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琴弦等着歌
定价:26.00元
作者:陈伟军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1738769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琴弦等着歌》是实力派80后作家陈伟军继长篇小说《未遂的奴隶》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琴弦等着歌》。陈伟军是中国作家协会年轻的成员之一。自16岁出版一部长篇小说起,一直活跃在当今文坛,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建功评价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作家”,而新力作则被评价为“当下年轻作家中难得的小说”。
《琴弦等着歌》讲述17岁中学生们面对由友情、早恋、家庭、血亲关系等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
内容提要
17岁中学生们面对由友情、早恋、家庭、血亲关系等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从而造成的情感冲击,思想挣扎,终他们微笑着向青春交了亮丽的答卷。 这是一个梦,爱做梦的你和一群爱做梦的少男少女共同演绎出来的青春故事。
目录
作者介绍
陈伟军,1987年3月出生,浙江奉化人。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组建有河北青年思路文化工作室。现为河北某大学法学专业学生。一个浪漫、喜欢幻想的双鱼座男孩,一个在集山之灵、水之秀的农村土生土长的男孩。7岁梦想出书,12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著成23万字的长篇处女作《不和上帝回家》,从此备受关注。曾获奖项四十余次。《射天狼》是作者的第二部长篇作品。编剧戏曲古装舞台剧本《南唐一梦》、戏曲现代舞台剧本《穷眼》和戏曲电视连续剧《甬上状元》,是我国年轻的戏曲编剧之一。始终坚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大家的帮助与支持,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
文摘
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悄然无声地把夜给拎来了,轻轻地放在了我的窗外,又一挥手给抹上了一弯孤零零的娥眉月。夜,很美,像雕刻在窗上的简单却又很见功底的纹饰。夏天的夜,本应该是热闹而沉不住气的,而因是城郊,却也留了几分难得的宁静。
离那月亮遥远的夜盘一角,点缀着稀稀几颗耐得住寂寞的星星。我凄凄地望着窗外,突然有些伤感和茫然,我叹息,为月亮,或是为自己。
我没有点灯,而是燃起一支蜡烛,跳动的火苗照红着我消瘦的脸庞。屋子里的一切物件,由于烛光,全在墙上映上了放大的憧憧黑影,连同我的身子,那么阴森可怕,如同精灵鬼怪般。我头一次对我自己的影子感到陌生和害怕。
人是莫名其妙的动物,常常会在某个未曾预先设定过的时间和地点陷入到空灵的遗憾之中,那个时候总希望自己像个小猫小狗似的蜷缩起来、躲藏起来,这种逃避往往不能成功,总会被现实的颜色、现实的声音从可怜生生的梦里拎出来,然后甩在冰冷的世界之中。
我本来已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梦的由头,我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火苗,终于,泪水便像小溪似地涌出了我那双开始变得模糊的眼睛,顺着我的脸,悄悄地滑过,渗入我的嘴角。我感到了泪这种液体的无比咸涩,带了在心底压抑许久而发酵、酝酿过的味道。像是生活的味道,或是雨季的气息。而夏黛萍的电话就是在这时打过来的,电话铃骤然响起的时候,我惊悸了一下。我知道自己笨拙的躲藏被发现了。
夏黛萍那开心且爽直的标志性声音总会让人觉得心情愉悦,我和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一起玩了,她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知己。但我承认,我们很会吵。她常常说我莫名其妙,让人捉摸不透。而此时,电话的那头正是她那噼里啪啦的声音。
“何雨谦!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呢?你总是这样,不声不响的,多愁善感,老让人觉得你有心事!有时候大家都在说,你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夏黛萍这句简简单单的话一进入我的耳朵,我就莫名地紧张,猛然觉得心底如同抽过一阵刺痛和酸楚,可无法分析这种反应是怎么回事!
“哦,哦。”我又是如此简单地应着,像是有些心不在焉。
“雨谦,我记得今天是你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她真诚地祝福着。
“谢谢。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孤单的生日,不过还好,现在有了你的祝福。”我勉强地挤了挤笑,故作轻松地说。
夏黛萍在电话那边停顿了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问:“怎么?那么晚了你爸还没回来吗?”
