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失落在记忆里的人
定价:38.00元
作者:吴忠全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0480547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刚刚意识到爱情的存在,却不知道它已经结束了。”一个触碰不到的恋人,一段结束后开始的感情。总有一个人,在你的记忆里站成永恒。
★吴忠全:人气青年作家,85后实力编剧,第二届“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大赛亚军
★多家一线影视公司争相购买版权,即将搬上大银幕!
★我能从吴忠全的文字中,闻出大小说家的气象。——导演 宁浩
★死去的人在别处生活着——穿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件衣服。——西蒙范布伊
★#关于记忆,关于爱情#
1. 记忆中记得牢的事情,就是一心要忘却的事情。——蒙台涅尼
2. 爱情确实不是必需品,面条才是,面条可以果腹,爱情就像是那瓶空了的虾酱,只不过是调味品罢了。
3. 他怕承认自己对她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喜爱,他怕承认自己对任何人的爱。假的可以轻易地说一万遍,但哪怕一点儿真心却永远不敢开口。
4. 想留住,又怕走不出,这方面老年人就做得很好,他们要的是回忆,年轻人却怕陷入回忆,他们要的是未来。
5. 情侣间好的情话不是“我想你,我爱你,我养你”,而是当两个人走过漫长的岁月后,临死前的一句“谢谢你”。
6. 她在他的世界里,仍旧只占了一个陌生人的位置,而他一直在她的心上,可也远在天边。
7. 原来爱情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也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岁月绵长,也可以演绎出所有的起承转合,且刻骨铭心。
8. “那时是我不幸的开始,那时的我即将爱上一个人,却还不知道终究要失去她。”
9. 没有回忆,人就可以平静地过完这一生。
内容提要
“我刚刚意识到爱情的存在,却不知道它已经结束了。”
故事开始于一场意外死亡。一天,沈铎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密闭房间,一个声音告诉他,他已经死去,现在的他是一个记忆副本。为了防止被销毁,他需要找到生前爱自己的人。可以在记忆里随意穿梭的沈铎,由此展开了寻找真爱之旅。出乎意料的是,爱沈铎的人,沈铎并不认识。死后的沈铎,参与了一段刻骨铭心但自己曾经缺席且将永远缺席的爱情故事。
在此过程中,沈铎死亡的真相也慢慢揭开,同时被揭开的,还有记忆副本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
《失落在记忆里的人》是人气青年作家吴忠全全新长篇都市爱情小说,关于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恋,一个触碰不到的恋人。总有一个人,在你的记忆里站成永恒。
目录
1.
爱情确实不是必需品,面条才是,面条可以果腹,爱情就像是那瓶空了的虾酱,只不过是调味品罢了。
2.
如果爱情是公平的,需要对等交换的话,那他无疑是死路一条了,他很久以前虽也对谁付出过真心,但也知道没能换回来实意,往后就不必提了,他已认为是自己把自己送进了死地,无人能救,他活该,他想要认命了。
3.
他一步一步向后退着走路,抬头去看那夜空,他在那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和这个世界正常的运转背离,就算能在记忆里无限制地穿梭,但他已经被抛下,时间在往前走,万物在向上拔节,只有自己,一次次地往回忆里退。
4.
雨水顺着他的头发、脸颊流淌,洗刷净所有欲望。他看到一个女孩儿的背影在雨中颤抖着肩膀,“真爱之声”在耳边再次响起,“怦怦、怦怦”,那声音在召唤,如同使命,也如同福音。
5.
沈铎握紧拳头,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他做到了,他在万千记忆中找到了她,在浩瀚的时光中定住了这一刻,他有流泪的预兆,有呐喊的冲动,有上帝的豪迈感,他虽然还是不知道她是谁,还是不知道这爱的来头,不知道这爱为何浓烈,但他知道自己得救了!
6.
想留住,又怕走不出,这方面老年人就做得很好,他们要的是回忆,年轻人却怕陷入回忆,他们要的是未来。
7.
她想着接下来的路程,就当是她带着他一路旅行,这也是她之前的一个愿望。她想了想,又觉得“旅行”这个词用得不对,确切地说应该是她带他回家,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他们可以从头来过。
8.
那时天空晴朗,她也并没有释怀,只是把世间的事更看透了一些,所有的江河都会入海,这是正常的事情。她没有把对周晨的爱放下,只是坚定着要带着爱他的回忆,好好地活下去。
9.
