式
2.5.5 马赛克模式
2.5.6 TOPS模式
2.6 动目标工作模式
2.6.1 地面动目标检测模式
2.6.2 海面动目标检测模式
2.6.3 空中动目标检测模式
2.7 SAR总体设计关键要素
2.7.1 天线罩
2.7.2 系统高效率
2.7.3 热设计
2.7.4 运动误差测量与补偿
2.7.5 成像实时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线系统
3.1 概述
3.2 天线设计分析
3.2.1 基本参数
3.2.2 天线口径尺寸
3.2.3 扫描特性
3.2.4 内定标
3.3 天线阵列分析
3.3.1 阵列结构
3.3.2 平面阵列
3.3.3 宽带阵列
3.3.4 阵列互耦
3.3.5 阵列误差
3.4 天线辐射单元
3.4.1 微带贴片天线
3.4.2 偶极子天线
3.4.3 波导裂缝天线
3.5 机载天线结构
3.5.1 机载天线环境条件
3.5.2 机载天线结构设计
3.6 星载天线结构
3.6.1 星载天线环境要求
3.6.2 天线结构与机构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 发射系统
4.1 概述
4.2 基本要求
4.2.1 幅相精度
4.2.2 幅相一致性
4.2.3 阵面适装性
4.2.4 可靠性
4.3 基本功能
4.3.1 T/R组件分类
4.3.2 典型T/R组件
4.4 T/R组件设计
4.4.1 电信设计
4.4.2 结构设计
4.4.3 电磁兼容
4.4.4 环境适应性
4.5 T/R组件器件
4.5.1 放大器件
4.5.2 微波控制器件
4.5.3 波束及时序控制器件
4.6 T/R组件制造
4.6.1 壳体
4.6.2 基板
4.6.3 微组装
4.6.4 密封
4.6.5 测试与调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接收系统
5.1 概述
5.1.1 接收机分类
5.1.2 基本参数
5.2 接收机技术
5.2.1 模拟解调接收机
5.2.2 数字解调接收机
5.2.3 去调频接收机
5.2.4 多波段接收机
5.2.5 多通道接收机
5.2.6 单片接收机
5.3 频率源技术
5.3.1 模拟直接频率合成器
5.3.2 锁相频率合成器
5.3.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5.3.4 频率合成器的抗振特性
5.4 宽带波形产生技术
5.4.1 基于DDS直接波形产生
5.4.2 并行DDS结构中频波形信号产生
5.4.3 基于数字基带波形产生
5.4.4 多路拼接波形信号产生
5.4.5 子带并发宽带波形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号处理系统
6.1 SAR信号处理方式
6.1.1 时域相关法
6.1.2 频域匹配滤波法
6.1.3 频率分析法
6.2 工作模式及其信号性质
6.2.1 方位向天线扫描模式
6.2.2 距离向天线扫描模式
6.2.3 二维天线扫描模式
6.3 SAR成像
6.3.1 SAR回波
6.3.2 成像算法
6.3.3 条带模式成像算法
6.4 多普勒参数估计和运动补偿
6.4.1 多普勒参数估计
6.4.2 运动补偿
6.5 典型实例
6.5.1 高分辨率成像
6.5.2 GMTI
6.5.3 MMTI
6.5.4 AMTI
6.6 SAR信号处理机
6.6.1 系统架构
6.6.2 处理架构
6.6.3 开发架构
6.6.4 处理模块
6.6.5 信号处理机
参考文献
第7章 图像情报处理系统
7.1 概述
7.2 目标检测
7.2.1 强散射目标检测
7.2.2 结构性目标检测
7.2.3 目标参数提取
7.2.4 典型实例
7.3 目标变化检测
7.3.1 预处理
7.3.2 差异图获取
7.3.3 差异图分割
7.3.4 人工辅助情报分析
7.3.5 毁伤评估
7.3.6 典型实例
7.4 目标识别
7.4.1 模板匹配识别
7.4.2 统计模式识别
7.4.3 典型实例
7.5 多源SAR图像融合
7.5.1 图像融合方法
7.5.2 融合效果评估
7.5.3 典型实例
7.6 技术展望
7.6.1 算法工程应用研究
7.6.2 目标图像电磁仿真和智能目标识别研究
7.6.3 SAR图像情报处理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彩图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理论推导部分的严谨性。虽然我不是电子工程或信号处理的科班出身,但通过书中详细的公式演算和步骤拆解,我能够大致把握SAR系统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变换来克服成像过程中的各种限制的。比如,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处理,以及如何利用它来精确定位和补偿运动误差,这部分内容让我对SAR技术的“魔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成像模式的介绍,如条带模式、扫描模式等,也让我了解了SAR系统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灵活配置的,并且每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也相当到位。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力求做到既要深入浅出,又要保持学术的严谨性,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从零开始建立对SAR系统完整认知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讨论SAR系统设计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层面,而是展现了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设计一个天线,如何处理一个信号,更会告诉你这些设计决策如何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一个整体的SAR系统。比如,在谈到系统功耗和散热问题时,会结合到成像参数的选择和硬件的选型,这种全局观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SAR系统设计考量也有涉及,例如海洋监视、地质测绘、目标识别等,不同的应用对SAR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功能需求都有着特定的侧重点,书中都有所体现,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SAR技术的应用潜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专业,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我承认,有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并结合网络上的资料进行辅助学习,才能勉强抓住其中的核心要义。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的动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SAR技术的热爱和深刻理解,这种专业性体现在每一个字里行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SAR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对于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来说,它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被发掘。它让我意识到,SAR技术远不止是简单的“成像”,背后蕴含着无数精妙的设计和严谨的科学原理。
评分这本《合成孔径雷达设计技术(精)》的装帧确实很精美,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赏心悦目。当我翻开第一页时,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扑面而来。书中的排版布局也相当用心,图文并茂,即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在雷达领域涉足不深但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也显得不那么枯燥。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些章节的插图,那些复杂的系统框图和示意图,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但它们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了SAR系统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数据流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书中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感觉非常权威,都是行业内的经典著作和重要研究论文,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仿佛正踏上一条通往SAR技术核心奥秘的探索之旅,虽然我可能只会触及皮毛,但这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的适用人群到底有多广?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那些对SAR系统有一定基础知识,或者正在从事相关研发工作的人,无疑能从中获得巨大的价值。书中对于关键技术难点,如旁瓣抑制、距离徙动校正、几何畸变补偿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都是SAR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在遇到具体的SAR设计问题时,可以随时翻阅,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点对于实际工程应用非常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