“没。”我简单地回答了她,却是抑制不住心里的伤感。我哭出声来,如同一个小傻瓜。
“雨谦,明天就开学了,我们又能天天在一起了,你不会孤单的。明天早上我去你家,我们一起去学校。”夏黛萍试图让我摆脱此时的悲伤。
“唔。我没事的。”我擦了擦泪,轻仰了仰头。
挂断电话之后,一切又安静了,只有风偶尔拂过树梢,或是不知愁的蛐蛐在无忧地乱叫。我就坐在这个无人的世界里,身旁的一片冷意侵袭着我。我连连打了好几个寒战。哦,过得那么快,我十七岁了,是那么匆忙,几乎混乱了春夏秋冬,虚无了时空,更淡化了我的一切感受。我仿佛只会悲伤,大概从来都没有快活过。我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常常为春短花残而悲,为秋凉月缺而伤,为江逝夜虚而哀。我小时候总是那么渴望长大,可是现在却又那么害怕长大!
蜡烛毕剥一声爆响,熄灭了,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蜡烛油的气味。我这个忧愁的小东西招架不住这四周的黑暗,更显得我的卑微和脆弱。然而我依然不想点灯,事实上,我不愿意让突如其来的光亮扯开我的内心,抻直我的神经,我明知道那只是自欺欺人。
耳边,又是蛐蛐在叫。然而这种本来听来愉悦人耳的呜叫,惹人闲情逸致的小精灵,却在此时也这般令人生愁。我的生日,十七岁的生日,一个人的生日!我们每一个人还来不及赞成或反对自己的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可是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突然想起了家乡的流花溪,还有那溪边的桃花林。有人说,水是有母性的,成千上万的鱼儿虾儿和那漂在上面的桃花瓣儿就是水的子女。我很信这种说法。我自小失去母亲,而流花溪给了我一种温柔的力量和支撑。我五岁那年,爸爸就带着我来到这座小城,在城郊租了房子,而对流花溪的印象便成了我对家乡的记忆。
此时,窗外有一群孩子嬉笑着打闹而过,接着只安静了几秒钟,我就听见了外面大院里一串高跟鞋落地的声响,然后我就听见了房东金婶子咯咯的笑声。
“姑娘,就是这儿。我这儿的房屋采光好,又安静,你肯定会喜欢的。我这个院子里都是长租户了,大多都住了十年八年的。”依然是金婶子风铃般清脆的笑声。我就知道肯定又来了一个新住户。
“行。我晚上就住进来。这样,我先付半年的房租吧。”是一个成熟女人的声音,凭这声音,我认定她肯定会唱歌,而且会弹琴。我觉得好笑,我为什么要去猜测这种无聊的事情。
墙上的一个老式挂钟紧紧地敲打了八下。哦,已经八点了,可是爸还没有回来。我这才发现,我竟在屋子里独自一人静坐了好几个小时,我像是被一些黑暗的魔鬼包围了、攫住了、吞噬了。
“爸。”我轻喊,像是自言自语。
“爸!”我恨恨地大喊。
接着,门被轻轻地推开了。
“爸……”我轻声喊道。然后,不是爸,而是金婶子,她探着头,向屋里边努力搜寻,终于在一片黑暗之中找到了我。
“雨谦啊,你……不舒服吗?要不要找个医生瞧瞧?明天就开学了,可不能病着去学校。”她很关切地问我。
“哦,不,金婶,我没事……”我嗫嚅着说。
她听我那么说,就微点了点头,刚转过身去,又觉得不放心,回过头来接着问我,语气里含着一种怜爱和疼惜:“你爸呢?”
我将目光抛向窗外茫茫的一片没有边际的黑暗,没有说话,泪水再次蓄满了眼眶,我试图不让眼泪掉下来。
金婶子见我不说话,就走近了我,轻轻地抚着我的头发,问:“你爸是不是又喝酒去了?哎……孩子,你哭了?”