风是他的手指,拂过脸庞,湖水是他的眼眸,久久凝视,屋檐是他撑起的伞,遮挡阵雨,夜里的被子是他温暖的胸口。
10.
他在床上躺了很久,又穿梭回那片雨中的海滩,看着夏秋哭泣的背影一步一步走远,他想过去抱抱她,或者说让她抱抱自己,他此刻的决定正在把她一点点推远,推到相隔千里看不见的距离。
11.
她没来由地就想到这个,又觉得仿佛是星辰般已过去千百万年,是生命中后知后觉的闪亮,是寒冬过后才意识到烧了一冬的炉火,不易想起又确实存在的温暖。
12.
她觉得和陈卓的距离是近的,但这近又带着疏离感,带着某种抗拒的成分,或许是自己的戒备心在作祟,也或许是怕主动的关心如同豁开风袋的口子,一发不可收拾。
13.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如果你一直往东方走,跨过河流与平原,绕过湖泊与森林,只要你一直走,一直走,不怀疑也不放弃,便能在山谷里看到那准备升起的太阳,你就能看到光。
作者介绍
★吴忠全
上海ZUI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家
已出版作品:
《桥声》《有声默片》《单声列车》《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寂寥》《等路人》《我们没有在一起》
所获奖项:
第二届“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大赛亚军
新浪微博:@ZUI吴忠全
微博:@吴忠全
公众微信:吴忠全
文摘
白色,白得发亮。
沈铎缓缓地睁开眼睛,他先是打量了一下房间,天花板,四面墙,床单被子,床头的空花瓶,头顶的白炽灯。这不是自己的家,这是一间病房。自己怎么会在这儿?难道是安眠药服用过量了?
他犹豫着试图整理头绪,身体完整,头脑清晰,并没有什么不适,就像睡了一场酣畅的觉醒来,在一刹那有些恍惚。但他又并不敢确定自己是无恙的,小心翼翼地抬了抬胳膊,动了动脚趾,试着坐起来,掀开被子,把腿挪下床,站起来,不放肆地伸了一个懒腰,听到骨骼舒展的声响,像是春雨落地的铿锵。沈铎的脸上浮起了笑意,一颗心完整地放了下来。
沈铎走到窗前想给这间病房透进点儿阳光,拉开厚重的窗帘才发现并没有窗户,窗帘后面仍旧是一堵墙。他感觉有些奇怪,又走到门前试图开门,可门也打不开,他拍门呼喊:“有人吗?医生在吗?”声音像透不出去似的在房间里来回地撞。他有点儿慌了,觉得自己被囚禁了,拼命地去撞那扇门,又一下下地被挡下来,他仍旧不死心,用脚踹,力道还是被消解下来。“开门啊!外面有人吗?医生!护士!”
他又在叫,声音还是透不过去,他在屋子里转了两圈,想找个砸门的工具,可屋子里空荡荡,他只握住了那个花瓶,朝门上砸过去,花瓶碎了,这声音倒是清脆,也终于唤起了一点儿其他的声音。
“咳!咳!”有男人清理喉咙的声音传来,这声音的来源像是门外,也像是头顶上,更像是从四面八方把房间包围。
“谁?”沈铎吓了一跳,四下寻找。“谁?”这第二声询问里有了希望的味道,“你在哪儿?快给我开门!”
“嗯……怎么和你说呢?”“声音”有些犯愁,“每次都要解释一遍,真麻烦。”“声音”自言自语。
“为什么把我关在病房里?”沈铎不知道看哪里,只得看着门外,他觉得声音只有从这里才能传进来。
“病房?好吧,你说病房就病房,在哪里都是你说了算,都是记忆在填空罢了。”“声音”接着说道,“首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已经死了……”
“什么?我死了?你开什么玩笑?我活得好好的啊!”沈铎伸胳膊伸腿,捏自己的肉,全都是活生生的触感和疼痛。
“又来,每次都这样。”“声音”懒洋洋的,很不耐烦。
沈铎也被惹得生气:“什么又来?我本来就没死嘛!我活蹦乱跳的,你凭什么说我死了?我要是死了还能和你说话吗?……”
“闭嘴!”“声音”突然提高了音量,“能不能听我把话说完?你有没有礼貌?你们每次听到这里都大惊小怪的,好像我逗你们玩儿似的,我没有那个闲工夫,我上班也很累好不好?也想早点儿下班出去喝两杯……”
“你们?你说你们?就是不止我一个人被困在这里?”沈铎被“声音”弄得有些糊涂。
“现在就你一个了,之前那些有的被领走,有的消失了。”“声音”又清了清喉咙,“简单点儿和你说吧,就是你已经死了……”
“我没死啊!我明明活着啊!我还在和你说话啊!我要是死了那你算什么?”沈铎极力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不要打断我!”“声音”几乎是在嘶吼,“我说你死了你就是死了,现在你只是作为一个记忆副本存在,你只是一串代码,一堆数据,你没有肉体,没有嘴巴,你的声音只是通过模拟人声传送给我的,别他妈再说你活着了!”