“我真的没事,真的,婶子,不你。”我轻咬着嘴唇,低低地答道。
她见我如此回答,便也不多问了,留下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很沉闷,也包含着同情。她回转身出去,嘴里还是轻轻地自语道:“多乖巧、多好的孩子。这润成啊,也不懂得保护和珍惜,一直都是个酒鬼!”
序言
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被书封上那幅极简却极具张力的插画吸引的,那一刻,我期待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或者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然而,这本书提供给我的,却是对“时间”这个概念近乎偏执的解构。作者对场景的描绘细腻到令人发指,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尘埃和旧木头的气味,但这种细致的描摹似乎只服务于营造一种停滞不前的氛围。故事里的人物似乎总是在等待着什么,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未尽之意和潜台词,每一次交流都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外交谈判,生怕说错一个字就会引来无可挽回的后果。这种“等待”的主题贯穿始终,但等待的对象却始终模糊不清,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好像自己也被拽入了那个永无止境的、充满灰尘的房间里,盯着窗外,却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坦白说,后半段我开始有些不耐烦,那种持续的压抑和缺乏明确指向性的情绪积累,让我渴望一个爆发点,任何一种形式的宣泄都好,但作者似乎铁了心要将这种“悬置”维持到最后一页。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复杂的迷宫探险,虽然我成功走出了迷宫,但出口处的风景却异常的平淡,与迷宫内部的奇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它似乎在探讨“意义的缺失”这一宏大主题,但探讨的方式却是通过不断地展示无意义的片段和循环往复的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作者到底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什么。它没有提供任何安慰或答案,甚至连一个明确的疑问句都没有留下,它只是将生活的碎片和人性的裂痕毫不留情地摊开在你面前。这种直面虚无的勇气值得称赞,但也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它不适合心情低落时阅读,因为它不会给你任何精神上的支撑;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某种结构性的缺陷。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去审视那些我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潜意识中的犹豫和矛盾,即便这种审视过程并不愉快。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炫技的。我注意到作者非常钟爱使用长句,那些句子如同蜿蜒的河流,层层叠叠,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插入语,信息密度极高,阅读起来需要不断地回溯和重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更让人称奇的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切换,一会儿是局外人冷峻的观察,一会儿又瞬间沉入某个角色的最深层恐惧之中,这种切换毫无预警,如同在剧场里突然打翻了聚光灯。对于那些研究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样本。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设置了重重障碍。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刻意为之,就是要将那些不愿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拒之门外。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分析那些重复出现的意象——例如“锈蚀的钟摆”和“空旷的剧院”,它们显然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但其确切的含义却像是一个被层层加密的密码,至今未能完全破解。
评分这部作品,我得说,初读时颇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它的叙事方式是如此的跳跃和破碎,仿佛是无数个闪回片段被随意地粘合在一起。人物的动机往往隐藏在浓厚的象征主义和近乎晦涩的内心独白之后,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去揣摩。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勉强理清了主线——如果这世上真的有清晰的“主线”可言的话。那种感觉就像是试图从一团缠绕的丝线上找到起点和终点,每当你以为抓住了什么,它又滑溜地溜走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挣扎时,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内心的荒芜与疏离感,而非具体的事件发展。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虽然精准地捕捉了现代人的焦虑与不安,却也因此牺牲了故事的推进速度。我欣赏那种挑战读者智力和耐心的勇气,但这绝对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消遣的作品,更像是一次需要全神贯注去参与的智力攀登。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疲惫,但同时又隐隐觉得,某些被隐藏在文字罅隙中的真理,似乎被我捕捉到了一丝微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疏离的美学”。它描绘的世界是如此的精致和完美,如同一个被精心打磨过的玻璃罩,所有事物都清晰可见,但你却永远无法真正触碰到它们。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似乎共享着同一个空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彼此之间隔着厚厚的、看不见的屏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力,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介于怀旧与未来之间的、冰冷的诗意。比如对某个特定城市夜晚场景的刻画,那种霓虹灯下湿漉漉的街道,和人物内心深处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美感。然而,这种美感也带来了一种抽离感。我阅读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画面,但心绪却无法完全投入,仿佛我是一个被邀请进入艺术馆的参观者,可以赞叹展品的技艺高超,却无法真正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的那份痛楚或狂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