沈铎惊讶地听着这一切,还没来得及反应,也着实不知该如何反应,这时像是杯子倒了的“咣当”声传来,伴着骂声“”,白炽灯闪了两下,灭了,房间里一片黑暗。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是抱有保留态度的,毕竟太多作者喜欢用故作高深的辞藻来掩盖内容的空洞。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的魅力不在于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而在于那种近乎于散文化的、却又充满力量的内在逻辑。作者仿佛拥有某种天赋,能够将最日常的场景,通过独特的视角转化为充满哲思的片段。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时间流逝感”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感觉是如何变化的”。举个例子,某个角色在等待时的那种煎熬,那种每一秒钟都似乎被无限拉长的心理状态,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可感,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漫长的等待时刻。更令人称道的是,角色的对话,少有直白的解释和对白,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暗示和彼此间的“未说出口的理解”。这种留白的处理,既保持了故事的神秘感,又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这绝对不是一部用来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它需要你带着敬意和耐心去接近,去倾听它低沉而坚定的心跳声。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得令人咋舌。从一开始翻开书页,我就被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笔触所吸引。那种对环境氛围的营造,仿佛能让人闻到纸页上陈旧的气息,感受到窗外微风拂过皮肤的凉意。叙事节奏的掌控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时而如静水深流,缓慢地铺陈着人物内心的波澜,让情感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发酵;时而又陡然加速,如同山洪爆发,将读者卷入无法喘息的境地。尤其是对那些细微的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捕捉、转瞬即逝的思绪和犹豫,都被作者用精准的语言捕捉并放大。读到某些转折点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绪继续往下。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情节的吸引力,更像是在接受一场关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洗礼。那种对“存在”与“虚无”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却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供读者自行咀嚼和反思。这种高密度的信息和情感输出,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涵,实在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
评分我通常不太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否“华丽”,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近乎于音乐性的节奏感。它的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有些句子如同绵延的河流,一气呵成,将复杂的情绪一揽而尽;而有些则像短促的敲击声,干脆利落地敲击读者的神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在许多关键的对峙或转折时刻,作者选择让角色无言以对,将所有的张力都凝聚在那片刻的寂静之中。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叙事策略,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毁灭性或建设性。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鸿沟,往往不是因为说了太多,而是因为某些话语永远无法被说出口。读完后,我的语感都似乎被微妙地调整了,开始留意自己日常言谈中的停顿和留白,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副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万花筒。每一章节似乎都在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面或主题,但当你深入阅读时,你会发现这些碎片化的片段是如何通过某种隐秘的、近乎暗线的联系巧妙地串联起来的。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特定的颜色、一种罕见的植物,或者某个不变的背景声响——它们并非仅仅是装饰,而是承载了大量的情感重量和意义指向。这些象征物随着故事的推进,其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迫使读者不断地回溯和修正自己对故事的初步判断。这种挑战读者智力的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参与“解密”的快感。当然,这种复杂性也意味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迷失,但请相信作者的引导,每一次的困惑,最终都会在某个关键的节点豁然开朗。这是一部需要用大脑去“建构”的书,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文字堆砌。
评分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大胆地触及了一些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却又被我们刻意回避的“不适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将那些令人不安的灰色地带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种坦诚,有时候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它强迫你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软弱。作者的角色塑造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其自身的逻辑框架内挣扎求生,他们的动机复杂得如同迷宫。我欣赏这种“去道德化”的叙事态度,它拒绝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个体,而是致力于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使得整个故事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命运层面,而是上升到对普遍人性困境的深层次探讨。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社会结构和自我认知中的种种扭曲和无奈,读后久久无法释怀,需要时间去消化这种深刻的共鸣与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